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成都传 | 杜甫笔下的黄四娘家 开的是哪朵花?‖蒋蓝

作者:蒋 蓝 来源:成都方志 发布时间:2025-03-11 15:18:29 浏览次数:427 【字体:

杜甫笔下的黄四娘家

开的是哪朵花?

蒋 蓝

海棠神姿潇洒,花繁似锦,自古就成雅俗共赏名花,素有“花中神仙”“花尊贵”之称,在皇家园林中常与玉兰、牡丹、桂花相配植,形成“玉棠富贵”的意境。

另外海棠花又称“断肠花”“思乡草”,有象征游子思乡,表达离愁别绪之意,又因其妩媚动人,雨后清香犹存,花艳难以描绘,又用之喻美人,所谓花命妇、花戚里、花贵妃等等,不一而足。

海棠花开(图源:成都日报)

“花重锦官城”

说的就是海棠

从乾元二年到四川,杜甫寓居五年多,写有大量涉及四川的田园风物诗,古人历来认为,可独独没有一个字涉及海棠花。盛唐时节,不但杜甫未写过海棠花,而且李白、白居易、韩愈、元稹、柳宗元等大诗人也都没有写过。

苏东坡后来分析:“少陵而尔牵诗兴,可是无心赋海棠。”另外的一个理由涉及杜甫的出身。《古今诗话》记载:“杜子美母名海棠,子美讳之,故《杜集》中绝无海棠诗。”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吗?古代子女不能直称父母的名字,否则便是不孝。杜甫避母讳,所以才不吟海棠。如同他避父名闲之讳,诗中全无“闲”字。避母名之讳,《古今诗话》还记载:“杜子美母名海棠,子美讳之,故《杜集》中绝无海棠诗。”

2020年年末,我在锦江石牛堰采访杜甫、苏学专家张志烈教授,对此问题,他对以往的解答不以为然。他以为,这主要是当时成都的社会生态等原因:

“一是杜甫写过海棠,失传了;二是那时成都的海棠花并不像木芙蓉、桤木、笼竹、槐树、柏树、荷花等植物那样寻常可见。可以说,海棠在唐代的成都逐渐落地、盛开,才有了宋代海棠的满城辉煌。”

张大千《海棠嬌香》(图源:中国书法网)

对于这个历史谜案,“失传”说最为著名。陆游在《剑南诗稿》卷三就说过:“老杜不应无海棠诗,意其失传尔。”(见《海棠•范希元园》诗自注)成都的东城历来盛丽,指的就是“范希元园”,园子的位置在成都东城。园中有晚开的海棠花,恰是陆游说“繁丽一城所无”。杜甫写了近三千首诗,流传下来的仅有1400多首,另外一千多首诗应是失传了。

但杜甫的确是写过海棠诗的。最为重要的证据,来自蜀地名儒、有“巴蜀文宗”“晚清第一词人”之称的荣州人赵熙。

赵熙《香宋词》主要写作于1916年到1918年这3年间,除极少数在重庆、成都所作外,绝大部分是在故乡荣县所写,丁已(1917年)刊行于成都。他的《忆旧游·海棠花落》:

“竟胭脂作雪,蛱蝶飘香,春老芳卿。如此风流样,奈多生薄幸。短梦清明。茫茫绿章封事,催送步虚声。但天上人间,烟消弄玉,月落飞琼。仙屏。睡初定。记艳烛更阑,曾照华清。又晴妆午醉,化红云一桁。浓裹金莺。日日雨丝风片,人望锦官城。似厄闰黄杨,空念二月花又生。(案:宋坝乡宅有海棠十数株,花开极盛。论诗者谓杜甫无海棠诗,香宋以为杜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即咏海棠之作,故云人望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写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季。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赵熙的解说,虽然没有提供进一步证据,但这也成为十分重要的一个佐证成都物候学观点:成都的初春时节,哪里有什么芙蓉花呢?而梅花、梨花、李子花之类,远远达不到“花重”的缤纷繁盛之景象啊。

所以,陆游《驿舍见故屏风画海棠有感》指出:“成都二月海棠开,锦乡裹城迷巷陌”的繁盛,才应是成都二月海棠的最好写照。

游客在棠湖公园欣赏海棠之美(图源:文旅双流)

研究者进一步发现,苹果属的海棠大多都可以“违时开放”,也就是说开花时节可能提前,“花开二度”甚至“花开三度”都是真实存在的。古人所谓“海棠花妖”,当事指“违时开放”的特异事件。

有学者认为,杜甫写过海棠还有一个证据,其《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六的“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即是他咏西府海棠的诗。

西府海棠(图源: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横空出世的“放翁花”

苏轼著名的《海棠》七绝,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写于黄州。《王直方诗话》指出:“东坡谪黄州,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而独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这说明,那时黄州人还不知道海棠的文化与风韵。

不但苏轼喜海棠,晚清赵熙也是海棠的爱家。其《下里词送杨使君入蜀》描述了晚清的成都市井:

青羊一带野人家,稚子茅檐学煮茶。

笼竹绿于诸葛庙,海棠红绝放翁花。

从此以后,“放翁花”一词从蜀地俏丽而起。

海棠花(图源:崇州文旅)

