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3-07-07 16:08:56

魏煌 ‖ 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诞生记

作者:魏煌 来源:光明日报(2019年9月10日) 发布时间:2019-09-11 17:25:46 浏览次数:794 【字体:

【伟大的祖国,难忘的歌声】

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诞生记

魏 煌

 “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这首热情豪迈的石油工人的英雄赞歌,不仅是激励一代代石油工人投身祖国建设的号角,也是优秀的中国工人阶级英雄群像的整体写照。尽管它创作在半个多世纪前,但是今天唱起来还是那样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曲作者秦咏诚(1933—2015)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作曲家。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里,他创作了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我和我的祖国》、声乐协奏曲《海燕》、交响诗《二小放牛郎》以及电影音乐《创业》《元帅与士兵》等一大批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广泛社会影响的音乐作品。他一生为我国的音乐艺术与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秦咏诚(图片来源:沈阳日报)

与“铁人”朝夕相处的三天

  1964年,一个通知,使秦咏诚与著名作曲家、沈阳音乐学院院长李劫夫有了一次近距离的接触。也正是这个通知,使他的一生和石油工人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年3月,中国音乐家协会组织部分作曲家到大庆油田体验生活,创作一批反映石油工人的作品。劫夫院长也接到了通知,要求他务必在3月20日到黑龙江省的萨尔图报到。接到通知后,劫夫院长马上做了动身的准备。由于身体的原因,学院准备找一位年轻人陪同劫夫院长一起“北上”,经劫夫院长提议,由秦咏诚陪他同去。不巧的是,秦咏诚当时正在发高烧,已卧床三天。闻听此讯,劫夫院长亲自来到秦咏诚家中探望并嘱咐他安心养病。面对这难得的机会,秦咏诚盼望着自己早日康复,第二天尽管已经退烧,但身体还很虚弱的他,坚持陪同劫夫院长一同前行。

1962年,李劫夫、张洛与三个女儿合影(图片来源:沈阳晚报)

 19日晚,秦咏诚如愿以偿地和劫夫院长登上了北上的火车。在车上,秦咏诚终于提出了憋在心里的疑问:“我们去的萨尔图是什么地方?”劫夫院长悄悄地告诉他:“萨尔图是个大油田,叫大庆油田,现在还保密呢。”辗转到了大庆后,秦咏诚与吕骥、瞿维、王莘、张鲁和劫夫等许多著名音乐家同住在大庆石油指挥部的招待所。

大庆市萨尔图区(图片来源:大庆日报)

从第二天开始,油田为音乐家们安排了介绍有关石油方面知识的课程,从勘探、钻井到采油、炼油等一连十天,一天一个内容。十天后,油田又安排他们深入一线体验生活。秦咏诚和劫夫、王莘(《歌唱祖国》的曲作者)被安排在“铁人”王进喜担任队长的“1205英雄钻井队”,并在井队里和“铁人”朝夕相处,一起生活了三天。这期间,王进喜向秦咏诚讲述了他1959年在北京开人民代表大会时,看到北京的公交车由于缺油背着煤气包而心情沉重,还听他讲述了大庆石油大会战的情景。1960年春天,王进喜的钻井队正在玉门油田,听说北方发现了大油田,全国要在那里举行大会战,当即就向上级请战。他们告别了亲人,穿着单衣登上了北上的列车。面对着恶劣的气候、艰苦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简陋的设备,石油工人为了让国家早日甩掉“贫油”的帽子,打破西方敌对势力的经济封锁,以战天斗地、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喊出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的响亮口号。“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那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使秦咏诚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和巨大的冲击。特别是同王进喜和他的英雄钻井队朝夕相处的几天里,秦咏诚对石油工人的认识得到了极大升华,情感上产生了强烈共鸣,他决心创作出能反映出石油工人精神的作品,以表达对他们崇高的敬意。

“铁人”王进喜用身体搅拌泥浆(图片来自网络)

在招待所食堂里完成的杰作

 结束了三天的体验生活,秦咏诚他们回到了招待所,油田党委宣传部为他们准备了一批反映大庆油田和石油工人工作生活内容的歌词,希望作曲家们为其谱曲。在那些老作曲家们挑选完歌词之后,秦咏诚也去挑了挑。这时,一首歌词跳入他的眼帘,是石油工人薛柱国写的《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采用第一人称的歌词,形象生动,人物鲜活,将石油工人那豪迈、乐观的情绪和战天斗地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描绘得入木三分。秦咏诚越看越喜欢,越看越激动。此刻,他灵感乍现,思如泉涌,在招待所的食堂里,仅仅用了20分钟,就写完了这部作品。

