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薛涛的成都岁月刘咏涛

作者:刘咏涛 来源:成都方志 发布时间:2024-05-30 15:17:41 浏览次数:651 【字体:

薛涛的成都岁月

刘咏涛

集美貌和才华于一身的奇女子

是什么样的?

莫过于薛涛

她是大唐女校书

是“薛涛笺”的创始人

是唐代留诗最多的女诗人

更是“蜀中才女”的代表人物

“蜀女多才,薛涛秀冠”

一株耀亮时空的蜀葵

以其锦心绣笔走过精彩的一生

居于成都、终老成都

薛涛与成都,缘系千年

薛涛像(蓬州闲士 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八岁吟诗才情初露

家境变故身入乐籍

薛涛,字洪度,中唐著名诗人,原籍长安。薛涛父亲薛郧带全家到蜀中做官,最后终老蜀地。薛涛是否出生于蜀中,有不同说法。但她自幼生长在成都是没有看法分歧的。有人认为薛涛出生于眉山,后来成年才到了成都,并主要生活于成都。

本来,薛郧是户部下属仓部的一个小职员仓监。为人正直,敢于说话,结果得罪了当朝权贵而被贬谪到四川,全家从京城长安到了成都。这一年薛涛大约八岁。

天府之国的秀丽山川滋养了薛涛的美丽容貌,巴蜀大地的厚重文化陶冶了薛涛的非凡才情。薛涛八岁那年,薛郧在庭院中梧桐树下歇息,口中不觉吟出两句诗来:“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薛郧感觉不错,立即叫女儿续出后两句。薛涛略加思索,随口续上:“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

父亲听了又喜又忧。喜的是女儿聪明伶俐,出口成章,忧的是诗句似有某种使人联想的东西,他担心女儿今后沦为迎来送往的风尘女子。

没过几年,薛郧又因为出使南诏沾染瘴疠去世,那时薛涛年仅十四岁!母女两人的生活立刻陷入困境。薛涛不得已,凭借“容姿既丽”和“通音律,善辩慧,工诗赋”,约在十六岁时加入乐籍,成了一名陪伴达官贵人诗酒歌舞的乐伎或官伎。

薛涛制笺图(张大千 作)

酒宴赋诗才惊四座

幸遇赏识力荐“校书”

唐代官员不少科举出身,文化素质不低,要让他们看得上眼,乐伎不仅需要外貌美丽,更需要诗文才艺、辞令见识与待人接物的能力,而这些都是薛涛的强项。

因为职业使然,薛涛与许多著名官员文人都有来往,像韦皋、高崇文、武元衡、元稹、张籍、王建、刘禹锡、杜牧、张祜。不仅有来往,薛涛与这些人还多有诗歌唱和。

贞元元年(785年),中书令韦皋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一次酒宴上,韦皋让薛涛即席赋诗。薛涛提笔而就《谒巫山庙》:

谒巫山庙

唐·薛涛

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

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

韦皋看罢,拍案叫绝。诗完全不像出自一个小女子之手。薛涛顿时声名鹊起,从此节度使府中每有宴会,薛涛总能出现在场。她成了红人。

随着与官员的接触日多,薛涛参与了一些案牍工作。她撰写的公文准确精当富于文采。久之,韦皋感觉薛涛被大材小用了。一天他突发奇想,要向朝廷为薛涛申请作“校书郎”的官。

唐代,校书郎的主要工作是公文撰写和典校藏书,虽然官阶仅为从九品,但按当时的规定,只有进士出身者才有资格担当,如白居易、王昌龄、李商隐、杜牧等都做过。然而,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女子担任过校书郎,加以薛涛身份等原因,这一奏请未能实现。但人们从此就将薛涛称为“女校书”。

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第一句就是“万里桥边女校书”;薛涛去世后,段文昌为她撰墓志并题写墓碑,其题书也是“唐女校书薛洪度墓”;明代杨慎也说“女校书,唐薛涛也”。

万里桥边女校书(图源:望江楼公园官网)

恃宠而骄发配松州

以诗传情重回蜀地

由于过人的文才,以及和韦皋的良好关系,涉世未深的薛涛渐渐有些恃宠而骄。结果一不小心,得罪了韦皋。得罪的具体原因到底是什么,说法不一。一说薛涛一次因喝多了酒,掷注子误伤了韦皋的侄儿。一说是“御命使臣”见了薛涛往往要送她一点金银礼品,引起韦皋的吃醋和不满。还有说是薛涛一次穿了官服、坐了剑南西川节度府的官车上街兜风,有违规制。一怒之下,韦皋将她发配松州,以示惩罚。

