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成都慈善史话:两千年前成都的敬老养老图‖刘文杰
成都慈善史话
两千年前成都的敬老养老图
刘文杰
成都人的公益慈善理念十分深厚,这和成都悠久的公益慈善历史分不开。早在两千年前的汉代,成都就有浓厚的养老尊老的风习,反映在成都出土的汉代画像砖、画像石上。
四川出土的汉代画像砖在全国独具特色,它从各个方面反映了汉代人的社会生活。而在成都地区出土的方形、长方形画像砖,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题材十分丰富,画面艺术感极强。1956年,在今成都彭州市太平乡发现了一座东汉古墓,其中有一块画像砖尤其珍贵,它反映了汉代成都地区的养老尊老之风。此砖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收藏于四川博物院。
彭州出土养老画像砖
上图这块画像砖画面方正,构图完整:砖的正面刻有一座储存粮食的仓房,粮仓的台阶前筑有阶踏之道。仓房正面开有两门,一道门闩横在外面。仓房的顶上有两个气窗,以供散发潮气。粮仓修在高台上,且有两个顶窗用以透气,说明当时的粮仓已具备防潮功能。
这块画像砖展示的粮仓比较高大,而且门闩在外,显然是官府粮仓。在仓房的前面刻有3人。仓前的左侧地面铺有一席,席上坐一戴着冠帽身着长服的人物,此人似为管理粮仓的官员。这位官吏伸出两手,指挥着右边的人,官吏的面前放着一大一小两个盛装粮食的量器。
中间弯腰站立一人似乎是粮仓里的仆役,他在官吏指挥下,手持量器正向右边的老人倾倒粮食。老人躬身跪跽于地,一手持着一把执鸠杖,一手扶着粮袋,正注视着那位仆役把粮食倒入自己的袋中。他手持的那把鸠杖显示出他的年龄,同时也揭示出汉代的养老制度。
彭州出土养老画像砖拓片
汉代鸠杖又称王杖,就是在手杖的扶手处加上斑鸠形状为饰,以此得名。在汉代,鸠杖是政府倡导尊老养老的赠物。《后汉书·仪礼志》记载:“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餔之以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王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即在秋天的第二个月,官府要入户调查人口,向年满70岁的老人授予鸠杖,还要给老人粥饭,以示政府的尊养老礼仪。在古代,活到70岁的人并不多见,故七十高龄被称为“古稀”之年,鸠杖对于70岁以上的老人相当于现在的“老年荣誉证书”,获赠的老人有资格享受政府的生活补贴。画像砖中的场景,正是官府向老人“行糜粥饮食”的养老场景。
汉代鸠杖图
上图为汉代铜鸠杖首实物,于2000年在重庆忠州宣公墓出土,长14.3厘米,宽4.5厘米,高9.6厘米。铜鸠杖首的鸠嘴长而弯曲,凸眼长尾,鸠爪蜷曲于筒外两侧,似抓握状,通体刻饰羽毛,栩栩如生。为什么要向老人赠送鸠杖?史书记载,那时的人们看到斑鸠吃东西时不会被噎,于是设计出鸠杖赠送老人,寓意着对老人健康的祝福。
汉朝社会的尊老养老之风,是和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倡导分不开的。西汉初年,汉文帝下“养老诏”:“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今岁首,不时使人存问长老,又无布帛酒肉之赐,将何以佐天下子孙孝养其亲?今闻吏禀当受鬻者,或以陈粟,岂称养老之意哉!”(《汉书·文帝纪》)要求官吏在年初慰问老人时,不能用陈旧的谷粟,还规定朝廷要向8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赐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90岁以上的老人要加赐帛二匹、絮三斤。西汉晚期,汉成帝下诏规定:老年夫妻无儿女供养者可获准经营酒类生意,并且一律免税。东汉明帝时,朝廷在一次祭祀活动后的宴会上,派遣使者用安车把“三老”“五更”的老人代表迎接到辟雍殿,明帝亲自在殿门前恭候施礼迎接,还向老人们赠送酒肉谷米和鸠杖,举行养老礼仪式。在汉朝社会,被赠予鸠杖(王杖)的老人被称为“王杖主”,其待遇相当于年薪六百石粮食的地方官吏,种田不用交租,经商不用纳税,还可和官员同路。官府禁止侮辱、打骂和虐待古稀老人,违反者要被处以“大逆不道”罪名,甚至斩首。西北地区出土的汉简记载说,当时有陇西郡、河南郡百姓二人,分别为小事辱骂老人,并将老人的鸠杖折断;在陕西长安曾发生过官吏殴打七旬老人的案件。上述案件引起汉朝皇亲自过问,并下了御批,诏令当众斩首,以明法纪。
无独有偶,在成都市新都区利济出土的一块画像砖,高28厘米、宽48厘米,画面上也出现了养老的场景。但见画像砖正中高高的台基上耸立着一座粮仓,粮仓外的右边台阶上,坐着一位头戴高冠的官员,身后有一位差役正扛着一袋粮食从仓库中走出。台阶下面,坐着一位手持鸠杖的老妇,她打开了自己的粮袋,似乎正在等待着政府的赠粮。
新都出土的“养老”画像砖(拓片)
除了汉代画像砖,在成都发现的画像石刻上也有养老的内容。1975年,在成都土桥曾家包汉墓出土的一块画像石刻(成都博物馆藏),图像的上半部分雕刻着养老的画像。
在这个石刻画像中,也耸立着一座带有两个天窗顶的粮仓。仓前有一位守仓的差役双手抱着一个圆形的罐子从房中出来,正向房子右侧的那位老人走去。粮仓的右侧有一棵大树,树下有一位拄着鸠杖的老人跪坐于地上,老人的另一只手拿着口袋,等待着仓吏馈赠“糜粥饮食”。
成都土桥汉代石刻上养老图
成都邛崃的一位专家收藏了一块汉代的摇钱树座基残件,座基呈深浮雕,右边为一匹骏马,左边有一站一跪两个人物,跪跽于地上的老人手拄一根鸠杖,正在接受“糜粥饮食”的馈赠。这是在成都地区最新发现的关于尊老养老题材的物件。
邛崃摇钱树座基残件(四川省收藏家协会专委会主任 刘昱 供图)
成都地区发现的有关尊老养老的出土文物和收藏品如此之多,在全国都是少见的,它充分说明了一个历史现象:早在两千年前的成都地区,政府就倡导尊老养老,从而在成都地区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两千年后的今天,尊老、敬老、爱老、养老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政府倡导、家庭孝养、社会关爱已蔚然成风。但要实现一个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依、老有所终的社会目标,仍然是社会福利和公益慈善事业需要践行的使命。
关爱老人,就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情做起,从现在做起!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刘文杰(历史文化教授、文产专家、编审,四川省作协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四川通俗文艺研究会顾问。曾任教于四川大学历史系、档案系)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