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雅安:千年茶马古道的恢弘起点‖李贵平

作者:李贵平 来源:雅安日报 发布时间:2022-08-05 20:57:20 浏览次数:2068 【字体:

雅 安

千年茶马古道的恢弘起点

李贵平

在城市的家族中,有这样一种类型:这些城市在并不遥远的过去,曾经因为得地利之便辉煌一时,从而有着深厚的历史遗产;等到今天地利的优势不再,它便慢慢地化蛹为蝶,以另一种闲散的表情展露芳容。

雅安,正是这样一座城市。

青衣江、周公河、陇西河、濆江河四水交汇,冲积出了由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这方小小河谷,雅安便扼守其间。

东靠成都、西连甘孜、南接凉山、北接阿坝,有利的地理位置构筑了这个城市悠久的历史。也许因为在民国年间曾经作过西康的省会,雅安比四川的其它地级城市更显露出一种大气,就像一个见过世面的望族女子,虽繁华事散,但气质还在,骨子里的那份端庄与雍容还在。

如果我们要选择一两个词语来概括雅安,我认为它们是:茶马古道、后花园。

茶马古道,代表了雅安的历史;后花园,则是对今日雅安最形象的概括。

——摘自《中国国家地理》(四川专辑:上帝为什么造四川?)

西南边地,大山深处,一条人踩马踏的崎岖小道,竟是藏汉民族和衷共济的坚硬脊梁。

千年古道,一部茶史,把历史和今天、内地与边疆、自然奇观与民族风情连成一线。

这样的古道,它们的起点在哪里?很多人说,在四川雅安。

的确,川藏茶马古道的起点就在雅安。

雅安西康大桥出口外,有一组古朴的群雕铜像:背着茶包的背夫,扛着茶包的马队,有个男孩也跟在妈妈后面负重前行,他目光坚定,憧憬远方,沿着崎岖山路跋涉着自己的成长……

茶马古道背夫雕塑(李贵平 摄,图片来源:雅安日报)

这组“茶马古道雕塑群”,就是为了纪念那条兴盛了千年的古道,是为了纪念在这条路上跋涉运茶的背夫,更是为了纪念那些为藏汉民族的团结和兴旺作出了贡献的人们。

当我们凝视彩色的中国地形图时将会发现,从地处西南的四川和云南一路往西,地图的颜色渐次变深——这意味着,这里的海拔高度正在不断抬升,从四川、从云南到西藏,一级级抬升的山峰,宛如大地升向天空的阶梯,最终抵达高耸的世界屋脊。

雅安,是一个水墨画般美丽的地方。传说女娲当年在这里补天,她将天补漏了一块,给雅安留下了无尽的烟雨,雅安也因此被称为雨城。由于常年气候湿润、雨水充沛,特别适宜茶树的生长,雅安也从西汉开始,便成为我国西南地区著名的茶叶产区。

雅安茶在不同历史时期又称黑茶、乌茶、边茶、边销茶、四川南边茶、四川南路边茶、大茶、雅茶等。

雅安,作为川藏茶马古道上最为特殊和重要的地方,不仅是我国重要的边茶产地,也是川藏茶马古道最大的茶叶物资源头。正是有了雅安源源不断的边茶供给,一千多年来,边茶就像一条坚实的纽带,把藏汉人民紧紧地连在一起。

雅安上里二仙桥(李贵平 摄,图片来源:雅安日报)

史料记载,清代每年输入西藏的荼70%以上来自四川,其中主要为雅州(雅安)所产边荼。这条路,也是横断山脉里最艰苦的茶马古道,主要由人力运输跋涉。于是在那个时期,产生了一种特别的工作岗位——背夫。

从雅安到康定(打箭炉)的茶叶,由背夫一步一个脚印背运到达。多的足足要背两三百斤。妇女、小孩也加入了背茶的行列,甚至还有哺乳期的妇女也带着婴儿一同上路。

这些男人、女人甚至孩子,以接力棒的形式从雅安出发,向西经打箭炉、昌都至拉萨,前赴后继,环环相扣,再由拉萨向西通到异国的不丹、尼泊尔、印度,全长近4000公里。

人在经历风吹日晒后,皮肤会变得格外黝黑,更别说清幽水灵的茶叶了,它们在青藏高原的巨大温差中默默酵变,退去绿衣换上黑装,以至于到达圣城拉萨时,竟然变异为一类新的茶种。

