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天府南来第一州:话说邛崃的前世今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4-20 13:47:29 浏览次数: 【字体:

天府南来第一州

话说邛崃的前世今生

张嘉友 何晨晨

悠悠临邛两千载,蜀地古城第一州,文君为爱奔相如,丝绸古道铜铃荡,火井沉荧孕繁荣,名窑油灯传千古,千年旧梦何处寻?把盏邛酒看今朝。

——题记

探寻一座城市的缘由,可能是回忆,或许是向往,再或是由于神秘感激发出对未知探寻的好奇心。这种探寻感刺激着多巴胺的分泌,推动着我们不断地去搜集、去整理、去经历未知的一切。初次探寻一座城市,见面时的喜悦抹去对未知的紧张,放慢脚步,游览一番,感受更深几分,如一盏茶,每次感受虽甚微,可能是个人的体感不一,或是更趋于捕捉内心深处熟悉的味道,在冲泡中不断感受到生命力的绽放,在一呼一吸中感受到岁月的悠长。

一座城市也是如此,城市是岁月的架构,需要多加品鉴“刹那即永恒、永恒即刹那”的氛围。接连不断的探寻伴随对事物越深的感知,推动着我们在城市中漫无止境地穿行,但是面对这光怪陆离的世界,谁能留得住曾经呢?城市发展得如此之快,快到那样匆忙,很多记忆仍在,但昔日景致早已无迹可寻,以至于岁月精心雕刻的点滴如同被巨浪冲刷过的沙滩,天空中虽没有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然飞过。

人有自己的记忆,城市亦然,记忆是城市的灵魂,岁月的点滴有些被遗忘,有些被书写进记忆,但好在城市的文脉富有生机与活力,它将自己藏身于钢筋水泥中、将自己隐身于高楼大厦下,虚虚实实,隐隐约约。伴随巷中老人缓缓诉说的表情,沉浸于回忆的眼神,宛如回到那时那地。

千年文脉依然在,古韵芳香正年华,当踏上寻觅之旅,千年时光记忆如金飞玉走般席卷而来,一座古城、一条古路、一盏油灯...无声诉说着历史的每一个细节,聆听时的心绪伴随着诉说时喜时忧。他文承千年,历史厚重,是巴蜀四大古城之一,在此上演“凤求凰”的爱情故事给古城增添了几分勇敢和浪漫的神秘色彩,酒香伴随着古老驿道的铜铃声弥漫着整座城,这里是节能“黑科技”省油灯的诞生地,这里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气的地方。长安北望三千里,天府南来第一州。他,就是邛崃。

天府南来第一州:一座城

邛崃古城(张嘉友 摄)

这是一片充满乡愁的土地,这是一座悠久的城。邛水流淌在川蜀大地,滋养了两岸的生命,在长达千年的岁月里,在这片土地上,文化灿烂,风景秀丽。

邛崃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秦惠文王二十七年(前311年)为秦蜀守张若所建,在境内分设临邛县和蒲阳县。临邛古城与成都(益州)、重庆(巴郡)、郫都区(鹃城)合为巴蜀最早的四大历史古城。一般认为,“临邛”名字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是出自《华阳国志·蜀志》,“临邛县,(蜀)郡西南二百里。本有邛民,秦始皇徙上郡人实之。”即该地有邛人居住,“临邛”之名取自临近邛人的地方。二是出自《人平寰宁泛》,“邛水出严道县邛崃山,出青衣江,故云临邛。”即临近邛崃山而得名。两千多年来,邛崃县城历经沧桑演变,形成了以鼓楼为中心,东、南、西、北四条主要街道呈“十”字形交会于城中心,五十余条街巷呈“井”字和“丁”字型路网的古城格局。民居建筑以木结构、小青瓦的“三合院”“四合院”等典型的川西传统院落为主。古城外翘首可见的古迹,如鹤林寺、西山宝塔、文笔古塔、回澜塔、云居寺塔等围绕着邛崃古城,增添了悠深久远的传统风貌和交相辉映的古老氛围。为承续千年文脉,邛崃市出台《邛崃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围绕“丁+井”原生古城肌理保留完好的临邛古城区,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

