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36年前的今天,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首次远航

作者:张向冰 来源:方志江苏 发布时间:2023-12-31 22:39:13 浏览次数:2597 【字体:

36年前的今天,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首次远航

张向冰

核潜艇部队,是一支象征大国地位、支撑国家安全的战略部队,为我国奠定大国地位、维护大国形象提供了有力战略支撑。

图为中国第一艘091型核潜艇

1959年9月,已因“长波电台”“联合舰队”风波和炮击金门出现隔阂的中苏领导层再次会面。中方希望继续得到苏方核潜艇技术援助,但遭到苏联拒绝。毛泽东被激怒,发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号召。

28年后的1987年12月3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首次远航成功;第二年,中国核潜艇圆满完成某型潜射弹道导弹的实弹试射,标志着中国掌握了弹道导弹核潜艇、潜射弹道导弹“弹艇合一”的关键技术,成为世界上第5个掌握海基核力量技术能力的国家。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古代中国建造舟船的辉煌历史,随着封建王朝腐败而堕落。近代史上,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开始走向落后。现在,新中国在毛泽东的号召下,要建造自己的核潜艇。然而,这个决定和目标对中国人而言谈何容易!

彼时,世界各国都把制造核潜艇技术作为最高机密严加保守。尤其是对中国实行极其严苛的技术封锁。自1939年德国人奥托·哈恩、弗里茨·斯特拉斯曼成功分裂铀原子核后,美国海军科学家认为有可能把核动力用于舰艇。

海曼·乔治·里科弗

1946年8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批准进行研究。1948年,任命海军四星上将里科弗为海军部核动力处处长,开始了发展核动力装置的工作,他们走到这一步几乎用了10年时间。到1954年1月,他们又用了6年时间,才有“舡鱼”号核潜艇下水,1955年1月开始航行试验,总耗资10亿美元以上。

2021年8月19日已被改造为博物馆的苏联首艘核潜艇K-3“列宁共青团员”号从俄罗斯摩尔曼斯克出发前往芬兰湾的喀琅施塔得

1957年,前苏联第一艘核潜艇下水。美苏这种新武器的巨大能量,一度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当时有一个说法:一个高尔夫球大小的铀块燃料可以让潜艇航行6万海里,如果用柴油做燃料,则需要近百节火车皮的柴油。

2002年拍摄到的鹦鹉螺号

对于大国而言,核潜艇是至关重要的国防利器。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以美苏当年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尚且如此费时费力,更何况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这足以证明建造核潜艇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中国人却没退却!

一般认为,中国核潜艇研制起步于1958年6月27日。这一天,主持科学技术工作的聂荣臻向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呈送了一份绝密文件——《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核潜艇的报告》。报告呈送次日,周恩来批示:“请小平同志审阅后提请中央常委批准。”又过一日,邓小平批示:“拟同意。请主席、彭总阅后退聂。”之后,毛泽东和时任国防部长彭德怀圈阅同意了此提议。当年9月,核潜艇总体和潜用反应堆研制团队,在当时的二机部(即之后的核工业部)、六机部及海军的大力支持下秘密组建。

核潜艇研制初期的策略,“以自力更生为主,但某些关键问题需请苏联帮忙。”1959年2月4日,中苏签订《关于在中国海军舰艇建造方面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援助的协定》,即“中苏二四协定”。4月上旬,苏联曾以书面回复,回答了中国提出的核潜艇战役战术任务方案核总体设计等方面的问题,对核潜艇提出22条意见,对反应堆提出38条意见,对导弹控制也提出了一些意见。

1959年夏,海军党委六次全会在大连召开。主要议题是重温毛泽东指示,研究海军装备建设方针,专门邀请钱学森、钱令希等著名科学家到会讲授导弹、力学等现代科学知识,分析核动力和导弹武器出现后海航作战前景。会后,海军党委向中央军委报告说:导弹武器和原子动力在世界海军技术装备上引起重大变化,海军建设有必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有必要对“空、潜、快”为主,建设海上轻型兵力的方针加以补充和发展,今后10年以发展原子动力和导弹武器为主与改进常现武器相结合,加强海军技术装备建设。

1959年9月,已因“长波电台”“联合舰队”风波和炮击金门出现隔阂的中苏领导层再次会面。中方希望继续得到苏方核潜艇技术援助,但遭到苏联拒绝。毛泽东被激怒,发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号召。

