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川北重镇阆中历代治所爬疏

来源:阆中市地方志办 发布时间:2018-04-03 10:55:00 浏览次数: 【字体:

阆中历来是川北政治、军事重镇,郡、州、府、道及军镇治所,军政大员驻节、兵家攻守必争之地。上古时期,阆中为华胥居地,并孕育伏羲于此。春秋战国后期为巴国国都。蜀汉司隶校尉西乡侯张飞镇守阆中达7年。五代唐天成四年(929),于阆州置保宁军。北宋时置安德军。南宋理宗时,以杨大渊为总兵,驻守阆中,理宗淳祜三年(1243)移州军治于苍溪大获山。理宗宝祜六年(1258),元宪宗亲率大军围攻阆中县城,历40日始下。明代,川北分守道、分巡道、兵备道均设于阆中。清顺治三年(1646),清军夺保宁。顺治四年十二月,南明大将赵荣贵击退清军后驻守保宁。顺治八年春,清平西王吴三桂率军与赵荣贵决战于保宁。后设川北镇总兵署于保宁。民国以来,阆中驻军繁多。

华胥居地,孕育伏羲 《路史》卷十载:太昊伏羲氏“母华胥,居于华胥之渚。尝暨叔嫟翔于渚之汾,巨迹出焉,华胥决履以跧之,意有动,虹且遶之。因孕十有二岁,以十月四日降神。”《路史》注释说:“华胥之渊,盖因华胥居之而名,乃阆中俞水地也。”《集解》引郭璞曰:“巴西阆中有俞水,獠人居其上。”《华阳国志》亦载:“阆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华胥于古阆中孕人祖伏羲,因此阆中被称为人类文化发祥之地。俞水,即渝水,今阆中之嘉陵江。文献对伏羲出生之地记载有异,但其母所都之国在四川阆中却无可争议。

巴国国都 周武王时,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为巴子国,都江州。春秋战国时期,巴国为楚国所逼,累迁都城。阆中为巴国后期的国都。《华阳国志》载:“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又载:“周显王时,楚国衰弱,秦惠文王与巴、蜀为好。蜀王弟苴私亲于巴,巴、蜀世战争。周慎王五年,蜀王伐苴侯,苴侯奔巴,巴为求救于秦。秦惠文王遣张仪,司马错救苴、巴,遂伐蜀,灭之。仪贪巴、苴之富,因取巴,执王以归。”至此,巴国后期都于阆而没于阆,自秦始行郡县制,置巴、蜀及汉中郡,分其地为三十一县,阆中为三十一县之一县。

巴郡  巴郡初治阆中,在公元前316年置,此时为秦朝以郡县制的初始阶段,其境域史籍无完整记载。当时楚国仍占领垫江(今合川)以南原巴国大片领土,故巴郡初期境域应限于阆中县和周边地区。公元前280年,司马错攻取楚黔中。3年后,蜀守张若又攻取楚巫郡夺回鱼复。这时,巴郡境域始扩大到阆中、江州、宕渠、垫江、鱼复、朐忍、枳、江阳、符、夜郎、鳖、且兰12县。约在公元前227年左右巴郡郡治迁往江州。《四川通史•秦巴蜀辖县简表》阆中县载:“最初当为巴郡治所。”《大事年表》还载:“公元前277年秦昭王三十年,蜀守张若率兵攻打‘楚黔中、巫郡’之地,收回部分被楚国占领的巴地,巴郡治所由阆中迁江州,筑江州城。”据此,阆中为巴郡郡治至少有37年。

巴西郡 约在公元201年即汉献帝建安六年,刘璋分巴郡置巴西郡和巴东郡,巴西郡治阆中,时以在巴郡之西而名。东汉时的巴西郡,辖阆中、安汉、垫江、宕渠、宣汉、汉昌、南充国、西充国等8县;三国蜀汉时辖阆中、南充国、西充国、安汉等4县;西晋时辖阆中、苍溪、歧惬、汉昌、宣汉、宕渠、平州、安汉、南充国、西充国等10县;成汉时辖阆中、苍溪、歧惬、平州、安汉、汉昌、南充国、西充国等8县。

