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3-07-07 16:08:56

格桑花开满天路 ——写在川藏公路通车65周年之际

作者:记者 惠小勇 段芝璞 陈天湖 等 来源:20191225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19-12-25 10:48:52 浏览次数:891 【字体:

这是10月23日无人机拍摄的“怒江72拐”。“怒江72拐”位于西藏昌都市八宿县境内,是川藏线上一段艰险与美景并存的公路。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清晨8点,四川康定,一队来自成都的单车骑行队伍向着晨曦中的折多山进发。160公里外的雅江县相格宗村,藏族大叔布珠正将热腾腾的酥油茶斟进客人的茶碗。

900公里外的西藏八宿县,值勤人员仔细拭去挡风玻璃上的霜雪,开车驶出驻地,开始了一天的道路巡护。从成都到拉萨2000多公里的川藏公路,是旅行者的探险之路;是祖国内地向雪域高原源源不断“输血”的发展之路;也是一代代修路人、护路人的精神传承之路。65年来,代代川藏线人和沿线的群众,用奉献、牺牲、善良、淳朴共同在这条天路上书写传奇。□新华社记者

艰难的出发

今天的川藏公路,南线2146公里,北线2412公里,穿越横断山脉,连起雪域高原与四川盆地,串起城市、集镇、田野、牧场,揽尽雪山、海子、森林、草甸……

如今,一位身体素质良好、经验丰富的单车骑行者骑完川藏南线一般需要22天;一趟行程相对宽松的自驾需要7天。

“选择骑车走川藏线,就是想考验自己,看看在极度艰难的状态下,会与一个怎样的自己相遇。”成都骑友周菲的想法,代表了许多人踏上川藏线的目的。

对旅行者而言,川藏线是一条从仙境掉落凡间的绝美之路。它给人们提供了在苍茫天地间体悟坚持、挑战、发现与不断超越自我的契机。

骑行圈里有一个公认的统计——从成都出发,能全程骑着自行车抵达拉萨的人不到两成。从康定到折多山口,这段连续33公里、海拔从2560米骤升到4298米的爬升,让许多骑行者在此止步。

骑行尚且艰难,没有公路的年代,茫茫雪域行路更是难于上青天。

川藏公路通车前的1300多年,维系藏汉之间的商贸往来、文化互通的是蜿蜒在崇山峻岭间的茶马古道。民国时期,康藏地区筑路就遭遇过多次失败。

保持西藏交通线的畅通,是西藏发展和维护祖国统一的关键。1950年,新中国百废待兴,但和平解放西藏的大政方针和日程已经从决策来到了实施。

中央一声号令,10万筑路大军怀着“把五星红旗插到喜马拉雅山上”的信念,翻雪山、战江河、斗严寒。与筑路同时开展的还有与分裂势力、敌对势力做坚决斗争。

川藏公路堪称地质灾害的博物馆,沿线高山峡谷、激流险滩,地震滑坡、泥石流、雪崩等灾害频发。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力尚弱,筑路只能靠人力使用炸药、铁锤、钢钎、铁锹等简陋工具,同时还要克服物资匮乏的困难,挑战生理极限。

天险二郎山、红色泸定桥、天路十八弯、滔滔金沙江、绝壁怒江沟、风雪雀儿山……记者寻访川藏线的每一站,总有悲壮的往事令人动容。

99岁的十八军老战士魏克还记得,1950年,二郎山的绝壁上,战士们把自己吊在近乎垂直地面的半山腰,一人扶着錾子,一人挥舞铁锤,以每公里牺牲7人的巨大代价,硬生生在峭壁上凿出了一条天路。“155团3营在生达山遭遇大风雪,全营450人,冻死1人,冻伤7人,雪盲150人。”老人在日记中记录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但他如今依然挺直腰板对记者说:“山再高,没有我们的脚底板高;困难再大,没有我们的决心大!”

