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一代虎痴张善子‖汪毅

作者:汪 毅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9-17 20:22:52 浏览次数: 【字体:

一代虎痴张善子

汪 毅

张善子是一位具有讨论意义的画家。他工诗、善文、精鉴定,山水、人物、花鸟画无所不能,尤精于画虎,以“虎痴”著称中外艺坛,有“画笔冠时”“近代画坛的一代宗师”“东方艺术之杰出代表”等盛誉。其养虎、昵虎、驯虎、痴虎、画虎,堪称中国画坛一绝。他是中国绘画史上把虎的物态、情态、理态表现得最充分和最深刻的大师。他不仅赋予虎的种种美好,而且把虎作为人文情怀表达的主体,甚至作为人文理想传达的载体。他所画虎,特别是赋予虎“十二金钗”的社会意义和“怒吼吧,中国”的中华抗战意义,具有人文思辨、美学思想和博览史乘之独见,让历来画虎者望其项背而自叹弗如,成为中国画坛画虎的旗帜性代表。

张善子在画虎

张善子(1882—1940),原名正兰,单名泽,字善孖,或善子,号虎痴,别署虎公,为张大千二哥。张善子早年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是四川最早的中国同盟会会员之一,与廖仲恺、何香凝、黄兴等交往甚密。曾风云军政两界,任过少将旅长、县长、总统府咨议等职,擅长兵学,“骁勇善战而不改书生本色”。1926年夏,张善子弃政回归艺术,开始职业画家生涯,与张大千共定“大风堂”画室名,为大风堂画派创始者之一。

大风堂堂主张善子、张大千昆仲(左起:张善子、张大千)

身后丹青谁可匹 且从注脚识山君

张善子“作缋有年,所酷好者,尤在画虎”。一百年前(1921年),评论家谢运宪在为张善子作小传时,曾称张善子为“张老虎”。至于别署“虎痴”,则源于其师曾熙。1924年,在为张善子作小传时,曾熙便有张善子“好画虎,髯(曾熙自称)因称之曰:虎痴”的表述。而“虎痴”的种种行为及出乎预料的表现方式,构成了张善子的庞杂艺术体系和思想体系,值得观照。

张善子筑就了一个属于他的“虎世界”,故他对虎有一系列常人无法想象的举措。他昵虎、惜虎、痴虎,甘做“虎奴”,不仅把所豢“虎儿”拟人化,称之“伊”,而且独出心裁让虎儿皈依、让弟子拜师时拜虎儿,甚至虎儿死后为其立墓,等等。从这些超越常态的行为方式中,张善子仿佛就是天降使者,为维护虎之美所生,为入木三分刻画虎之善、猛、勇、威而在。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虎的望而生畏,甚至不寒而栗(动物园及马戏团饲养的虎不属于讨论范畴),注定了对虎习性认知的缺位及一知半解,特别是对虎性具有的“善”。而张善子豢养虎(敞放敞养,与家人和睦,与来客交流),时间之长,用心之苦,倾情之多,感悟之深,特别是从画家角度堪称古今第一人。故张善子对虎性的认识自成一家,甚至为人言虎性的“恶”正名平反。1929年,他在所画虎图题诗中感慨,“人言虎性恶,我言虎性善。一饱无他闻,余众即能免。岂必肆搜罗,殃及守门犬。”

张善子驯虎图

他视虎如子,把曾在苏州网师园所豢虎取名“虎儿”,并要求前来拜师者拜虎儿。这段轶事,大风堂门人曹大铁曾有讲述。在苏州立雪大风堂时,曹大铁先向张善子、张大千昆仲持弟子礼,然后按要求向同门师兄和“虎儿”分别行见面礼。由此可见,虎儿在主人心目中的位置,亦想象虎儿不一般的灵性和与人的沟通能力。

张善子的确与虎有大缘,虎痴的称号实至名归。在黄山写生时,他有缘见虎,并视之“神物”。为此,他作《黄山神虎》并题七绝,“石涛画松能画皮,渐江画山能画骨。两师黄山住半生,未见当年此神物。”在诗中,他感慨石涛、渐江两位大师,在黄山半生竟然无缘见虎。