松州就是现在阿坝州松潘,地处川西高原,为唐朝和吐蕃接壤之边境地带。地方苦寒,人烟稀少,唐蕃双方还不时在这里爆发冲突。被发配到如此荒凉而危险的地方,薛涛内心非常恐惧。一路上她想了很多,用诗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写出了松州的苦寒和自己内心的苦痛:

罚赴边有怀上韦令公二首

(其一)

唐·薛涛

闻道边城苦,而今到始知。

却将门下曲,唱与陇头儿。

此时的薛涛似乎明白了一些什么。她开始后悔自己的轻率与张扬,为自己现在的处境感到担忧,将内心的感触诉诸笔端,希望韦大人能放自己回成都,自己可以永远也不看那些“山水屏风”(指骄奢生活)。

罚赴边上武相公二首

(其二)

唐·薛涛

按辔岭头寒复寒,微风细雨彻心肝。

但得放儿归舍去,山水屏风永不看。

眼见韦皋没有反应,薛涛又写下了著名的《十离诗》,即《犬离主》《笔离手》《马离厩》《鹦鹉离笼》《燕离巢》《珠离掌》《鱼离池》《鹰离鞲》《竹离亭》《镜离台》,实际上是一组诗歌。

组诗借用生活中的十组两两相关的事物,来表示两者中的前者(喻指薛涛自己)离开后者(暗指韦皋)后的可怜、孤独、无助、冤枉……大有知错想改之意,也不乏低声下气语调,还带着几分孩子气。诗写得十分诚挚动人。《十离诗》传到了韦皋手上,韦大人的心终于软了下来,将薛涛赦免回了成都。

十离诗·竹离亭

唐·薛涛

蓊郁新栽四五行,常将劲节负秋霜。

为缘春笋钻墙破,不得垂阴覆玉堂。

这次经历,让薛涛看清了自己,更看清了社会,认识到了做人尤其是做她这份工作的不易。其实那时的薛涛还只是一位20岁多点的小女子!

浣花溪畔巧制红笺

百世流芳名“薛涛笺”

不久,薛涛回到成都。

成都自古为巴蜀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由于战乱较少,隋唐时期的成都再次兴盛,重现辉煌,在唐代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大为提升。安史之乱爆发后,官员、文人、艺人纷纷涌入西蜀,成都人口为之大涨,达五十多万,成为人口最多的城市。隋代建成的摩诃池,水面曲折十余里,阔大旖旎,此时早已成了游览胜地。城中花草繁盛,餐饮发达,音乐绘画蔚为壮观。

成都一时之间更为繁荣。

回到成都不久,薛涛就脱离了乐籍,寓居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也像其他普通成都市民一样,在院子里种满了各种鲜花香草,还有枇杷树。

当时的浣花溪一带,是蜀中造纸业的中心,当地人多以造纸为业。为了爱好也为了生活,薛涛精心设计创制了彩色笺纸。笺为深红色,较普通笺小些,纸张较好,便于书写。薛涛还用成都随处可见多为红色的芙蓉花(木芙蓉)将笺纸染成红色,精美好看实用。精美的笺纸因是薛涛所创,故称“薛涛笺”,很快流行开来。

薛涛笺(蓬州闲士 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实际上,薛涛创制“薛涛笺”是对四川造纸工艺和染色技术的一次革新和优化。对此,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书里有记述,并对之作了很好的评价。

当时人如李商隐、韦庄,后代人如宋代司马光、文彦博,明代杨慎,清代何绍基都对薛涛笺赞赏不已。有人甚至将薛涛创制薛涛笺的事加以神化,编出神乎其神的故事。宋、明、清、民国时期,薛涛笺都大受欢迎,多有仿制。

《薛涛制笺图》 赵蕴玉 作 成都市望江楼公园 藏(蓬州闲士摄于成都望江公园薛涛纪念馆,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觅得知己一生难忘

