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民族文化>详细内容

【民族文化】羌族民间器乐——“三吹三打”的来历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10-22 22:48:33 浏览次数:339 【字体:

羌族民间器乐

“三吹三打”的来历

坐落在川西高原岷江河畔高半山的汶川县灞州镇大门羌寨,传承着羌族最古老的民间乐器合奏——“三吹三打”,以唢呐、鼓、锣、钹、马朗合奏,一直延续至今。而它的背后蕴藏着一段不为世人所知的传奇故事。

大约在500年前,今灞州镇东门寨处有一位著名的长老和尚,名叫黄国尚,他出家前在东门寨有两片土地(黄家坝和马家坝),膝下有三个女儿,一家人生活得其乐融融。

在一个冬季的夜晚,观音菩萨在梦中告知黄国尚,他家将有灾祸降临,唯有他先修庙后出家,方可免除一家之灾,而庙的位置自有人指明。

醒来的黄国尚对这番话十分疑惑,苦思一晚不得解,好不容易等到天亮,当他起床开门一看,白茫茫的雪地中独留一串奇怪的特大动物脚印,最为奇怪的是脚印只有去向而无来向。

黄国尚心随意动,跟着这串脚印一路前行,他翻梁子跨河沟,走过“波竹”(羌语,东门寨东上方)、“坡喝拉司”(羌语,洗衣服的地方)、“娘经茹谷”(羌语,给女儿陪嫁的土地)、“擦需巴夺”(羌语,放羊的地方)等地方。

不知走了多久,他已爬到了海拔3200米的“天层山”顶上,脚印也消失在山顶上平坦的雪地中,黄国尚自觉无趣便回了家。

天层山地处今灞州镇马房寨沿山之上,地势险要、四面空旷、周围群山连绵起伏,可看东至直台二五山,夕格牛场;南至布兰村紫灵山,理县沙坝背面雪宝顶;西至“保县”(现理县)沟所有高处雪山顶;北至理县桃坪增头寨照壁山、阳顶山。

当晚,观音菩萨再次入梦告诉黄国尚,庙宇就修在他到过的地方。黄国尚觉得这是观音菩萨对他的点拨,他必须照办。

他便开始四处奔波募捐化缘,甚至变卖马家坝的土地,成功筹集到数千两银子修建了天层山庙宇;自己也到峨眉山参拜受戒仪式,成为享誉“西沟”(早期从成都西门到马尔康称“西沟”)一带的长老和尚。“天层山”也由峨眉山长老重新命名为“天城山”。

庙宇修建后,黄国尚的三女儿黄金凤,年仅18岁,却突得疾病亡故,按照羌族习俗要将亡者在家停放三天方可入土为安。

时到第三天,死去的黄金凤突然复活坐立,向吓呆的众人说道,她被观音菩萨入身,将在第二日午时入身成佛,需得以“三吹三打”一路护送。

众人听闻皆是不解,不知“三吹三打”是什么,更不知怎样演奏。当天夜里,村中几个善乐之人都梦到了“三吹三打”演奏方式。

第二天,这几人不谋而合地拿起唢呐、鼓、锣、钹、马朗等乐器,以梦中方式演奏,这无意中组合的乐器气势磅礴,旋律响彻山沟,节奏鲜明有力。

原来,用唢呐、锣鼓等组成的器乐叫“三吹三打”,这样的组合可在送亡者上山的沿途驱赶妖魔鬼怪,祈求神灵保驾护航,就这样人们顺利将黄金凤送达天城山庙宇。

自此以后,“三吹三打”成为羌族民间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被羌族人化用到了生活中。

例如,羌人用玉米面和开水混合用手工捏成扁圆状放入火坑的灰中烧熟,俗称烧馍馍,取出后要拍打和吹灰,拟示“三吹三打”,一来是将烧馍馍面上的灰尘吹打干净,以便食用;二来是驱赶妖魔鬼怪,吃到口中吞进肚里不得怪病。

如今,在龙溪沟一带的高山羌寨仍流传着一段顺口溜:“三十(石)一鼎(顶)锅”、(三个石头顶口锅);“四十(石)一架床”、(四个石头搭架床);“天天三吹三打”、(烧馍馍拍打吹灰);“顿顿九(揪)菜不离”、(野菜用手揪断煮食)。

“三吹三打”羌族器乐合奏传承了神秘莫测的鼓乐气韵,以急促有力的鼓点开场,气势磅礴,旋律气贯长虹,时强时弱的锣声,洋溢着羌民自豪的性格色彩;声音浑厚的大钹,时而雄壮有力,时而情感细腻,旋律委婉动听;马朗声声,增加了演奏的色彩变化;充当高音部的唢呐,充满活力,随鼓、锣、钹、马朗的合奏情绪仿佛把人引入了古羌祭祀时神圣、庄严、肃穆、虔诚的情景之中。

澎湃的音乐,必须配以高超的技巧,“三吹三打”的演奏对演奏者的要求极高,现今也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完成。

同时,凡有重大节庆,“三吹三打”都会成为演奏节目,以示为羌族人民和现场观众祈福。

在阿坝州2015年“过羌年、晒太阳、品美食、祈福游”主题文艺演出上,由大门村68岁高龄的袁志清执鼓指挥,表演了“三吹三打”羌族器乐合奏节目,得到了观众一致好评。

2022年,关于“三吹三打”的美术作品获得“阿坝州十大优秀艺术作品”。

“三吹三打”代表了羌族器乐合奏的高度发展,激扬的旋律里潜藏着羌族人民纯粹朴实的个性,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展现了他们对美好明天的向往。

“三吹三打”羌族器乐合奏的发掘和传承,不但使外界进一步了解了羌文化的博大精深,更为弘扬羌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汶川县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中心

讲述:黄 珊(汶川县政协)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