在养虎、驯虎过程中,张善子与虎儿心有灵犀,有若干感人故事和趣事。张善子认为,虎不仅有灵性和通人性,而且具有佛性。为此,张善子曾身着僧装,左掌立于胸,出右手二指禅虎。这个情景,曾成立此存照,记录了中国驯虎史上的奇迹。

张善子饲虎、驯虎、戏虎、伏虎、画虎,乃至为虎皈依、立墓,堪称古今“虎痴”第一人

更有甚者,张善子还把虎儿送苏州报恩寺,请高僧仰光禅师说三皈,并得赐法名“格心”。据传,虎儿在接受三皈时,一动不动竟达两小时。此例在佛门中前所未闻,算得上开天辟地第一奇。同时,证明了虎不仅可以通禅,而且可以立地成佛。

高僧仰光禅师为虎儿说三皈,并赐法名“格心”

张善子对虎儿的体验深刻,甚至从佛法角度为虎儿写诗。在《伏虎佛》诗中,张善子写到“法惟佛大,兽惟虎毒。佛法通灵,虎亦驯伏。偎师而眠,俨同家畜。视靡眈眈,欲无逐逐。都此禅宗,宜早学佛”。不仅如此,张善子还深信虎儿具有气节。1938年3月,《大侠魂(周刊)》记者徐霖曾询问张善子“虎得毋为倭寇劫去耶?”张善子毅然回答:“吾虎乃有气节之虎,如倭寇强劫,伊必不生!盖往昔当我不在家时,伊且不饮食,今岂甘受倭寇之豢养哉?”可见虎儿气节深植张善子心野,彼此心有灵犀。

张善子痴虎,常常让思绪穿行在关于虎的奇思妙想中。他刻有多枚“虎痴”印章。出人意料的是,他还刻有“虎儿”印章,即视虎儿为他艺术生命中的一部分。他惜虎如子。后来,虽然虎儿死于人们躲日机轰炸空袭,但人虎情未了。他不仅为虎儿墓葬和立碑,而且怅然所失题“虎儿之墓——蜀人张善子张大千立”。其痴虎之情,亘古未见;其痴虎之意,有史未闻,几近天方夜谭。也许正是虎儿之死,特别是死于日机轰炸中人们的躲空袭,激励了张善子的同仇敌忾,对虎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以至于后来所画虎多升华为“飞虎”和一群怒吼的虎、扑向落日的虎。

惜虎儿之墓后来毁于那场动乱。为告慰九泉之下的虎痴仲兄,张大千于1982年特别题署“先仲兄所豢虎儿之墓”,并嘱门人刻于苏州网师园回廊壁,以供人们凭吊。

虎痴、虎儿印,先仲兄所豢虎儿之墓

张善子之所以善于画虎,以虎为模特创作,是因为他不仅对老虎的调教和天性开发自创了一套办法,而且还善于从中体悟和总结。曾熙在《张善子小传》中,曾记有一段与张善子关于虎的对话,读来颇为精彩——“观予古来画虎者,每多类犬。写生家又但能传其皮相,不能得虎之天性。君操何术至此?”善子曰:“予因画虎,遂豢虎有年矣。虎性贪利得肉,予每日以肥豚大方饲之。待其饱,然后弛其铁绳,纵之大壑,须臾风生,若怒若醉,长啸奔舞山谷异势。及其饥,复置肥豚柙中,虎且摇尾而前,若敬主人者。”

张善子不仅善于驯虎,而且还作《驯虎图》,把虎意表达得淋漓尽致。1946年,张大千为之感慨题写,“涉笔成趣,大有深意,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至于张善子驯虎的胸襟及寄托,不乏社会意义,正如时有人所评,“虎性猛,而先生善于豢虎,驯虎,改变虎性,是先生亦欲施术改苛政猛于虎,使天下国泰民安乎!”

