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3-07-07 16:08:56

中国新桥 屡创奇迹

作者:訾谦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15日 07版) 发布时间:2019-09-15 11:24:46 浏览次数:455 【字体:

作者:本报记者 訾谦《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15日 07版)



    2019年7月,从珠海市区遥望港珠澳大桥。郭昌城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2016年11月,澜沧江特大桥钢管拱实现高精度合龙。新华社发



    2019年3月,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境内正在建设的平塘特大桥。刘朝富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2017年8月,横跨云贵两省的北盘江大桥。龚小勇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2019年7月,湖南张家界玻璃大桥。方东旭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2019年9月,航拍云雾缭绕中的沪通长江大桥。许丛军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2019年9月,湖北石首长江大桥。中国铁建大桥局供图

【中国新地标】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由中国铁建大桥局施工建设的湖北石首长江大桥和浩吉铁路三门峡黄河公铁两用大桥即将建成通车,届时,从武汉开车到石首耗时从近5个小时缩短至2个半小时左右,陕西、山西的丰富能源也有了重要的“南下”要道;此外,即将通车的主跨长达1700米的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被称作是世界上通行能力最大、使用功能最完备的大跨悬索桥,作为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保障线路之一,杨泗港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后,将为军运会的顺利进行提供重要交通保障。

在祖国的发展过程中,连接深山峡谷、跨越江河湖海的大桥,曾经是许多中国人的梦想。从需要从苏联获得技术援助、进口钢材的武汉长江大桥,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南京长江大桥,再到如今港珠澳大桥、苏通大桥、泰州大桥等不断涌现的“桥梁奇迹”,回顾中国桥梁发展史,每一座大桥的设计与施工建造,背后都凝聚着建设者的智慧和勇气。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70年来,从跨河、跨江,到跨越海洋,我国建造的大桥无论是地质条件,还是结构形式都越来越复杂。桥,作为技术密集型工程,也从一个侧面见证着祖国的进步、发展和越发强大的实力。

中国堪称“世界桥梁博物馆”

2018年年底,经过6年筹备、9年建设,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这一超级工程集桥梁、隧道和人工岛于一体,其建设难度之大,被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

“对于这座目前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而言,每项荣誉的背后,都是一组组沉甸甸数据的支撑。”中国交建总工程师、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林鸣表示,在港珠澳大桥项目中,中国桥梁建设者共研发了10多项世界领先的专用设备和系统,获得了500多项专利,攻克了10余项外海沉管安装世界级的工程难题。

9月9日,武汉第11座长江大桥、长江上桥面最宽的大桥——青山长江大桥主体工程完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长江上在建已建各式现代化桥梁超过200座。在工程建设领域,大型桥梁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相对于摩天大楼、大型机场等建筑,架在峡谷、江河、大海上的大型桥梁,不仅要承受自身重量,还得经得起大量汽车,甚至高速列车通过带来的巨大冲击。

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车的武汉长江大桥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桥”,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复线铁路、公路两用桥。60多年来,历经了风雨沧桑的武汉长江大桥,承受了77次意外碰撞事故,但桥梁2.4万多吨的钢梁无弯曲变形,8个桥墩表面无一裂纹,100多万颗铆钉无一松动,全桥无变位下沉。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徐恭义表示,能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工程才是好工程,武汉长江大桥60年还坚固如初,经专家鉴定,寿命可达百年以上。此外,桥位、桥跨、桥式、建筑美学、功能布局都非常合理完美,堪称至尊经典。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公路桥梁总数已经达到85.15万座,铁路桥梁也已超过6万座,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国家。与此同时,我国的高铁桥梁也已达到3万余座,长度达到1.6万余公里,高铁桥梁的累积长度超过高铁线路总长的50%。

“如今,当代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铁路桥梁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度。制运架一体化的预制箱梁建造技术、大跨度斜拉桥和悬索桥成套建造技术、深海桥梁成套建造技术等位居世界前列。此外,世界高度前100名的大桥中,中国包揽了其中的80余座,堪称‘世界桥梁博物馆’。”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何华武院士说。

创造一项又一项世界纪录

在世界桥梁建设行业,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世界桥梁建设,20世纪70年代以前看欧美,90年代看日本,21世纪则要看中国。”

世界第一长桥——京沪高铁上全长165公里的丹昆特大桥;世界最长最高全透明玻璃桥——张家界玻璃大桥;世界上最大跨度的公铁两用斜拉桥——全长11072米的沪通长江大桥;世界第一跨海长桥——长达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

“如今,中国桥梁震撼世界,首先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其次是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但关键在于科研技术系统的长期积累与勃发。”交通运输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孙文剑表示,中国桥梁人在科技、工艺、装备、材料和美学上紧跟国内外科学前沿和热点,善于学习创新,在大跨度公铁桥梁设计、研发、试验和应用中屡创佳绩。

2014年7月1日,全长9969米、被誉为“高铁黄河第一桥”的晋陕黄河特大桥正式通车,大桥自西向东跨越黄河,连接起山西、陕西两省,是目前我国高速铁路跨越黄河最长、建设规模最大的桥梁。

“晋陕黄河特大桥全桥共175个墩台,绝大多数为45米以上的薄壁空心高墩,桩基深入地下逾100米,并且在国内首次运用了钢桁加劲组合结构。”中铁上海局工作人员张兴宇表示,正是因为高超的技术水平,该工程荣获了国家AA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诚信工地、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和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

同时,在许多国际顶尖桥梁奖项的评选中,中国桥梁工程的身影也经常出现其中。2013年年底正式通车的马鞍山长江大桥,曾自主研发出19项国内外专利,获得素有桥梁界“诺贝尔奖”美誉的乔治·理查德森奖。获得这个奖项的还有浙江嘉绍大桥、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苏通长江公路大桥、胶州湾跨海大桥。因为技术的不断提升,目前我国桥梁建筑正在将一个个不可能化为现实。

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便利

作为交通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桥梁不仅创造着一项又一项的世界纪录,也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创造着更多的便利。

2015年通车的清水河大桥,使贵州成为西部地区第一个县县通高速公路的省份;2016年通车的北盘江大桥,是曾经的“世界第一高桥”,桥面到谷底垂直高度565米,相当于200层楼高,它的建成通车使云南宣威与贵州水城两地车程从5小时缩短至1小时;2018年通车的广西柳州市官塘大桥,使柳州市老城区至柳东新区的车程从40分钟缩短到10分钟……如今,这样的故事正越来越多地上演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

与此同时,还有更多高水平的桥梁建筑正在施工建设,将于近期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便利。世界最高混凝土桥塔——平塘特大桥,预计于今年底完工;中国首座公铁两用悬索桥——五峰山长江大桥,预计2020年8月竣工通车;世界上竖转角度最大的桥——澜沧江特大桥,预计将于今年底基本完工……

“目前,中国正从桥梁建设大国向桥梁建设强国迈进,在未来5到10年,中国桥梁技术创新和桥梁建造水平还将有更新更大的突破。”中国铁建大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架桥修路就是为了方便人们的出行和货物的运输,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越来越多的交通参与者收获更多的便利和满满的幸福感。

    (本报记者 訾谦)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