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秦并巴蜀:促进融合走向统一‖黄剑华

发布时间:2023-11-23 14:24:00 浏览次数:704 【字体:

秦并巴蜀

促进融合走向统一

黄剑华

2023年7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广元市考察了翠云廊古蜀道,了解当地推进历史文化传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情况。

2023年7月2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广元市考察翠云廊古蜀道(新华社记者 鞠鹏 谢环驰 李涛 摄,图片来源:新华社)

蜀道是古时出蜀入川的大动脉,是周秦汉唐时期从长安通往成都平原的道路交通网络。千百年来,李白、阴铿等历代诗人留下了咏吟蜀道的不朽诗篇。

蜀道是一条文化承载之路。古蜀时期这里就有五丁开山的传说,三国时更留下了众多遗迹和历史典故。

蜀道是一条富庶之路。它穿越秦岭、大巴山,连接着蜀地与汉中平原、关中平原,这几个地区是中国古代最富饶的地区,先后都有过“天府之国”的美誉。

蜀道是一条统一之路。秦并巴蜀,开启了古蜀全面融入华夏文明之路;也为巴蜀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刘邦经蜀道进入关中,结束秦末以来的战火纷乱,建立了强盛的汉朝。

蜀道是一条交流融合之路。“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它打通了南北两条丝绸之路,让蜀地成为古代中外文化、经济交流的核心地带之一。

蜀道对于沟通中原与西南地区、促进各民族交流融合、维护国家统一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蜀道,是一首沟通往来、走向统一的史诗。

古蜀道(图片来源:新华社)

古蜀时期,自从鳖灵取代杜宇建立开明王朝之后,一共延续了十二代。从文献史料记载看,前期的开明王朝,是比较奋发图强的。到了末代蜀王时,已经不图进取,只求享乐了。扬雄《蜀王本纪》和常璩《华阳国志·蜀志》都记述了这件事情,说武都有一个女子,美貌如仙,有人传说是山精变的,来到了蜀都,被蜀王纳为妃子。蜀王喜其美艳,宠爱无比,可是好景不长,这位爱妃不久就因为水土不适而病故了。蜀王非常悲痛,派五丁力士到武都担土筑墓,上立石镜,寄托思念。末代蜀王的好色,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后来秦人正是利用了蜀王的这个毛病,完成了对巴蜀的统一。

五丁的传说与遇难之谜

五丁开山

扬雄《蜀王本纪》记述说:“秦惠王欲伐蜀,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大便金,牛下有养卒,以为此天牛也,能便金。蜀王以为然。即发卒千人,使五丁力士拖牛成道。致三枚于成都。秦道得通,石牛之力也。后遣丞相张仪等,随石牛道伐蜀焉。”又说,“秦王知蜀王好色,乃献美女五人于蜀王。蜀王爱之,遣五丁迎女。还至梓潼,见一大蛇入山穴中,一丁引其尾不出,五丁共引蛇,山乃崩,压五丁。五丁踏地大呼秦王,五女及迎送者皆上山,化为石。蜀王登台,望之不来。因名五妇侯台。蜀王亲埋作冢,皆致万石,以志其墓。”(见《全汉文》卷五十三,[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1册第414页,中华书局影印出版,1958年12月第1版。)常璩《华阳国志·蜀志》《水经注》卷二十七等古籍也记述了这两件事情,可知这是广为流传比较可信的历史事件。剔去记述中的荒诞色彩,五丁力士因为某种突然原因而同时葬身于梓潼县的山谷中,应该是可信的。秦惠王使用的石牛计与美人计,利用了末代蜀王的贪财好色与昏庸,终于获得了成功。

五丁力士的突然遇难,究竟是什么原因所致,是一个很大的谜。传说曰五丁抴蛇山崩,对此事说得有点玄妙。其中很可能有自然原因,譬如遭遇了泥石流,或者遇到了突然发生的地震与山崩等。此外,也不能排除是秦人使用了计谋。根据史料分析,蛛丝马迹颇多,这种可能性应该是存在的。秦国长期谋划吞并蜀国,五丁力士个个力大超群,在使用冷兵器的时代,无疑是秦国出兵伐蜀的最大障碍。秦国只有先除掉五丁,才能确保取胜,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古蜀有五丁的传说,扬雄《蜀王本纪》记述说“天为蜀王生五丁力士,能徙蜀山”。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对五丁也有记载,说“时有五丁力士,能移山,举万钧”。五丁力士身怀移山之力,犹如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那简直就是超人了。这些记载的传说色彩比较浓郁,其中既有一定的真实性,也有比较夸张的描述。古蜀历史上是否确实有五丁力士?五丁力士的故事是否可信?蒙文通先生认为,开明王朝“十二世三百余年间,都有五丁服沉重的劳役,可见五丁就不是偶然天降的五个大力士了。”很可能“是一种劳役组织形式,可能是一种奴隶社会制度”。(见蒙文通著《巴蜀古史论述》第65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第1版。)