《驯虎图》张善子作,张大千题跋,《张善子先生百龄纪念画集》封面图

如果说张善子在豢虎方面自出机杼,那么可以说他在画虎上别具一格,达到了“虎外画虎”的境地。在画虎时,张善子尤其擅长大笔挥洒,注重以气势取胜;而细致工巧处,却注重将虎的皮、肉、骨描绘逼肖,甚至入木三分。他笔下的虎,有构思超逸、布局惊骇、设色精纯、气势纵横捭阖的点,涌动着不可抗拒的力量。其虎的表现颇具特征,或庄谐并举,或传虎之母子深情,或表虎震慑群兽之威风,或抒虎长啸山林之意气,或显山兽君王之风采,或善谑讥讽事态之百相,赋予种种寓意和象征。其价值判断,总在褒扬与鞭笞、歌颂与痛斥、刚烈与柔情、猛与仁并用、厉与和相亲、动物与人类交替、现实与艺术水乳等之中,构成了哲学意义上的二律背反。但在具体表现上,却又常常是出其不意、异想天开、天虎行空,气象万千。

张善子画虎注重写生。其经验是,每写生时,便让虎儿面对网师园内的一面大镜子做出种种姿态,加以映入镜中的山石、池水、花草树木,使虎儿天然野趣生动纷呈。由此“师”虎,使张善子步入随心所欲境界,甚至可以从虎的任何部位起笔,达到心手合、笔墨合、形神合。同时,借助西画表现技法,使笔下虎栩栩如生。对此,评论家对张善子画虎好评如潮。曾熙在题张善子《啸满天地》中称,“此幅神姿英发,能使百兽慓慓,真奇观也”;林语堂评价是,“他画的老虎,凡一肌、一脊、一肩、一爪,无不精力磅礴,精纯逼真”;傅增湘感慨是,“今善子独以画虎名,循流溯源”;杨云史诗赞是,“画虎先从养虎看,张髯意态托毫端。点睛掷笔纸飞去,月黑风高草木寒”。

《童儿与虎》张善子 作

有趣的是,张善子还把自己与虎融为一体,即画虎为“貌己像”。如在所画《朱笔行走虎》(又名《天中节朱虎》)题款中,他称“(张)大千每于天中节,戏以钟(馗)进士貌己像,以应友人之索。余亦于是日画虎,以贻同仁。”除此之外,张善子还认为虎有钟馗之威,可以“镇压群魔”。从其画作和画论中,可见昆仲二人的“貌己像”,一个是虎,一是钟馗;一个打鬼,一个镇压群魔,不乏异曲同工之美妙。由此可见,张善子的“貌己像”是对虎的另类体验,给人以偌大想象空间。

不仅如此,曾熙还在《与弟子张善子论书之问答》中感言:“善子弟善画虎画佛,既通西法,又求宋元以来诸大家参证之,自当卓然成家。”江南才人谢玉岑不仅进一步赞叹,“山水比唐六如、邓穆倩;人物如陈老莲、张大风;走兽法李龙眠、赵松雪,无不精妙”,而且在《祝善子五十初度》诗中感佩,“眼前人物数坛坫,位置谁在群峰巅?大风叱咤九万里,梅花寿考一千年。丹青余技走虎豹,笠屐佳话矜须髯。壮游记送江入海,难兄难弟皆神仙”,即把张善子和张大千昆仲推到“神仙”的高度。至于一代书法家于右任,则以诗赞张善子,“虎痴妙艺久知闻,掩卷遐思日已嘻。身后丹青谁可匹,且从注脚识山君。”

毋庸置疑,张善子的虎痴情结超越了历史上任何一位画虎的画家,甚至达到“意想天开”的境地,不乏浪漫主义色彩及行为方式。这种把对虎的艺术表现与千奇百怪的现实奇妙地结合起来,张善子的表达堪称古往今来第一人。他之所以步入如此境地,是因为对虎的认知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按常态,老虎有凶相毕露时,但张善子笔下的虎却无凶相(早期的除外)。就画家而言,画虎凶相并不难,因为现实中的老虎凶相很难直击,完全可以适度想当然,即“画鬼容易”。而张善子的画虎观,却体现了他的审美价值观。从画虎的“模特”而言,张善子是以所豢“虎儿”为直击对象和审美。“虎儿”虽不乏天生野性,但却没有捕、撕、咬猎物的机会和空间,加之驯化后所具有的人性和灵性(笔者养猫数年,有同感。虎为猫科动物,同属一理),特别经过印光法师点化皈依后的乖萌和乐趣,更让人生爱和联想再现。

