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追本溯源内江县‖刘德元

作者:刘德元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1-02 16:17:09 浏览次数:1500 【字体:

追本溯源内江县

刘德元

四川省内江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沱江下游中段,周边先后与资中、自贡、威远、安岳、荣昌、隆昌六县市接壤,范围包括今内江市东兴区全部和内江市市中区大部分地区。

历史上,内江县三易其名,曰汉安、中江、内江,享有文化内江、甜城内江之美誉。1989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内江县,设立内江市东兴区,至此,内江县地名不复存在。

古属梁州 东汉建县

据《禹贡》记载,夏朝开国君主大禹治水时,“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洪水平定后,分天下为九州,“华阳、黑水惟梁州”。可见,内江古属九州之一的梁州南境。那时,没有准确的文字记载,仅见私人著录有“资水之东,谓之不毛”。资水,即今沱江资阳、资中段,文字中隐约可见有人类活动,而顺资水(沱江)资中段以东,都是不毛之地。

到了殷商时期,古蜀族部落开始从成都平原向东越过龙泉山进入川中丘陵,或从金堂淮口泛舟顺流而下,故资阳、资中地区有“资国封地”的传说。从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在古梁州庸、蜀、巴、濮之地(今四川、重庆地区),蜀人和巴人分别建立以岷江流域为中心的蜀国和以嘉陵江流域为中心的巴国。斯时,沱江流域处于原始农业时期,人们的食物来源主要依靠狩猎、捕鱼和采摘植物果实。资阳黄鳝溪文化遗迹表明,沱江流域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战国末,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秦灭蜀、巴,并开始在巴蜀地区推行“郡县制”。同期,通过湖南《里耶秦简》等最新出土的文物考证,巴蜀地区的僰道、江阳、资中等县已明确是秦置。内江毗邻资中,但建县不够资质,其地大部为资中所属。

公元前202年,大汉立国,汉承秦制,巴蜀地区实行郡县制和封国制。汉景帝六年(前152),赵相苏嘉因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有功被封为江阳侯,并在长江与沱江交汇处(今泸州市江阳区)设置江阳县,辖地包括今隆昌市及东兴区部分地区。公元前141年汉武帝继位后,开“西南夷”于巴、蜀郡,西南分置犍为郡,领县十二,资中县为其中之一,内江区域属资中辖地。东汉时期,巴蜀地区发现大量盐井,如资中罗泉井,内江三盐井、黄石井等。《后汉书·地理志》载:“黄石有盐井二十六口,民得采漉……”

东汉犍为郡及资中县治(宋国英 供图)

东汉永建年间(126—132),内江建县资质已见端倪,朝廷从资中及江阳属地析出部分地区设置汉安县,隶犍为郡,治所在今内江市市中区化龙山麓(旧称岛湾,今市中区民族路口至圣水寺),治地周围五百里(古代300步为一里),史称“北汉安”。

何谓北汉安,据《晋书·地理志·新补正》卷三载,历史上的蜀地有两个汉安县建置。其一是建于东汉永建年间(126—132),治所在今内江市市中区化龙山麓的汉安县(称北汉安),隶犍为郡,东汉建安十八年(213)改属江阳郡(今泸州市)。汉安县于西晋永嘉年间(307—311)废。其二是建于东晋穆帝永和二年(346),治所在今泸州市纳溪区三江坝的汉安县,其县域即今纳溪区地域,也属江阳郡辖。该汉安县于隋开皇十八年(598)更名为江安县。北宋乾德五年(967)废绵水县合入江安县,熙宁八年(1075),县治所由江安坝(今纳溪境三江坝)迁武宁寨(即今江安镇),至今无改。《华阳国志》所说“汉安县郡东五百里,土地虽迫,山水特美好,宜桑蚕,有盐井鱼池以百数,家家有焉,一郡丰沃”,指的是北汉安,即内江县。

