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科举制诞生前古代“高考”有多难?

作者:东郡公 来源:《北京晚报》 2023年6月8日第18版 发布时间:2024-06-09 15:27:08 浏览次数:336 【字体:

科举制诞生前古代“高考”有多难?

东郡公

六月高考季,全国学子向大学发起冲锋。古往今来,想要在大范围的考试选拔中脱颖而出,都是相当难的。说到古代考试制度,人们一般会想到科举制,其实,流行于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察举制,其难度也丝毫不亚于科举制。经过演变,这一制度从“以德取人”“以名取人”逐步过渡到“以文取人”,从个人举荐逐渐变为统一考试。这一变化的原因在于:在“万里挑一”的情况下,“以文取人”的统一考试,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公平。

清代梁亯绘《观榜图卷》

科目难,偏重经术道德

自西汉时确立的察举制,历经东汉、魏晋和南北朝,至隋朝被科举制取代,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七百八十多年之久,是与科举制双峰并峙的最重要的选官制度之一。察举制通过考察荐举的方式,选拔人才做官。西汉高帝时推行察举后,经过文景武三朝不断完善修改,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逐渐有了较为完备的考察科目,也就是后世所谓的“四科”,即:孝廉、贤良、秀才、异科。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的讳,秀才改为茂才。这些科目现今也不难理解,孝廉即具备孝行之民、较为廉洁的吏,东汉时合二为一统称为孝廉;贤良、秀才大致如字面意思,以考察儒学修养和道德品行为主。异科则是考察天文、历法、理财、治水、粮廪等方面的才能。可以说,早期察举偏重考察经术和道德,而对政府运作所需要的技能考察相对较少。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并非那个时代不重视技术人才,这是特定历史条件造成的。汉朝独尊儒术,一方面儒家学说迎合了那个时代皇帝统治天下的心思,另一方面儒术相比其他学说具有更完善的齐家治国理论。在其成为统治者采纳的政治理论之后,选拔官员也就按照儒家要求的标准来施行。

比如察举的核心科目孝廉,孝在儒家伦理中具有基石性意义,两汉皇帝除了汉高帝刘邦和光武帝刘秀,死后谥号中都带一个“孝”字。那么由上及下,孝也成为察举士人的首要标准。但具体到察举时,个人是否真有孝行并不是特别较真,只要合乎一般伦常即可,并不需要王祥卧冰求鲤或是郭巨埋儿那种过分的孝。比如西汉元、成、哀三朝的大臣师丹,年轻时被察举为孝廉,《汉书·师丹传》中并没有特别记载他的孝行。被察举的真正原因是他师从经学大师匡衡,专门研学儒家五经之一的《诗经》,经学造诣非常深。

那个时代经学就是做官的敲门砖,在察举制的强烈刺激下,各地儒生以前所未有的激情投入经学研习上。山东习儒之风尤其浓郁,东平有一位叫夏侯胜的硕儒,精通《尚书》,后来官做到太傅,深受汉宣帝尊重,活到九十岁,死后太后亲自赐钱二百万为丧资,天下儒生皆以他为榜样。夏侯胜经常教导他的学生们说:“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学经不明,不如归耕。”学好五经当官易如反掌,学不好不如回家种地。这话虽然有点过于物质,但确实点中了当时察举制以儒经为主的关键,故而成为两汉儒生们的共识。

然而一味只以五经为内容察举人才,会不会导致人才队伍技能弱化呢?答案是肯定的。两汉时代一直在同步推行文法之吏的察举,推出过“明先王之术”“明阴阳灾异”“博士”“明兵法者”“治狱平”等专业技能类的科目,选拔一定数量的吏以应付政府运转之需。西汉末年王莽篡政,惩于元成哀平时代察举畸重经术之弊,突发奇想地推出一系列新科目,诸如通知逸经、古记、天文、历算、钟律、小学、史篇、方术、本草等,各地一下子举荐上来数千人,创下两汉察举之最。王莽因为篡汉而臭名昭著,但他的改革措施并不全是空穴来风,有些也是针对社会问题做出的调整。后来刘秀再造刘汉,王莽的一些做法改头换面保留了一些,像察举科目中的阴阳学、天官历算、律法等,都沿袭下来。

曹魏时大臣卫觊上书,认为察举中律法吏选拔的太少,光靠每年有限的补入量根本不够用,而且社会导向也不对,对律法吏有偏见,卫觊说:“刑法者,而私议之所轻贱;狱吏者,而选用者之所卑下。”此议受到曹魏皇帝重视,于是在廷尉署设置了律博士,作为察举的一种补充,换成现代说法大概叫“以工代训”。后来相沿成习,一直持续到南北朝。

名额少,20万人举1人

根据察举制,被察举者绝大多数可出仕做官,古代称之为“释褐”,也就是脱掉布衣,改穿“佩紫怀黄”的官服。正因其出路好,入选就非常难。

首先难在名额太少。西汉起初每郡国每年察举2人。国是西汉分封诸王列侯设置的封国,经过推恩分解后封国所拥有的县数量略少于郡,与郡大体同级。西汉郡国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而增多,汉平帝时最多,共有103个。以此粗略算之,全国每年察举者才206人。不仅少,还不公平。各郡国之间人口分布不均衡,像汝南郡(今河南驻马店、周口南部一带)多达259.6万人,而江夏郡(今湖北武汉以东)只有21.9万人,相差十几倍,察举名额却都是2人。东汉后来做出调整,按人头来,每20万人每年察举1人,不满20万人的小郡每两年察举1人,少于10万人的袖珍郡每三年察举1人。又对边疆地区予以照顾,边郡少于5万人的三年举1人,不到10万人的两年举1人,10万人以上每年可举1人。即使按这个比例来算,东汉人口峰值约5000万,察举人数约250人至300人之间。20万人挑一个,可谓是竞争激烈。

