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王火:当代“谈迁”的另一面③:患难见真情│‖田闻一

作者:田闻一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9-29 20:31:32 浏览次数: 【字体:

王 火

当代“谈迁”的另一面③

田闻一

患难见真情

1953年,王火上调北京,作一份有影响的杂志《中国工人》的编委兼总编助理。他身负重任,差不多每期杂志的文章都由他终审发稿、定稿,工作繁重、忙碌。可是,在出色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卓有才华特别勤奋的他,业余创作成果显著、丰硕,已经最先竖起了他文学征程上的两座纪念碑:一是长篇纪实小说《赤胆忠心――红色游击队长节振国》,二是《外国八路》。前者展现的是抗战时期,矿工出生、活跃于冀东地区,威震敌胆,身上富于传奇色彩的游击队长节振国的故事。后者表现的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国际主义战士,德国知名作家,记者汉斯·希伯在山东沂蒙山一带融进中国人民的抗战队伍,英勇斗争,最后牺牲的故事。前者出书得奖,过后又改编成电影、话剧、京剧、评书等多种多样文学文化类别形式,走进了千家万户,影响所及一直延续至今,而当时,王火才32岁。后面一本书同样轰动,直接促成1990年在华东烈士陵园给这位“外国八路”立碑。曾直接领导过这位“外国八路”的徐向前、聂荣臻元帅分别题词;与“外国八路”共过事的外交部长黄华专程从北京赶来出席;还有副总理谷牧撰文。座谈会上,这些高级领导都谈到,是王火的这本书,直接促成了这一切。

陈毅、粟裕在皖南新四军军部接见国际友人(左起:德国记者汉斯·希伯、陈毅、加拿大护士尤恩、粟裕、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对此,王火并不满足。相反,他认为,还远远没有做够。这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虽以德日意法西斯的彻底灭亡结束,但长期以来,我国在这场战争中所承受的巨大的民族牺牲和对人类作出的重大贡献,并未得到国际上的广泛承认。抗战中,我国死亡2700万人,仅仅“南京大屠杀”,我国百姓就被日军杀害30多万人。战争中,日本在东方战场投入310万兵力,其中40万被美军在太平洋上消灭,70万关东军在东北被苏联红军击溃,剩下的200万日军,都是在中国的土地上,被中国军民在万般艰难困苦的情况下消灭、俘虏和受降的。然而,这些事实被日本当年一些侵略者和他们的同情者、别有用心者隐瞒、歪曲、回避。

苏联在二战后,写作、发表、出版了多少部优秀作品?诸如耳熟能详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斯大林格勒战壕里》等等,举不胜举。还不要说,依据这些作品改编、拍成的电影……而我们承受的战争苦难,付出的民族牺牲,作出的贡献,比苏联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是,我们在这方面是大大落后了,可以说,这方面,我们还是一个空白。

王火觉得,他有必要、也有能力来填补这段空白。他计划从1936年的“双十二事变”即“西安事变”写起,一直写到抗战胜利。拟定以《一去不复返的时代》为总题,分成三部相互独立又相互依承的长篇小说来写,每部约50余万字。

就在他集中精力、集中业余时间写作,写得风生水起,一个接一个的胜利时,“不幸”悄然而致——首先是他钟爱的、献身其中、赖以安身立命的《中国工人》杂志被撤销。他的命运开始跟着直线下降:先是从北京下放到山东临沂。临沂地委高看他,没有将他继续下到基层,而是安排他到省属重点中学――临沂一中去当副校长。

临沂一中相当宠大完备。学校占地120多亩,有200多名教职员工,36个高中初中班,是所苏联式全日制中学;学校里树木葱茏,大操场、大礼堂、足球场、实验室、图书馆一应俱全。干一行爱一行的王火,很快熟悉了业务并挑起了负责学校教学的重担。校方本希望凌起凤当老师(本来王火到临沂,不关起凤的事,她本可以带着两个尚年幼的女儿,在北京生活,但她对他不放心,坚决陪他来,把一双还小的女儿王凌、王亮,交由保姆带着,留在了北京。他们到了临沂,对两个小女儿极不放心。起凤作为母亲,尤其不放心,一心悬两头。王火是个很有责任心的人,这种情况下,他认为妻子当老师不合适),可王火出于各方面考虑,谢绝了校方好意,让起凤去主持学校图书馆工作。凌起凤把图书馆的工作,打理得井井有条,有口皆碑。

王火不管在哪里,不管干什么工作,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会很快显示出他固有的君子风范、正直正义和高洁品质。当时,全国性的全面饥荒还没有过去,在山东省属重点中学——临沂一中,师生们吃的是难以下咽的黑窝窝头,而且还吃不饱,实行配给制。而且,学校没有自来水,只有两口井,一口所谓“甜水井”供饮用,一口“苦水井”供洗衣淘菜。王火在一次学校办公会上,提议将年终节省下来的3万元行政经费,一部分用来安装自来水,一部分给家庭太困难的学生买棉衣、棉裤……可是有些很“左”的人,不仅不同意,还阴阳怪气地说:“我们这个穷地方,可不能同你们北京比……”要他“学会看得惯”。结果,把节省下来的3万元上交了。