“不要跟在外国人后面爬行”

在1958年启动的研制导弹核潜艇工程中,我国曾选拔了29名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骨干人才组建研究所。2019年9月17日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荣誉勋章——共和国勋章的黄旭华,就是这支曾参与仿制苏式常规潜艇队伍的二十九分之一。

黄旭华,1926年出生在广东海丰的一个医者家庭,从医是他幼时的梦想。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苦难,面对当时落后贫穷的祖国,少年黄旭华开始重新思考:“我不学医了,我要学航空,学造船,将来造飞机保护祖国蓝天,制造军舰抵御海上侵略。”1949年,海边出生的黄旭华从国立交通大学造船系船舶制造专业学成毕业。之后,他一直从事舰船研制工作,于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专司核潜艇研制的中国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位于渤海湾的一个荒岛,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开始了他的荒岛人生。

黄旭华感慨地说:“那个地方一年刮两次七级大风,一次刮半年。”据黄旭华回忆,恶劣的自然条件还不算什么,更大的困难是没人、没钱、没资料、没技术,关键是大家不知道核潜艇长什么样,“当时,我们只搞过几年苏式仿制潜艇,核潜艇和潜艇有着根本区别,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对内部结构更是一无所知。”

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主厂房

因为摩擦阻力小,水下机动性和稳定性好,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核潜艇外形是水滴线型。美国在核潜艇研制中谨慎地选择了三步走,先采用适合水面航行为主的普通流线型,再建造一艘常规动力水滴线型潜艇,最后结合研制成水滴线型核潜艇。

黄旭华和同事们只能“大海捞针”——从国外报刊中搜罗有关核潜艇的只言片语,拼凑出一个核潜艇的轮廓,但准不准确,谁也不知道。恰好,有研究人员从国外带回了两个美国“华盛顿”号核潜艇儿童模型玩具。大家把玩具反复拆装,发现模型和他们一半靠零散资料、一半靠想象构思出的图纸基本一样。“我当时就想,核潜艇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嘛!再尖端的东西,都是在常规技术的基础上综合创新出来的,并不神秘。”

资料难找,数据计算也是难题。他们只能用算盘和计算尺计算核潜艇上的大量数据。那些必须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部件配重,他们只能靠一台磅秤,一个个零件称。为保证计算准确,科研人员分为两三组分别计算,结果不同就重来,直到得出一致数据。

1970年,黄旭华带领设计人员不仅设计出了水滴线型核潜艇,同时还解决了核潜艇的操纵性问题。国外的技术封锁加大了研发的困难程度。当时传闻某国为加强导弹发射时艇身的稳定性,专门设计了一节舱室来安放一个重达65吨的大陀螺,水下空间异常珍贵,大陀螺占用了潜艇的黄金空间。经过反复计算、分析、研究,通过不断调整核潜艇内设备布局,黄旭华团队解决了65吨大陀螺的安放问题,为潜艇节省了空间,而且摇摆角、纵倾角、偏航角、升沉都接近于零。

2017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习近平总书记看到93岁的黄旭华年事已高,站在代表们中间,习近平总书记握住他的手,请他坐到自己身旁

从1970年到1981年,中国陆续实现第一艘核潜艇下水、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交付海军使用、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1988年,中国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中国又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第二次核报复力量的国家。

当时的英国路透社报道说:“西方观察家认为,中国制成潜艇上发射的弹道导弹,将使中国拥有在受到一次核攻击后进行第二次打击的能力。这意味着中国已经制成了一个核武器系统:有了这个武器系统,甚至在它已经成了核袭击的目标之后,它也能对任何侵略者进行还击。”美国评论说:“中国导弹核潜艇的出现,不管对苏联来说,还是对美国来说,显然都是一件意义十分重大的事件。”

正是毛泽东关于“不要跟在外国人后面爬行”的指示,鼓励黄旭华等广大科研人员走自己的路,最终完成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总体设计。黄旭华自豪地说:“我们的核潜艇没有一件设备、仪表、原料来自国外,艇体的每一部分都是国产。”

构筑中国水下“核盾牌”

在中国最早的核潜艇计划中,弹道导弹核潜艇的研制是优先于攻击型核潜艇的。1958年,聂荣臻元帅向中央秘密呈报的《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核潜艇的报告》中,提出的意见就是发展导弹潜艇,即“研制搭载弹道导弹的核潜艇”,作为中国的水下“核盾牌”。