北巴西郡 北巴西郡约在东晋永和三年(347)移巴西郡别置,原郡地改置北巴西郡,治所在阆中,时辖阆中、苍溪2县。南朝宋辖阆中、汉昌、安汉、南国(系南充国县改名)、西国(系西充国县改名)、平周等6县。

隆州 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改南梁北巴州为隆州,辖盘龙、新安、南宕渠、金迁、白马、隆城6郡。隋设隆州,辖阆内、南部、苍溪、奉国、仪陇、大寅、西水、晋城、南充、相如10县。唐武德元年(618),隆州辖阆中、南部、苍溪、奉国、仪陇、大寅、南充、相如、西水、晋城、新井、思恭12县;武德四年,西充、相如入果州,仪陇、大寅入蓬州,又置新政;武德七年,撤思恭入阆中县,隆州辖8县。

盘龙郡 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改南梁北巴州为隆州的同时置盘龙郡,州、郡同治阆中,时盘龙郡辖阆中、汉昌、胡原3县。西魏所置盘龙郡,辖阆中、汉昌、胡原三县。后隆州改为阆州,约在713年裁撤盘龙郡。

阆州 唐开元元年(713)改隆州为阆州(避讳,李隆基,而改),辖阆中、南部、苍溪、西水、新井、晋安、新政、奉国、歧平等9县。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撤晋安县入西水县,撤歧平县入奉国县,阆州辖7县。

阆中 郡初在唐天宝元年(742),改阆州为阆中郡。唐乾元元年(758),复改阆中郡为阆州。其后到元至元十三年(1276),阆中一直为阆州治所。约在公元748年即唐天宝七年置阆中郡,辖阆中、南部、苍溪、西水、新井、晋安、新政、奉国、歧平等9县。

南梁北巴州 约在公元509年置,治地在阆中。据《梁书》武帝纪载:“天监八年夏四月,以北巴西郡置南梁州。”在南朝梁天监初,魏陷梁州,于阆中置南梁州、北巴州,合称南梁北巴州。因梁州历为重州大府,多由亲王出任刺史并持节都督诸州军事,南迁后仍为亲王所督之州,故《梁书》多称南梁北巴州为南梁州。其后,史家或称南梁州,或称北巴州,亦称南梁北巴州。南梁所置南梁北巴州,辖北巴西、南部、木兰、金迁、掌天、白马义阳等6郡。北巴西郡辖阆中、汉昌、胡原等3县。

保宁军、安德军 唐末农民战争爆发后,朝廷失去对地方的控制,节度使林立,各地拥兵自雄,互相兼并。其中武力最强者,在唐亡后建号称帝,先后有梁、唐、晋、汉、周五代;其余割据一方,立国改元,称为十国。《旧五代史》卷四十明宗纪:“后唐天成四年……辛亥,升阆州为保宁军。壬子,以内客省使、左卫大将军李仁矩为阆州节度使。”《十国春秋》后蜀本纪:“四年……冬十月辛亥,割阆、果二州置保宁军,以李仁矩为节度使。”《新五代史》卷二十四安重诲传:“孟知祥镇西川,董璋镇东川,二人皆有异志,重诲每事裁抑,务欲制其奸心,凡两川守将更代,多用己所亲信,必以精兵从之,渐令分戍诸州,以虞缓急。二人觉之,以为图己,益不自安。既而遣李严为西川监军,知祥大怒,斩严;又分阆州为保宁军,以李仁矩为节度使以制璋,且削其地,璋以兵攻杀仁矩。二人遂皆反。唐兵戍蜀者,积三万人,其后知祥杀璋,兼据两川,而唐之精兵皆陷蜀。”《新五代史》卷二十六李仁矩传:“仁矩素为安重诲所亲信,自璋(董璋)有异志,重诲思有以制之,乃分东川之阆州为保宁军,以仁矩为节度使,遣姚洪将兵戍之。”长兴元年(930)九月,董璋反唐,攻破阆州,擒杀了李仁矩。接着,孟知祥也举兵反唐。《十国春秋》后蜀本纪: “长兴三年(932)“五月……(孟知祥)复以阆州为保宁军,益以果、蓬、渠、开四州,往镇之。”后蜀列传元珏传:“广政二十三年(960),元珏领保宁军节度使,久之,加检校太傅。”后蜀本纪:“广政二十八年(965)春正月……十九日,全斌大军至成都,帝具礼纳降。”从上,保宁军的设置始于五代唐天成四年(929),长兴三年(932)孟知祥复置,后蜀广政二十八年(965)后蜀降宋。又据宋《元丰九域志》卷八:“阆州阆中郡,安德军节度。后唐保宁军节度,皇朝乾德四年改安德军,治阆中县。”《宋史》地理志利州路:“阆州,上,阆中郡。乾德四年,改安德军节度。绍兴十四年,隶东路。端平三年,兵乱。淳祐三年,移治大获山。”据以上所述,从北宋乾德四年(966)阆州改为安德军的11年后,于南宋淳祐三年(1243)移治大获山。宝祐六年(1258),蒙军破大获城,南宋阆州安德军自然消失。

