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三峡夔门滟滪已无堆

作者:陶 灵 来源:《巴蜀史志》2017年第5期 发布时间:2018-03-16 16:44:00 浏览次数: 【字体:

滟滪堆是瞿塘峡夔门前江中的一座巨大礁石,又称淫预、犹豫,还名燕窝石,川江人惯称滟滪堆。

古今文人吟诵的滟滪堆

今天更多的人知道滟滪堆,是读了高中语文刘白羽的散文《长江三日》后,记住了朗朗上口的古歌谣《滟滪歌》: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猴,瞿塘不可游……

每年冬季至来年初夏的枯水月份,滟滪堆显露江面20多米,远看如牛如马如象大小,江流被阻挡后向四面扩散,形成巨大的泡漩,直径达20-30米,并在滟滪堆后面形成巨大的回流。船到这里,如离弦的箭,不识水性的船长想远远地避开,哪知紊乱的泡漩水或回流往往改变行船航向,正好撞上去,顷刻间粉身碎骨。夏季川江汛期,滟滪堆或潜入江中,或冒出江面如龟背,江水波浪滚滚,泡漩重重,南宋诗人范成大形容是滟滪撒发,它正张开血盆大口,吞噬行船和桡胡子,恰如《滟滪歌》所唱:“瞿塘行舟绝”。

险象环生的滟滪堆自古不乏不朽诗文描述,随便说出一个名字,或享誉世界文坛或被中国文学史铭记: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苏轼、苏辙、范成大……更有当代大文豪郭沫若和卓越的散文家刘白羽留下的绝句佳章。而杜甫和白居易在多首诗中,都吟唱了滟滪堆的凶猛。

除了凶猛,文人对滟滪堆也有另一种吟唱和传颂。被白居易称为诗豪的唐代杰出诗人刘禹锡曰:“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以此借喻滟滪堆的坚忍,斥责外出经商的青年人情感不坚定、易变。

从1928年起,主持编纂《辞海》达30年之久的舒新城,带着文人的天真和浪漫,在日记《夔州一宿》中写道:“……它峙立江中,昂首天外,好像富有闲情逸致的诗人在那里赏玩山水,找寻诗料。我想:我若能在堆上建一小屋,把所有的书籍都搬上去对着青山流水阅读,暇时垂钓荡舟……”他还真把滟滪堆当成了世外桃园,甚至还“预备雇船去访滟滪堆”,结果轮船上茶房的一句“恐怕你去了不得回来”,才让他打消了念头。

《奉节县志》夔门十二景中,描绘的是“滟滪回澜”壮景:庞然巨石,砥柱中流,锁一江怒水,每当洪水期间,激起排空巨浪,漩涡千回万转,咆哮如雷,声裂峡谷。

千百年来,滟滪堆制造了无数的血与泪,桡胡子们只有一个办法:在江里沉牛祭神,在岸上修庙拜神,祈求神灵保佑行船安全。

徐宗鹤首次实测滟滪堆

滟滪堆如牛如马又如龟,到底有多大?自古没有准确的数据。

南北朝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著《水经注》,描写滟滪堆:“冬出水二十余丈,夏则没,亦有裁出处矣。”郦道元眼中的滟滪堆,冬天高达60多米,夏天有时沉入江中,有时冒出江面。

首次驾驶轮船航行川江、与重庆结下不解之缘的英国商人立德,在《扁舟过三峡》游记中记述:“1883年3月24日,星期六……这一危险的岩石称雁尾石(系音译,应为滟滪堆),黑亮黑亮的,现在露出水面40英尺,夏天洪水季节的大部分时间则被淹没。此时,归州(系音译,应为夔州)当局留住帆船,禁止往下行驶,直至雁尾石露出水面为止。”他看到的滟滪堆高只有10多米。

舒新城1924年说:“我们于五时经滟滪堆,其大不知倍于几千几百只牛……”其实如牛如马如象,指的是远看。

以上诸位都只是在观其外貌后,对滟滪堆大小进行推测。尽管宋淳熙十二年(1185)农历正月二十五日,寄居瞿塘峡口的开封人成子昭,驾船到滟滪堆旁,用绳子绑上石块丢入江中,测得滟滪堆水深约280米(按古约84丈换算),但仍不知滟滪堆大小的确切数据。

1958年3月30日10点,毛泽东主席乘坐江峡号轮船经过滟滪堆时,船长莫家瑞念起在川江上流传了千百年的古歌谣《滟滪歌》。毛主席问陪同人员:千百年来,滟滪堆阻碍航运安全,何不炸掉它?随即,滟滪堆纳入航道整治计划。

1959年6月,川江航道处测量分队队长徐宗鹤,带领测量人员对滟滪堆进行实测,为爆破提供数据。他坐着小船来到滟滪堆跟前,近距离观察滟滪堆,迎水面为倒崖坎,是一个上大下小呈蘑菇形状的巨石,它的背水面又为陡壁。徐宗鹤是在秭归青滩附近长大的三峡人,会爬山爬崖,但要从倒崖坎的迎水面爬到滟滪堆顶上去很难。他选择了陡壁的背水面,穿着救生衣,背上还拴了一根竹缆作安全绳,十分艰难地爬上了滟滪堆顶部。