从雅安到打箭炉的古道有两条,人们将它称为“大路”和“小路”。

大路从雅安出发,向西南经飞龙关到荥经新添镇,过六合、花滩、箐口、黄泥翻越大相岭到清溪,向西经宜东、三交翻越飞越岭进入泸定,复经磨西到打箭炉。这条路,与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交集重叠,也是朝廷向藏区输入军饷物质的官道,沿途驿站客栈较多,商旅行人、马帮过往频繁。

小路非“小”,也从雅安出发,向西经宋村渡,过青衣江逆流而上,经飞仙关到天全始阳、两路口、长河坝,翻越马鞍山,在泸定与大路会合进入康定。这一路夹岸高山,遮天蔽日,道路险峻,气候恶劣,野兽出没,沿途少有客栈。背夫常常风餐露宿,异常艰辛。

飞仙关茶道遗址(李贵平 摄,图片来源:雅安日报)

如今,茶马古道的内涵在慢慢变化,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茶马互市商路。现在的茶马古道,已成为西南地区古道系统的代称,涉及的地域范围也越来越广阔。

1939年,从6月初到12月底,历时160余天,一位28岁的年轻学者孙明经,带着数十位学界名流开列的课题,从雅安出发,肩扛电影摄影机,手握照相机,翻雪山,涉激流,行程上万余里,几经生死,完成了一次用影像和照片考察的“茶马贾道”(茶马古道)科学考察课题。

1939年的雅安新桥(孙明经 摄,图片来源:雅安日报)

这是一次向藏汉等多民族文化交流、向伟大远征古道的致敬之作。

孙明经何人?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李前宽说:“孙明经老师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我国电影摄影学首位博士生导师、孙明经的弟子沙占祥教授说:“他是中国电影高等教育的开山宗师。”

1939年孙明经所记录的历史画面中,西康人背上的货物有大米、木炭、矿石,但背得最多的还是茶叶。茶叶对日常生活的意义远不如米和煤重要,为什么偏偏是茶叶,驱动了无数背夫经年累月的负重远行?

在孙明经的视野中,茶无疑是藏民生活里极其重要的部分,对生活在寒冷高原上的藏民来说,“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高原缺少蔬菜水果,以肉食为主的藏民必须通过天天饮用大量碱性极高的酥油茶,来中和体内的酸碱度。这已成为一个传统习俗。

孙明经在考察中发现,边茶从雅安启运,人力背运至打箭炉要用三四十天时间;从打箭炉西运到青海以北需一年半或两年,而到拉萨集散地则需两年半或三年。

为何要用如此长的时间?孙明经经过考察得知其原因:用牦牛驮运是“边牧边运”,即一边放牧一边运输;打箭炉以西地处高原,有的地方九十月就开始下雪封山,要到第二年初夏才能再次上路,一年中能用于运输的时间非常有限;因包装藏茶要耗用大量牦牛皮,必须宰杀大量牦牛,因此牦牛在运茶途中必须完成繁殖,经历“交配季节”和“产仔季节”;打箭炉以西的河流少桥,牦牛群须在枯水期渡河。

孙明经还向经营雅安边茶的茶商请教:“为何雅安至打箭炉这一路上,不用马匹运输而用人力背运?”

得到的回答是:“在平路上一匹马可驮12条茶,从雅安到打箭炉的路很不好走,一匹马最多驮2条茶,比不过人。这条路上,一个男背夫最少可以背12条茶,多的可以背20条,女背夫少的可以背7条,多的可以背10条, 一般背8条。用马驮茶还要马夫照看马匹。”一条边茶重16斤,20条边茶重320斤。古道上马儿不胜其重,背夫们却可为之。雅安边茶背运到打箭炉后,易名“藏茶”。

雅安以西,有五大横断山脉和六大激流。雅安至打箭炉间的道路,“翻高山越激流,再翻高山再越激流”。孙明经在考察团中参加的是地理组。考察途中遇到了兵匪,很多人打退堂鼓折返了,但他义无反顾地坚持考察,拍摄记录了大量珍贵图片和文献资料。

雅安边茶,作为文成公主随嫁礼品传入西藏后,很快成为藏族同胞日常生活的必备饮品。为了传递茶叶,自唐代以来,从四川到西藏拉萨,便有了这条历史上形成最早、里程最长、路途最险的茶马古道之一。

