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中国古代文论的认识误区‖刘运好

作者:刘运好 来源:《光明日报》2025年3月31日第13版 发布时间:2025-04-08 14:36:02 浏览次数:138 【字体:

中国古代文论的认识误区

刘运好

情与理是中国古代文论一对重要的理论范畴。认为情与理是二元关系的存在,几乎成为学界共识。事实上,这种二元存在只是主观所作的理论区分,如果将它作为审美过程中的客观存在,就成为认识的误区。

在中国早期文论中,《周礼·春官》说“兴”,《礼记·乐记》说“感”,至魏晋遂形成具有诗学范畴意义的“兴感”,由此又衍生出“玄感”“理感”新的诗学范畴。虽然在心理内容上,“兴感”触物生情,属于感觉;“玄感”“理感”直觉玄理,属于直觉,但是在心理现象上三者皆因“感”而生。也就是说,作为审美观照之“感”,既包含情也包含理。情与理生生互证,而不是二元存在。

在诗歌文本中,情与理的表达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感觉与意象并生,即景抒情。如《诗经·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因月起兴,抒写月下怀人之情。二是感觉与直觉并生,理寓情中。如王维《终南别业》:“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乘兴独往,美景自知,行坐之间,直觉水穷云起的无限禅境。三是感觉与顿悟并生,情寓理中。如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诗人赴凤翔任职,途径渑池僧舍,当年老僧已死,壁上题诗荡然,所以心生感慨。这种感慨并非直接抒发,而以“雪泥鸿爪”的人生哲理出之。是一觉即悟,又蕴含无限感慨。汉代以前的诗歌文本多描述前一种,魏晋以降则三者并存。特别唐宋以后诗歌受禅学浸染日深,感觉与顿悟并生的诗歌则比比皆是。

东晋时期,随着玄释之学的深度融合,《周易》论“神”的理论渗透,深刻影响了汉代诗学“情志”说的内涵。情理一体,成为新的诗学理论形态。慧远《形尽神不灭》说:“神也者,圆应无生,妙尽无名,感物而动,假数而行……化以情感,神以化传。情为化之母,神为情之根;情有会物之道,神有冥移之功。”《易》学倡“神”,神的特点是周遍一切而无相,妙尽物理而无名,应感万物而心动,只能借助筌蹄之言表达之;物化因情而感发,神乃因物化而无尽;情是感发物化的母体,神是情感产生的根本;情可体察物理之道,神有冥移迁化之功。所以神的内容或指生命现象之神,类似精神;或指认知主体之神,类似心识;或指妙达物理之神,类似证悟。按照慧远理论,“神→情→物”构成一个先验的认知逻辑。这与《礼记·乐记》“感物”(刺激—反应)的经验的认知逻辑,是大相径庭的。唯因神是产生情的母体,情是感发物的母体,所以“感物而动,假数而行”皆以神与情的先验存在为前提。尤为重要的是,“情”不仅感物而动,而且妙尽物理。这就是说,感情和认知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感物而动”的瞬间,就完全能够直觉事物的本质。所以东晋辛玄子《诗三首》之二曰:“寂通寄兴感,玄气摄动音。高轮虽参差,万刃故来寻。萧萧研道子,合神契灵衿。委顺浪世化,心标窈窕林。同期理外游,相与静东岑。”所说的委任自然、身游世俗,且栖心幽冥大道,同时又期待游心于玄理之外,达到我空、法空的静寂,完全是一种“游玄”的境界,这也是庄子逍遥游“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的境界。在这里,“兴感”与“玄感”“理感”的内涵完全等同。观照外物所产生的“感”,或为情,或为理,或为情理并生。

从南朝至隋唐,作为宋明理学的先导,竺道生汲取《易·说卦》以阐释涅槃,强调“穷理尽性,势归兼济”。他认为,“理”既是“不易之体,为湛然常照”的本体,也是“法性照圆,理实常存”的法性。后来智顗即认为:“性是实性,实性即理性。极实无过,即佛性异名耳。”一切真理,也就是真性。湛然又从“感应”的角度论述“理具三千”的意义,其《法华玄义释签》卷十四曰:“众生由理具三千故,能感;诸佛由三千理满故,能应。应遍机遍,欣赴不差。不然,岂能如镜现像?镜有现像之理,形有生像之性,若一形对不能现像,则镜理有穷形事不通,若与镜隔则容有是理,无有形对而不像者。”所谓“理具三千”,即一切现象无不蕴含世界真谛;“三千理满”,即世界真谛无不圆照一切现象。最为重要的是说,在一切现象之中,众生可感知“理”,圣者能应之“理”。二者的关系就如同明镜能显现像、外形可产生物象。这说明象与理圆融一体,是不可分离的存在。