东川元帅府 南宋宝佑六年(1258)十一月,蒙古第四任大汗蒙哥率军围攻阆州大获城。南宋利州西路安抚使、阆州总兵杨大渊归降后,置东川元帅府,以杨大渊驻守阆州大获城,行元帅府事。后升为东川都元帅,再改为保宁府。

保宁府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设保宁府,治阆中。元代辖阆中、苍溪、南部3县;明代辖阆中、苍溪、南部、广元、昭化、剑阁、梓潼、巴州、通江、南江等2州8县;清代辖县减少梓潼。

保宁路 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改东川元帅府为保宁路,不久仍复为元帅府,后撤。保宁路,辖境相当今四川省阆中、苍溪、南部等市县。

川北道(分巡道、分守道、后备道) 明洪武四年(1371)于阆中设川北分巡道、川北分守道(行署)和安绵兵备道(行辕)。约辖保宁府、顺天府、龙安府和潼川州共31州县。

四川省会 《明清史料》丙编第十本《四川巡按张所志揭贴》云:“职奉命西巡,入境之时,三川未附,入我版图者,惟川北一隅,而保宁即为省会之区。”又云:“而广元为秦蜀接壤,阆中为省会要区,首当其冲。”《四川通史》卷六《清朝四川政权的建立与巩固》载:顺治十七年,四川巡抚“佟凤彩到任后,见成都孔庙茂林丰草,已成狐兔藏身之所。于是‘疏请修筑成都府城’,修孔庙大成殿、启圣宫、明伦堂等。成都城市建设开始恢复。”又载:“康熙四年(1665)二月,李国英关于‘下东底定,藩司应自保宁移驻成都’的奏疏获得批准,原设保宁的四川政权机构全部迁往成都。”同年,四川总督李国英撰写阆中《普贤寺碑记》,记叙他在阆中亲历之事。从顺治三年到康熙四年(1646~1665),阆中为四川省会20年。清初的清顺治三年(1646),清靖远大将军、肃亲王豪格统军入川,首先攻占保宁阆中。朝廷任命王遵坦为清四川首任巡抚、柯臣为清保宁首任知府。此后,清军以阆中为据点,同大西军和南明武装在四川反复争夺攻战,四川总督、巡抚、巡按御史均驻节阆中。顺治六年(1649),任命傅一骥为清阆中首任知县。顺治九年(1652)补辛卯科起,在阆中举行了四川乡试五科,至丙午科始移闱成都。

