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四川历史名人与美食(六)李调元——编刊首部川菜谱‖徐敬国

作者:徐敬国(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7-25 20:35:18 浏览次数:860 【字体:

四川历史名人与美食

李调元——编刊首部川菜谱

四川罗江有“一门四进士、兄弟三翰林”美誉的李氏家族,是指李化楠、李调元父子,以及李调元的堂兄弟李鼎元、李骥元。其中,李调元的名声更为远扬,2020年6月,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名单发布,按年代排序李调元位列第十。

李调元像

李化楠(1713—1769),字廷节,号石亭、让斋,四川罗江(今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人。乾隆六年中举,历任浙江余姚、秀水知县,沧州、涿州知州,宣化府、顺天府北路同知等,颇有政声,被誉为浙江第一循良。李化楠工吟咏、喜藏书,在老家宗祠旁修建醒园和藏书楼“万卷楼”,“以川中书少,多购诸江浙,航来于家贮之”,著有《醒园录》二卷、《石亭诗集》十卷、《石亭文集》六卷。

李调元(1734—1802),字羹堂,号雨村,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藏书家。受父亲熏陶和教导,李调元自幼饱读群书,才思敏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李调元进士及第,被钦点为翰林庶吉士,授予吏部文选司主事,后任过广东乡试副考官、广东学政等。乾隆五十年(1785年),遭诬陷罢职回到四川罗江,归隐于醒园,专注于著述、藏书、研究戏曲、美食等,并扩建醒园,有诗赞其“风景擅平泉之胜,烟霞绘辋川之图。”清四川主考祝芷塘云:“凡名流入蜀必至其地,至必有诗。”隐居于南京随园的清代著名诗人、美食家袁枚有诗赠李调元:“面与荆州犹未识,音逢钟子已先知。醒园篇什随园句,兰臭同心更有谁。”

李化楠在任时,收集各地美食及烹制方法,编撰成《醒园录》。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李调元将 《醒园录》编刊成书。 李调元在《醒园录》的序言中说:“(先大人)至于宦游所到,多为吴羹酸苦之乡。厨人进而甘焉然者,随访而志诸册。不假抄胥,手自抄写,益历数十年如一日矣。”

《醒园录》共分上下两卷,上卷主要记载荤菜的做法和保藏法,下卷主要记载糕点、蔬菜、酱菜、饮品、乳品、蛋品的制法。 成书记载了120多种美食,包括菜肴39种、酿酒调味品24种、糕点小吃24种、腌渍食品25种、饮料4种,以及食品保藏方法5种,涵盖荤菜、素菜、糕点、酱菜、饮品、乳品、蛋品。其中有大量江浙菜式,也不乏四川风味,还有野鸡和麻雀等野味,以及豆腐乳、冻豆腐等制作方式,这些食品与四川盆地的气候地貌比较契合。

《醒园录》记载的菜式及做法非常详尽,已超越单纯品尝味道的感觉式记述,可推断李化楠、李调元父子不仅是美食评论家,更是美食创作和实践者,其厨艺不低于清代美食大家袁枚。而且,从文字记载也可推断,李化楠、李调元父子精通厨艺,动手能力强,没有一些文人所谓“君子远庖厨”观念。在这方面,堪与喜欢亲力亲为烹制美食的大美食家苏东坡相比。

《醒园录》中菜品的记载极其详尽,参照这本书,某些菜品可以复制。 如其中一道“醉鱼法”的记载:“将新鲜鲤鱼收拾干净,腌二日,翻过再腌二日,即于卤内洗净。再以清水净,晾干水气。入烧酒内洗过,装入坛内。每层鱼各放些花椒,用黄酒灌下,淹鱼寸许。再入烧酒半寸许。上面以花椒盖之,泥封口。总以鱼装的七分,黄酒淹得二分,烧酒一分,可成十分满足,吃时取底下的,放猪板油细丁,加椒、葱,刀切极细如泥,同炖极烂,食之,真佳品也!”腌制和烹饪法一目了然,非常详尽,让人不觉口水直流,忍不住去体验一下。