在张善子的情怀和境界中,虎是难以诠释的精灵,与人有水乳交融的禅意。这个禅意的表达就是,我即虎,虎即我,诚如“佛即我,我即佛”一样,体现了强烈的互为意识。此意识的流露,源于张善子的崇佛敬佛意识和行为,表现了他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对现实的“回避”。他曾自谓“佛弟子”——画释像时多留此题款(1935年,他为叶浅予作《朱笔释迦牟尼》题款便是,“乙亥元日,佛弟子张善子熏沐为叶浅予社兄缋”),并多用“无量寿”“书画禅”印章。

然而,当“七七事变”之后,国难当头,他不由满血复活,迅速从“回避”中走在了现实(抗战)前列。凭着武功文治的影响,凭着人生的资历、阅历、视野、气质、才能和格局,凭着在美术界的崇高地位,他一跃成为中华抗敌美术的“吹哨人”和“领头羊”——中华全国美术界抗敌协会主席,进而成为中华抗战“斗士”而誉满欧美。尤其是1938年底在出国之前,他在昆明接受洗礼入天主教。从佛弟子到天主教徒信仰的转变,与他赴欧美争取更多教民支持中华抗战攸关。

中华全国美术界抗敌协会昨晨开大会正式成立(载《新华日报》1938年6月7日)。大会“首由主席张善子致开会词”

需要说明的是,张善子具有动物情结,所画走兽品类繁多,几近一个美丽的动物世界。他的笔下,多以十二生肖中表现勇、猛、忠、孝属性的动物为对象,如龙、虎、牛、马、狗、羊。至于他所画非十二生肖范畴的动物,则有狮、熊、猿、鹿、猫、鹰、鹤、白鹭、熊猫、骆驼等。

他画马的代表作有《春骢图》《忠心报国》等。对张善子画马的评价,曾熙有“善子画马,能穷马之神意”之说,张大千有“仲兄以养虎画虎擅名于世,不知其尤研精相马。故其所画,直逼曹(霸)、韩(干),不落龙眠、松雪局中”之说。由此可见,张善子画路开阔,笔意万千,具有审美价值。只是囿于他画虎的名声太大,遮掩了在其他画科、画种方面的成就和影响。

《春骢图》 张善子、张大千合作,张善子画马,张大千补景

戏谑出自机杼里 一声独啸向金钗

在张善子众多虎图中,《十二金钗图》独秀一枝,别开生面,竭尽创新之能,使形、神、意三位一体。在具体表现上,往往构思新颖奇特,反其意而用之,或讽喻当时各路军阀混战,或讽谑当时的苛政,或戏谑世间的人兽不分,构成了作品鲜明的思想性,具有修辞学和哲学思辨意义,凸显了社会意识和警世现实的作用。

张善子的《十二金钗图》之所以自出机杼,独树一帜,是因为他把金钗与虎互为注脚,十分注重象征及讽谑意义。他以金钗为表现客体,率笔抒写愤懑,针砭时弊,勾勒不同时期心境的纠结,构成了特别的价值判断,即强调内心的揭示与对现实的批判。

《十二金钗》(选二) 张善子 作

展读中国画史,画虎虽是中国画花鸟走兽科中的重要题材之一,但古代画虎者寥寥,其因在于谈虎色变、画家无法面对虎写生。迄今,屈指可数的画工有李渐善、卢楞迦、赵貌龊、包鼎、赵汝殷、丁云图。至于其画迹,除寥若晨星,且多出自于想当然。囿于无无严格的画迹摹本可仿临,就对借鉴古人的画虎而言,张善子实在说不上兼收并蓄,更说不上融会贯通。如果确要说张善子画虎的师承话,那也只能说是“师虎儿、师书本和师心”。说师“虎儿”,主要指张善子在苏州豢虎(还包括曾在成都的养虎,时间相继长达约8年);说师书本,其实就是一本摄影集,其中仅有一只虎,为不同形态和神态,是张善子早年绘虎的参考蓝本;说师心,是指对虎与所讽谑对象的相关联系,其中充满神奇的想象,对描绘客体的变异赋予了崭新的象征。

