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拱城”与“望城”‖汪古翔

作者:汪古翔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7-19 21:33:50 浏览次数:688 【字体:

本文 载《巴蜀史志》2022年第6期

“拱城”与“望城”

汪古翔

在资阳城的东边和南边,有两个小地名,一个叫拱城铺,一个叫望城坳。细心的市民可能会发现,这两个地名不是资阳城所独有,其他地方亦存在。这是什么原因呢?

先说拱城铺。仅看这“铺”字,大家即能猜出,这是古驿道文化的遗留。按照古代驿道“五里一店,十里一铺”的标准,成渝古驿道,从西北临江寺入境,东南金带铺出境,凡140里,14铺。以雁城为中心,西边临城的是现三贤九义校附近的石梯铺,东出第一铺即为城东新区的拱城铺。

翻阅资阳地方史志及其他资料,关于这一地名,至少有三种写法:“拱城”“拱辰”“拱宸”,甚至还有“拱振”。因所有称谓都有一“拱”,而“城”“辰”“宸”“振”,音近。最初,笔者以为是手书时代古人的笔误。后来,经仔细研究发现,不是那么简单。

“拱”字是指人的两手相合,环而绕之,把什么东西圈绕在中间,以示器重。因此有“拱卫”“众星拱月”等词语。“城”不必说,指城市;“辰”是“日、月、星”的总称,词语“北辰”指北极星;“宸”是封建时代指帝王居住的地方,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在中国历史上的唐五代时期,专门设有保卫皇室的禁卫军,就叫拱宸军。《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梁有龙骧、神威、拱宸等军,皆武勇之士也。”

在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时期,城市是一个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广大的农村、乡镇围绕依附于城市而存在。因此在一个地区范围内,人们就像百川归海、众星捧月一样,保护着城市。“拱城”就是拱卫城市,“拱辰”“拱宸”是引申,就像众星围绕北极星、禁卫军保卫皇室皇权一样拱卫自己身边这座城市。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很讲究落笔皆有出处,给城市街道、城门等命名很追求典雅,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拱辰”或“拱宸”这两种写法都有其合理性。

明确词义之后,我们就更难判断上述几种称谓谁是谁非了,因为每一个词都有其自身的意义,所不同者,雅俗之间而已。清嘉庆、清咸丰、1993年版《资阳县志》均记为“拱宸铺”。清嘉庆《资阳县志》“津梁志”记黄泥河入沱江口那座桥为“拱宸桥”,并说明“因铺故名”。清咸丰《资阳县志》“津梁志”有一处写作“拱振桥”,疑为笔误,因为该志中其他地方均记为“拱宸”。查遍各个版本的资阳县志,未发现有记载这一处地方何日开始称为“拱城”,说明古时候根本就没有这一称法,推测应该是村民们在理解和称呼过程中,把比较文雅而生僻一点的“宸”“辰”简单化、通俗化了。人民公社化时期,称村社为大队、小队,因此“拱宸”很少在文字材料中出现,人们也就没再深究。后来,实行村社制后,称为“拱宸村”,因无文献供参考,就随大流从俗写成了“拱城村”。2016年版《资阳市雁江区志》前置彩图“雁江区行政区划图”及介绍宝台镇的概况时在地方文献中首次见到了“拱城村”,一个很雅的地名就这么被俗化利用。城市化后,更名为拱城社区,办公地点在城东中兴街。

在拱宸铺范围内,明朝知县朱高在现在的蒋家山庄背后古称天乙峰的山上建了一座文明塔。古人在现在的水润东都小区山脚沱江滨建有一座文明寺,据志书记载,文明寺“离城五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现在的沱东拱宸铺一带称为城东乡,1950年废除民国保甲制,将大乡划为小乡,城东乡分为黄泥乡、文明乡,1952年再增设雷音乡,后来行政区划几经调整,直到1980年将城东公社更名宝台公社,才有今天宝台这个地名。因此,相比于今天城东的宝台、宝莲,拱宸铺、文明寺更古老更有历史文化内涵。

无独有偶,网上一搜,全国还有其他“拱宸”“拱辰”。杭州有拱宸桥,系杭州市拱墅区著名景点之一。今天的新疆霍城县古称拱宸城,拱卫的伊宁城,系古伊犁九城之一,而叫“拱辰”的地名,有北京市房山区、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安徽省合肥市的街道,有贵州黄平县的拱辰山等。要说在冷兵器时代,军人们要从东向西进入资阳城,拱宸铺确实是最后一道军事高地。但在1949年12月11日,人民解放军轻骑队从拱宸铺向西渡江进入资阳城时,如入无人之境。事实证明,要真正牢牢地拱卫一座城池,最终靠的是民心而非山脉地形。

资阳的另一处小地名叫望城坳,地点在老成渝公路往城南的马鞍山脚下,现资阳市交警支队处。因不是任何一级行政地名,鲜有资料记载,知之者甚少。在古代,资阳县南一片被统称为南乡,在今资阳、资中交界的碑记、忠义和资中发轮、龙结一带还曾设立龙水县。在没有现代公路的时代,南乡一带的人就是经过马鞍山脚进入资阳城。登上现交警支队处的软垭口,就能远远望见六七里之外的古资阳城了。可以想见,古时候,赶路的商人,走亲的乡民,在经过艰苦跋涉,人疲马乏,终于接近目的地,一个“望”字体现他们的喜悦心情。人们于是把这座山坳称为望城坳。要说,资阳城处于沱江冲积平坝上,古称“四山拱秀,二水环清”,从四周拥进城里的行人,站到哪一处山上都能远远看到城市,但为什么只有这一处叫望城坳而其他不叫呢?这正是地名在一定区域内的唯一性和排他性使然,今天我们的国家地名管理法规也明确规定,相邻区域内的下级行政地名不能重复,于是资阳将此处称为望城坳。

全国各地站在城郊山顶上望得见城市的地方不计其数,因而各地叫望城山、望城坳、望城坡的地方不少。山东青岛望城街道,望的是青岛城;湖北当阳望城村,望的是当年张飞长坂坡前一声吼的当阳城;江西南昌望城镇,望的是新建城;安徽六安市望城街道,望的是六安城。最著名的是长沙市望城区,古望城县,指“遥望长沙城”,这可就望得远了,更让其声名远扬的是,这里是雷锋的故乡。

地名植根于人们的大脑,有其永久性、固定性。老地名对于一个地区来说,本身就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资源,轻易扬弃不可取。笔者曾经在不同场合建议,新城市地名要汲取历史文化的精华。比如,当年命名宝莲街道办时为什么不可以叫拱宸街道办?至今无名的黄泥河入沱江口的新大桥为何不可以移植、继承古拱宸桥名?资阳这座成渝之间新兴的、日益发展的城市,要使城市文化不至于断代,尤应注重地名的传承与延续。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汪古翔 (资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