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巴蜀小学发展述略‖霞绍晖

作者:霞绍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12-09 16:24:46 浏览次数:406 【字体:

图片

图片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4年第2期

巴蜀小学发展述略

霞绍晖

巴蜀小学的发展历史,与中国学术的发展演变有着密切关系。中国学术的发展,总体上是围绕解经展开的。汉代是巴蜀学术融于官学的重要阶段,也是巴蜀小学的形成时期。唐宋时期,是巴蜀文化的高峰,虽因科举取士重在明经与诗赋,导致“尔雅束高阁”,但巴蜀地区仍然出现了一批影响很大的小学著作。如李商隐到蜀地为官,作《蜀尔雅》;宋勾中正领衔作《雍熙广韵》,协助徐铉校订《说文解字》;杨朴作《礼部韵括遗》;李从周作《字通》;许奕作《九经直音》;李焘作《说文解字五音韵谱》等。这可看做巴蜀小学的发展期。元明之际,巴蜀地区长期战乱,学术不振,但仍有小学著述问世,如元陈元吉作《韵海》,牟应龙作《五经音考》,明杨慎古音系列、六书系列等。这一时期可看作巴蜀小学式微期。入清以后,巴蜀小学迎来高峰期,大家云集,著作蜂出。据不完全统计,清代存佚小学著述,有近100多种,其数量之大,超过以往所有朝代之总和。

图片

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产生得很早,但巴蜀地区至今未曾发现与汉字符号系统类似或相关联的古文字。巴蜀地区记录或研究文字的著作,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其云:“《凡将》一篇,司马相如作。”又云:“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无复字。”一般说来,若非专门字书,都会有复字出现,由此推知,《凡将》很可能就是蒙童识字一类的著作。至于其所载之字是什么形体,史籍未曾明言,大概以小纂为正。清马国瀚对《凡将》做了辑佚工作,可参看。其后扬雄作《训纂》篇。《汉书·艺文志》载:“至元始中,征天下通小学者以百数,各令记字于庭中。扬雄取其有用者以作《训纂篇》,顺续《仓颉》,又易《仓颉》中重复之字,凡八十九章。臣复续扬雄作十三章,凡一百二章,无复字。六艺群书所载略备矣。”后世学者对这一时期的巴蜀小学倍加称赞,如清吴福连《拟四川艺文志》云:“《凡将》《训纂》,蜀儒小学,冠冕海内。”自许慎《说文解字》出,中华文字由此大一统,六国文字至此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中国汉字,有其自身发展演变的历史。学者通常把汉字形体的演变用“六体”来表述,此种说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其云:“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今人总结为甲骨文、金文(籀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严格说来,不论是《艺文志》的“六体”,还是今人的“六书”,这种以书体变化来说明汉字的演变史,是有缺陷的。众所周知,中国文字是象形文,我们今天能见的最早字体,是甲骨文。甲骨文这个称呼,不是以字体命名的,而是以承载的物质材料命名的,并不是汉字的形制。金文也是如此。以汉字形制命名的,是篆书、隶书、楷书。至于古文、奇字,是一个非常模糊的说法,难以见其形体意义。而行书和草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艺术表现,与形制无关。从这个实际来看,司马相如《凡将篇》、扬雄《训纂篇》,大概都是以小篆为正。后世字书,如许慎《说文解字》、北宋徐铉等《说文校订》、南宋李从周《字通》等,在讨论文字形体上,皆以小篆为正,亦可证明《凡将篇》《训纂篇》大概率是以小篆为正体的。

另一关于六书的说法,是关于分析汉字形体结构和使用方式的理论,这个理论产生得很早。《周礼·地官·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里没有对六书作详细的阐释。刘歆《七略》:“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这是对六书最早的解释。许慎《说文解字·序》对六书作了详尽系统解释,后世相沿其说。至北宋,林罕注意六书理论,以之解《说文》,成《林氏小说》二十篇,刻石蜀中。南宋郑樵受其影响,赋以“六书”新的论说。元戴侗作《六书故》,形成了后来的“六书”研究高潮。

巴蜀的文字学研究,自司马相如、扬雄之后,五代两宋时期,获得了相当发展。前蜀僧人贯休编著有《重集许氏说文》,后唐林罕著有《说文字源偏旁小说》,南宋李焘《说文五音韵谱》、宇文绍奕《原隶》及李从周《字通》等。这一时期的文字学著作,基本上以篆体为研究对象,体现了承接汉唐余波的学术风格。元代有陈瑛《篆书》,亦是汉唐文字学余波,惜此书不存,难以知晓其是否为文字学著作。