邛崃古城(张嘉友 摄)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如若你有时间,需亲自踏足邛崃古城,触碰古建筑的精雕玉琢,感受邛崃瑶琴的婉转音律,一曲作罢,邛崃前世今生的记忆在身体里苏醒,记忆的热流在血液里奔腾。正所谓“给岁月以文明,而不给文明以岁月”。在亲自感受那份难以言喻的厚重与自豪后,既探寻到邛崃流转的记忆,又见证了邛崃变迁的历史。借助邛崃古城这一文化的载体,要将深厚的邛崃历史文化传承下去,不让它们在岁月的风霜之中迷失方向。

凤兮凤兮归故乡:一个人

短视频平台上常常看到抄写整篇《上林赋》的视频,并配文“抄上林赋,得心上人”。因上林赋里的字晦涩难懂,抄写过程中表明自己心意真诚。《上林赋》出自被誉为“赋圣”的司马相如之手,司马相如洋洋洒洒挥笔写下几千字,但通篇并无情感二字,主要描写的是上林苑中的景色,用来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讽谏汉武帝。司马相如的才华远不止于此,他是汉赋的奠基人,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他临危受命作为使节两次深入西南夷,同时,他的妻子是古代四大才女“卓文君”、他的岳父是西汉时期富可敌国的卓王孙。很多人对司马相如的认知仅停留在“凤求凰”的爱情故事上,但实际上在文学成就、政治功绩等方面,卓文君和卓王孙都对司马相如助益良多。

经历千年风霜雪雨的临邛城已发生沧桑巨变,只有他仍静静地伫立在小城的中心,守护着每一位为爱而来的人。如今在临邛镇里仁街的文君井已成为一座玲珑典雅的古川西园林,一曲琴声佳人醉,白手起家伴君旁,把盏一壶文君酒,任思绪穿回于千百年前的驷马桥。司马相如在此立下豪言壮志“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其志可嘉,然而路漫漫其修远兮,《子虚赋》虽辞藻丰富、雄伟气魄,由于汉景帝不好辞赋,并未获得赏识。景帝去世后,司马相如返回成都,一段勇敢浪漫的故事由此开始。“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司马相如以“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一曲打动了卓文君,《西京杂记》中曾描写到卓文君的美貌:“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肌肤柔滑如脂。”卓文君不因美貌传世,却因才情流芳,她的才更胜于她的貌。卓文君是唯一一名以民间才女的身份记载于《史记》的人物,虽受诸多礼教束缚,但也不妨少女怀春,如果命运是世界上最差劲的编剧,那我们就要做自己人生最棒的演员。卓文君敢于冲破封建礼教,自己的命运由自己掌握,无论经受怎样的世俗眼光,她始终活在自己的生命里、呼吸里、选择里。

文君井(张嘉友 摄)

时光的列车缓缓驶过岁月的长廊,受封建礼教影响,古时男女间的情感多为悲剧,美好的爱情少之又少。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既不同于焦仲卿和刘兰芝“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的悲情凄惨,也不同于崔郊诗中“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的悲欢离合,更不同于李益诗中“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的失望落寞,他们的爱真实存在我们身边,他们爱的热烈且自由赤诚又勇敢。文君当垆,相如涤器,文君井酿出的岂止是美酒,它酿造了自古以来不曾改变的贫贱相依,患难相恤,也向世人展现卓文君的勇敢与坚毅。《史记》中并没有描写卓文君的婚后生活,但在《西京杂记》卷三中曾这样描述:“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细读后世有所争议的《白头吟》《怨郎诗》《诀别书》,读来自觉言语温柔而悲切。杨柳依依,月光如水,对月抚琴,思虑万千,熟悉的凤求凰的旋律再次响起,远处的杜鹃啼鸣若隐若现,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每拨动一次音符,心中生出长长的相思,“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迟迟落笔,泪花闪烁中涤器当垆如斯,细雨微风吹拂发梢,深吸一口气,顿感往事如烟似云雾,红尘一梦几时休,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火井沉荧于幽泉:一口气