从诗学理论上说,情景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虽有部分诗歌仅仅描写生活中的小情致,如杜甫《江畔独步寻花》、杨万里《小池》,直接描写诗人触目水光物色所产生的审美愉悦,但是大多诗歌写景都是托物言志。“志”既是抒情,也是寄托,是情理合一的产物。即便这些描写小情致的诗歌,一旦超越水光物态、超越刹那情境,仍然可以获得生活真谛的觉悟。试想溪花上的莺蝶、小荷上的蜻蜓,自在的心态、自由的神态,不正是世俗人生所匮乏的吗?试与李白《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相比较,不是能获得一种更真切的人生体悟?自然生物的自由自在与世俗人生的烦恼缠结恰恰构成了鲜明的对照。所以清代叶燮《原诗·内篇下》指出:“曰理、曰事、曰情三语,大而乾坤以之定位,日月以之运行,以至一草一木、一飞一走,三者缺一,则不成物。”大到乾坤日月,小到草木禽兽,举凡入诗,情景理“三者缺一,则不成物”,只是“理”自然地圆融于诗境诗情之中而已。

从人生经验上说,物象的本质意义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所转移;物象的应感意义具有主体性,是随人的移情而产生。“以我观物”,得之以情;“以物观物”,应之以理。这二者既是“经验”和“先验”的关系,又构成生生互证的包孕关系。所以在诗歌文本中,情与理有显有隐,却不可分离。在主体观照对象的刹那,对象的本质意义就潜意识地沁入主体的情感中。王维诗禅一体自不待言,白居易也有数首以禅论乐的诗歌,如《好听琴》:“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诗人听琴,瞬时在音乐审美中洗尽机心,顿觉万事皆空。这种恬淡之“情”正是由“三乐”的本质属性而沁入心理的结果。诗人之所以感觉“情畅”“恬和”,也正是音乐所蕴含的禅境所产生。从应感的角度说,白居易听乐,兴感与玄感、感觉与直觉就构成合一而非分离的关系。这说明,随着人类思维的不断进化,情与理互相包孕,尚理也成为一种审美常态。

然而,在中国诗学中,那种超越情感而直达理境的“玄感”“理感”之类,却一直为人所诟病。玄言诗向来不为理论家所待见,自不必再说;宋人尚理,也遭到严羽的严厉批评。其《沧浪诗话·诗评》曰:“诗有词理意兴。南朝人尚词而病于理;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其中“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诗辨》),是诗境的最高审美准则。事实上,“诗有词理意兴”即证明文、理、意、兴是诗歌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不涉理路”,也不是说诗不言理,而是理在境中,意超象外。宋诗自不必说,即如唐人杜甫《后游》“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不也谓之“入理趣”么?严羽所说的“兴”既是“词理意兴”圆融一体,必然包含着情理。问题在于:从诗歌发生上说,情与理有无先后逻辑、主次之别?中国诗学没有细致论证,现象学美学却作了深入阐释。“情感先验”是现象学美学的基本主张。然而,基于“情感先验”的感觉,还蕴含一个“先知”的问题。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即从艺术审美角度阐释了“知”与“感”即情与理的关系问题:“知不是在感之后。知不是对感的一种思考,不是感借以从某种盲目状态(走)向某种知性状态,从参与走向理解的那种思考。感觉是立刻是有智性的。……感觉使这种知复活;这种知使感觉具有智力。我所感到的东西——审美对象表现的东西——有一种意义。”主体感知的“意义”当然指理。从心理现象上说,情感的“先验”蕴含着“先知”,“感觉”与“智性”始终并生。

这说明,情与理既无先后次序,也无主次之别,而互相包孕,互证生生。刘禹锡《竹枝词》之七:“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说人心惟危,固然可以说是言理,何尝不是诗人迭遭陷害之后的人生感慨?可以说,一切情感或包孕生命的关怀,或透视世界的真谛。海德格尔的《林中路·艺术作品的本源》说,“我们对凡·高的油画的提示试图道出这种真理的生发”,“美是作为无蔽的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移植到中国诗学中,也可以作为“兴感”与“玄感”“理感”相提并论的又一理论依据。因此,在审美过程中,情与理是并生关系而非二元分立关系,不可将“理”逐出诗境之外。

作者简介

刘运好,1955年生,安徽六安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语文学科教育硕士生导师,中国诗学中心研究员,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1项,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3项,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资助项目2项。主持安徽省教学项目1项。共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国家重点期刊14篇,海外期刊8篇,中文核心期刊20篇。出版专著有《二陆年谱汇考》《陆士龙文集校注》(上下卷)《陆士衡文集校注》(上下卷)《新时期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述论》《文学鉴赏与批评论》《魏晋哲学与诗学》等。

来源:《光明日报》2025年3月31日第13版

作者:刘运好(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教授)

来源: 《光明日报》2025年3月31日第13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