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3-07-07 16:08:56

大变局中的中国与世界 ——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

作者:国纪平 来源:《 人民日报 》( 2019年09月25日 01 版) 发布时间:2019-09-25 09:54:58 浏览次数: 【字体:

《 人民日报 》( 2019年09月25日   01 版)

70年,弹指一挥间。世界见证了东方大国的伟大成就。

历经百年磨难与奋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踏上波澜壮阔的现代化航程,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新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发展奇迹”。

70年,与时代同行。发展起来的中国深刻影响了世界。

由相对封闭到全方位开放,“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被公认为世界经济增长第一引擎。越走越宽广的中国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70年,凌云志不改。中国致力于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

从新中国成立、实行改革开放到步入新时代,中国始终在宏阔的时空维度中思考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的深刻命题。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中国顺应历史潮流,肩负大国责任,坚定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成为大变局中不变的稳定力量。

(一)

2019年的世界被诸多历史记忆串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二战爆发80周年、“大萧条”爆发9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历史变迁,时空交错。让人思绪万千的,不只是既往历史的回响,更是现实世界起伏与动荡、失衡与调整带来的启迪和思考。

端起历史的望远镜,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近现代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变化。长期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格局经受冲击,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前所未有地集体性崛起。美国评论家扎卡利亚用“其余国家的崛起”来定义今天的时代。

因“变”而生的不稳定、不确定、不平衡也日益凸显。过去百年,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烈,经济危机和“大萧条”,难以计数的地区战争和局部战争,都不断唤起人们对秩序与责任的思考与渴望。今天,国际局势变乱交织。一些传统西方大国焦虑感加剧,地缘政治博弈明显上升,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冲击全球治理体系;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处于阵痛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激烈竞争前所未有。人类社会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

70年前,新中国成立于冷战格局初步形成之时;今天,国际体系加速演变和深刻调整,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揭示出当前国际体系纷繁变化背后的两条主线。

沧海横流,方显本色。变局带来变数,变局蕴藏机遇,中国开启了与世界深度互动的新阶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描绘各国同舟共济共创未来的美好前景;“一带一路”从愿景到行动,从“大写意”到“工笔画”,成为中国贡献给世界的一份共同发展繁荣的方案。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前所未有地提高。

越来越多的国际人士正用“系统性影响”来审视中国的全球角色。英国学者马丁·雅克的看法很有代表性:“中国将成为怎样的全球性大国?10年前,这个问题或许不会有今天这样急迫”,“中国崛起是一个伟大的、非同寻常的历史时刻,它背后是世界的根本性转变”,“我们无论如何也要理解这种变化”。

(二)

1955年4月,第一次亚非会议在印尼万隆召开。关键时刻,中国代表团“求同存异”的呼声,让一度陷入僵局的会议迎来共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新中国和平外交政策从此走向世界。

60年后,从亚非大街走向万隆会议旧址独立大厦,习近平主席同其他国家领导人再现“历史性步行”,重温万隆精神。“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声音再次传递和平承诺。

和平,中国外交的鲜明底色。从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从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到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坚定力量。

历史映照现实,历史昭示未来。巴黎和会上,弱国无外交点燃五四运动烈火,激发中华民族对公理与和平的强烈渴望。亿万中国人民历经艰苦卓绝的斗争,才赢得了国家和平稳定的局面。刻骨铭心的历史、难以计量的代价,让今日之中国格外珍视和平,也更加懂得和平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以和平的手段发展自己,以自己的发展维护和平。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外交辞令,更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从历史到现实的深刻感悟,也是走向未来的庄严承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

处理国家间关系,合作共赢是关键词。70年来,中国先后同179个国家建交,参与了几乎所有政府间国际组织和500多项国际公约,建立110对伙伴关系,“朋友圈”越来越大,“伙伴网”越织越密。70年来,中国日益融入国际体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维护国际安全,中国行动彰显担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中国派遣维和人员最多,被誉为“维和行动的关键因素和关键力量”。穿梭外交、劝和促谈,中国始终为政治解决地区和全球热点问题奔走呼吁,为世界和平事业添砖加瓦。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赞叹:“在建设一个和平、人文与友好的世界过程中,我们将遇到一系列问题,而中国将一直是联合国不可替代的伙伴。”

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中国方案标本兼治。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中国呼吁各方共同承担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发展的历史性责任。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将“一带一路”倡议称为实现和平与发展的伟大构想,认为其更深刻的着眼点是通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国家之间交流,防范纷争于未然,以发展促和平,以和平保发展。

发展起来的中国让世人看到了和平力量的壮大,感受到友谊合作的温暖,也必将使更多人相信,一个国家可以通过和平合作实现富强。

(三)

