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追忆】寻根:琼瑶,也是新都客家人‖李垚

作者:李 垚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12-08 18:46:13 浏览次数:558 【字体:

寻根

琼瑶,也是新都客家人

李 垚

从央视新闻获悉,2024年12月4日13时22分许,台湾知名作家琼瑶在新北市淡水区家中仙逝,终年86岁。初闻噩耗,琼瑶阿姨的音容笑貌顿时又浮上眼前。她以新都状元杨慎所写“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为引题的言情小说,惊艳了我的整个青春。偶然的一次机会,我在《新都文史》精选本上读到刘峰廷研究曾氏族谱的文章,其中提到琼瑶出自木兰曾家,曾深深为此自豪。在微信朋友圈里今天又读到《新都资讯》记者陈宇于2016年所写的探寻报导,于是我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予以整理,揭开琼瑶阿姨与新都木兰曾氏家族的一段血缘情愫。

琼瑶(图源:央视新闻)

琼瑶,1938年4月20日出生于成都,祖籍湖南衡阳,原名陈喆,父亲陈致平,是大学历史教授,母亲袁行恕出身于书香世家,袁行恕女士就是今天此文要介绍的琼瑶阿姨与新都曾氏血缘的由来。

新都区木兰镇客家曾氏是一个大家族,其始祖入川后,曾家世代在此繁衍生息,保持客家人传统。曾氏祠堂如今尚在,每年有上千人回乡祭祖,在当地可谓一件盛事。新都文史专家刘峰廷先生是一位资深的族谱搜集爱好者,通过对各大家族族谱的搜集与阅读,成了新都当地有名的“活字典”。很多外出回乡寻根的新都人都会联系他,请他帮忙寻一寻本族的根脉。

在刘峰廷先生对曾氏族谱的解读中,我们了解到:新都区木兰镇石马村的曾姓家族原籍广东长乐县七都,是明末清初入川的客家人,入川始祖曾冠万,第三世为曾秀英。曾璋恒(曾詠)是其第三子。曾璋恒,字仲撰、号永言、榜名詠。世人以曾詠称之。甲午科进士,翰林院翰林,清道光皇帝赐“进士第”匾,曾任江苏省常州府武进县知县,后任江西吉安府知府。曾国藩训练湘军时,调曾詠到安庆协助军务,后积劳成疾而病故。追赠“太仆寺卿”,入昭宗乡贤祠,著有《易纬》《论语集注》。其夫人左锡嘉是清朝中晚期著名女画家和女诗人。曾詠和左锡嘉的二女儿曾懿(琼瑶的祖母)为清末著名女中医暨女诗人,嫁与江南才士袁学昌为妻,生下长子袁励桢,琼瑶的母亲袁行恕就是袁励桢的大女儿,这样算下来,曾詠是琼瑶的玄外祖父,琼瑶也是一个有川妹子血统的客家人。1949年,琼瑶随父母由大陆到台湾生活。

后人寻根

引出曾詠家族线索

刘峰廷先生是如何发现琼瑶的客家人血缘的呢?刘峰廷这样告诉新都资讯记者陈宇:

2012年5月8日上午,四川大学后勤处退休干部曾建勇与姐夫傅树明老师到木兰寻根,找到我,说明了想与这里的曾氏家族联宗续谱,并请我带路到兰家堰。曾建勇告诉我说,他的曾叔祖名叫曾詠,《华阳县志》有载,字仲撰,号永吉,‘恒’字辈。清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进士,生三男六女,儿女都是名人。据曾建勇介绍,他生于1948年5月,原住成都小天竺街,其父曾鼎昶生于木兰兰家堰,到成都时将10余亩地租给曾进和耕种。当谈到其祖父时,曾建勇却不知其名,只知是一名中医师。经反复询问,曾建勇讲自己保存有楷笔体印章一枚,上书为“曾进彦”。祖父是“进”字辈,与本地字辈一样。说到此,曾建勇将带来的民国版《华阳县志》有关章节复印件翻开给我看。根据这个线索,我联系了家族负责人曾洪安,恰好曾洪安在家,我们一行便来到原名兰家堰的石马村一组曾氏祠堂,曾洪安带来其收藏的族谱给我们查看。

为此,我通过曾建勇的介绍和实地查访及其族谱记载,专门对曾詠家谱及相关资料进行了搜集,查找核对。经查确有其人:曾詠,字永吉,自号吟村,华阳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甲辰科进士,官至江西吉安府知府,赠太仆寺卿。再深入研究整理,从族谱的文化遗存中理出的曾詠一家“三进士六大家一英烈”的初步线索,而琼瑶就是在这次查找中,无意间理清的血脉。