贯休(832—912),俗姓姜氏,本为婺州兰溪(今浙江省兰溪市)人,出家为僧,入蜀,前蜀主王建深器之,封为禅月大师、守西川僧箓大师。贯休工篆隶,著作有《重集许氏说文》《宝月集》等。惜其书不传,未能探究其详细内容。

林罕,字仲缄,温江(今成都市温江区)人。博通经史。献《车驾还都赋》,除温江主簿,迁太子洗马。邵必缘进《礼记石经》陛对,仁宗顾问:“罕之书如何?”必曰:“虽有所长,而微好怪。《说文》归字,从堆,从止,从帚,以堆为声。罕云从追,于声为近,此长于许氏矣。《说文》哭,从吅,从狱省。罕乃云象犬嘷,此怪也。”这段话记载的是林罕的《说文字源偏旁小说》一书,惜其今已不传,但林罕的文字学,由此可见其概貌。

李焘,字仁甫,眉州丹棱(今眉山市丹棱县)人,累官至敷文阁直学士,著《说文解字五音韵谱》。此著不用《说文》部首顺序,仿徐锴《说文解字篆韵谱》体例,按照《集韵》韵目重新编排,起于“东韵”东字,终于“狎韵”甲字,每韵中又按偏旁笔画多少为序收列各字。其目的是便于翻检《说文》而作,可视其为《说文解字》之辅。需要注意的是,李氏把音读与字形结合起来,虽未曾讨论音义关系,却是蜀中较早关注音义关系的著作。经虞仲房建议,改为仿徐锴《韵谱》旧例,实与创作初意不牟,故其序及跋有“要自别行”“要须各形”之语。

宇文绍奕,字卷臣,或作衮臣,成都双流(今成都市双流区)人,尝官剑州通判,历知资州、临邛、广汉等州,后卒于家。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8载其《博雅堂记》云:“宇文绍奕为资守,风清事简,……尝见前汉文字之奥、篆隶之工,镂金石而传后世,尚有可考,乃其在中原者沦于草泽,后生不可复见。吾家故所聍,吾幸得之,不欲擅而有也,盍传之是邦,以与学士夫共之?于是摹刻汉石及他碑凡五十四卷,覆以石柱大厦,名其堂日博雅堂。”曹氏所载“汉石及他碑五十四卷”者,应即《源隶》之著。《原隶》曾刻石于资州,今无。

李从周,眉州彭山(今眉山市彭山区)人,曾从魏了翁游,撰《字通》一书,本意是针对当时书法有太多字写法不统一,故依《说文解字》六书说校定隶书偏旁,再辅之以音读。其《自序》称:“此编依世俗笔势,质之以《说文解字》,作楷隶者于此而推之,思过半矣。”此种做法,已超越字体正俗范围,而成为研究文字有体系的专门著作,故后世均以字书视之。其书在篇首冠以《周礼》六书字例,虽其划分部首仍以《说文》为主,但其注意文字形制的六书理论,得到魏了翁的称赞。魏氏在《字通序》说:“一日彭山李肩吾从周以一编书示余,大较取俗所易谕而不察焉者,以点画偏旁粹类为目,而质之以古文,名曰《字通》,凡余所病于俗者,皆已开卷了然。”魏氏认为,文字之本在六书,其在《字通序》首云:“书有六体,或指其事,或象其形,或谐诸声,或会以意,或转注相授也,或假借相成也……古之为教必由小学者,将以参稽象类、涵养本初为格物求仁之本……乃有以书学名家者,则仅出一技一能之士,而他亡所进也。”惜其并无论述文字专著。但其关于文字学的主张,很大程度影响了巴蜀学人。

明清二朝,研究文字可考者十余家,如杨慎、李调元、吕调阳、廖平等,著作数十种,研究范围已然扩大,涉及到字音、字形、字义的各个方面,巴蜀文字学发展至高峰。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少师杨廷和之子,明正德六年(1511)进士第一,授翰林院编修。明嘉靖三年(1524)因疏谏纳桂萼、张璁获罪,遭廷仗削籍,谪戍云南永昌卫,辗转于云南、四川之间多年,颠沛流离而卒。其所关文字著述,大略3类:论金石古文字,论经籍文献文字和论《说文解字》及六书。