“如果中国能够在社会和经济的战略选择方面开辟出一条新路,那么就会证明自己有能力给全世界提供中国与世界都需要的礼物。”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如此预言。

新中国起步时,“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1952年,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亿元人民币。70年砥砺奋斗,今日之中国,一年的经济增量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国家的经济总量。

中国奇迹带给世界的“礼物”,不只体现于统计数据,更是关键时刻的积极担当和求实创新的发展理念。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为世界经济大船驶出激流险滩注入比黄金更宝贵的信心和动力。今天,世界经济走到又一个转型时刻。面对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中国继续深化改革、继续扩大开放,经济发展保持强劲动力与十足韧性,为世界经济降低波动、提升信心发挥的积极作用更加凸显。“无论如何,有一点是清楚的:一旦中国经济不再增长,世界就会陷入严峻的萧条期。”德国媒体的这一判断,成为国际社会共识。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面对全球增长动能不足、经济治理滞后、发展失衡等矛盾,中国以务实合作推动联动发展,为世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力。从亚欧大陆到非洲、美洲、大洋洲,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共同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6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900亿美元。世界银行报告显示,“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实施可帮助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使全球贸易额和全球收入分别增长6.2%和2.9%。

加拿大约克大学政治学教授丹尼尔·德拉什曾详细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体现的中国特色发展合作模式:从基础设施入手解决发展难题,具有深刻改变沿线国家的社会运作方式和民众生活方式的革命性意义;采用政府与企业结合有效模式,体现中国高度专业化的规划和实施能力;着眼长远效益;务实灵活推进项目建设;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不干涉别国内政,使共建“一带一路”具有强大生命力……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一个向世界敞开怀抱的中国,将在与世界的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发展新境界。

(四)

“国际秩序还好吗?”在21世纪即将进入第三个10年的当口,不少观察家们这样发问。

全球力量不断调整是历史演进的结果。然而,面对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不是所有人都能跟上时代脚步。

有人担心中国会以“激烈方式推翻既有国际秩序”,这种错误论调是对中国发展逻辑与时代发展趋势的误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系是中国快速发展赖以实现的国际制度环境,发展起来的中国岂会选择将其推倒?习近平主席多次郑重宣示,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同时也是受益者。

经历过被隔离于国际体系之外的中国,对国际体系的演进有着深刻的洞察和理解,绝不会重走过往大国“一家独大”“赢者通吃”的老路。40多年来始终关注中国发展的法国前总理拉法兰指出,“中国已在一流大国行列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它思考着自己的责任,也在勇于担当自己的责任”。

推动现行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积极做行动派、不做观望者,一再强调不会破坏现有的国际秩序,而是要让国际秩序更全面、均衡地反映各国的利益。面对国际社会遭遇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中国以天下为己任,提出破解“四大赤字”的“四大理念”:公正合理、互商互谅、同舟共济、互利共赢。这是时代的呼唤、中国的担当,更是世界的期待。

在全球治理中,中国高举多边主义旗帜,维护联合国权威和作用,充分发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二十国集团等机制的建设性作用;中国倡议并参与组建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合作平台;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倡导文明交流互鉴,为各国交流分享打造精彩纷呈的“故事会”。

“中国已经成为国际秩序中和平与稳定的主要倡导者”“在正确解决全球问题方面,中国不可或缺”“当国际社会出现难题或危机时,中国是施以援手的重要一方”……国际社会由衷肯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行动。

(五)

万国宫,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一个在新中国外交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地方。

1954年,新中国首度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在这里亮相,向世界展示新中国外交的风范。2017年初,同一地点,习近平主席发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成为中国外交的又一高光时刻。

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来到哪里去?变局中的困惑有待解答。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主席的回答描绘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蓝图,为踌躇前行的世界指明方向。

人们犹记得,2012年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外国专家代表座谈时表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人们更记得,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主席首次出访就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深刻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近7年来,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在世界舞台激荡回响。伴随中国外交的成功实践,这一理念的时代价值和重要意义日益凸显,被载入安理会决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等多项国际决议。

瞬间万里、天涯咫尺的全球化传导机制,早已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了“地球村”。各国利益相互交融,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成为最理智的选择。“当前人类正处于快速而深远的变化过程当中,这种转型速度史无前例,各种挑战异常严峻复杂。面对这种变化,各国需要更多进行整体规划,并积极参与和有效监管。”英国共产党总书记罗伯特·格里菲斯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基于现实的伟大理念非常令人振奋”。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各国政治家从人类长远利益出发考虑问题,而不是从短期国内政治需求出发来制定政策。《外交学者》杂志网站刊发雅各布·马德尔的评论文章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描述的是一个相互合作的世界,它以双赢为前提,是一种取代西方“落后”模式(零和思维)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在各种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当下,这一理念无疑给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指明了“确定性”方向,注入了行动的力量。

(六)

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推动一个如此庞大的国家发生惊人的变化?又是什么样的力量,带领这个国家近14亿人民过上越来越幸福的生活?