1995年版《雅安县志》载:宋熙宁七年(1074),皇帝下诏,在雅安多地设茶马司。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诏令“其雅州名山茶,今专用博马”。《明史·茶法》载:太祖朱元璋“诏天全六番司民,免其徭役,专令蒸乌茶易马”。乌茶即藏茶、边茶,天全即今雅安天全县,是个很大的茶叶生产地和交易市场。《西藏政教鉴附录》:“茶叶自文成公主入藏地”,即雅安所产龙团、凤饼茶,贡奉朝廷后作和蕃礼品带进藏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皇帝批准在打箭炉开市“蕃人市茶贸易”,大行茶马交易,雅安边茶从此改到打箭炉交易。

1939年雅安草坝蒸茶(孙明经 摄,图片来源:雅安日报)

清代中叶,雅安的茶号已经发展到80余家,有些茶号规模很大。职员中有明确的等级界限,有严格的升迁制度和工资制度,各种管理措施严密。那些年代,商人为了牟取厚利,千方百计控制货源,抬高售价。于是,本来不算贵重的边茶,到了藏区便身价百倍,不少劳苦大众无力购买,有的人只能拾取富人熬茶后丢弃的梗渣,即所谓“吃三道茶”。

雅安作为茶马贸易的中心,又是扼川藏、川滇的咽喉之地,“茶马互市”的政策法令,大多以雅安首发。

《明史·食货志》载:“明初,雅州碉门茶马司规定,西藏的上等马给茶40斤,中等马给茶30斤,下等马给茶20斤……”到了战马稀缺年份,天全县碉门茶马司又改规定:“上等马给茶120斤,中等马给茶70斤,下等马给茶50斤。”

1935年,西康建省委员会成立,西康省主席刘文辉强调:“边茶为汉藏贸易的中心,亦为汉藏经济联系之纽带。历代中朝政府均以此招致边民,促其内向。”又称“乃至近年,茶于康藏更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因康藏两地,无论政治,军事均不能有直接联系……故茶非但为局部普通商品,且与国家社会有整个联系。”把茶叶经营,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来看待。刘文辉执政西康后,面对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首先想到的就是边茶,他控制了西康最大的康藏茶叶公司,以边防开支浩大为名,拒不向国民党财政部上缴茶税,而公司第一年的产量就达到40万包,约合140万银圆。

20世纪50年代中期,雅安到康定的公路建成通车,延续了数百年的大路、小路及背夫们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被现代交通所代替。

今天的名山区新店镇,有一座宋代修建的茶马司遗址。这也是全国唯一留下的茶马司遗址。这座修建于宋熙宁七年(1074)的四合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管茶马贸易的行政机构,其职责在于“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

雅安市名山区保留着全国唯一的茶马司遗址(李国斌 摄,图片来源:雅安日报)

1995年版《名山县志》载,茶马司建立3年之后,曾经任用王安石变法的宋神宗,在元丰初年颁布了一道著名诏书,“专以雅州名山茶易马,不得他用”,并“立为永法”。

从此,以雅安为制造中心的南路边茶,在雪域高原声名远播,在川藏茶马交易的鼎盛时期,曾经“岁运名山茶二万驮”,而名山茶马司接待的通商队伍人数一天竟多达2000余人,盛况可见一斑。

雅安边茶的繁荣,造就了百年不衰的商业神话。一代代商人因经营南路边茶而致富,有的甚至成了巨富。

专业生产边茶的作坊又称“茶号”。从明代二三十家,到清代发展到七八十家,成为雅安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一项民族工商业。其中像义兴隆、天增公、孚和、永昌、姜家等几家大茶号都是经营了数百年的老店。这种格局,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

今天,雅安雨城区生产的雅安藏茶,更是占到了藏区茶叶总销量的80%以上。南路边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雅安藏茶”也与“蒙顶山茶”一样,成为雅安茶产业的两张名片之一。

千百年来,汉人的茶,藏区的马,在南来北往的交流中渐渐融合成了茶马古道一条路。有了茶,有了马,被汗水血泪浸染,也算是有了生命。

茶马古道遗址(李国斌 摄,图片来源:雅安日报)

那是一个时代的伟大华章。时至今日,茶草香气散尽,驼铃声西行远去,虽清脆不再,万古也常青。

来源:雅安日报

作者:李贵平(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原主任编辑,四川省作家协会报告文学专委会原委员,第九届四川文学奖评委,第十一届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成都市锦江区作家协会原副主席)

来源: 雅安日报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