学校紧临沂河。河上只有一座抗日英雄、烈士范筑先当初当临沂县长时修建的很简陋的麻石小桥。汛期,这座麻石小桥经常被水淹,而学校一早一晚有很多学生上学、放学要过这座小桥。每当这时,王火都要组织老师守在河边,送学生过河。他身先士卒,头戴斗笠,捞脚挽裤,送学生过河。2008年,临沂电视台拍摄《感动临沂的人物——王火专辑》,专程到成都采访王火……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虽然时过多年,但临沂一中的师生、临沂人民还记得和怀念老校长王火在雨中护送学生过河的动人情景,还记得王火校长好说话,但在一些原则问题上又很不好说话,决不通融!比如,当时一些比较“左”的老师,对一些他们不以为然的学生、特别是“家庭成分出生不好”的学生,在批他们的作业本、考试卷,特别是毕业班学生的操行评语中,动辄批上“不能拥护三面红旗”“对党不一条心”……遇到这种情况,王火校长都要这些老师改过重写,从好的方面写。因为,这些评语,好些都要装进学生档案,影响学生的前途。王火这样坚持,明知会给自己埋下祸根,却决不动摇。

当时学校里,就有一个走极端的女生,在一次重要的物理毕业考试中,差了一分,悔恨得想自杀。王火得知此事后,一边百般安慰这个女生,一边会同学校领导和物理老师,经认真研究、统一认识,最后对这个女生的考卷重新核对,加上了要命的一分……这样的事多了。这些也是临沂一中师生格外怀念的。

就在王火由教育界的外行,迅速转变为内行之时,他的业余写作也放了一个可喜的“卫星”――他费时经年,创作完成的120万字的《一去不复返的时代》交到中国青年出版社后,该社通知他,决定出版,而且评价很高;该社将改定的文稿寄还他,希望他再看一遍。

可是,就在这时,打倒一切、砸烂一切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倾刻间,原先威望很高的学校领导班子被打倒、砸烂。王火作为常务副校长、北京来的大作家,理所当然地成了“反动学术权威”“白专典型”;成了要打倒的第一靶子……学校里,一个自恃出身好,骄横跋扈,平素对王火却恭敬有加、见面带笑的老师,这时最先跳出来斗争王火,指责王火改了他给学生的评语……狰狞的脸上,黑边眼镜后凶光毕露。他带着造反派学生,多次抄王火的家,搜走王火的笔记本、书籍、稿件,还动手打王火;最恶毒的是,他把王火花费20余年心血创作、,中青社决定要出版的心肝宝贝、120万字的《一去不复返的时代》,指责为“替国民党树碑立传”,骂王火是“国民党的孝子贤孙”;在书稿上乱写乱涂乱画。

其间,王火被反复抄家,被反复拉出去批斗,甚至被“活埋”过一次!种种的凌辱,种种非人的折磨,他都能忍受,唯一不能忍受的是,造反派们,不能当着妻子凌起凤的面污辱他、殴打他,否则,他宁可当场碰死。这时,平时温文尔雅的王火,倔犟执拗得像头暴怒的雄狮,凛然不可侵犯。这让那些原先很可爱,过后就像吃了迷魂药,变成野蛮人、变成了横不讲理的红卫兵们……面对着“校长”的暴怒、执拗,也不得不让一步,退一步。

为了让两个年幼的孩子,不至于进一步看到这样的暴戾、血腥,遭受心灵上的创伤,王火同凌起凤商量后,决定让尚在读小学的王凌带着妹妹王亮,远去上海投奔奶奶,暂避一时。

斗争继续升级。跟了他们一辈子,被他们视作亲人、长辈的保姆余蒋氏老妈妈,他们决定是要养老送终的,却被造反派押回安徽全椒乡下农村;理由是,免得余蒋氏老妈妈被“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王火、凌起凤剥削、腐蚀。

余蒋氏老妈妈万分不舍,临走时,在押劳动改造的王火不能去看她,更不能去送她。同他们一家生活了多年,带大了王凌、王亮姐妹,很有感情、孤苦伶仃的余蒋氏老妈妈却坚持要去看看在押的王火,同他作别。造反派同意了,但不准她走近王火,也不能说话;老妈妈只能在远方向他扬了扬枯瘦的手,以示告别……

“老妈妈,你回到陌生的乡下农村,一个人怎么生活啊?”王火忍俊不禁,一下跌坐在地,抱头痛哭。

最让王火痛不欲生,万念俱灰的是,那部蘸满浸透了他绵绵的泪、绵绵的情,绵绵的血的长篇小说《一去不复返的时代》被整成那个样子,肯定出版不了了。他决定将它烧毁。那个晚上,他将厚厚的书稿,拿到厕所里,背着造反派,一页页地将其撕下,用火点燃。看着这些书稿变为一只只没有了生命的焦黑的蝴蝶,袅袅而去,化为灰烬。之后,王火喃喃地说:“我也该走了。”他要起凤将她当年从台湾带回来的那瓶装了300片的安眠药给他,他决定自杀。士可杀而不可辱,他活不下去了,不想活了。

爱妻凌起凤没有硬劝他,也没有硬拦他,只是这样说:“这样的日子,确实是生不如死。我也想死。我说过,我要永远跟你在一起,生死相依,我愿意跟你一起死。但是,我们的两个孩子、而且是女孩子,都还太小了。我们死了,她们怎么办,太可怜了。为了孩子,我们不能死,因为我们死不起。你同意我的看法吗?”

王火家庭照(图片来源:封面新闻)

如此一说,王火清醒过来。他伸出手,紧紧握着爱妻的手说:“对,我们不能死。黑夜总有尽头。黑夜之后,就是光明!”

(未完待续)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田闻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资深媒体人,巴金文学院连续三届创作员;著作甚丰,多篇多次获四川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徐高芳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