两汉时,资中、汉安等地的农、牧、渔、蚕、冶炼、制陶、井盐、建材、建筑等发展到较高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沱江流域人群活动增加。东汉时期,资中、汉安总人口约8万人(140年统计),这是内江历史上最早的人口记录。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时任临邛(今成都邛崃)导江卒的公孙述号召临邛豪杰起兵反抗,沿途官吏、百姓纷纷响应,公孙述很快便攻下成都等地。公元25年,公孙述自立为“天子”,国号“成家”。此一时期,资中、内江纳入成家王土。

公元219年,刘备夺取汉中,自立为汉中王。次年春,刘备于成都武担山建国称帝,国号“蜀”,设蜀、广汉、犍为、江阳、汶山、汉嘉六郡。资中属犍为郡,汉安属江阳郡。公元263年,蜀汉灭亡。

公元298年,关中地区发生大饥荒,天水、略阳等六郡十余万众流徙巴蜀。

公元300年,流寇李雄占据成都,次年6月在成都称帝,国号“大成”,史称“成汉”。此一时期,成都平原及龙泉山以东大部分地区为李雄所据。公元311年(西晋永嘉五年、成汉玉衡三年),李雄废汉安县,县域分属江阳、资中。至此,汉安县作为内江建县之母,在历史上仅存185年。到公元347年,桓温平蜀,成汉也随之灭亡。

关于汉安县废于成汉之说,后代史志鲜有记录,按文献学的基本原理,成书时间越早越接近真实,而《晋书》《隋书》均成书于唐初,因而汉安县废于西晋(成汉)之说至此成立。

隋朝一统 得名内江

西晋末年,衣冠南渡,南北对峙,刘宋、南齐、萧梁政权不稳定,南方獠人趁机北侵,资中、汉安等地陷入长达200多年的灾祸之中。

公元553年(北朝西魏废帝二年),宇文泰据蜀地,置资州,治所在资阳,隶资阳郡。

北周天和二年(567),宇文邕伐蜀,于中江(今沱江内江段)水滨设“汉安戍”(“戍”即守备部队)。同年,汉安戍改置中江县,隶资阳郡。

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位于大丞相杨坚,北周覆亡。

公元583年,隋文帝杨坚览天下图经,见蜀地沱江九曲回环,中江城在水中,因其父名杨忠,避父讳,遂改中江县为内江县,至此,内江县作为一个地名文化符号,正式纳入国家版图和写入官方文件。同年,隋文帝在全国推行州县二级制,州郡互称,以州领县。资阳郡改资州。隋文帝开皇七年(587),资州州治由资阳县迁磐石县,从此资中遂为州、郡治地,领县十五,即磐石、月山、龙水、银山、资阳、内江、威远、安岳、大牢、普慈、安居、隆康、牛鞞、隆龛、和义。

唐宋时期 内江崛起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废州、郡制,改益州为剑南道,治所成都府。资州属剑南道,领内江等五县。唐朝君主在治国政策上开明、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的发展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唐开元四年(716)丙辰科,邑人范金卿状元及第,是有文字记载的内江县唯一一个状元。唐元和年间,内江县有1962户,约1.74万人。唐肃宗至咸通年间,内江县境佛教流行,先后建有般若寺、圣水寺以及翔龙山摩崖石刻群等众多佛教场所。

唐朝末年,历史上出现五代十国,历53年。此一时期,虽然中国经历了历史上第三次大分裂,但四川相对稳定,内江县建置仍袭唐制。

公元886年,王建出任利州刺史,此后经由十余年频繁征战,至公元903年,王建攻占东西二川以及山南诸道,称蜀王,内江纳入王建势力范围。王建在位12年,注重休养生息,内江经济文化得到一定恢复。公元918年,王建去世,王衍即位,前蜀迅速走向衰败。公元925年,后唐攻蜀,王衍上表乞降,前蜀王气黯然而收。后唐灭蜀后,亦以孟知祥为成都尹兼剑南西川节度副使。公元932年,孟知祥击败东川节度使董璋,占尽两川之地。公元934年,孟知祥称帝于成都,国号蜀,资州、内江纳入后蜀版图。一年后,孟知祥去世,其子孟昶即位。其后北宋伐蜀,公元965年,孟昶奉表投降,历史进入北宋时期。