鉴于从唐宋元明清一路走来,以文人笔墨所描绘虎,几乎无传统可继承和借鉴而言,故可以说张善子《十二金钗图》的表现起点非同寻常。一方面,他引领了画虎艺术成为“中兴”之势,体现了画虎的集大成;另一方面,体现了他对时局的关注;再一方面,体现了他非同凡响的人生阅历和智慧,以及积极反思和对现实的批判。当然,这个集大成还包括张善子画虎凸显的“意”,即在中国画虎史上,第一个把修辞中的拟人法和哲学上的二律背反原则,具体运用到对虎这个客体的表现上,体现了创造的高度,对后世具有启迪意义。

所谓对十二金钗的拟人(物)化,即把虎比拟《西厢记》中的金钗(或金钗比拟虎)。在具体表达上,将虎的威猛与金钗的阴柔有机对接,形成两极鲜明反差的审美(包括审丑),从而具有艺术哲学意义,传递了张善子的满腹经纶在作品中主事的信息。张善子对所画虎题识的引经据典,具有以史鉴今之妙,非一般学人和画家所能及。张善子投枪掷匕的胆识,竭尽热嘲冷讽的春秋笔法,独创一格,几可与鲁迅比肩而立。所不同的是,鲁迅以文章,张善子以画,但皆殊途同归。掩卷而思张善子笔下的十二金钗,可以设想,如果《西厢记》作者王实甫的时光可以倒流,相信他看后当有自愧不如之感,会重新构思一部《西厢记》。

《十二金钗图》是张善子画虎的代表作之一,亦是他的得意作品之一。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他乐不知疲地创作了迄今可数的五套画本,其时间跨度长达17年(1918-1935)。其中,从曾熙的题跋推断,至1930年曾熙在上海去世之前,张善子至少创作有四套《十二金钗图》画本。

张善子:《十二金钗》封面(曾熙题,1918年版)

第一套画本,创作源自1918年“秋应(上海)健社同人以制画谱事谕”。同年12月,该画本由健社出版发行。画本的创作诱因,为张善子“读西厢记随笔”而突发奇想。该画本题署者若干,颇显阵容,皆由张大千(署名“啼鹃”)策划,即请曾熙题写书名,约朋友柳琅声、刘文玠、马骀(序并画)、李蝶庄、李宝常、朱洁(撰稿)、刘哲(书法)、雷天籁、钱病鹤、高炳枢(序、诗、题辞、跋)助阵,传递了“阐救世之苦衷,喻美人于猛虎”为主题的信息。画本中十二金钗的题句,源自《西厢记》中的十二段唱词或道白,但与唱词原句有出入。题句分别为,蓦然见五百年风流孽冤;可喜庞儿浅淡妆,穿一套缟素衣裳;行近前来百媚生,兀的不引了人魂灵;羞答答不肯把头抬;何须媚眼传情,你不言我已省;蹑着脚步儿行;哈,怎不回过脸儿来;长吁了两三声,剔团团明月如圆镜;镇日价情思睡昏昏;休题眼角留情处,只这脚踪儿将心事传;乍凝眸,只见你鞋底尖儿瘦;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的张善子尚不是职业画家,亦未拜师曾熙,故在艺术圈有一定局限。

第二套画本,1928年10月由上海烂漫社出版,曾熙题签书名,并以1924年所作《张善子小传》代序。因作品“十年磨一剑”,新风扑面,且内容表现“奇想天开”,故一出版便在艺术界石激千层浪,一时好评如潮,洛阳纸贵。需要说明的是,此时张善子已是职业画家,且在艺术圈有相当影响。

