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人物】“和平将军”张治中‖胡平原

作者:胡平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8-07 20:52:41 浏览次数:6927 【字体:

“和平将军”张治中

胡平原

张治中(1890—1969),原名本尧,别号文白、文伯,安徽巢县洪家疃(今安徽省巢湖)人,1890年10月27日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户家庭。张治中是黄埔军校骨干将领之一,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在国民党内担任重要职务期间,坚持国共两党和平共处,因为对中国的和平作出了贡献,被誉为“和平将军”。

在黄埔军校时渴望加入中国共产党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21岁的张治中参加上海学生军,后改编为陆军部入伍生团第一营。1912年秋编入武昌陆军预备学校学习,1914年8月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学习。1916年8月毕业后,分发安武军倪嗣冲部服役。1917年夏,张治中南下广东,历任驻粤滇军第四师第八旅旅部警卫队队长、征闽滇军第四师第八旅司令部参谋等职。

1923年,蒋介石到苏联考察,苏联人提醒,没有自己的军队,光靠人家的旧军队是靠不住的。于是,黄埔军校应运而生。军校设立党代表和政治部主任的职务,也是仿照苏联红军军校的经验。党代表由廖仲恺出任是众望所归,可政治部主任职务一开始就是难事。最先提议的是吴稚晖,可吴稚晖因为反感中共而被拒绝,随之戴季陶出任几天后,觉得不能协调各方面的矛盾便自己辞职。之后,又换为邵元冲,同样也不能胜任。就在这时,周恩来回国,到广州后担任广东省委宣传部长,同时在黄埔军校兼任政治教官,他经苏联顾问和张申府推荐,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1924年初,孙中山筹办军校时,蒋介石就聘请张治中为黄埔军事研究委员会委员,但张治中当时在桂军军校工作脱不开身,直到1925年初才到黄埔军校正式就职。1925年,革命军东征,张治中代理总队长职务,同时兼任第二师和广州卫戍司令部参谋长。张治中到黄埔军校后,虽然工作的环境比较生疏,但很多上司、部下都较熟悉。一天早上,张治中对入伍生训话后,却发现队伍旁边有一名军姿穿戴整齐、两脚始终并拢站立的军官,一看就觉此人气宇非凡。解散队伍后,张治中大步走了过去,同时,这位军官也健步走了过来举手敬礼。

然后,他自我介绍说道:“您好,我是周恩来。”

张治中一听是“周恩来”三个字,于是高兴地回答:“久闻大名,我一到学校就想去拜会,向您讨教政治工作的经验。”

周恩来说:“您太谦虚了,您的经验比我多,我应该向您学习啊!您刚才对学员讲的吃苦精神很好,自己没有受过严格的训练,没有吃过苦,是讲不出这些话来的。有经验、有教养的军官,仅仅在课堂里是培养不出来的。”

两人在操场上边走边谈。这时张治中沉思了一会儿,十分感慨地说:“我小时候母亲告诉我家乡的一句格言——‘咬口生姜喝口醋’(据说张治中把慈母的这句遗教请“草圣”于右任写了一块横匾,悬挂在安徽故里的墙壁上作为永久纪念)。让我把这句话当作座右铭,终身不要忘记,青年人只有尝尽心酸,历尽艰苦,才能成人立业。”

“张先生说得很对,您比我长八岁,懂得做人的道理,您是我的老大哥啊……”周恩来诚恳地说。此后,周恩来和张治中在黄埔军校情同手足,结为朋友,来往密切,经常探讨中国的前途。张治中后来回忆说:“黄埔军校成立,我便进了黄埔,便认识了周恩来先生,他是政治部主任,我们一见如故,他为人热情,谈吐风度、学养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在黄埔军校里,张治中在周恩来等人影响下,渴望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于是,他向周恩来提出了入党申请。但是,当时由于国共合作有明文规定,共产党不吸收国民党的高级干部入党,因此,这使张治中的政治愿望落空。虽做不成中国共产党党员,但张治中一生坚守不对共产党放一枪一弹的承诺。