宋代的地方行政区划实行路、州、县三级制,对于铸钱、产盐等地区设特别行政区划,称为“监”。乾德三年(965),改剑南道东、西两川为西川路。资州领内江同为东川路。公元967年,治地在今内江市东兴区石子镇的清溪县并入内江县,内江地盘扩大,来往商贾不绝于途,资中、内江等地出现“月出盐3360石”的记录。经济繁荣,促进了内江教育和文化的发展,建学宫、办书院、兴科举,民风淳化,人文蔚起。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内江县辖12乡,7镇,主户1.79万户,客户2.16万户,逾10万人;官办书院3所,私塾无算。南宋末年,兵灾频仍,内江人口有所减少。

元代开始,地方最高行政区划单位为行中书省(简称“省”)。省下有路、府、州、县。元朝末年,红巾军统帅明玉珍领兵西征,由巫峡入蜀,占领重庆,接着击败川内元朝官军,平定川蜀。公元1363年,明玉珍称帝,建都重庆,国号“大夏”。时重庆以西包括沱江流域为大夏政权控制。1366年,明玉珍病逝,其子明升继位。1371年,明太祖派兵攻蜀,夏兵不敌,明升投降,夏亡,四川纳入大明版图。

明清两代 文风鼎盛

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后,实行州改县,府辖县,资州改资县,内江县属成都府,随之区划调整,扩建县城。据清康熙本《内江县志》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内江辖2乡,16里(里,行政单位,相当于镇)。”明成化五年(1469),邑令谢熙奉令改造县城,围地9里3分,墙高1.7丈,厚1.5丈。内江县行政经济中心由化龙山麓徙至钟鼓楼四方块。斯时,内江城区街巷7条,城外街巷9条,县城面积近1平方公里。

公元1644年,明朝灭亡。同年,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内江受此政权控制近10年。公元1652年,清军攻下资县、内江,“全蜀渐次底定”,内江县正式归属清朝。

清代手绘内江县地图(图片来源:《内江简史》)

明末清初,随着清政府“移民实川”“插占为业”政策的实施,湖广、江西、福建等省大批移民来到沱江流域垦殖落户,内江经济开始复苏。据邑人篆刻家叶自明对曾达一墓碑拓片分析,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九月,福建人曾达一落担内江后,发现内江菊花开放时节与家乡福建长汀相同,于是趁返乡迁祖之机,将甘蔗植种及制糖技术引入内江。此后,内江农民由传统的农耕技术转向甘蔗种植,糖业得到发展,资县、内江经济文化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清雍正五年(1727),资县升资州直隶州,辖五县一分州,即资县、内江、资阳、仁寿、井研五县和罗泉分州。在县的等级划分上,清代将“冲、繁、疲、难”四字考语作为政区分等的依据,其中交通频繁曰“冲”,行政业务多曰“繁”,税粮滞纳过多曰“疲”,社会治安乱曰“难”。《清史稿》载:“内江:冲、繁、疲。”意思是,内江地理位置重要、政务繁重但税粮滞纳过多,属中等县份。到光绪年间,内江置场、镇36所。这时,内江县城有街巷11条,城外街巷(包括今东兴区东兴镇)12条,县城面积1.2平方公里,辖区面积约1700平方公里,城乡户籍7.9万,近30万人口。

明清时期是内江文化发展的高峰期。资料载,明朝内江县进士及第109人。明代,内江先后出现过“八大望族”,这些名门望族读书习理,奋志芸窗,或以书香世家著称,或以隆师重道为荣,民谣“九马十三高”,说的就是大明一朝内江县的张、刘、赵、高、马、阴、何、梅“八大望族”。

黄酉立《四川历代进士知多少》(图片来源:《巴蜀风物志》)