任乃强先生认为:“五丁力士,丁与个字古文无区别,犹云五大力士也。可能是此蜀王有忠勇奴隶,编为五军”。(见[晋]常璩撰,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第124页注⑤,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按照任乃强先生的推测,认为五丁应该是开明王朝末代蜀王的五支部队,能力超群,战斗力极强,属于特种部队的性质。但古代部队皆有主帅或将领,有的部队称号就是以主帅或将领之名而来的,譬如历史上的岳家军、戚家军,就是例子。由此可知,如果说末代蜀王有五支部队,那么五丁力士也应该是率领五支部队的将领之名才对,这样才比较合情合理。

总之,五丁力士是古蜀的传奇人物,他们的经历与遇难都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们的传说为后人津津乐道,也留下了许多的难解之谜。

开通蜀道

蜀国与秦国相邻,关系比较微妙。秦国经过卫鞅变法,改革图强,到秦惠王时已成为北方强国。据史书记载,秦惠王曾与众臣多次商议如何攻取蜀国,当时秦国的文武大臣中主要有两种意见,张仪主张先取韩,司马错主张先伐蜀。《战国策·秦策一》对此就有实录,“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秦惠王曰“请闻其说”,然后司马错就分析了蜀国的情形,“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见《战国策·秦策一》,参见王守谦等《战国策全译》第82~84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司马迁在《史记·张仪列传》中,对此也做了相同而详细的记载。常璩《华阳国志》对此亦有记述。司马错认为蜀国具有地广财多容易攻取的特点,秦惠王大为赞许,于是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决定起兵伐蜀。

秦惠王谋划攻占蜀国,并非突然决定,而是有一个较长的准备过程。秦惠王在出兵之前,曾对蜀王使用了计谋。先使用了石牛计,接着又使用了美人计。为什么要策划这两条计谋?主要是想利用蜀王的贪财好色,使五丁力士来开通蜀道,为以后秦军攻打蜀国埋下了伏笔。同时又暗中设下埋伏与陷阱,借机除掉五丁力士,为以后攻蜀扫除了障碍。

这时巴蜀之间也发生了严重的问题。巴蜀是邻邦,唇齿相依,虽然友好,但也常闹矛盾,甚至发生过战争。末代蜀王与巴王的关系比较紧张,矛盾已有扩大与加剧的趋势。蜀王的弟弟苴侯,倒是比较重视巴蜀友好,却招致了蜀王的愤怒。后来,“蜀王别封弟葭萌于汉中,号苴侯,命其邑曰葭萌焉。苴侯与巴王为好,巴与蜀仇,故蜀王怒,伐苴侯。苴侯奔巴,求救于秦”。(见[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第191页,巴蜀书社1984年7月第1版。)因为苴侯私下与巴王亲密往来,蜀王出兵攻打苴侯,并贸然进攻巴国,由此可见末代蜀王的糊涂与昏聩。秦惠王对此当然是求之不得了,谋划多年不就是在等待这样的时机吗?

无论是从当时的局势,或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末代蜀王草率出兵攻打巴国肯定是个很大的错误。当时秦国君臣正在谋划攻取巴、蜀,认为蜀王与苴侯的内部矛盾而导致了蜀王对巴国的征伐,犹如历史上的“桀、纣之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同时也有了可以充分利用的借口与理由,于是秦惠王便果断出兵了。公元前316年秋天,秦惠王派遣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率领大军从石牛道南下伐蜀,一路上势如破竹,在短短的几个月内便攻占了蜀国。传了十二世的开明王朝,就这样灭亡了。司马错统率秦军紧接着又占领了葭萌,攻取了巴国。