在重庆三厅里为国共合作办实事

1937年11月下旬,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率大小官员撤离南京,随之在武汉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宣布迁都重庆。1939年2月初,张治中因长沙大火事件辞去湖南省主席一职,随国民政府要员迁到重庆。一天,蒋介石请张治中吃饭,饭后征求张治中的意见。蒋介石问:“你愿意担任中央党部训练委员会主任委员,还是侍从室主任?”张治中毫不犹豫回答:“训练委员会要多讲话的,我现在不方便讲话,我愿意到侍从室去服务。”蒋介石听后非常高兴,随即下达了张治中的任职命令。3月16日,张治中正式出任国民党侍从室第一处主任。当时侍从室有3个处,第一处主管军事,主任张治中;第二处主管党政,主任陈布雷;第三处主管人事,主任就是阴险狡诈的陈立夫。张治中在侍从室负责军事,对内联系军委会各部委,对外联系各战区,各个地方的重要电文都要经过他,位置极为重要,由此也可看出蒋介石对他的器重。张治中在侍从室时间不长,但工作认真负责,事事为蒋介石排忧解难,深得蒋介石信任。

抗战时期,日本侵略军为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对重庆实施狂轰滥炸。据不完全统计,从1938年春至1943年秋,日军共出动了近万架次飞机,实施轰炸218次,投弹11500枚以上,重庆城里废墟一遍,满目疮痍。在这种情况下,政治部在城里无法正常办公,迁到重庆西郊的三圣宫。

三圣宫是一座清代庙宇,已有200多年历史,这个庙宇与一般宗教场所不同,同时供奉“三圣”。所谓“三圣”,是指道教老子、佛教释迦牟尼和儒教孔子,将三位不同门派的圣人放在一起供奉。三圣宫地处高岗,整个庭院依山势而建,占地5000多平方米,视野非常开阔。这里当时都是农田和丛林,位置隐蔽,环境静谧。张治中到政治部工作后,因三圣宫距家较远,就经常在此居住。

日机轰炸重庆一瞥

作为全军政治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和蒋介石重要幕僚,张治中经常给蒋介石提建议,出主意,有时也提一些批评性意见。有一次,蒋介石请张治中、陈诚和熊式辉谈话,不知怎么谈到行政院改组问题,蒋介石随口说:“现在行政院长无人能做,我只好自兼。”张治中脱口而出:“现在能当院长的能找出一大堆来,不知钧座以何标准衡量说无人能做?”蒋介石听了哈哈大笑:“有那么多人能当院长吗?”不知什么原因,蒋介石极爱兼职,像行政院长、教育部长、军校校长、四川省主席甚至四行(指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联合办事处主任他都兼过。

国民政府进川不久,蒋介石曾兼任四川省主席,当时张治中还在侍从室,明确提出反对意见,但蒋介石没有采纳。蒋介石有一次去成都处理公务,张治中和侍从室二处主任陈布雷开玩笑说:“我们问问委员长以什么身份去成都?如果以委员长身份则无到成都之必要,如果以四川省主席资格,那我们无随行之必要。”后来蒋介石也意识到兼任四川省主席不合适,不久便让给了张群。

1940年5月,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在枣宜战役中牺牲,消息传到重庆,张治中意识到主将一旦战死,军心必然动摇,所以必须马上以最高统帅名义致电慰问,以安军心。张治中第一时间替蒋介石拟好电稿,蒋介石阅后立即签发。后来张治中在回忆录中说,这份电稿,蒋介石只改了一两个字,对张治中的处理非常满意。

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发布命令,正式宣布重庆为陪都,这座西南地区的山城由此成为中国的战时首都。同年9月,张治中改任军委会政治部部长。政治部是主管全国军队和军事学校政治工作的机构,黄埔和北伐时期曾经设立。抗战国共两党恢复合作后,军委会又重新设置政治部,部长陈诚,周恩来是副部长之一,主管宣传的第三厅厅长是郭沫若。1940年下半年宜昌陷落后,为保卫西南大后方,军委会重新设立第六战区,辖区为鄂西、湘北、湘西及川东、黔东一带,陈诚调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政治部部长一职由张治中接任。