图片

论金石古文字的有2种:《金石古文》14卷,《石鼓文音释》3卷、《附录》1卷。《金石古文》为诠释两周至两汉时代钟鼎铭器、碑刻石阙文字的著述。全书不录原文,仅载今文,亦无音释,间有按语考证史实、器物存佚状况等。《石鼓文音释》共收录石鼓文字700余,除了有今文对释,还对文中出现的部分生僻字、通假字作了音释。

论经籍文献文字的有3种:《古音骈字》5卷、《古音复字》5卷、《奇字韵》5卷。此3种著作都是讨论经籍中词语用字的问题。

论《说文解字》及“六书”:《六书练证》5卷、《六书索隐》5卷、《转注古音略》5卷、《说文先训》等。杨慎提出了“六书经纬说”,成为后来戴震“四体二用”说的滥觞。

杨慎视野广阔,既有对古文字、古音韵理论的探索,也有对经籍文献用字的讨论,很多观点都具有创新性,对清代学者研究文字学多有启迪。

清代研究文字的学者,数量上远远超过前代之总和。最具代表的有:李调元、吕调阳、廖平、饶炯等。

李调元(1734—1803)字羹堂,号雨村,别署童山蠢翁,四川罗江(今德阳市罗江区)人,清代四川戏曲理论家、诗人,与张问陶、彭端淑合称“清代蜀中三才子”。平生著述繁复,文字学著作有《六书分毫》2卷、《奇字名》12卷、《十三经注疏锦字》4卷、《尚书古字辨异》1卷。《六书分毫》并非讨论六书,而是讨论字形、字音、字义三者的关系问题。《奇字名》专收古籍中出现的奇字,分为八十一门,并予以诠释。其对名物训释,以征引文献、加以按语的形式来展现,对汉唐诸儒多有批评。

吕调阳(1832一1892)字晴笠,号竹庐,成都彭州(今成都彭州市)人。清同治三年(1864)举人。他甘于淡泊、绝意仕途,一生苦读、学识渊博,其著述宏富,作品大多辑入《观象庐丛书》。小学著述有《六书十二声传》12卷、《解字赘言》1卷、《商周彝器释名》6卷等。吕调阳因受四川学政何绍基的影响,苦研《说文解字》,对其中所抵牾之处多有发现,故把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与《说文》相对照,作为书院的授课内容。其《六书十二声传序》云:“予少好许书,以教子弟,讲说则多龃龉,乃舍而求诸古文及三代彝器之文,始略通贯其文之舛误者,复援古书古义古韵以正之,又取陈顾诸家谈古韵之书,详考《周官》典同之法,釐为十有二声,盖作辍二十余年,始成是书,虽未尽犁,然有当于人心。然绝不为许氏影响之谈,亦不敢效王荆舒之穿凿。”其自信可见。

图片

廖平(1852—1932)字季平,又字旭陔、勖斋,四川井研(今乐山市井研县)人。少负宏志,一意向学,转益多师,为学屡变。大致经历了笃好宋学、博览考据、专求大义、平分今古,尊今抑古、大统小统、天学人学、人天小大、五运六气9个阶段。廖平小学著述共计17种,其有关文字的著作有《六书旧义》《六书说》《形声类》《释字小笺》《文字源流考》5种,单篇小文有《转注假借考》《孔氏古文考》《秦焚字母文考》3种。其中《形声类》《释字小笺》《转注假借考》《孔氏古文考》《秦焚字母文考》5种,未见其流传。廖氏文字学用力处在于专论六书,主张“象形、指事、转注、假借四书,皆各自为说;于会意、形声二书,则合而论之。其区别指事不同象形、会意处,亦辨析至清,均较诸家象形、指事之说批次混乱者为优。”廖氏竭力维护许慎六书之说,但也有维护太过而悖离许说之旨者,如谓假借应分依声、讬事为二类,别为四源石二例,皆与许慎本意相乖离,正如《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云:“……违戾许书,又与诸家之论六书各逞其臆说者相伯仲矣!”