才子佳人诗歌传情

元和四年(809年),诗人元稹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东川。他久闻薛涛芳名,“密意求访”。两人在梓州(今三台)相见。那段时光,是薛涛一生最快活的日子。七月,元稹调离蜀地,到洛阳任职。他们在一起的日子不过三月。次年,元稹贬为江陵士曹参军,薛涛有《赠远二首》,表达她对元稹的关切和思念。

赠远二首(其一)

唐·薛涛

芙蓉新落蜀山秋,锦字开缄到是愁。

闺阁不知戎马事,月高还上望夫楼。

元稹对薛涛也有感情,在长庆元年召入翰林时,有《寄赠薛涛》诗。“锦江滑腻蛾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将蜀中才女卓文君与薛涛相提并论,又以“纷纷词客多停笔,个个公卿欲梦刀”赞扬薛涛的文才,还表达了对薛涛“别后相思”之情。薛涛情不自禁,又写了《寄旧诗与元薇之》答之。

寄旧诗与元薇之

唐·薛涛

诗篇调态人皆有,细腻风光我独知。

月下咏花怜暗澹,雨朝题柳为欹垂。

长教碧玉藏深处,总向红笺写自随。

老大不能收拾得,与君开似教男儿。

慢慢地,薛涛上了年纪,她离开了浣花溪,移居到碧鸡坊(今成都市东、西胜街附近),在这里筑起了吟诗楼,“偃息其上,诸名士多与唱酬”。虽然由于曾经的身份及名气才气,也因为生活之需,诗人免不了和官员文士们还有来往酬唱,但这样的应酬相比从前是少多了。长庆元年(821年),老朋友段文昌回到成都,任剑南西川节度使,请薛涛一起游武担寺,薛涛以病表示不能相从。

身着道袍心系家国

直言相劝以诗明志

根据薛涛诗《试新服裁制初成》,诗人晚年著女冠服,成了居家的女道士,也就是居士。薛涛曾和官员名士多有来往酬唱,大约是素养使然加近朱者赤吧,晚年的薛涛并未静静消磨时光,她对国家时局的关心更甚了。

从韦皋至李德裕等多届节度使,“治绩得失,又皆薛涛所亲见亲知,故历届蜀镇欲悉前人治蜀筹边故事,以薛涛为可咨询之人,斯亦见重于时之一因。”

成都地处唐朝西部,距离唐蕃边境并不遥远。唐朝与吐蕃、南诏时有战事发生。文宗大和四年(830年),李德裕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次年秋天,在成都府治的西边建成筹边楼,楼的四壁绘“蛮夷”地区形势“险要”图,常与熟悉边地边事的人士,在楼上筹划研究,志在安定边境。

薛涛有《筹边楼》一诗,写得很有气势:

筹边楼

唐·薛涛

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

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

诗写筹边楼高入云天,气势雄壮,为西川之冠。认为产生战争和社会动乱的真正原因是军官对边地民族“土特产”的贪婪。诗人称赞李德裕有远见卓识,站得高看得远;探讨了战争产生的根本原因,还对将帅直言相劝。薛涛的见识、眼光、气度及能识人的特长凸显无遗。后来李德裕果然收复了维州,西部边地恢复平静。

《筹边楼》立意高远、寄意遥深,实为一首“无雌声”的好诗!三百多年之后,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四川制置使范成大请陆游以诗咏筹边楼,陆游因有薛涛诗威然在前,自感难以超越而改为撰文“记之”。

薛涛纪念馆(蓬州闲士 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才情卓绝“西川女校书”

名成“唐朝四大女诗人”

成都城内的碧鸡坊时诗人度过了她最后的时光的地方。大约大和六年(832年)夏,诗人去世。次年,段文昌为她撰写了墓志铭。墓碑上镌刻道:“西川女校书薛涛洪度之墓”。

薛涛也长书法,宋代米芾等编《宣和书谱》评价道:“笔力峻激,其行书妙处,颇得王羲之法。”其作品,北宋时宫中还藏有《萤草》真迹一卷,可惜南宋就已失传了。

薛涛与蜀中才女卓文君比肩。后人又把薛涛与李冶、鱼玄机、刘采春相并列,称为“唐朝四大女诗人”。

薛涛像与薛涛笺(图源:望江楼公园官网)

据说薛涛“有诗五百首”,其诗集名《锦江集》,北宋蜀刻本原有五卷五百首,元代就失传了。清代《全唐诗》收薛涛诗89首。近人张篷舟《薛涛诗笺》收91首,是现存薛涛诗较为完善的本子。刘天文《薛涛诗四家注评说》集张篷舟等四家薛涛诗注本,资料较为齐全。