后来张治中迁居桂园。桂圆在重庆中山四路,是一个独立临街的小院,院子不大,陈设也很简单,与人们印象中的政府要员官邸相差甚大。院内有座二层小楼,进门便是过道和衣帽间,里面是客厅、餐厅、厨房和卫生间,楼上是卧室和办公室。小楼后面是几间平房,主要是汽车房和服务人员居住的地方。院子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株桂花树,树冠高及楼顶,遮得整座院子一片浓荫。据说桂花树还是张治中亲手所植,这所住宅之所以命名为桂园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这两棵桂花树;二是张治中父亲名为“桂徵”,张治中以此来纪念父亲。

抗战期间,国共两党虽合作共同抗日,但由于多年积怨,双方军队经常发生摩擦。作为国民政府代表,张治中经常与中共代表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等人进行谈判。1942年,中共中央又专门派林彪到重庆参加会谈,张治中在回忆录中如此记述:“林是黄埔学生,蒋当时派我代表商谈。记得曾经谈过许多次,每次都是在我家里(重庆曾家岩一座旧式小楼房,名桂园是向关家租来的),每次差不多都是周(周恩来)、林(林彪)一道来。谈谈歇歇,歇歇谈谈,前后经过八个月之久。”

1943年春,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向国民党方面提出四点意见,包括党的问题、军队问题、陕北边区问题和中共军队作战区域问题。张治中认为可以接受,就报告了蒋介石。蒋介石对中共提出的意见未置可否,却对张治中提出,邀请毛泽东到重庆来面谈,并且写了一封致毛泽东的信交给张治中。这时林彪恰好要回延安,张治中在桂园为林彪饯行,于是,就将这封信交给林彪带回。后来据张治中回忆,延安方面对此虽然没有回音,但这“却为1945年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先生由延安来重庆埋下一伏笔”。

张治中调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后,兼任三民主义青年团书记。郭沫若领导的第三厅有不少共产党人和左翼文化人士,有人向张治中建议将这些人排挤出去。但张治中与中共关系一直不错,不但没有排挤出去,而且还在政治部内设置了一个文化工作委员会,仍请郭沫若主持。这个委员会中有不少知名文化人士,如沈雁冰、阳翰笙、老舍、田汉、胡风、洪深、孙伏园、王昆仑、熊佛西等都是委员。对于文化工作委员会的组成,《张治中回忆录》中这样写道:“会内还分设三个组:第一组中心工作是编辑国际丛刊,第二组中心工作是文艺写作,第三组中心工作是敌情研究。”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个委员会在抗战末期被撤销。文化工作委员会撤销后,张治中对此一直深感内疚和不安。

1945年8月10日,中国得到日本投降的消息,举国欢腾。但张治中却深感忧虑,抗战期间他一直负责与中共接触,知道国内危机四伏,一触即发。当时两党会谈已陷于停顿,于是,张治中积极活动,渴望恢复和谈。同年8月14日,在张治中等人努力下,蒋介石致电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共商大计”。之后,蒋介石又于20日、23日连发两封电报,邀请毛泽东赴渝“面商国事”。24日,毛泽东复电蒋介石,“恩来同志立即赴渝晋谒,弟亦准备随即赴渝”。25日,中共中央发布《对于目前时局的宣言》,确定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全党的方针和目标。

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国民政府代表,张治中与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乘专机到延安迎接毛泽东主席。8月28日,张治中、赫尔利陪同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随飞机抵达重庆。抵达时,毛泽东身穿蓝色中山装,脚穿黑色布鞋。一手挥着巴拿马式的盆形帽,微笑着走下飞机。举世瞩目的重庆谈判开始了。

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主席一直在张治中的桂园办公休息,宴请会见各国驻华使节和各方代表也大都在此。据张治中随从副官张立钧回忆:“蒋介石和毛泽东会谈多次,曾亲临桂园拜访毛泽东并在楼前合影。这期间,各界知名人士来访频繁,有时要临时加客饭,桂园的工勤人员就去附近餐馆购买……桂园也是国共双方代表的谈判地,除了白天谈,更多的是在晚间谈,还经常谈到午夜。”当时国共双方谈判代表分别是张群、张治中、王世杰、邵力子和周恩来、王若飞。虽然双方距离甚远,但经过40多天协商和会谈,终于签订了一个协议,这个协议就是大名鼎鼎的《双十协定》。后来张治中回忆说:“就是10月10日午后在我家客厅里,毛泽东先生也在场,双方所签订的外面叫做《双十协定》的文件。”