音韵之学,独立成为专门学术,是在魏晋之际,其标志是魏李登撰《声类》。唐封演《封氏闻见记》云:“魏时有李登者,撰《声类》十卷,凡一万一千五百二十字,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由此可见,当时已有韵部之说。然此书失传,难知其部类的面貌。其实,对字音的考察,应该是先秦就有了。《尔雅·释器》:“不律谓之笔。”郭璞注云:“蜀人呼笔为不律也,语之变转。”但《尔雅》这种诠释,还停留在“通方俗之殊语”层面。颜之推《颜氏家训》云:“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反语,即反切。林焘先生认为有了反切,才有韵书,此话很有道理。反切产生前,小学书中,只有字书,不见有韵书的记载。隋陆法言作《切韵》,音韵学由此渐趋科学。

巴蜀学人研究语音,最早的是扬雄。《方言》卷3:“庸谓之倯,转语也。”钱绎《方言笺疏》:“庸、倯、甬,声义并相近。”又卷10:“?,火也,楚转语也。犹齐言(火尾)火也。”戴震《疏证》:“或云楚人名曰?,齐人曰(火尾),吴人曰燬。此方俗讹语也。” 如此之类,《方言》多及之。从韵文发展史来观照,巴蜀音韵研究应与中华学术发展相一致,因为,诗赋的重要特征就是押韵,若以蜀方言作诗赋,恐不会获得官学认可。我们知道,汉赋最高成就在蜀,代表人物如司马相如、扬雄等。诗在李唐时期,蜀有陈子昂、李白为代表人物,且李白还有最早的词作。五代时期,蜀地词作大盛。若没有音韵学作为理论支撑,韵文不可能在巴蜀获得巨大成就。可惜宋以前的书籍,不易流传保存,我们无法概见其貌,但我们据清洪亮吉《通经表》统计,两汉三国时期,通经者30家,善《诗》17家。由此推知,知音韵者大有人在,惜其不传而已。

图片

宋以后传语音者多,如宋初勾中正奉诏领衔作《雍熙广韵》,为官方韵书肇始。勾氏又著《有声无字韵》,《补雍熙广韵》之阙。南宋资州杨朴撰《礼部韵括遗》,“博涉经史,有足可嘉”。王著有《韵篇》。《宋史》卷296《王著传》:“太平兴国三年,转运使侯陟以著名闻,改卫寺丞、史馆祗候,委以详定篇韵。”此书不存。计灌园撰《韵略》。袁说友《东塘集》卷一九《题·题计次阳教授家传韵略》:“灌园先生以此书付次阳……次阳甫四岁,灌园已知此书之必传。后四十年,而仆乃亲见之。”然因《大宋重修广韵》作为科举考试的蓝本,这些韵书流布均有限,以至于汨没不传。

元代巴蜀音韵著述,可考者仅陈元吉《韵海》,仿颜真卿《韵海镜源》而作,惜其只有目录,不见其书11。

明代杨慎,开创古音学,成《转注古音略》《古音猎要》《古音丛目》《古音略例》等十多种,运用考证之术探寻上古音系,开创明清考据之风。入清以来,费经虞撰《古韵拾遗》1卷,龙为霖撰《等韵一得》,李调元撰《古音合》2卷,贾思谟撰《韵学》,王沛霖撰《韵言》,吴方松撰《韵会》2卷,张凤藻撰《金石广韵府》,梁正笏撰《群经集韵》5卷,李西沤撰蒙童书《韵语通》,戴元裔撰《诗经音义约编》10卷。如此之类,不下数十种,涉及经史字音、金石字音、韵学、《诗》音谱等。这些著作,虽在学术价值上无法与顾炎武、江永、钱大昕、段玉裁、朱骏声之流相颉颃,但在蜀中传布音韵学之功劳,不能抹杀。

《尔雅》作为我国最早的训诂辞书,产生在战国晚期的齐鲁大地,是儒生教授所使用的重要工具书。从某种意义上看,它的出现,正是中国学术走向大一统的必然结果,也是我中华学术发展的现实需要。西汉文帝时,学术文化开始复苏,《尔雅》因有读经、解经和辨识百物的作用,被设立为博士职,成为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处腹地的巴蜀文化识别区,产生了第一部注解《尔雅》的著作——犍为舍人《尔雅注》,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诠释经典的著作。犍为舍人《尔雅注》的产生,不但开启了以诂训经典、解说名物、诠释典章的汉学学风,也展现了地域学术积极主动融入官学的学术姿态。由此也可以看出,各个地域学术之间、与官学之间是互相交流、互为影响、互为成就的关系,这也是中国学术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