邛崃市的火井镇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北周,这是世界上公认最早发现并使用天然气的地方,同时也是中华第一女状元黄崇嘏的故乡。

火井镇的名字,缘于其地有天然气井,史籍多有记载。晋朝著名文学家左思在《蜀都赋》中,曾将“火井”的奇特景色与壮丽秀美的风光媲美,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对仗佳句:火井沉荧于幽泉,高焰飞煽于天垂。西汉文学家扬雄在《蜀王本纪》记载:“临邛有火井一所,纵广五尺,深六十余丈。”晋朝张华《博物志》卷九载中有言:“临邛火井一所,纵广五尺,深二三丈。井在县南百里。昔时人以竹木投以取火,诸葛丞相往视之,后火转盛。执盆盖井上,煮盐,得盐。”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一书中有着详尽的记载,“西川有火井,事甚奇。其井居然冷水,绝无火气,但以长竹剥开去节,合缝漆布,一头插入井底,其上曲接,以口紧对釜脐,注卤水釜中,只见火意烘烘,水即滚沸。启竹而视之,绝无半点焦炎意。未见火形,而用火神,此世间大奇事也!”由此可知,火井带着无边的“法力”,不仅保佑当地风调雨顺,家宅平安,还带来了取之不尽的财富,邛崃出现了许多煮盐致富的大户。

火井天然气遗址

东汉时期四川人制盐的场景

如今,火井的火焰已然熄灭,但它留下的火种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2000年,邛崃地区建成川西新的大气田,邛崃火井焕发出新的生机,无不在向我们昭示:邛崃是一座巨大的宝藏。当地也会常常举行祭祀活动,以表示对火井的尊崇。火井的火焰现如今跳跃在邛崃每家每户的灶台上,把历史和现实浓缩在咫尺之间,如同一条蜿蜒向前的长河,在时光的河床上奔腾,越过万千山川,不断融入新的细流,奔涌着流向远方。

中华古烁惠西欧:一条路

在横贯中亚至欧洲的“丝绸之路”开辟之前,我国西南地区与印度东部之间就已存在着一条中国最早的陆上交通线,这便是“南方丝绸之路。”

《史记·大宛列传》曾记载张骞出使西域的情景,“臣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一带地区)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今印度地区)。身毒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大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云。其人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汉西南。今身毒国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从中可知,四川和印度之间有一条通商的古道,商人们通过古道把四川的货物运往外界,同时也使外来的各种物资输入四川。邛崃便是这条南方丝绸之路从成都向西南行的第一大站,因此,邛崃素有“天府南来第一州”的美称。

南方丝绸之路第一站——邛崃

南方丝绸之路从成都出发,经川南进入云南境内,然后通往境外的缅甸、越南诸国,再转至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最后与欧、非两洲相接。

与此同时,南方丝绸之路像一条穿越时空的纽带,把各民族的历史与文明串联起来,由此成为西部多个民族间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重要渠道,也是促成西部各民族进行沟通联系,并在情感、心理上彼此亲近和靠拢的主要纽带,客观上起着增进民族和睦、维护社会安定的作用。

一条丝路穿越风霜千年,如今,21世纪的中国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为基础,古老的声音和时代的呐喊逐渐交织在一起,凝聚成文化河流,再次把中华文明传向更远的地方。

皋卢一盏心神静:一盏灯

邛崃的邛窑,中国最古老的民窑之一,是中国彩绘瓷的发源地。唐代是邛窑的极盛时期,邛窑的彩塑瓷、青瓷雕塑,具有高超的艺术和烧制水平,其中的十方堂窑址是邛窑代表窑址之一,曾出土文物17000余件,如“省油灯”“胡人水注”“鸳鸯杯”等,造型别致,风格独特,是实用与艺术结合的稀世珍品。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省油灯。省油灯发明于唐代,之后通过不同时期的演变和各个朝代的流传,一直到清代仍在沿用。这期间,年代跨越逾千余年。据宋代文学家陆游在《老学庵笔记》记载:“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由此可知,省油灯的原理在于其层内可注水降低油灯的热度,减少油的过热挥发,以达到省油的目的。