《十二金钗》 张善子 作

第三套画本,约在1929年初,应属于第二套《十二金钗图》画本出版后有重大影响后的一鼓作气之作。其证有二,一是谢玉岑有题诗为证,“难兄难弟有二张,金钗十二足张皇。驼铃只笑虬髯远,为谱红妆出塞行。”其诗下有注,“善子新画虎十帧,拈《会真记》语题之,可谓新颖……”从诗注传递的信息悉知,此套《十二金钗图》实际上只有10帧(不排除题识者遗漏“二”字或未得睹全部) 。二是谢公展《大风堂观画记(下)》中的表述可证“几上精装尺(册)页三套。一为善子之虎册。画虎为善子之最擅长事,或伏,或跃,或奔,或卧,或吼,或嗔,无不惟妙惟肖。而每幅布景,尤能与虎之气势态度支配,或作乱松狂草,或写惊流怪石,能于虎外写虎,满纸皆是虎虎之气焰,为叹名不虚传。”至于谢玉岑诗注中提及的《会真记》,又名《莺莺传》,其故事广为流传而被改编成若干版本,多以《西厢记》冠名,包括《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宝玉、黛玉看的《西厢记》。可见,张善子此套《十二金钗图》的唯美、寄情和特色,并在内容上有延伸。

第四套画本,1930年4月作,由太平洋艺术社出版发行。画本仍有曾熙所题,“虎痴写十二金钗图,老髯曰:今日金钗之流,其害非关一人之性命也。盖甚于虎矣!”

第五套画本,创作始于1934年秋、冬,陆续作于苏州网师园和北平颐和园听鹂馆,1935年秋完成,时间长达一年。画作多由张善子、张大千合作,即张善子主创(含部分独创),张大千补景。此画本收录在《张善子大千兄弟合作山君真相(上下集)》中,由上海美术生活社于1936年1月和3月出版。该画册为彩色黑白相间印刷,分上下集,各集28图,计56图。其中,《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跋语让人警醒,“无憀南郭,索读《西厢》。慨世局之沧桑,学曼倩之善谑。公牛哀七日而变,封使君一旦成形,人兽何分?庄谐杂引,本如来三十二变相。图僧孺十二金钗,藉实甫之艳词,为山君之注脚。抑有识者,谓我非乎”,表达了张善子的强烈社会意识和人文理想。

如果说张善子的《十二金钗图》具有经典意义,表达了他的创新和创意追求,那么可以说,张善子的《怒吼吧,中国》则具有中华抗战意义(这里尚未包括张善子狮的“中国,怒吼了”)。该画长两丈,宽一丈二尺,不仅广为发表,激励三军将士和民众,而且在美国展出,十分轰动。画中表达的中国怒吼和勇猛精进、壮怀激烈情绪空前,超越了张善子一般意义的画虎,乃至他的《十二金钗图》,体现了他的特殊表现能力,拓展了他的“骁勇善战”(张善子擅长兵学,这是其他画家不具备的),升华了他的“武功文治”,奠定了他领军中华抗战美术的地位,使他实现了“做中华民族堂堂正正的完人”的最高理想。

在具体创作过程中,即在《怒吼吧,中国》《勇猛精进》《怒吼》《啸》和一系列“飞虎图”的创作中,张善子体现了画家的时代担当,赋予了作品非同凡响的构思,塑造了特殊艺术形象,从而鼓舞了前方千万将士,展示了中华民族精神,凝聚了一个时代力量。这些作品把修辞中的拟人、象征表达得淋漓尽致,具有形制大、气势大、主题大、格局大、情怀大、理想大等特征,是其他抗战美术作品无法比拟的。这些作品,与其说体现了张善子对时代艺术的强烈呼吁,不如说是他在指挥千军万马冲锋陷阵;这些作品,堪称中华抗战美术的经典,值得永恒纪念。

(张善子赋予虎的抗战意义相关内容,详见笔者《张善子的抗战情怀》专文)