秦并巴蜀的战略胜利与重要意义

经营蜀地

秦惠王派兵攻取蜀国之后,便开始了对蜀地的经营。在政治措施上,秦朝采用了分封制与郡县制并用的统治方式,在蜀地驻防了大量军队,又实施了从秦国本土往蜀地大量移民的措施。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说秦人认为“戎伯尚强,乃移秦民万家实之”,就真实地记述了这一状况。按一家最少三口人计算,迁移入蜀的秦民至少有数万人之多,从当时的人口数量来看,这绝非小数字。当时经历了战争,导致蜀地人口锐减,所以秦人通过移民来补充蜀地人口,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移民入蜀的这些家庭都是秦国的百姓,以此来改变蜀地的人口结构,以增强秦人对蜀地的控制,足见秦朝用心良苦,是下了决心要彻底将蜀与秦融为一体了。

此后秦人又从新占领地区不断移民入蜀,以此来充实蜀地,促使蜀地的经济与商贸发展。特别是秦灭六国之后,仍继续实行这种移民措施,从山西、河北、山东等地将六国的贵族与富豪大量迁往蜀地。这种做法,既扩充了蜀地人口,又削弱了六国势力,对秦朝的统一大业来说可谓一举数得。这些移民中有善于铸造与经商者,将中原地区的铁器铸造技术与农耕方法带到了蜀地,不仅对蜀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在客观上也加速了区域文化之间的融合。譬如《史记》与《汉书》记述的临邛卓氏,便是秦汉之际从北方迁到蜀地移民中的代表。《史记·货殖列传》说“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秦破赵,迁卓氏……致之临邛,大喜,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又说“程郑,山东迁虏也,亦冶铸,贾椎髻之民,富埒卓氏,俱居临邛”。(见[汉]司马迁撰《史记》,第10册第3277页、3278页,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也记载说:“秦惠文、始皇克定六国,辄徙其豪侠于蜀,资我丰土。家有盐铜之利,户专山川之材,居给人足,以富相尚。故工商致结驷连骑,豪族服王侯美衣,娶嫁设太牢之厨膳,归女有百两之车。”(见[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第225页,巴蜀书社1984年7月第1版。)通过这些记载,可知秦朝的移民,持续了较长的时期,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成就天府

秦并巴蜀之后,打破了巴蜀之间的疆域隔阂,将蜀国和巴国都纳入了秦朝统一的版图和行政管理。秦朝曾采取了很多重要措施,以加强对巴蜀的统治,譬如修建城市,划分州县,鼓励商贸,并通过大量移民,将北方和中原的很多东西输入了巴蜀地区,促使并加快了巴蜀区域文明与华夏文明的融合。巴蜀文化由此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既保留了原先巴蜀民俗民风传统中的精粹,也吸纳和融入了许多新的因素,在文化教育与商贸科技发展等诸多方面都增添了新的内涵,因此活力更加充沛、更为兴旺且富有魅力。

到李冰担任蜀郡守的时候,蜀地大局已定,治理水患、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便成了李冰要做的头等大事。李冰是继司马错、张若之后的第三任蜀郡守,《华阳国志·蜀志》说“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冰能知开文地理”,是一位具有真才实学的奇才。“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岷江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又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见[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第201~202页,巴蜀书社1984年7月第1版)。李冰治蜀事迹甚多,涉及经济建设诸如水利、交通、盐业等许多领域,都有非凡的建树,特别是在水利建设方面,更是功绩卓著。不论是当时或是2000多年后的今天来评价李冰,都称得上是古代中国最有作为最有贡献最富影响的一位地方官员,是世界水利史上一位青史流芳的了不起的人物。李冰的非凡作为和杰出贡献,为蜀地民众带来了福祉,开创了新的繁荣兴旺局面,使蜀地从此成了名副其实的天府之国。

秦并巴蜀之后,巴、蜀地区由于物产丰富,从而为秦进一步统一天下提供了充裕的人力资源与物质基础。后来汉高祖刘邦也是充分利用了巴蜀地区的人力物力,在与项羽逐鹿天下时,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在历史上,被称为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以及巴蜀之地,一直是中国的大后方,在很多重要历史关键时刻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敬告:本文已经成都日报授权转载,未经原发媒体成都日报授权,请勿转载。

来源:《成都日报》2023年10月9日第8版

作者:黄剑华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成都日报》2023年10月9日第8版
责任编辑: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