巴蜀后世传《尔雅》者,唐梅彪有《石药尔雅》。此书乃仿《尔雅》体例训释石药,据有开创性。朱彝尊《跋》云:“医方以药石并称,《尔雅》止释草木,石不及焉,宜彪取其隐名而显著之也。……唐代遗书,传世者罕矣,乃抄而入诸经部。”惜其不传也。五代时期有毋昭裔《尔雅音略》3卷。《十国春秋》载:“昭裔性嗜藏书,酷好古文,精经术……贫贱时,常借《文选》于交游间,其人有难色……异日若贵,当版以镂之遗学者。后仕蜀为宰,遂践其言……所著有《尔雅音略》三卷。”元明之际,《尔雅》之作少见载记。降至有清,则李调元、李曾白、廖平、吕调阳、宋育仁、李星根等,今所可见者十余家,研究形式旧注考证、体例、纂义、补注、校勘、今释、讲义、音义等。

方言研究,是巴蜀小学的又一特色。扬雄之前,有严君平、林闾翁孺“深好训诂,犹见輶轩之使所奏言”。并云“先代輶轩之使奏籍之书,皆藏于周秦之室”。林闾翁孺奏《輶轩语》,扬雄承其后,增补而成《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唐李商隐任蜀官,作《蜀尔雅》,亦是方言著作。明李实作《蜀方言》,杨慎作《俗言》;清则有李调元《方言藻》,萧鸿吉《续方言》《续续方言》。其他如刘沅、钟永定、梅际郇、吕调阳、张慎仪等,皆有纂辑方言之作问世,此不一一赘述。

在蒙童训方面,巴蜀地区也有数十种可考之作。小学的本旨在于训教蒙童,故《汉书·艺文志》把《尔雅》附在孝经之后。但随着学术发展,小学成为一门专深之学,蒙童训则另立一门。但是,为了教授童子认字,有很多著作实际上具有研究音韵文字训诂学的性质,如清王筠《文字蒙求》,就是典型。我们这里也把此类训教蒙童的著作,作为小学的重要内容来考察。秦汉以降,巴蜀地区学术呈现出努力融入官学的情势,蒙童训一类的书,自然不少。汉司马相如《凡将》、扬雄《训纂篇》就带有蒙童训的影子。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称:“少长江汉,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初学记》卷21《文字第三》云:“古者子生六岁而教数与方名,十岁入小学,学六甲书计之事,则文字之谓也。”李白所谓“六甲”,就是蒙童训一类的书籍。然而,我们无法知道“六甲”内容到底是什么,但不影响我们推知当时在蜀中蒙童训之类的书籍,流传相当广泛。

宋代范镇撰《蒙求》2卷,取《通鉴》编为四言以训初学。明姜玉洁《正字训蒙》,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3《小学类》:“姜玉洁《正字训蒙》。剑州人。”此书盖纠俗字之谬。此类还有李龙《小学训蒙真说》,然均已亡佚。

清代以来,巴蜀地区蒙童训著作,备见载籍者亦复不少。如吴廷左《小学权舆》2卷、林有仁《孔子小学》2卷、陈声宜《千字文解义》《三字经解义》、钟永定《续千字文》1卷、谭言蔼《蒙求笺注》等等,从其书名便知其大体内容。

图片

总体上看,巴蜀小学呈现了自有特色:具有开创一代学术风气之脉象。如西汉武帝时犍为舍人注《尔雅》,揭开了汉儒解经说传的注疏之风;北宋初年林罕《字源偏旁小说》(即《林氏小说》)是郑樵及以后“六书说”研究的滥觞;杨慎古音学研究,带动了上古音考证,启迪了清乾嘉考据之风。

巴蜀小学,不论从著述数量还是所取得的成绩来看,文字学是讨论的重点。而音韵学、训诂学,除了杨慎取得重要成就外,其余学术价值基本上无法与江浙等东部地区产生的著作相颉颃。巴蜀地区学人对文字的重视,是深入血液的,深入骨髓的。成都周围的市镇,几乎都有惜字宫、焚字塔,这是对文字充满敬仰的虔诚表现。

巴蜀小学的发展,展现了蜀学积极、主动、开放地融入官学的地域学术发展动向。自汉立五经博士,尔雅亦设博士职。犍为舍人注《尔雅》,不仅仅具有解释《尔雅》的学术意义,还具有积极融入官学、传播官学的学术姿态。

巴蜀小学的发展,为官学在边远郡县的传播和教化,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推广经验。汉武帝时期,文翁宰蜀,首建地方学校,并派出通文史之俊士到齐鲁进修学习,再返回蜀中讲授,养成正学,为中央王朝输送了大批人才。同时,又因地制宜,扩大经典范围,为后来的科举考试指明了方向。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霞绍晖(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研究馆员)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