薛涛诗,律绝古体都有,以唱和诗最多。与之唱和者如韦皋、武元衡、段文昌、李德裕、牛僧孺、裴度、张籍、元稹、刘禹锡、白居易、杜牧、雍陶,多为当时显要或名士。

同时代的王建、元稹、白居易等人,都对薛涛进行了褒扬和评价。

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最为后人看重。诗曰:“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诗将女才子们作为薛涛的陪衬,说她们都比不上薛涛。

杨慎称赞《罚赴边有怀上韦相公》“有讽喻而不露,得诗人之妙,使李白见之亦当叩首,元、白之流纷纷停笔,不亦宜乎。”

清人纪晓岚等人评《筹边楼》诗“托意深远”,“非平常裙屐所及,宜其名重一时。”

《唐代文学史》说:“薛涛经常与封疆大吏接触,能在诗中流露对政事民情的关心,虽然声音微弱,但确是值得肯定的。”

望江楼外锦水流

薛涛诗化成都城

有崇奉先贤美好传统的成都人没有忘记薛涛。

薛涛墓在成都城东锦江南岸,至明代尚有记载。清代李调元亦曾到访。道光年间,人们将其墓重加修葺,并再立段文昌所作墓志的墓碑。上世纪在川大校园里,还发现了薛涛墓和墓碑。1994年,薛涛研究会依明时旧貌,重建薛涛墓于锦江之滨。

今成都城东锦江南岸有望江楼公园。此地实为明代蜀藩凿井打水仿制薛涛笺的地方,井以笺名,故称薛涛井,沿袭至今。望江楼并非薛涛故居,但人们约定俗成,认定就是薛涛故里旧居所在。

望江楼公园风光(图源:望江楼公园官网)

薛涛井在明代就成了成都名胜。人们在井旁建起吟诗楼、浣笺亭等楼台亭榭。清康熙年间,成都知府冀应熊书“薛涛井”三字,立石碑于井旁。可惜这些建筑在清咸丰年间毁去。光绪年间,蜀绅伍肇岑等募款重建。增建了崇丽阁、枇杷门巷等建筑,规模扩大。

薛涛井(蓬州闲士 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新修的崇丽阁高大雄伟,人立其上,可近观远眺锦江,故称望江楼。解放后,望江楼旁近三百亩的土地上栽种了一百多种竹子,枝叶纷披、青翠欲滴。翠竹是薛涛的最爱,人们用竹子遍布的园林来象征诗人的高洁品味,以使人们永远怀念她崇敬她。

望江楼竹林风光(图源:望江楼公园官网)

薛涛是唐代杰出女诗人和大才女,在唐诗发展史、历代妇女著作史、中国书法发展史、特殊造纸史上都占有一席,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以薛涛为代表的蜀中才女文化、诗歌文化、诗笺文化,千年以来薪火相传弦歌不绝。

每年三月三日上巳节的望江楼竹文化活动、古蜀弦歌文化活动等,推动了薛涛文化的传承发展,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功不可没。

薛涛和她的诗歌见证与记录了天府成都的历史,丰富和发展了成都历史巴蜀文化。

2020年,薛涛入列四川历史名人!

参考资料

[1]吴庚舜、董乃斌主编《唐代文学史》(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

[2]刘天文著《薛涛诗四家注评说》.巴蜀书社;2004年.

[3]张正则、季国平编著《女诗人薛涛与望江楼公园》.

[4]刘天文《薛涛史料考辨》.四川大学报.

[5]谢天开《薛涛传》.天地出版社.2023年版.

[6]张篷舟 笺 张正则 季国平 张雅 续笺《薛涛诗笺》.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第2版.

刘咏涛,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员,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会员,四川省杨雄学会理事,成都薛涛研究会理事,四川省李冰学会、四川省诸葛亮学会、杜甫学会、李白学会、成都市历史学会会员。著有《陆游与四川》,编写《国学经典导论》《国学经典启蒙初阶》(上册)《巴蜀文化与天府文化》教材等。所编《川剧老艺术家口述史》(成都卷)获成都市社科三等奖。

来源:成都方志

作者:刘咏涛

来源: 成都方志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