1951年12月10日,雀儿山工地,年仅25岁的张福林被一块巨石砸中,倒在血泊中,战友们从他的遗物中发现5包菜籽。他在日记里写着,要让这些幸福的种子在高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甘孜县城4公里外,雪山佛寺之侧静卧着一排排窑洞——那是战士们修筑军用机场时,为不惊扰当地居民而挖出的施工住房。一天夜里天降大雨,窑洞顶盖崩塌,9名女战士没能逃出,平均年龄仅20岁……

西藏芒康县如美镇竹卡村,拉乌山和觉巴山之间,湍急的河流日夜不停地冲刷着澜沧江大桥的桥墩。“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桥边的纪念碑上镌刻着毛主席的题词。滔滔江水见证了上世纪50年代一个排的战士因守桥而壮烈牺牲。

西藏八宿的怒江大桥旁,一座孤独的老桥墩静静矗立,往来车辆路过时,总会鸣笛致敬。据十八军后人介绍,工兵5团一位战士修桥时过于疲惫,不慎掉入了正在浇注的桥墩中,成了永远的纪念碑。

桥墩对岸的岩壁上,一幅《排长跳江图》石刻画清晰可见。当地干部介绍,当年十八军162团一个排在怒江沟炸山开路,因谷狭难以躲避炸出的飞石,待完成炸山任务时只剩下排长一人,其余全部牺牲。排长悲伤不已,纵身跳入奔腾的怒江,追随战友而去。为了纪念他,人们刻下了这幅画。

1954年12月25日,川藏公路终于与另一条堪称“人类开创史之壮举”的青藏公路同时开通。自此,现代文明的光芒照进高原,将古老文明带入了新纪元。为筑路而牺牲的3000多名战士,化为一路上永恒的里程桩。

在通车后的65年里,川藏公路经历过多少次修缮、改道,没人能记得清,但一代代川藏线人的智慧和勇气一直都在。

2012年,一条海拔4300米、长达12公里的隧道在“川藏第一险”雀儿山动工,历时5年,克服了冻土、涌水、断层、岩爆,终于将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公路特长隧道打通。

“这等于带给德格县第二次解放!”一位常年在川藏线上跑运输的藏族司机罗桑说。过去,雀儿山是川藏线上的鬼门关,隧道将过去需要两个多小时,要提防雪崩、泥石流的危险路段缩短到10分钟之内,车流量从1500辆增加到5000辆。

永远的传承

雀儿山隧道通车的那天,曾双全哭了。告别了18年的苦寒与孤独、青春与奋斗,他只带走了一张油漆斑驳的木桌,如今安放在折多山下的养护站宿舍里。

1998年,来自四川简阳农村28岁的曾双全,为了实现“开上推土机很神气”的梦,来到了雀儿山五道班,一干就是18年。道班距离5050米的垭口不到2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道班。他是第17任班长,也是最后一任。

山里冬季最冷时气温达零下30至40摄氏度,寸草不生的大山上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一半。“鬼招手”“燕子窝”“老虎嘴”……一个个名字背后是道路的险峻。每一次风雪遮天、进退无路的时候,都是他第一时间开着推土机,向最危险的地方挺进。

2005年1月,他遇到雪崩,推土机被打到悬崖边,下方是万丈悬崖,雪越积越多,眼看就要掉下去。他急中生智爬出了推土机,脚刚沾到地面,看到路上排成长龙的车队,他又铲开积雪,爬回推土机,慢慢往后倒,一小时、两小时、五小时……悬空的推土机终于回到路面。推完积雪已是深夜,道终于通了,曾双全再看之前推土机轮悬空的地方,腿一下软了。

雀儿山隧道打通后,他和工友们告别了伫立风雪中63年的道班,来到了折多山,继续公路养护工作。但18年与风雪相伴的岁月还常常出现在梦里,让他深夜醒来时,不知身在何处。

重走川藏线的过程中,记者遇到过许多像曾双全这样的人。3000多战士献身的路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依然流淌在川藏线人的血液中。

天路绝美,又绝险。据统计,川藏公路西藏段有直接危害的各类灾害点近2000处,直接危害长度达220公里,平均每公里内分布有灾害1.23处、危害长度近200米。正因如此,川藏公路在西藏境内的近800公里由武警交通部队负责养护。

翻过海拔4658米的业拉山,走过曲折的“七十二道拐”,还没见到怒江,便听到惊涛拍岸声。跨过怒江大桥,是13.8公里的怒江沟。川藏公路在这里收窄,路旁一侧是风化严重的山壁,一侧是滚滚江水。