《怒吼吧,中国》。此作长二丈,宽一丈二尺 张善子 作

丹青余技走虎豹 笠屐佳话矜须髯

在张善子绘虎的世界中,还有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那就是张善子、张大千昆仲的合作。这个合作,具有时间长、数量大的特点。据不完全统计,仅1933年,就有《英姿飒爽》《凝眸》《流落荒涯》《在河之浒》《云山双虎》等作品,1934年有《草丛双虎》《回头一啸》《风虎云龙》《举目河山小》《满壑涛声》《黄山松虎》《哈,怎不回过脸儿来》《蹑着脚步儿行》《可喜庞儿浅淡妆》等作品,1935年有《苍林叟》《镇日价情思睡昏昏》《松风虎啸》《长林小坐》《万壑走松涛》《松下山君》《结伴行》《孤啸摇星斗》《绝壁攀》《山野赏枫》《乐事叙天乐》《儿女情恋》《三异图》《五伯图》《深山安卧》《龙虎风云》《皆大欢喜》《风虎云龙》《啸自生风》《何须媚眼传情》《羞答答不肯把头抬》等作品。这些作品,对于研究张氏昆仲的绘画艺术与兄弟情深不乏意义。至于张善子和张大千昆仲合作方式,往往是张善子画虎并题署(包括题诗),张大千补景(或山,或石,或松,尤其是松),诚如《美术生活》(第21期)中的点评,“善子画虎,大千补景,融兄弟佳作于一炉;激发民众,寓意深远,函奋与讽戒于翰墨。”

《十二金钗图》张善子、张大千合作(善子画虎,大千补景)

在其亲密合作中,可以感到昆仲之间的彼此尊重、手足情深、惺惺相惜、珠联璧合。他们之间,虽然年龄相差17岁,但张大千却常感慨,“我之所以能画,是要感谢二家兄善子先生的教导。”而张善子对“舍弟”张大千亦颇多推崇,即所画未完之作(包括手抄古人题画诗和画语录)均由张大千补景完成。对此,张善子还在所作《结伴行》中题署,“余画虎三十年,兴之所至,多有未完之稿,舍弟大千每为收拾补成。今题识付装,惜大千重游华山未归,不得一共商榷之乐也!” 该图画面为双虎,前后相互照应而行,实在是昆仲一路走来的真实写照,表达了他们的手足之情。他们由此被誉为“艺林双秀”。1936年7月,《美术生活》曾以两个整版介绍,为画坛所称赞。

在四川,古代有苏轼、苏辙“二苏”的兄弟情深,近现代有张善子、张大千“二张”的兄弟深情。这一古一今,这“二苏”和“二张”,既是传统佳话,更是古今完美之经典,值得四川整合宣扬。

虎啸千里见真相 画册在手读山君

张善子出版的画册多种,其中尤以虎题材的为主。据不完全统计,张善子在海内外出版关于虎的画册(含与张大千合作及部分画虎),有《十二金钗图》(多种)、《蜀中张善子大千兄弟画册》《张善子大千兄弟合作山君真相(上下集)》《张善子大千兄弟合作山君真相(八联屏)》《张善子(张大千)法国画展》《张善子张大千兄弟合作山君真相画集》《张善子先生百龄纪念画集》《张善子国画选(1-3集)》《虎痴张善子画选》《张善子画虎图册》《张善子画虎册》等。这些画册,一定意义上记录了张善子的画虎历程,奠定了他“画虎大师”地位,在海内外具有相当影响。

《张善子国画选(第1集)》(1982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张善子国画选(第2、3集)》(1985年四川美术出版社

结 语

综上,张善子不仅是一位天才的画虎家,而且是一位具有讨论意义的画虎家。囿于他去世时间久远等因素,对他的研究实在说不上“热”。惟其如此,期待有更多研究者关注,以使其研究走向深邃,给张善子在中国美术史一个更客观和更高的地位。

(说明:张善子创作的《十二金钗图》,当时的媒体和他人有《十二钗》《十二钗图》表述,本文统一为《十二金钗图》)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汪 毅(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原副巡视员,四川省地方志学会原副会长,《四川省志》原副总编,一级文学创作职称。现为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