爬上滟滪堆顶后,徐宗鹤和岸上的测量员陆文龙、潘必达相互配合,当天就完成了滟滪堆地形图的外测工作,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实测滟滪堆高出水面26米,长40米,宽度不规则,为10-15米,体积达9500多立方米。自古以来,滟滪堆的大小终于有了准确的数据。

滟滪堆爆破队长郑康年

滟滪堆是用爆破的方法炸除的,担任施工队长的叫郑康年。他出生在秭归县青滩镇,10岁那年,因当地航运业不景气,他父亲为了生计,在川江洪水的禁航期,冒险送一批竹缆到上游的巴东。父亲出门的头天晚上,母亲破例把平日吃的豆渣饭改成洋芋饭,一家子吃得热热闹闹的。第二天,父亲带着大哥和大弟出发了。途中,兄弟俩在岸上拉纤,父亲在船上掌舵,行至秭归上游的中洪水险滩八斗滩时,突遇大风雨,滩上波涛汹涌,小船在翻滚的泡水中绷断竹缆,船头被浪打转了向,一下子失去控制,卷进漩涡。岸上的兄弟俩哭着、喊着,奔向下游寻找,小船不见踪影。

第二天,小船被人捞上了岸,父亲的尸体一直没找到。母亲忍痛卖掉家中仅有的一头肥猪,索回了小船。为减轻家里的负担,郑康年退了学,开始在青滩拉船、舀鱼挣钱。他非常憎恨这险滩恶水,幻想能得到一种仙法,将其制服。

后来郑康年终于得到了“仙法”。1954年,川江航道整治总队到秭归县招工,在桡业工会做宣传和治保委员的郑康年报名入了队,去北京水利部得到了“仙法”———爆破技术,然后和治滩队的同事们一起,亲手炸掉了当年危害父亲的险滩八斗滩。

再后来,郑康年做了川江航道整治机构———长江航道局第一航道工程处工会主席,第一次实测滟滪堆的徐宗鹤,当上了长江航道局第一航道工程处的党委书记。

硐室爆破法炸除滟滪堆

 1959年12月1日,郑康年领着施工队的10多名干部工人,来到滟滪堆的北岸山坡,因为工期短,为节省开支,他们没搭建临时工棚,也没租当地农户的房子,而是找到一个名叫老君洞的山洞住了下来。

滟滪堆呈蘑菇形状,多面临空,是采用硐室崩塌爆破法的最佳对象,爆破后的岩石碎块又不需要清运,直接塌入几十米深的江底。

首先进行施工放线、布设控制点等前期程序,需爬上滟滪堆顶操作。郑康年划着小木船,绕着滟滪堆看了几圈,只能借助半崖上一根生锈的钢丝绳往上爬。他爬到一半时,踩掉一块松石,人嗖地一下滑了下来,但手仍然使劲抓着钢丝绳,掌心被磨得火辣辣的痛。他想继续上爬,但实在无力,只好退下来休息。小木船的年轻船工自告奋勇去试,结果也因支持不住退了下来。

郑康年休息了一会儿,脱掉鞋子、袜子,戴上手套,鼓起勇气又爬,终于爬上了堆顶。他用钓鱼的方法,在顶部伸出一根竹竿,竿头系着有标记的测绳,将爆破需开挖的两个平硐洞口高程确定了出来。

12月4日,工人开始在迎水面的石壁上开挖平硐,洞口离当时水面高约1米,硐开挖进深5至7米后转弯,再开挖支硐和药室。硐室开挖采取爆破掘进的方式,先风钻打孔,然后爆破,再出渣。爆破时,给风钻供气的空压机船要驶离滟滪堆,避让到安全地带。完成这样一个掘进过程,一般需要3至4个小时,每天只能循环作业两次,硐室掘进速度缓慢。每次空压机船从驶离到再开来,耽误了很多时间,干脆停远一点。但空压机的送风管不能涉水,于是他们想办法从岸边架设一条悬空竹缆索道至滟滪堆顶部,送风管顺着索道牵到顶部,再顺着石壁引入硐室。这样,每天钻孔、爆破、出渣,可循环作业三次,提高了工效。

开挖支硐和药室时,因转了弯,硐内没有光线,而爆破施工绝对禁用明火和电灯照明,怎么办?聪明的航道整治人,在硐室转弯处安置一张平面镜,把洞口透进来的光线折射到了支硐和药室,既安全又解决了照明难题。

硐室全部开挖成形用了7天时间,12月11日夜间开始装药,共装药3500公斤。第二天下午3点25分,通电起爆,“轰”的一声巨响,滟滪堆向背侧倒塌,夔门前的江面上掀起巨大的水柱,霎时,如牛如马如象的滟滪已无堆。

为满足大型船队和拖排的航行要求,1960年12月18日,川江航道处再次对滟滪堆进行清底爆破,炸礁270立方米。古歌谣里“瞿塘行舟绝”的情形终于成为历史。

陶灵,《巴蜀史志》2017年第5期

来源: 《巴蜀史志》2017年第5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