上世纪60年代,秦咏诚(前右一)与石油工人在一起(图片来源:沈阳日报)

 受到歌词意境的启发,歌曲的前奏采用了较快的速度,明快而富有弹性的节奏,跳动起伏的旋律线,好像满载着石油工人的列车驰骋在祖国的锦绣河山,从祖国的大西北风驰电掣般地驶向千里之外的大东北。而后,引出了石油工人豪迈的歌声:“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歌曲旋律宽广,曲调清新流畅,生动地刻画出了石油工人的豪放气概,以及充满自豪与自信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跨骏马”的“跨”字上,旋律吸收了说唱音乐的因素,采用了下滑音,既符合汉语四声的声韵而“不倒字”,又铿锵有力,更能突出石油工人那豪放、爽朗的性格。“头顶天山鹅毛雪,脚踏戈壁大风沙,嘉陵江上迎朝阳,昆仑山下送晚霞”这四句则是抒情性的段落,形象地描绘出了石油工人转战南北、四海为家的豪情斗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秦咏诚与夫人乐平秋年轻时合影(图片来源:沈阳日报)

 为表现石油工人“天不怕,地不怕,风雪雷电任随它”的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和气壮山河的豪迈气概,秦咏诚将这两句歌词处理成短促有力的八分附点音符与切分的节奏,使音乐变得更加铿锵有力而富于动力。同时,既与前面抒情段落形成鲜明的对比,也为后面出现的全曲高潮做了很好的铺垫。

秦咏诚(右)在盘锦油田与石油工人在一起(资料图)

 歌曲的高潮部分在“我为祖国献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这两个最后的乐句上。为使歌曲的高潮更加突出,更具有感染力,秦咏诚别出心裁地将这一句开始的第一拍处理成休止符,把“我为”两个字从弱拍上开始,以突出下一小节在强拍上“祖国”的“祖”字。然后在“献石油”的“油”字上,旋律则采用了迂回式的上行,音域上形成了大跨度的十度音程。在歌曲的最后四小节“我的家”三个字的处理上,秦咏诚还巧妙地借鉴了中国戏曲音乐的拖腔。值得一提的是,在作品的初稿中,最后这四小节并不是像现在这个样子,而是秦咏诚回到学校后,将作品唱给朋友和学生们听,听取并采纳大家的建议,将原来最后一句比较简洁的旋律改成了现在这样一气呵成的拖腔。这样一来,音乐显得更有感染力和动力感,既刻画了石油工人的洒脱性格,又使全曲在充满乐观和自豪感的气氛中结束。修改后的作品发表在中国音协辽宁分会会刊《音乐生活》上,很快就唱响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成为一首石油工人的英雄赞歌。

上世纪60年代,秦咏诚在家中创作(图片来源:沈阳日报)

唯一的“石油工人作曲家”

 这首歌曲的首唱者,原中央乐团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刘秉义,为这首歌曲的推广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和秦咏诚也因这首歌曲结缘,而且一唱就是50年。而秦咏诚也从这首歌曲开始,又陆续创作了一批反映石油工人的优秀作品。1973年,作为文化部的重点项目,长影拍摄反映大庆石油大会战的故事片《创业》,特地邀请秦咏诚为这部电影创作音乐。秦咏诚不负众望,在电影音乐中又创作出了《满怀深情望北京》《创业歌》《天涯万里飘油香》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歌曲。由于秦咏诚在石油题材音乐创作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广大石油工人都熟知秦咏诚这个名字,并亲切地称他为“石油工人作曲家”。1994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原石油工业部)授予秦咏诚“石油工人作曲家”荣誉称号,在中国作曲家中,也唯有他一人获此项殊荣。1996年,中国唱片总公司又授予秦咏诚这首作品“金唱片奖”,这首歌曲后被收录在20世纪华人经典名作中。

刘秉义(图片来自网络)

 赞美祖国与人民,讴歌时代与生活是秦咏诚一生创作的主题。正是由于秦咏诚有着深切的爱国之情,有着对包括石油工人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深厚的思想感情,有着建立在植根于中华优秀音乐文化之上丰富的音乐语言的滋润,以及在长期的深入社会生活之中不断汲取丰富的营养和创作的源泉,使他创作出以《我为祖国献石油》为代表的这样一批既饱含着满满正能量和时代主旋律,又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同时又雅俗共赏的不朽名作。

秦咏诚(图片来源:1905电影网)

来源:光明日报(2019年9月10日)

作者:魏煌(沈阳音乐学院原副院长、二级教授)

配图: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来源: 光明日报(2019年9月10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