张氏一门,文治武功。文者有张潮进士及第,为官二十余载,有《玉溪稿全集》存世。武者为张潮宗亲张亮,明万历已酉科举人,入左良玉部参军,谥“忠烈侯”。著有《登庚十景》《靖边笔记》等。今内江市市中区凤鸣乡有张亮墓冢为证。

刘瑞,字德符,号五清,著有《改本三国志》《幼学稿》《澧兰录》《童观录》《五清集》等。刘氏一门有“五代四进士”之望,宗族中有刘时和、刘望之父子二进士,可惜资料无存。

赵,即赵贞吉,字孟静,号大洲,南宋右丞相赵雄之后,累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与杨升庵、任少海、熊南沙被称为“蜀四大家”。著有《赵文肃公文集》,存诗545首、词1首、文章266篇。

高家,即高世彦、高公韶家族。高氏家族在明代内江名人录中“久冠名胄,代不乏人”,从明宣德年(1426)至崇祯十七年(1644),高家四世三代共出进士七人,举人十七人。其中高公韶撰有《科贡题名录》七卷,后状元杨慎为其作注引,名《科贡题名录·引》。《明蜀中十二诗钞》中收录明诗276首,其中高世彦占十分之一强。

马,即马氏一族,中进士六人,举人十三人。民谚“九马十三高”,意即马家和高家。

阴天与,字朋基,号大耷,万历癸酉科进士。入翰林庶吉士,累官至户部侍郎,致仕(退休)后回到内江创“圆山义田”,其中“义诊”“义田”“义泉井”惠及百姓,为民仰颂。

何氏一门,即何祥、何起鸣。何起鸣以甲午乡荐贡生入仕,研经史,谙理学。何祥,字太仓,赵贞吉学生,隆庆丁卯科(1567)进士,入翰林院编修,封太子少保。著有《洗心录》《性理要论》《定性注》十二篇。今内江城区去白马镇方向有“太子碑”“太子湖”,为追崇太子少保何祥之意。

在明代内江县的历史文化名人中,若以社会影响力排名,笔者认为,前三名当属赵贞吉、杨所修和丈雪。赵贞吉前已述及。

杨所修,字用修,号谵渊,天启(1642)甲子科举人,累官至江南凤宿道道台。法宗苏轼,著有《鸿雪斋集》。杨所修善画竹,技法上追梅道人,近师徐文长,作品风姿潇洒,摇风筛月。其子杨栻、杨楠、杨桐史称前三杨,之孙杨化元、杨化贞、杨化光,称后三杨,均以书画得名。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杨所修尺牍《竹石图》等墨迹。

杨所修(谵渊)墨竹图(图片来源:四川艺术网)

丈雪(1610—1695),俗姓李,今内江市东兴区苏家桥人。6岁入寺,得法名“通醉”。后师从破山海明,师徒俩曾同游梁平蟠龙洞。破山见瀑布逾丈,色白如雪,乃为通醉取法号“丈雪”。此后丈雪辞别破山,芒鞋竹笠,往来川西、陕西和黔东南地区,传教二十余载,是成都昭觉寺的开山祖师。丈雪工书法,善画山水,佛学造诣精深,是享誉世界的一代高僧。

清朝时期,满族人融满蒙文化与中原文化有机结合,内江文化不断延续。清道光四年(1824),四川总督戴公礼下令全省州、县设立乡学署,内江县设乡学7所。有清一代,内江县以书画驰名巴蜀,康熙年间内江知县周然,为县衙西书房题“长春草堂”,有《学山碑记》勒于摩崖之上。乾隆庚辰科进士、东兴区松柏乡人姜锡蝦,乾隆庚子科举人、市中区白马镇人苏鸣鹤,六泉居士王果,戏剧家赖庭珑,嘉庆二十一年《四川通志》主修龚诩清,石溪道人刘景伯等,堪称内江文化名人之翘楚。梅春岩、梅雪舟二人专攻花鸟,候野云之兰草,杨建屏之荷花,邓碧芝之细竹,均巴蜀画苑一枝独秀。梅春崖、梅雪舟、梅梦清、梅祖挚及其玄孙梅鹤年、梅晓初,有“六代丹青”之说,以及后来的国画大师张大千,新闻巨子范长江等,不得不说,文化内江,名副其实!