陆游中年到蜀地为官,度过了一生中的重要时期。陆游一生酷爱海棠,写下很多描写海棠的诗词,因大写海棠诗,外号“海棠癫”。

陆游像(图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

他的《剑南诗稿》,为蜀中风物留下1100多首诗,专咏或者兼有海棠的就有40余首。陆游《海棠歌》里有“碧鸡海棠天下绝,枝枝似染猩猩血”“若使海棠根可移,扬州芍药应羞死”之句,其《成都行》里更有“成都海棠十万株,繁华盛丽天下无”的描写,海棠成为了与成都、薛涛“浓得化不开”的意象。

看来宋朝成都的“市花”,无疑是海棠了。

陆游这首《海棠歌》写于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倏忽30多年,时已84岁的他,为追思在蜀中观赏海棠往事而写。

我初入蜀鬓未霜,南充樊亭看海棠。

当时已谓目未睹,岂知更有碧鸡坊。

碧鸡海棠天下绝,枝枝似染猩猩血。

蜀姬艳妆肯让人,花前顿觉无颜色。

扁舟东下八干里,桃李真成仆奴尔。

若使海棠根可移,扬州芍药应羞死。

风雨春残杜鹃哭,夜夜寒衾梦还蜀。

何从乞得不死方,更看千年未为足。

《海棠歌》收录于《剑南诗稿》

陆游46岁入蜀,前后8年的“蜀栈秦关”官宦生涯,留给诗人的记忆是永不磨灭的。海棠成为了他与蜀地联系的纽带,固然是因为 “海棠盛于蜀”,但陆游对海棠的偏爱不也正由于从那如火如茶的海棠花,更看到了自己身着戎装、壮怀激烈的豪情。

时隔30多年,陆游依然记得蜀中的海棠,惦念着蜀中的美景。《海棠歌》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形象的刻画,表达了陆游对蜀地以及蜀地海棠花的留恋,由花及人,怀念海棠花,实际上是在怀念蜀地的生活。

崇州罨画池博物馆中盛开的海棠花(图源:崇州文旅)

“海棠香国”今何在

宋代博闻见称的高僧释惠洪,有笔记《冷斋夜话》,记载说:“彭渊材五恨:一恨鲥鱼多骨,二恨金橘太酸,三恨莼菜性冷,四恨海棠无香,五恨曾子固不能诗。”

张爱玲在《红楼梦魇》开篇就说: “人生有三大恨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这个说法,渊源有自。

清代才子李渔是希望海棠有香味的,他搬出唐人郑谷的诗来做佐证, “则蜂蝶过门而不入矣,何以郑谷《咏海棠》诗云:‘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李渔说“有香无香,当以蝶之去留为证”,物候学的证据,似乎并不能彻底代替人的嗅觉。

朱自清在1930年4月完成的《看花》里,有一段描述:

“ 我爱繁花老干的杏,临风婀娜的小红桃,贴梗累累如珠的紫荆;但最恋恋的是西府海棠。海棠的花繁得好,也淡得好;艳极了,却没有一丝荡意。疏疏的高干子,英气隐隐逼人。可惜没有趁着月色看过;王鹏运有两句词道:只愁淡月朦胧影,难验微波上下潮。我想月下的海棠花,大约便是这种光景吧。为了海棠,前两天在城里特地冒了大风到中山公园去,看花的人倒也不少;但不知怎的,却忘了畿辅先哲祠。Y告我那里的一株,遮住了大半个院子;别处的都向上长,这一株却是横里伸张的。花的繁没有法说;海棠本无香,昔人常以为恨,这里花太繁了,却酝酿出一种淡淡的香气,使人久闻不倦。”(原载1930年5月4日《清华周刊》第33卷第9期“文艺专号”)”

朱自清是敏锐的,他提到的北京中山公园里的西府海棠具有香味,不是文学的夸张。

为此我请教过成都植物园的专家,他们认为,西府海棠和一些北美海棠的确有香味,不过也不是任何状态都会播散香气。一般来讲,开得好的状态下在将近黄昏时分,闻会有明显的清香。

西府海棠(图源:杜甫草堂博物馆)

看起来,海棠之香,犹如峨眉的佛光。

古人称贴梗海棠、垂丝海棠、木瓜海棠、西府海棠为“海棠四品”。而西府海棠却是既香且艳,是海棠中的上品。但海棠虽艳无俗姿,具有独特魅力。清朝苏灵在《盆玩偶录》里,把西府海棠列为“十八学士”之一。西府海棠相传因古代生长在西府(今陕西宝鸡一带)而得名,2009年4月14日被选为宝鸡的市花。

海棠一般有艳无香,其香只在“隐跃之间”,只有少数地方的海棠带浓香,如《广群芳谱》载:“蜀嘉定州海棠有香,独异他处。”可惜的是,乐山境内早已无处可寻其芳踪了。

还是回到唐朝的贾耽《百花谱》。他指出:“海棠为花中神仙,色甚丽,但花无香无实。西蜀昌州产者,有香有实,土人珍为佳果。”说的是昌州海棠不但独具异香,还有美味“佳果”。

至公元1279年,重庆大足一直是昌州州治所在地。时至今日,大足的海棠花仍然散发着淡淡的香气,这只能归结为独特的水土与季候。

垂丝海棠(图源:金温江)

来源:成都方志(节选自蒋蓝《成都传》)

作者:蒋 蓝 (诗人,散文家,思想随笔作家,田野考察者。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四川文学奖、中国新闻奖副刊金奖、《黄河》文学奖、万松浦文学奖等得主。已出版《黄虎张献忠》《成都笔记》《蜀地笔记》《至情笔记》《媚骨之书》《豹典》《成都传》等多部)

来源: 成都方志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