2017年底,参加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的嘉宾到中央党校参观,纷纷在写有“实事求是”的石碑前留影。在他们看来,这简单的四个字蕴藏着中国道路的成功密码。

新中国70年取得辉煌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菲律宾前总统阿罗约认为,中国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使世界其他国家认识到每个国家都能结合自己的历史经验和现实情况,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近代以来,贫弱的中国曾经尝试过很多主义和思潮,但都未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用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与改变国家命运的工具,引导中国人民走出漫漫长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发展,综合国力与日俱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纷纷寻求振兴,但一些国家在外部干预下始终难以站稳脚跟,一些国家因盲目模仿他国模式、忽略本国国情而造成经济发展畸形、社会矛盾凸显、政局动荡不安等。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正自发“向东看”,从深层次思考中国成功的秘诀。美国学者亨廷顿在思考世界秩序重建问题时得出结论:现代化并不一定意味着西方化。

中国道路的成功,向世界展示了文明包容的强大力量。积极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道路始终在兼收并蓄中蓬勃发展。德国东亚问题研究学者卡罗琳表示,中国共产党 “并不是西方一些政客和媒体描述的那样,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抽象符号,而是在不断进步。中国共产党有惊人的学习能力,可以博采众长”。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成为中国故事的最佳注脚。土耳其战略思想研究所学者阿布泽尔·皮纳尔说:“中国共产党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前进方向、责任使命。”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今天,国际影响力不断上升的中国,以新型文明观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新路,为不同发展模式的交流互鉴、共同发展创造平台、注入动力。

(七)

个人有世界观,国家也有世界观。如何看待和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是近现代以来中国一直努力解答的命题。“过去,我们照搬过本本,也模仿过别人,有过迷茫,也有过挫折,一次次碰壁、一次次觉醒,一次次实践、一次次突破,最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概括中国发展进程中的艰难探索。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仅意味着近14亿中国人民的生活迎来更多改善,也意味着这个古老国度看自己、看世界的目光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今天的中国站在新的高度,有了仰望星空的梦想空间,追求的目标自然发生了变化。中国梦有多个维度,既有个人畅想未来美好生活,也有国家民族期待复兴,在国际格局上它也具有重大意义。”在马丁·雅克看来,今天的中国梦,带来了国际规则真正走向民主化的崭新可能性,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理念,正显示出中国对全球化和人类发展新阶段的深刻认识。

追求合作、推崇交流已是国际社会解读今日中国世界观的关键词。“当今世界纷繁复杂,我欣赏中国采取对话交流的方式同世界各国交往。”意大利前总理马西莫·达莱马表示。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教授克里·布朗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了中国的世界观,表达了中国对未来世界以及国际关系的构想,即未来的世界是共同发展的世界,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发展空间。”

中国有世界观,世界也有中国观。一个拥有5000多年璀璨文明的东方古国,沿着社会主义道路一路前行,这注定是一场改变历史、创造未来的非凡历程。但在一些人的思维定式中,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始终是“难以接受的历史意外”。

摘掉“有色眼镜”、摒弃意识形态偏见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所有人都能厘清历史方向,也不是所有人都能主动把握未来,但历史的演进注定不会以个别人的意志为转移,现实的发展终将以更强大的力量帮助人们校准视线、调适心态。正像新加坡国会议员李奕贤所看到的,“中国的发展不曾止步,世界对中国的认识需要与时俱进”。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以历史的长时段看,中国的发展是一项属于全人类的进步事业,也终将为更多人所理解与支持。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

(八)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标识——“70”设计成翻开历史新的一页的视觉效果。这一设计颇具深意,展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整体精神风貌——对未来满怀信心。

今日世界不仅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处在人类生活状态的巨变时刻。技术、业态和模式创新越来越丰富,每个国家都面临着重新锻造竞争力的挑战,没有人可以躺在过往的成就上懈怠歇脚。

瞩目未来,今日之中国,仍将处于奔跑状态。向上之活力,奋斗之朝气,追梦之精神,是中国社会的重要标识。在被誉为“创新之都”的深圳,迈向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的全新征程已经开启。在书写改革开放传奇的上海浦东,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承担起打造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试验田的重任。在脱贫一线,啃硬骨头的攻坚战正酣,全面摆脱贫困的千年梦想即将成为现实……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序幕还不是高潮。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1949年,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目光高远。今天,新时代的中国再创辉煌,正以更积极主动的作为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懈努力。

把握未来的最佳之道是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