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三台古今州府县名琐谈‖左启 赵文君

作者:左启 赵文君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5-23 16:10:03 浏览次数:803 【字体:

三台古今州府县名琐谈

左启 赵文君

自西汉开始,三台先后以“郪”“梓”“潼川”“三台”等作为州、府、县名,至今仍沿用“三台”古称。

三台县风光(图源:三台县人民政府)

“郪”是三台最早的县名。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分巴、蜀二郡地,设广汉郡,郡辖十三县(道)。“郪”为十三县(道)之一,治今三台县南郪江镇。蜀汉建兴三年(225年),分广汉郡地设东广汉郡,郡辖郪、广汉(射洪)、德阳(遂宁)、伍城(中江)4县,治今三台县南郪江镇。南朝梁代并郪县入北伍城县后,三台县南郪江镇不再是郡、县政治、文化中心。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郪”为“从邑,妻声”,是一个右形、左声的形声字。据其形旁可知,“郪”的本义为“邑”,意即都邑、城镇。流经其地的江水,因名“郪江”。据此可知,郪城的出现,应该远远早于“郪县”的设置。根据郪江流域出土的“商父乙鼎”等文物推测,其文明起源可以上溯至商朝中后期。

“梓州”(治今三台)作为三台古称,据《旧唐书》记载,始于隋文帝开皇(581—600年)初;至大业(605—618年)初,又改为新城郡;至唐武德元年(618年),恢复“梓州”旧称。天宝元年(742年)再改“梓州”为“梓潼郡”。至德二年(757年),于“梓州”设剑南东川节度(今三台梓州国际大酒店,即唐代剑南东川节度使衙门遗址),三台跃升为东川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开始与剑南西川节度使驻节之地成都齐名于巴蜀之地。至乾元二年(759年),剑南东川节度辖区扩张为15州,合计89县,“梓州”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地位如日中天。另据《元丰九域志》《宋史·地理志》记载,北宋初期,三台仍沿用隋、唐“梓州”旧号。咸平四年(1001年),于此设“梓州路”。重和二年(1119年)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其后,“潼川”之号为元、明、清三朝沿袭,再未恢复“梓州”古名。由隋初至北宋末,三台断续使用“梓州”名号,时跨530多载。

民国《三台县志》载,“梓州、潼川,以梓潼之水名也”。“梓潼水”也称“潼江”,是“梓江”古称。其源于江油,流经梓潼县和三台县北龙树、双胜等乡镇,于安家镇入盐亭县;经云溪镇等地,于玉龙镇入射洪县;在宝龙乡注入涪江。其干流全长296公里,流域面积达1353平方公里。其流域的绝大部分地方都在故“梓州”或“梓潼郡”辖区内,故以此水为州、府名。

在始设“梓州”的隋朝大业三年(607),州治昌城(今三台潼川镇)改称“郪县”,是为“新郪县”。历唐、宋、元三朝,于明朝洪武九年(1376)改“潼川府”为“潼川州”,撤“郪县”并入“潼川州”之后,三台不再使用“郪县”之名。

“三台山”位于三台县城西北隅,地当三射公路和三绵公路交会处,三射公路穿山而过。方志记载,古时候三台山“突起三级,状如层台”。由南而北,高低三峰,“蔚然深秀,远近瞻望如台星,县因此得知。”

“三台山”险峻雄伟。山前仰望,“脉衍岷峨联剑阁,势多峥嵘何崔巍”。登临送目,“巴蜀江山千里树,梓州城郭万家烟”尽收眼底。

“三台山”也以风光秀美著称。古时“潼川八景”中的“三台叠翠”,即是此山真实写照。“岩花绕座香浮酒,野鸟呼人韵入弦”;“飞卷闲云见朝暮,翱翔野鹤犹徘徊”。无论是三月踏青,还是九秋登高,三台山都那样令人神往和流连。

学者白剑在《文史杂志》发表文章认为,以“三台山”为中心的三台地区,乃是“自成神明祭祀体系”的广汉三星堆族小支的离祖地三星堆较远的一个分中心。其文化属于三星堆文明中心第三期文化的产物,其产生形成和盛行时间,距今已有3000至3600年。“三台山”的“三台”,是星台、灵台、社台的合称。星台是建台观星象占卜的地方,灵台为祭奠各类神灵之地,社台为祭祀列祖列宗之地。《潼川民谣》中“三台山上七星见”一句描述的正是上古时期在山上进行的“占星”活动。后世之人于山顶真武宫内,筑七层楼阁,逐层点灯,以印证民谣,“占星”本意因此逐渐不为人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三台山下有“鲁交洞”,是北宋梓州诗人鲁交青少年时期隐居读书之处。鲁交,字叔达,风流倜傥,文采卓异。他的诗集《三江集》中的许多诗篇,都广为传诵。据《宋诗纪事》记载,鲁交的《清夜吟》被仁宗皇帝赵祯御赞为“清纯”佳作,并即席挥毫,书赠天台山,成为天台山的“镇山之宝”。其诗云:“露华清八极,吟上小楼东。月色水铺地,雁声秋满空。明河欲泻浪,瘦竹自生风。坐久心骨爽,此怀谁与同?”

鲁交虽然才华横溢,并且获得过皇帝的宠幸,在当时知名度极高,但仕途仍然很不得意。终其一生,仅当过一任“七品芝麻官”——掌管山泽、采捕、陶瓷、铁冶、鼓铸等事项的“虞部员外郎”。由此可见,即使在“重文轻武”空前绝后的北宋时期,“文章憎命达”的情形,依然未能得到根本改变。

据记载,“三台山”也是明朝贵州道监察御史王完的葬骨之地。王完为正德六年(1511)进士,授广信府推官,迁贵州道监察御史,巡按应天(今江苏南京)。立朝正直敢言,曾上疏“请立朱子”“置五经博士”。“宣城例贡雪梨”,王完上疏指出,“其物微而应贡甚艰”,百姓苦不堪言。其言辞切中时弊,震动朝野。“历官十年”,因年迈“乞归”,卒年八十。《蜀人物志》有传。

雍正十二年甲寅十一月二十日(1734年12月16日)吏部议复:“四川巡抚鄂昌疏奏道、府、州、县分辖改设事宜:‘一,川东道属之顺庆府请改隶川北道,川北道属之绵州,改隶松茂道,松茂道属之资州,改隶永宁道,夔州府县之新宁县,改隶达州;一,川东道原管之渝关税务,请就近归重庆府管理;一,直隶嘉定、潼川二州,请俱升为府治,设知府、通判、经历各一员,二府附郭,各一县,设知县、典吏各一员,并原属各县,俱归管辖,改州学正为新县教谕,训导为新县训导。’均应如所请,从之。寻升嘉定新升府曰‘嘉定’,附郭县曰‘乐山’,潼川新升府曰‘潼川’,附郭县曰‘三台’。”

从此,以“三台山”名作为三台县县名,一直沿用至今。三台山之大名,因而更广为人知。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左启 赵文君

供稿:三台县地方志办公室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