分巡川北兵备道、川北镇总兵署 清顺治八年(1651)起,于阆中设分巡川北分守道和川北镇总兵署,大致代辖保宁府、顺天府、潼川州共25州县。民国元年仍复川北道。

川北宣慰使署 民国元年(1912年),在阆中复为川北道时,同时设置川北宣慰使署,治阆中。民国二年(1913)川北观察使署,民国三年(1914)改为嘉陵道,民国五年(1916)始移道治于南充。民国初辖阆中、苍溪、南部、广元、昭化、剑阁、通江、南江、巴中、仪陇、营山、蓬安、邻水、岳池、广安、南充、西充、三台、射洪、中江、盐亭、遂宁、蓬溪、安县、乐至、潼南共26县。其后辖境多变,未有定数。

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 民国28年(1939)1月,潘文华任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祝绍周为副主任,绥署设阆中县城内东街(今电信公司)。任务是:巴山设防(防御日军),绥靖地方(清剿红军留下的游击队和共产党的地下组织)。绥靖公署下辖二十三和五十六两个军,设有参谋、军务、军法、军需、副官、秘书、电务7个处和政治部。民国34年,绥署撤销,潘文华部整编后调离阆中。

巴山警备司令部 民国28年(1939)6月,阆中成立巴山警备司令部,归属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司令为潘清洲(潘文华之子)。司令部设公园路药王庙(今县农场),下辖第七、第八两个团和1个谍查大队。七团和谍查大队驻阆中,八团驻南部。民国30年,巴山警备司令部改名为“阆中警备司令部”。民国34年,警备司令部与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同时撤销。

苏维埃政权  1933~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九军、三十军和四军、三十一军之一部相继转战阆中3年,阆中成为川陕革命根据地,先后建立了阆南县、阆中县、忠发市等苏维埃政权。阆南县苏维埃1933年9月6日,在阆中水观音场召开阆中、南部、仪陇、蓬安解放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阆南县苏维埃。苏维埃设水观音场胡家院子。办事机构有:军区指挥部、财政委员会、交通局、保卫局、革命法庭、土地委员会、劳动委员会、粮食委员会、文化委员会、内务委员会、经济合作总社、工农银行。阆南县苏维埃辖15个区:阆中境内设水观、玉台、金垭、洪山、扶农、二龙、千佛、鹤峰8区;南部境内设3个区;仪陇、蓬安境内各设2个区。阆中县苏维埃1935年3月31日,红军攻占阆中县城,建立阆中县苏维埃,辖天鞍、双龙、凤鸣3区。苏维埃设城厢镇南街贺麟洲院(今南街38号),下设县军区指挥部、保卫局、革命法庭、没收委员会、合作总社、工农银行。忠发市苏维埃1935年3月31日,红军占领阆中县城后,建立忠发市苏维埃。苏维埃设净圣庵街34号李家院子。1933~1935年,今老观、西山、龙坪、石滩、土垭、清泉、柏山属苍溪县苏维埃(1935年3月,苍溪县苏维埃曾移至老观场);今思依、木兰、北门、枣碧属德丰县苏维埃;今河楼、桥楼属苍溪县苏维埃东溪区。

阆中县 《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慎王五年(前316),蜀王伐苴,苴侯奔巴,巴为求救于秦。秦惠文王遣张仪、司马错救苴、巴,遂伐蜀,灭之。仪贪巴、苴之富,因取巴,执王以归。置巴、蜀及汉中郡。分其地为三十一县。”阆中为三十一县之一。《华阳国志•蜀志》又载:“周赧王元年(前314),秦惠王封子通国为蜀侯,以陈壮为相。置巴郡”。秦制郡、县并行,阆中建县应为公元前314年。隋开皇三年(583),为避隋文帝父杨忠讳,改阆中县为阆内县。唐武德元年(618),复改为阆中县。除上述25年外,阆中历代县名未变。至1991年撤县建市。

阆中市 1991年1月12日,国家民政部民行批〔1991〕2号《关于四川省设立阆中市的批复》:“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阆中县,设立阆中市(县级),以原阆中县的行政区域为阆中市的行政区域,不增加机构和编制。”5月1日,阆中举行建市庆祝大会和庆祝游行活动。1992年,国务院批准阆中为对外开放城市。1993年8月,国务院批准阆中为四川省直辖市,由南充市代管。

(阆中市地方志办)

来源: 阆中市地方志办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