当时,中国决定优先发展弹道导弹核潜艇,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当时苏联的影响,但也反映了中国对于发展海基导弹力量、建立具有高度生存能力的核反击体系的迫切需求。1965年,经过3年困难时期的暂停,核潜艇项目重新上马。

运输设备和物资

当年“中央专委13次会议”决定,对核潜艇研制计划进行修改,决定“分两步走”:第一步先研制反潜鱼雷核潜艇(即今天所说的攻击型核潜艇);第二步再研制弹道导弹核潜艇。根据资料记载,当时中央专委的考虑是:弹道导弹核潜艇除了要安装核反应堆外,还必须安装潜对地导弹及其发射系统,因而研制难度比反潜鱼雷核潜艇更大,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从科学研究核武器研发的规律出发,应当先研制反潜鱼雷核潜艇,解决核动力系统的技术问题,然后再解决潜射导弹的问题,研制建造弹道导弹核潜艇。

科研人员讨论

当时有一种观点认为,海军核潜艇的发展是搭了国家和战略的车,具体而言:因为用于制造核武器所用装药的生产堆会产生大量乏燃料,这些乏燃料中含有大量裂变残料。如果能将这些乏燃料用于潜艇推进,既可以大大加强海军潜艇的威力,又可以省去乏燃料后处理的投入,显然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聂荣臻在《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核潜艇的报告》中写道:“我国的原子反应堆已开始运转,这就提出了原子能的和平利用核原子动力利用国防的问题。关于和平利用方面,科委曾开过几次会进行研究,已有布置。在国防利用方面,我认为也应早做安排。为此,曾邀集有关同志,进行了研究,根据现有的力量,考虑国防的需要,本着自力更生的方针,拟首先自行设计和试制能够发射导弹的原子潜艇。”

根据《中国海军潜艇史》(《现代舰船》杂志第103页)披露,其中提到的原子反应堆是指1958年开始运行的中国第一座研究用核反应堆,该堆为重水堆,重水堆对核燃料的富集度要求不高,天然铀作燃料就能运行,随着链式反应的进行,核燃料中易裂变材料会逐渐减少,当达到无法维持链式反应时,就必须更换,被换下的核燃料就叫作“乏燃料”。然而,重水堆“不挑食”的优点,导致其乏燃料中剩下的易裂变核素很少,没有回收价值。与重水堆相比,生产堆的乏燃料利用价值更大。

1967年,我国基本建成军用生产堆乏燃料中间试验处理厂,并于1968年开始运行,为当年的热核武器试验提供了钚装料,中国首座军用生产堆乏燃料后处理厂于1970年建成,当年开始运转,其主要任务仍然是提供核武器新装料。

可以说,在国家总体核战略综合定位和考量,以及耗费国家无限资源并担当较高风险前提下,才催生了我国核潜艇的诞生。当然,核潜艇发展之路,很大程度也是契合了我国于1950年制定的海军最早装备发展计划的方针。

1987年12月31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首次远航成功。1988年,我国核潜艇圆满完成潜射弹道导弹的实弹试射,标志着中国掌握了弹道导弹核潜艇、潜射弹道导弹“弹艇合一”的关键技术,成为世界上第5个掌握海基核力量技术能力的国家。

2017年4月23日,在人民海军建军68周年纪念日上,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汉级401艇在青岛首次向公众开放。此刻,这艘核潜艇已经度过40多载春夏秋冬,它所属的级别也早已不能代表中国核潜艇的最强战力。

随着我国核潜艇技术、水下装备的发展,新一代攻击型核潜艇正在迅速崛起。未来核潜艇家族,必然是跨代发展的新一代核潜艇。

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维护世界和平的国家。自1964年10月16日首次测试核武器以来,我国多次声明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这个决定也是毛泽东留下的遗产,即“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这既是对一切企图入侵之敌的核威慑政策,也是实施积极近海防御,保持战略定力的“定海神针”。

图片

作者:张向冰

作家,中国海洋报原军事主编,长期专注于中国海洋文化史、中国海军史与军事思想研究。图为2018年春节期间,作者遂行中国海警3402公务船在我国南沙群岛某海域进行维权巡航采访。

来源:方志江苏

作者:张向(作家,中国海洋报原军事主编,长期专注于中国海洋文化史、中国海军史与军事思想研究)

来源: 方志江苏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