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李庄是一部诗史 李庄需要一部长诗——序蒋德均长诗《李庄行》‖刘火

作者:刘 火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9-21 20:42:12 浏览次数:290 【字体:

李庄是一部诗史 李庄需要一部长诗

——序蒋德均长诗《李庄行》

刘 火

李庄,1940年10月的某一天,国立同济大学迁来此地。紧接着,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体质人类学研究所筹备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中国地理研究所大地测量组、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等纷至迁来李庄。从此,凡寄往李庄的信,无论国内还是海外,只要在信封上署有“中国李庄”,都能如愿的寄到。

李庄古镇远眺(王荣全 摄,宜宾市翠屏区地方志办公室 供图)

1940—1946,于此李庄,由大学、科研机构、大学者、大学教师和李庄的乡绅、百姓及当地的政府共同写就了一部文化抗战的史诗。五六年间,傅斯年、李济、董作宾、梁思永、赵元任、芮逸夫、陈槃、劳干、夏鼐、曾昭燏、李霖灿、庞薰琹、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莫宗江、罗哲文、王世襄、周均时、丁文渊、童第周、徐诵明、任继愈、陶孟和、罗尔纲、吴定良、吴汝康、曹谟、夏坚白、陈永龄……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无论大学学堂还是科研机构,凡在李庄生活、工作、短暂驻留的大师、大学者、大科学家,都与李庄息息相关,都将所学尽力倾情地与李庄融为一体。

李庄因大师的名字而骄横,大师因李庄的生活而自豪。

因为大师,中国历史见证了李庄在中国文化传承过程中,由于大师和李庄的付出,薪火得以相传,弦歌得以相续。尽管那时是一段生活艰难的岁月,但那时却是一段文化高光的岁月。

梁思成、林徽因一家与亲友在李庄(右一为梁思成,左三为林徽因,图片来源:李庄往忆)

自岱峻2004年的《发现李庄》和当地政府不懈的努力,李庄哗然进入到世人的面前。随后,媒体、出版和游人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来到了李庄。媒体人、作家、史家和诗人在自己的文字里表现李庄、表达李庄和回忆李庄。在这一系列追忆、表达、表现里,叙事是主要形式。即便有诗的表现与表达,但大都只是某一事、某一人或某一灵感的表达与表现。那些分行的诗,似乎不足以表达和表现李庄作为一部史诗的格局和气派。也就是说,李庄确实需要一部长诗。

生逢此时,诗逢此时,已出版多部诗集的诗人蒋德均先生,在筹备、构思、酝酿和写作三年后,为我们奉献了这样一部长达五千行的长诗《李庄行》!作为一个生活在与李庄不远的大学教授来说,散文式的叙事,蒋先生也有多文多著发表或出版,但作为一位以诗成名的诗人来说,正如德均兄在《李庄行》的“后记”里写道的,如果没有一首长诗来表达表现李庄,于诗人来说是“有负债负罪之感”的。基于这样的责任,诗人以史诗的方式,重构了李庄1940—1946年文化抗战的精神面相和当地世情,重建了大师们在李庄薪火相传弦歌相续的卓越风貌和高大理想。

《李庄行》(作者供图)

诗人嘱我作序,稍作迟疑,便答应了下来。不是我有作序的资格,而是因为我曾不止一次的与诗人交谈,李庄需要一部长诗,而写作长诗者非德均兄莫属。此为因缘,我才敢如此唐突地写下这般短短的几行文字。

浩繁内涵而又华彩的表达和表现李庄,让我们细品长诗《李庄行》吧!

作者简介

刘火,原名刘大桥,笔名柒月、柳林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评论家协会顾问。1985年开始发表文艺评论。出版有文学评论集《破壳的声音》,随笔集《缅怀清苦》《远去的雷声》《向往》等。评论《民俗小说的美学特征》获第二届(1988年)四川文学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刘 火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