“英勇顽强,征服怒江。”岩壁上,十八军当年筑路时留下的标语清晰可见。

怒江沟被称为川藏线上的“死人沟”。在许多路段,抬头只见岩体,根本望不到天。

武警某部交通第三支队十六中队老兵白刚2006年来到怒江沟服役,已记不清多少次与死亡擦肩而过。他来自延安,姨夫和叔叔是第一批进藏的交通兵,参加过青藏线建设。“他们一直告诉我,吃苦,是做人的本分。”白刚说。

白刚在怒江沟参加过100多次抢险,受过10多次伤。“当兵的,战争时期是炸碉堡、堵枪眼,和平年代就应该往最危险的地方冲。”

武警某部交通第三支队1996年成立,负责西藏境内782.5公里川藏公路和2080公里新藏公路的养护工作,23年来已有20多位战士以身殉职,长眠在天路。

最美的风景

“9年了,这条路上的雪山依旧,星空和黎明依旧。客栈还是这么温暖,布珠大哥还是这么热情。每一片垭口的风马旗、每一座路旁的白塔都是我的旅伴。神山圣湖并不是终点,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永远在路上。”离开康定两天后,周菲坐在剪子弯山下相格宗村的布珠民居客栈里,在旅行日记中写下了这段话。

这条天路上,有人与自己对话,找到了内心的宁静;有人邂逅温暖,找到了人间真情。

55岁的布珠和妻子邓珠翁姆19年前告别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为往来游客提供暖床、热饭。这家看似普通的客栈之所以成为“网红”,并非只因热情服务、诚信经营。

62岁的徐朝日,2018年徒步川藏线时住在客栈。今年,他重返川藏线,自从6月住进布珠家,就再也没有离开。曾是电工的他,平时帮客栈维修电路,做家务,俨然布珠家的一员,客栈也不收他任何费用。

这样的事,在布珠家时常有——每当游客有了困难,他们总是倾情相助,一位上海的游客曾在他家免费吃住长达4年。

真诚、淳朴、善良、包容,许多游客在布珠家感受到比自然风景更启迪人的心灵之美。写满留言的墙上,人们称这里为川藏线最美丽的驿站、最温暖的家。

这样的温情故事,如同开遍高原的格桑花。

从四川都江堰到西藏拉萨,常年跑货运的“卡嫂”赵春秀和丈夫走一趟需要13天。在高原上多次见证生死,孤独的旅途中,他们在与其他“卡友”会车时,会打个喇叭、路上来一次聚餐。他们经常与素未谋面的“卡友”分享路况,也会随时关注卡友群里的求助信息,“虽然这条路一年四季在下雪,气温很低,但大家互帮互助,心里是热乎的。”

人性之美,还闪耀在川藏线上一抹流动的绿里。在甘孜与德格之间往返了29年、行程140多万公里的藏族邮车司机其美多吉,邮车里总是带着红景天、氧气瓶,风雪阻路的雀儿山上,他挽救过上百位陌生人的生命。

而回望川藏公路修筑之初,军民一家、藏汉团结的故事,同样如格桑花般开遍高原。“路修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1950年,第一批支援筑路大军进藏的6000头牦牛就来自甘孜州的扎溪卡草原。1953年到1954年,雅鲁藏布江流域、拉萨河谷和工布江达48个宗17000名藏族民工参与川藏公路西线建设。

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如今的进藏交通,历经多次升级改造,已经不复往日艰难。川藏公路、青藏公路、青藏铁路、沿线机场,还有通乡的油路、通村的硬化路,已在藏区构筑起便捷、迅速的立体交通网。它们如同千万条吉祥的哈达,让雪域高原的奇绝风光,转化为旅游黄金线路,成就了一道道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美丽风景。

在离开康定22天,经历了3次爆胎、数次大雪、狂风和头疼欲裂的洗礼后,周菲终于骑车抵达拉萨。“这一路,如同一生。”他在朋友圈里写道。

在他出发的地方,折多山迎来入冬后第三场大雪,曾双全再次发动了铲雪车。他说,那感觉就像回到了从前。而折多山下,一条新的隧道正在建设中。

(记者 惠小勇 段芝璞 陈天湖 吴光于张京品 谢佼 胡旭,参与采写 江宏景 张海磊刘洪明 王迪 杨进 康锦谦 唐文豪 洛卓嘉措)

(新华社成都12月24日电)

来源: 20191225四川日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