省油灯

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今天的信息时代,在滚滚东逝的历史洪流里,一切的事物似乎都被裹挟而下,在无情的波涛中湮灭无闻。追寻省油灯的足迹,我们发现省油灯是时间流逝的参与者,也是旁观者。它是历史留下的足迹,它见证了朝代的更替,见证了世事的变迁,见证了几千年来在这片广袤无垠的大地上所发生的传奇。我们也可以从省油灯中看见古人匠心独具的聪明才智。

在四川博物院中,我们伫立在一盏省油灯面前,感怀于它深厚的积淀,感念于先人的智慧与情怀,感受到中间火花的摇曳,感受到跨越千年的古老之声。我们仿佛能看到数千年前的能工巧匠,在面对烧制出省油灯时欣喜的表情,亦感动于遥远的共鸣,于是为之震撼、为之自豪、为之热泪盈眶。

此酒定从何处得:一壶酒

酒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朋友相逢之时“酒逢知己千杯少”,送别之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开宴之时“绿酒一杯歌一遍”,就连打仗之时都要“醉卧沙场君莫笑”。对于个人而言,酒更是能抒发情绪,杜甫狂喜之时“白日放歌须纵酒”,李白忧愁之时“举杯销愁愁更愁”。可见,酒的风味、诗人饮酒的姿态、诗人饮酒时的诸多因素,都会影响诗人的心绪,从而影响作诗的风格。那么,邛崃产什么样的美酒呢?

邛酒

四川出好酒,酒乡是邛崃。

在“世界上最适合酿酒的纬度上”,邛崃之所以有酒乡的美誉,源于邛崃境内的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

据可考历史,邛酒已有2000余年。1985年在邛崃市出土的“汉砖”上,刻有酿酒图案和邛窑出土的多种酒具,表明邛崃酒业技艺在古代已十分成熟。

邛酒由高粱、大米、糯米、小麦等粮食发酵蒸馏制成,虽然酒本身的形式是局限的,然一旦诗人与酒之间产生了碰撞,其产物便往往多样而精妙。

吟诵邛酒的诗文浩如烟海,不论何时何地,何情何景,都离不了一樽杯中之物。一个人饮邛酒,是陆游“一樽尚有临邛酒,却为无忧得细倾”的孤独,是韦庄“翠娥争劝临邛酒,纤纤手,拂面垂丝柳”的忧虑,更是李商隐“君到临邛问酒垆,近来还有长卿无”的思念。一个人,一杯邛酒,无处可诉的寂寥。两个人对饮,是朱自清写过“共醉出阝江水满瓢”的热络,是杜甫“酒肆人间市,琴台日暮云”的盛情。两个人,对而饮邛酒,喝尽的是邛酒,不尽的是情。不知不觉中,邛酒已成为邛崃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当代生活中的调味品。亲友聚会时,带邛酒活跃气氛。金榜题名时,喝些邛酒以示喜悦与欢庆。甚至于孤单落寞时,自己独酌一杯消愁解闷,邛酒,或清冽甘甜,或热烈醇香,浸染丰富了日常。滴滴清酒与邛崃人的日常融为一体,承载着邛崃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承担着邛崃人千千万万种思绪。这,便是邛酒里的文化。

有一种力量贯穿古今,如同纽带,凝聚民族血脉。有一种气韵晕染千年,仿若底色,奠定人情基调。一座古城、一条古路、一口古井、一盏油灯、一壶清酒,这就是邛崃的前世今生。我们从中感受到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有过无比辉煌的盛世繁荣,是这段黄金般的岁月,铸就了邛崃历史风韵。

追忆千年时光,不仅是对邛崃辉煌荣光的纪念,而且是要超越邛崃的历史与曾经,成就邛崃更加美好的未来与明天。如今的邛崃市,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四川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天府旅游名县、四川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等称号,可见,最精彩的邛崃历史永远要由当下来创造。唯有不忘传统才能独树一帜,唯有与时俱进才能充满活力!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张嘉友(1964年生,男,四川邛崃人,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四川王右木中心 主任)

何晨晨(1999年生,女,辽宁盘锦人,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