刘峰廷根据族谱和文献资料,展现出曾詠家族一脉“一家三进士六大家一领袖”线条。“一家”即曾詠家族,“三进士”即曾詠(道光二十四年进士)、其次子曾光岷(光绪十五年进士)、其外孙曾懿次子袁励准(光绪二十四年进士)。“六大家”即曾詠继室左锡嘉(清代女画家、诗人)、曾詠女儿曾懿(教育家、中医学家)、曾彦(诗词学家)、曾仪进(教育家)、曾科进(医学家)、曾鼎乾(著名石油地质学家)、曾鼎禾(数学家)。“一领袖”即陈君起(曾科进的夫人,是早期中国妇女运动领袖之一)。

实地考察

三朝皇帝御赐修祠

2016年1月11日下午,在刘峰廷带领下,记者陈宇和新都区地方志办公室张仲辉先生驱车来到木兰镇石马村1社的曾家祠堂。保管祠堂钥匙的曾建德老人为他们打开了祠堂大门。以下是陈宇记载的曾氏祠堂当时的情景:

据现场留下的建筑遗迹看,祠堂原始规模不小,与之前见过的客家祠堂传统建筑构架一致,分为三进和侧房,第一进的建筑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圈水泥围墙,上铸铁门;打开铁门走进去,就可看到曾氏祠堂的第二进建筑,粗大的横梁和柱子,无不述说着历史的久远。这就是祠堂的正堂。正堂门上,赫然挂着清朝三代皇帝赐给曾氏家族的匾额,分别是“大清仁宗嘉庆皇帝御书奉直大夫曾秀英大夫第”牌匾、“大清宣宗道光皇帝御赠甲午进士曾詠进士第”牌匾,以及“大清德宗光绪皇帝赐甲申进士曾光毅恩进士”牌匾。进入祠堂,供奉的是曾氏祖先的画像和牌位。祠堂后面,是第三进的建筑,但仅剩基石了。花纹斑驳的条石已经历经数百年风霜。据民国版《华阳县志》记载,鉴于曾氏一门对朝廷的贡献,道光皇帝曾专门拨付国家库银修建维护曾氏祠堂。

曾建德老人为我们展示了厚厚的曾氏族谱。族谱详细记载了曾家入川始祖的历史和人丁繁衍,包括父系和母系的子孙名字辈份,代代相传,丝毫不乱。中国人寻根祭祖的传统在曾家世代相传,直到今天,曾氏祠堂有专人维护,每年曾氏子孙的聚会都会成为当地的节日。

血脉相连

搭起海峡两岸交流桥梁

客家文化是东山五镇的重要载体,龙泉驿区的洛带古镇保留着四川客家文化的传统与习俗。对于曾氏家族及家族父系和母系名人的情况,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实地采访,并在该台“神州之声”对台广播《探寻大陆客家庄》专题节目中播出。2013年9月11日,在省、市、区台办相关人员陪同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神州之声”对台湾节目中心记者李展鸿、谢锦亮一行实地采访了建于清代道光年间的石马村曾氏祠堂,深入挖掘和采访了当地客家人的语言文化、姓氏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习俗文化和礼仪文化,对客家人寻根问祖、执着顽强的固有特性深感敬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活化石”的客家文化重要载体,此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神州之声”对台湾节目中心关注客家文化,无疑对海内外承继客家精神、促进祖国统一、凝聚民族力量、加强文化认同、弘扬文化传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节目播出后反响强烈,各地曾家后人纷纷与木兰曾氏家族联系,台湾同胞也通过“世界客家人大会”组织联系了木兰曾氏后人,修志祭祖,魂归故土。

关注超女

琼瑶将李宇春视为家乡人

2005年,超级女声火遍大江南北。琼瑶阿姨也在关注这一盛事,据平鑫涛说,琼瑶最喜欢的是李宇春,因为她把李宇春视为家乡人。她们的最大交汇点就是新都。

文化是流在中华民族血液里的基因。作为一位著名作家,琼瑶阿姨已追寻平先生而去,但她血脉中的客家儿女之魂却还在流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孕育了这位钟灵毓秀的巴蜀女才子,更将孕育更多灵秀之魂,搭建起民族共同的文化根脉,代代传承。

最后,录张彖尔先生新作《挽琼瑶词》作为结尾,愿琼瑶女士在自己编织成的世界里自由安康,平和幸福。

垂杨翠,晚云沉,几处梅花低诉。帘外春寒,烟雨深庭,问谁歌情如故?窗前执笔,写尽人间欢恨,画尽风流无数。玉台冷,月光寥寂,谁解长情苦? 烟雨濛濛,几度夕阳红,深院锁愁万缕。一帘幽梦轻飘处,思难住、情长如缕。还珠恨,宫阙冷,终是聚散成尘土。天涯远,盼魂归梦,梅花香自永驻。

(感谢刘峰廷先生在《新都文史》精选本上对曾氏族谱的解读。本文参考陈宇女士2016年1月15日在“新都发布”上发表的《琼瑶血脉根系源自新都木兰客家》一文,一并致以谢忱)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李 垚(新都一中语文教师,新都政协文史委员)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