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3-07-07 16:08:56

奋斗的史诗 幸福的故事

作者:陈慧娟、安胜蓝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9-09-27 10:32:41 浏览次数: 【字体:



    “东方红”拖拉机实物。本报记者 闫汇芳摄



    1977年高考还原实景。本报记者 闫汇芳摄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模型。本报记者 闫汇芳摄



    “解放牌”载重汽车和中国制造的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本报记者 闫汇芳摄



    英雄模范墙。本报记者 闫汇芳摄

70年,对一个人来说,是人生的漫长旅途;对一个家庭来说,是三代人的青春与梦想;对一个国家来说,是从追赶到引领的奋进岁月,是可以自信回望的里程碑,更是一个“迈步从头越”的新起点。走进“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历史的镜头转动了七十载,五年一幕,一年一景,一帧帧画面留在了我们的记忆深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时代号角与自己内心深处的强烈共鸣。

1、高歌猛进 70年成就非凡

再丰富的展品,也无法全现新中国70年的日日夜夜,只能删繁就简,描摹出奋进中国的骨骼。

成就展是按照年份线性前进的,每隔5年,就会有一块橙红色展板,对5年来的成就进行总结。

从“一五”计划首次大规模、有重点进行工业建设,到由“计划”向“规划”转变的“十一五”规划,再到指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十三五”规划,每一年的进步都在为下一年的发展打开更大的空间。

正因为如此,“一五”计划时期,156项重点工程主要分布在煤炭、电力、机械工程等重工业领域,更多的意义是填补中国工业领域的许多空白。而正在推进的“十三五”规划,165项重大工程的项目分布,则从深海空间站到量子通信、从5G到高速铁路,代表着世界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的方向。

而150个“新中国第一”则串联起70年的高歌猛进。

我国从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第一辆东风牌汽车、第一辆红旗牌轿车出发,渐渐建立起了最完整的工业体系。

展览现场展示的航空服是2003年杨利伟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时所穿着的。千年的飞天梦由此实现。走到2012年,能看到的是中国第一艘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模型。“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向下潜至7062米,创造了世界载人深潜器最大下潜的深度记录,更标志着中国海底载人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前进并不匀速,能量爆发的种子早已深种。“新中国第一”,越来越多成为“全球第一”,“神威·太湖之光”夺得世界超算冠军、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落成启动、“墨子号”发射成功……这些模型紧密地排列在一起,象征着一个创新大国的崛起。

展览上的一张张笑脸见证着中国70年融入世界的步伐。1971年10月,联合国第二十六届大会以压倒性多数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联合国升起。在这张照片中,两位中国代表拊掌开怀。此后中国与世界互动日深,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参与国际救援、派遣维和部队……

2015年,也门危局剑拔弩张,中国海军护航编队临沂舰奉命撤离中国公民621人,并协助撤离270多名外国公民。在这张照片中,一个小姑娘紧握一位女兵的手微笑着向我们走来。当军舰将中国同胞安全护送至吉布提时,同胞们热泪盈眶,高呼祖国万岁。

这笑脸与热泪,就是祖国的高光时刻。

2、幸福生活 70年不懈追求

生活的改变并不是一朝一夕。当成就展把不同年代的生活空间复原,呈现在人们眼前时,我们清晰地看到,幸福的生活不曾放慢脚步。

成就展还原了4个不同年代的生活场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0世纪50年代,是一间乡村婚房,一张土炕、一盏煤油灯、两三件简单家具;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电视、冰箱、电风扇、缝纫机成为每个家庭的追求。进入新时代,走进普通的安居住宅,宽敞的客厅,素雅的配色,齐备的家电,透出满满的幸福。而在不久的未来,大小机器人代表的人工智能将会走进千家万户。

展览现场上,观众不时发出对历史的喟叹。

数据可以列举很多:2018年,我国经济总量突破9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6.46万元,迈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比起从前,都是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增长。

但这份获得感不仅仅是一组组抽象的数字,它更在从实行双休到实行7天长假的悠游中,在从巷子口的公用电话到BP机再到智能手机传递的便捷中,在不同年代的人做过的9套广播体操、查过的11版《新华字典》中……

我们从不一味求快,而是在高速前进中不断地做到全面与平衡。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我们利用制度优势,大跨度地调整发展结构的不合理,转变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的地域优劣势,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消除贫困更是我们念兹在兹的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战役和标志性指标,举全国之力,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18年年末,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1.7%,成为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

一些努力功在千秋。

成就展上,1977年恢复高考的实景还原,震撼人心。那一年,570多万考生重新回到高考考场,中国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此后正式确立9年义务教育制度、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实施“985工程”“211工程”……中国教育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创新人才如潮涌现。而这是一切发展的基础。

随着时间推进,我们愈发清晰地看到,在70年的发展进程中,改革和法治互相助力、经济与生态价值合流、国家的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同程。

3、时代精神 70年奋进拼搏

时代的灵魂是人。70年发展史,也是70年奋进者的历史,这是一切的开端与旨归。

每隔十年,展厅中就会出现一面英雄模范人物墙,每一个都是我们记忆中的面孔。

成就展还原了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在冰天雪地中艰难推动贝乌40型钻机绞车的场景。

喊出“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豪迈誓言的王进喜们靠着实干苦干,在1965年年底为祖国甩掉了贫油帽子。

同样闪耀的名字,还有很多,发明杂交水稻、为中国解决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出突出贡献的袁隆平,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写出了一个时代的路遥,为了西藏发展付出了生命的改革先锋孔繁森,发现了青蒿素、挽救全球数百万人生命的屠呦呦……他们的故事各有各的曲折与光芒。但不变的是,在艰难时刻,他们仍然秉持信念砥砺前行的精神。

每一张面孔背后,都有一组人物群像。

在成就展中,一艘“威尔逊总统号”邮轮引人注目。那是在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成立之初,大批科学家、留学生返回祖国,参加建设。在甲板上合照的每个人都精神焕发,满怀笑意。其中就有邓稼先、李四光、郭永怀等一批科技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1964年,党中央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战略布局调整做出三线建设的重大部署,几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建起了上千个工矿企业和科研院校。新兴的城镇在荒地僻野中拔地而起,三线建设初步改变了中国西南、西北地区基础工业薄弱的状况,也建成了相当规模的战略后方基地。

一座奖杯、一片林海,闪耀大厅。几代塞罕坝林场人,在茫茫荒漠上艰苦奋斗、甘于贡献,建成了面积一百多万亩的世界最大人工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2017年12月,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地球卫士奖。

几次灾难刻骨铭心。展厅中,1998年特大洪水、2008年5.12大地震的场景令观众放慢脚步,放轻喧哗。写着“誓与大堤共存亡”的生死牌,在地震那一刻断裂的钟表,人民子弟兵在大水中、断裂的楼板下舍生忘死的挺立身姿,再现着那段艰难的时刻和动人的瞬间,也向世人诠释着,我们是靠着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精神,才托起了生命,重建了家园。

一些胜利振奋精神。在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连夺五次世界冠军,发出了时代强音。这种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女排精神,对全国人民起到了强烈的激励和感召作用。从容国团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为新中国体育史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开始,到2018年,我国已累计获得世界冠军3458个。

在成就展中,我们能感受到太多带着温度的细节,听到太多带着回音的脚步。往回看,雄关漫道真如铁,向前看,而今迈步从头越。改革不停顿、发展不止步,下一个70年,中国必将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本报北京9月26日电 记者陈慧娟、安胜蓝)



来源: 光明日报
终审:罗一洋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