重庆谈判期间,张治中(右二)与毛泽东主席等在一起

为国共合作五次献上金玉良言

抗战期间,虽然实行了国共合作,但蒋介石心里却一直仇视中国共产党。因此,当时敢在蒋介石面前说真话、献良策的,只有张治中了。史料记载,为了国共合作,张治中曾五次向国民党蒋介石献上金玉良言。

第一次:1941年3月2日。针对国民党在“皖南事变”中的反动行径,张治中献上金玉良言向蒋介石痛斥国民党对国共合作处理的错误。良言讲道:“为保持抗战之有利形势,应派定人员与共党会谈,以让步求得解决。若犹是听其拖延,其结果将对我无利而有害……”蒋介石看后,自知理亏,恼怒不语。

第二次:1945年11月。国民党蒋介石又想再次发动内战。张治中知道后,又献上金玉良言,托人带给蒋介石。金玉良言肯定对国共问题采取政治方式解决是独一无二的方式,良言中表示,坚决反对重起内战。良言说:“我国经八年之长期抗战……民穷财尽,无日不在水深火热之中……倘战争再度爆发,必益增人民之痛苦,违反人民之愿望。”

第三次:1948年5月5日。此因5月1日蒋介石和李宗仁分别当选总统、副总统。张治中给蒋介石写了一封长信,在信中指出中国已经到了最严重的阶段,提出补正之道是:执行亲苏政策、和共政策、农民政策、改革土地制度。5月12日,张治中就收到了蒋介石的回电。蒋介石在电文中说:“来函与意见书今始详阅,应再加研究后另行电告。”蒋介石电文说明对张治中的金玉良言较为重视。

第四次:1949年。张治中在1949年参与北平和平谈判时,给蒋介石写过长篇改革的金玉良言建议。在这之前,张治中曾在溪口劝蒋介石出国躲避,在北平更是感到蒋介石留在国内是对和平的最大障碍。

第五次:1946年1月。张治中代表国民党参加军调处三人小组,主张和平解决国内问题,为中国和平又献上金玉良言。

1946年在延安留影(左起:周恩来、马歇尔、朱德、张治中、毛泽东、林伯渠)

“和平将军”为新疆和平解放作贡献

1949年4月,张治中任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到北平同中国共产党代表谈判,双方议定了《国内和平协定》八条二十四款。此协定遭国民党政府拒绝后,接受了周恩来的恳劝留在北平,并发表《对时局的声明》。

1949年5月4日,行政院下令免除张治中西北军政长官职务,改由郭寄峤代理。同年6月26日,张治中发表《我对时局的声明》,申明其“和平建国之政治主张以及国家与个人之政治新生”。同时郑重宣布脱离广州国民政府。张治中是民国时期最高统治集团黄埔嫡系核心层高级将领“八大金刚”中唯一归附中共的超重量级人士,对当时中国国民党最高领导层具有较大震撼作用。同年8月,张治中应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同年9月,张治中致电陶峙岳、包尔汉等,促使新疆和平解放,人民获得新生,为此张治中被人们誉为“和平将军”。同年10月,张治中被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议开除国民党党籍。张治中终于解开枷锁,当夜欣喜若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治中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等职。张治中将军对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1969年在北京病逝,享年79岁。

为缅怀张治中的革命功绩,安徽省有关部门修缮了张治中故居。张治中故居建于1928年,原有5间4进6厢共26间房屋。门首悬有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张治中故居”花岗岩匾额。室内按当年原样陈列着张治中将军的生活用品。离故居南约100米,是张治中先生创办的黄麓师范。1988年6月,张治中故居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确定为巢湖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此教育革命后代,继承革命先驱遗志,发扬革命先驱精神。

张治中故居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胡平原(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重庆市中共党史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纪实文学学会会员,重庆市巴南区委党史研究室《口述巴南党史》编辑)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