民国时期 誉称甜城

时光嬗变,斗转星移。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随后在中国延续了二千四百年的封建帝制土崩瓦解。

民国元年(1912),四川地方行政区划沿袭清制,只是撤道设省,实行省、府(州)、县三级制。民国2年(1913),改设省、道、县三级制,省属府、州、厅一律改为县。民国初期,糖业兴旺。从1910年到1920年,内江县的甘蔗种植面积占全县土地面积的50%左右,沱江两岸种植面积更达到惊人的70%—80%。糖坊、漏棚星罗棋布,鼎盛时期,内江县有糖坊1400余家,漏棚1000多家。1915年,内江蜜饯参加巴拿马万国博展会,获得金奖,蜚声海内外。此后,四川军阀混战,糖业受到影响。

资州直隶州全图(宋国英 供图)

民国22年(1933),成渝公路全线通车,内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民国24年(1935),四川划为18个行政督察区,资中为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领资中、资阳、内江、仁寿、简阳、威远、井研、荣县8县。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内江蔗糖业出现第二次高峰。民国27年(1938)《中国糖业》月刊调查,四川糖产量70%集中在内江地区,桔糖和冰糖几乎独揽全川。尤其是内江各大糖厂利用废蜜生产的高浓度酒精,对支援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1947年,四川省政府主席邓锡侯给获奖的内江复兴铨蜜饯题词采用“甜城名产”称之,此乃“甜城”之说首见于官方称谓(邹作圣:《内江甜城之誉称》)。由此,甜城作为内江地名的代名词得到官方认可并固化至今,“甜城”一词录入1979年版《辞海》。

内江解放 区划调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挺进大西南。1949年12月,内江解放。12月17日,中共川南区党委资中地方委员会成立,陈刚任书记,王宗琪任副书记,办公地址设在内江城内盐市坝九根柱。12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内江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陈刚任主任,张励任副主任;同日,川南行政公署资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张励任专员,办公地址设当时的内江交通银行内。25日,张励等人到资中接管伪专员公署。

1950年2月,川南行政公署资中区改内江专区,同年,井研县划乐山专区,内江专区领内江、威远、荣县、仁寿、简阳、资阳、资中7县。1951年7月,划出内江县城及郊区设内江市(俗称小市)。1958年,内江第二次行政区划调整,仁寿县划乐山专区,遂宁专区所属安岳、乐至2县并入内江专区。1968年,内江专区改称内江地区。1978年4月,隆昌县并入内江地区,荣县归自贡市。

1985年2月,撤销内江地区和内江市,设立地级内江市和内江市市中区,保留内江县。1989年,内江行政区划再次调整,撤销内江县设立内江市东兴区。至此,内江县名穿越时空,从地名学上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和文化传承。

结 语

综上,四川省内江县作为一个地名文化符号,其建置以“汉安县”名在历史上存在185年,以“中江县”名存在15年,以“内江县”名存在1405年。今天,我们通过研究内江地名命名原因及其含义,不仅有助于了解内江县的建置沿革、文化脉络和历史演进,而且对于阐释、传承、弘扬内江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唐·房玄龄等编,《晋书》.

2.唐·魏征主编,《随书》.

3.清·康熙本《内江县志》.

4.清·嘉庆本《资州直隶州志》.

5.民国曾庆昌原本《内江县志》.

6.内江市东兴区志编纂委员会编,《内江县志》1994年版.

7.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编,《史索内江》

8.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编,《内江简史》.

9.李建友,《内江旧闻录》.

10.历史千年,《成都曾七次成为帝王都》.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刘德元

供稿: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