《醒园录》中记载了相当数量的江浙菜式,但多有川化的改造, 比如其中的“煮燕窝法”:“用熟肉锉作极细丸料,加绿豆粉及豆油、花椒、酒、鸡蛋清做丸子,长如燕窝。将燕窝泡洗撕碎,粘贴肉丸外,包密,付滚汤烫之,随手捞起,候一齐做完烫好,用清肉汤做汁,加甜酒、豆油各少许,下锅先滚一二滚,将丸下去再一滚,即取下碗,撒以椒面、葱花、香菰,吃之甚美。”这种做法更加迎合川人好浓香、尚辛辣的味觉。腌菜是川人的一大饮食爱好,《醒园录》中也有不少记载,如腌红甜姜、腌瓜、腌落花生、腌芥菜等。糕点也是《醒园录》记载的重点,包括蒸莴菜法、蒸茯苓糕法、蒸满洲饽饽法等。

腌落花生

罗江境内最长的河流称纹江,又称罗纹江或罗江(今凯江)。江中有一种奇特的鳜鱼,鱼嘴大,鱼头像一个空壳,四个鳃帮子,鱼背呈黄绿色,鱼腹为灰白色,全身有黑斑,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宴席珍品。据传,这种鳜鱼是由李调元从外地引入。李调元任广东学政时,有一次到朋友家做客,上了一道鳜鱼做成的主菜。李调元品尝后,赞不绝口。朋友见李调元很喜欢,就带李调元到家中池塘边看鱼,还开玩笑说:“太史公如果喜欢,可以自己饲养,我就赠送一些鱼种给您。素闻太史公才思敏捷,善于应对,今天就以此塘中鱼为题,我处上联,请太史公对下联。下联对出,我便将鱼种奉送到府中,太史公意下如何?”李调元求之不得,欣然同意。沉吟片刻,朋友说出上联:“青草塘内青草鱼,鱼戏青草,青草戏鱼。”李调元反复思索,半天未能对上,非常惭愧。朋友见难住了客人,也过意不去,就说先把鱼种奉上,改日再对也不迟。李调元拱手道:“多谢多谢,鱼儿暂寄池塘,待我有了下联,再来讨取。”说罢,长揖告辞回府。

小小的楹联难住了李调元,让他食不甘味、梦寐萦怀。半年后的一天,李调元到郊外踏青,漫步在一片黄花怒放、蜂蝶群舞、清香袭人的油菜花田之间,突然看到一位垂髫少女穿梭在油菜花丛里,双手不停拨开花丛,肩上落满花瓣,秀发上也沾满黄花。李调元触景生情,文思泉涌,心中有了下联,十分高兴,赶紧回府,展开信笺,挥毫书就下联,交书童立即送给朋友。朋友拆书一看,上面写着:“黄花田中黄花女,女弄黄花,黄花弄女。”朋友拍手称绝,立即将鱼种送到李调元府中。

李调元获赠鱼苗后,立即快马送回家乡,养殖在老家门口的半月塘里。等到夏天一场暴雨后,半月塘水溢出,鳜鱼游到了纹江里,从此在罗江繁衍。让人惊奇的是,这种鳜鱼在纹江到处可见,但离开了罗江区域,颜色、面目就不一样了。

如今,罗江鳜鱼已成为地方美食。2020年12月,罗江鳜鱼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第一批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获颁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罗江鳜鱼(来源:“风雅醒园”公众号)

李化楠所撰、李调元编刊的饮食专著《醒园录》,被广泛认为是四川有史以来的首部饮食菜肴专著,《醒园录》中的美食已逐渐被挖掘开发。 比如,今天的罗江美食“蒸猪头”就是根据《醒园录》记载进行复制:将一只整猪头对半分开,明火烧去毛,然后放入滚水刮洗干净,晾干,用盐擦猪头表面,放花椒、白酒、盐、姜、蒜腌制,之后下水煮,然后再上蒸锅,蒸8个小时,直到极烂,上桌时配以醋和少许蒜泥做的蘸碟。这猪头肉用筷子一碰即能脱骨,入口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随着这些美食记忆的唤醒,人们可以品尝到几百年前的味道,一饱难寻的口福,这一切都归功于李家父子的辛勤笔耕。

罗江蒸猪头

参考资料:

1.《罗江县志》,罗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方志出版社.2015.9。

2.沈世峰、刘良国编,《罗江遗韵》,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12月;

3.《巴蜀史志》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2020年第5期《李调元》篇。

4.王国平,《李调元:贯通古今的巴蜀大才》,《四川日报》2020年12月15日第11版。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徐敬国(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供稿: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