其次难在选拔方式。察举的实施者称之为举主,一般由三公九卿诸署长官,以及郡守等高级官员充任,选拔方式以平时了解、当面谈话等为主。这意味着普通人想要进入举主的视线,要么平素非常有德有才,声名远播,才能引起高官显贵的注意。否则,酒香也怕巷子深,就算满腹经纶也难免终生埋没。为了使察举有据可依,东汉光武帝刘秀曾下诏明确四条具体标准:一是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是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是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复问,文中御史;四是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虽仍宏略有余、实操不足,也比西汉有了极大进步,盖因刘秀是从底层起家的君主,比较重视实际能力。不过顶层设计是好的,具体运用时,皇帝不可能一直关注到基层,察举实际选拔多由郡县守吏操作,靠印象取人、靠关系察举者比比皆是。

东汉应劭所著《风俗通》记载,有一个叫五世公的郡守,察举时偏私照顾他的“同岁”,即在同一年被察举做官的同事。五世公在广汉做太守,察举同岁司徒长史段辽叔的长子段旧,到南阳当太守,又把另一同岁东莱太守蔡伯起的弟弟蔡琰、儿子蔡瓒察举为官。段辽叔家有二子,长子段旧鲁钝平庸,而次子段髡才能突出,五世公举劣汰贤,大概是为段家解决长子的仕进难题。而蔡家连续两年出了两个孝廉,在察举名额如此之少的情况下,怎能不令人非议?蔡瓒时年十四,根本不胜任官职,蔡家为免露馅,让他称病不出。过了四年,十八岁时受官为平春长(小县的县官),他没有任何工作经验,不得不上书请求改任宿卫之职。

舞弊多,考试制度防腐败

两汉时平民子弟受限于名额和方式的限制,本就万难被察举,遗珠于野是常态。到了魏晋时期,由于士族阶层极大发展,儒学暂时落入低潮,以九品官人法为标志的品评制度异军突起,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察举的资格被高门士族基本垄断,普通老百姓想通过察举做官更加难比登天。部分有识之士意识到了问题,便着手进行改革。

标志性的改革是东汉尚书令左雄发起的阳嘉新制。东汉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此年是东汉立国第107年,百余年来世族豪强势力益发强大,察举制受世族豪强影响,徇私舞弊、贵官相托,察举不公平现象越来越严重,四世三公、三世三公等官僚世家屡屡出现。一些清正廉洁的官员挺身而出反对察举作弊,险些付出生命代价。比如河东郡守史弼,断然拒绝中常侍侯览的请托,还把为侯览传讯报信的人杀了以儆效尤,坚决捍卫察举制“选士报国”的根本原则。侯览恼羞成怒,勾结司隶校尉、廷尉等高官,把史弼打入死牢,论罪弃市(即当众处死)。幸亏一位叫魏劭的孝廉感念史弼正直,变卖家产筹资贿赂侯览,才算免去史弼死罪。

这一极端事件是东汉中期察举制弊端的一次大爆发,使汉廷不得不做出调整。尚书令左雄上书请变革察举制,核心政策有二:一是设定年龄限制,察举对象一般要年满四十,如确实“有茂才异行”,也可破格察举。二是建立考试制度,“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意即儒生察举要考试经学,文吏则考试奏章律令方面的技能。

年龄限制倒还寻常,考试制度是察举制里程碑式的突破。西汉时也偶有经学方面的考试,不过零星稀少,哪个皇帝心血来潮了就举行一次,未成定法。左雄将其确立为成法,极大增加了操作上的确定性与规则性,使大家都能遵照一个相对明确的规则进行竞争。这一条防范的就是豪强世家互相勾连请托。阳嘉新制施行后,左雄亲自把关查验各郡执行情况,因为济阴郡贸然推荐一名年未及四十的孝廉,左雄发起一次查核整治,将违制察举的济阴太守胡广等十余名官员罢免黜退,此后十余年间各地无不敬之畏之,汉朝的察举风气为之一正。

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时做出的另一个方向的改革。东汉后期出现一种不好的倾向,即以名举士。许多人为了博得官员们青眼,不择手段打造孝行、才名和所谓的志节,吸引官员们的注意。比如汉和帝时会稽郡有许荆、许晏、许普兄弟三人,许荆为使兄弟三人都博得高名,想了一条妙计。他占据家中肥田大宅和大量奴客,两个弟弟所得很少,使其获得“克让”的美名,继而被本郡荐举。许荆接着又三倍归还两个弟弟的财产,反过来获得孝友之名,居然成功骗过郡守,也被荐举。此类污浊之风严重败坏察举风气,其根源在于品评士人名声之权操之于民间,官方无法左右,导致失察之举。九品中正制即为纠正这一偏差而设立,其制度灵魂是在各州郡设立中正官,把士人品评权力收归官方。只是这一制度先天带有为士族服务的基因,推行之后不仅没有改掉以名取士的弊端,反而成了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大违察举的本意。

察举制在南北朝也陆续有一些改制,但方向愈来愈明晰。以德取人、以名取人因为主观性太强而渐居次要,以文取人、以能取人逐渐吃重,尤其是以文取人在南北朝得到重视,南朝建立了策试、考试制度,举士选官的程序越来越严密,考试方向越来越偏重于实务和文才,已经是科举制的雏形了。

来源:《北京晚报》 2023年6月8日第18版

作者:东郡公

来源: 《北京晚报》 2023年6月8日第18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