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中国信史”漫谈‖韩小东

作者:韩小东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1-22 14:48:19 浏览次数:406 【字体:

“中国信史”漫谈

韩小东

大三要选修,在甲骨文和明史两门课之间踌躇,最后还是选了明史。

教明史的是北师大历史系教授、博导顾城先生。起初不知先生大名,只是觉得明史比甲骨文更贴近日后的生活。没想到30年过去了,每每谈起历史,都要想到顾城先生,想起他的治学严谨。说来也奇怪,读书时没有过多的在意,但先生的风范似乎生了根脚,久久不能忘记。

最早是听宿舍里最活泛的“小地主”说,顾老先生很古怪,别的博士生导师带学生,像放养,一带十几个,一下课前呼后拥的,像个名角。顾先生却只肯收那么几个,而且研究生报到注册后,并不是忙着先开张,滔滔不绝地开坛讲学,而是默然拿出一长串必读的数目,要他的学生去北京图书馆查找借阅、自行研读。于是我们常能看见西南楼宿舍,总有挎黄书包,骑自习车,飞奔北图苦读的身影,日日不辍。

3个月后,先生会听听学生的谈吐,然后再列书目,再让去研读。如同一位老道的中医,从治学基础的虚实、学风脉搏的沉浮,望闻问切,对症下药。等坐冷板凳的功夫成了,治学的元气根基扎实了,再正式入门,鞭辟入里,循循善诱地执导。

我们是本科生,自然没享受过那样的待遇和洗练。

“信”是历史学的前提和灵魂,“著信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特别是现在网络历史文学的兴起,“信”字大都被作者们抛到了一边,远不曾被记起。顾先生和师大的老学究们一样,都秉持“文不轻作”的治学传统,最大限度地保持客观、清醒与自律,免了贻误后世之嫌。先生一生名高才博,专著也不过薄薄两册,一部《明末农民战争研究》,一部《南明史》,却足以托起在明史研究界与吴晗比肩的分量和地位。只是弟子不多,重学轻利,名气稍逊罢了。

顾先生一生搜集研读了国内大部分史志,费了大量功夫用在探究这些史志成书的考据过程,对作者和资料引用的演变,引据的增减、改变和夹带的私货都门清,了如指掌、秋毫不差。所以,每逢有了国内外明史界研究的最新成果和重要文章,只是看看作者引用的一大串论据,价值和可信度就可了然。

信史重在考据,加上出土的文物印证。不然就是信口开河,自己臆想的造物。同样不加考据、信手拈来,不究天人之际、不通古今之变,只想成一家之言,那历史就真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样的东西怎能拿来资政、育人、传脉呢?那些说没有信史的人,就是在否定当下的自己,可触摸的真实存在,在他那里也变成了虚无缥缈的假货。从逻辑上推捋,现在的他被后人探究,也是不存在的了。

2022年10月26日至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省延安市、河南省安阳市考察。这是28日下午,习近平在安阳市殷墟博物馆考察(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图片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时指出:“殷商甲骨文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中国信史就是依据真实可靠的记载著述,最大限度地接近原貌的历史,其中包含了对中国历史的敬畏,不计名利的自觉和操守。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记忆,总有一些人在默默守护。如同睡眠中坚定值守的那一部分脑细胞,避免肉身沉睡不醒,一次次把我们从纷乱的睡梦中叫醒来。

顾城老师如是,期望身边的历史爱好者亦如是。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韩小东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