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英华】兰亭墨韵润千年‖浩淼
兰亭墨韵润千年
浩 淼
暮春三月,江南似一幅徐徐铺展的洇墨宣纸,水汽宛如灵秀笔触,细腻地洇染着黛色山峦与粉墙黛瓦,墨香袅袅流转于天地之间。兰亭曲水自东晋潺潺而来,那一道道波纹,仿佛是岁月的唇语,轻诉着古老诗韵;每一滴清露,都如时光的琥珀,凝结着千年墨香,承载着悠悠岁月的诗意。永和九年,那场名垂千古的雅集,就在这如梦如幻的水墨画卷中悠然启幕。
会稽山阴,青山如黛,连绵起伏似静卧的苍龙,庄重地拱卫着这片文化圣境。山上茂林修竹随风轻摇,宛如一群优雅的舞者,在低吟着岁月的往事。阳光穿透枝叶的缝隙,筛落一地斑驳光影,恰似自然挥就的瑰丽诗行,充满了灵动与诗意。王羲之与四十位雅士身着一袭长衫,宛如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仙人,静列曲水之畔。澄澈的水流叮咚作响,觞盏随波漂转,犹如灵动的墨点在绢帛上跳跃,瞬间激荡起众人澎湃的诗兴。吟诗弄弦间,欢声笑语自曲水蔓延向层峦叠嶂,惊起一群翩跹飞鸟,为这幅画面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机。
微醺之际,王羲之眸光如星,灵感如泉涌般乍现。他从容地执笔蘸墨,笔锋在宣纸上行云流水般游走。“永字八法”不仅是笔法的凝练,更暗含东方哲学的宇宙观——点如坠石,象征万物初始的凝聚;横若阵云,展现天地浩然之气;竖似枯藤,隐喻生命向苍穹的生长。八种笔画对应八卦之象,将自然万物的运行规律凝于笔端,诠释着“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而《兰亭集序》中二十一个“之”字,或如惊鸿翩跹,或似苍松挺立,每一处转折提按,都暗合生命的呼吸节奏:起笔若生命萌发,行笔如生命舒展,收笔似生命沉淀,在笔墨变幻间演绎着生生不息的东方生命意识。《兰亭集序》就此诞生,它不仅是书法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更将魏晋文人的风骨,深刻地镌刻进了华夏文明的血脉之中。短短三百余字,恰似星河倾泻,字字如璀璨星辰,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墨痕凝就的千年绝唱,至今仍深深触动着后人的心弦,引发着跨越时空的共鸣。
王羲之《兰亭集序》局部
此后的千六百载,兰亭墨香如同一根坚韧的丝线,串联起了历代书家的灵魂。唐代,褚遂良摹《兰亭》,笔锋恰似仙子凌波,线条婉转流畅,既留存了原作风神,又融入了自家独特韵致,其《倪宽赞》便是灵动秀美的典范之作;欧阳询笔势险峻,犹如峭壁孤松,结构严谨刚劲,《九成宫醴泉铭》以法度森严成为楷书的圭臬。宋代,米芾挥毫似疾风骤雨,在《蜀素帖》中尽显“刷字”的洒脱豪放;黄庭坚运笔如长枪大戟,《松风阁诗帖》尽展奇崛之势,别具一格。元代,赵孟頫高举复古革新之旗,其书法圆润清雅,《洛神赋》重现晋唐雅逸之风;明代,文徵明小楷工致精巧、行书畅达自然,《草堂十志》尽显文人的高雅风骨;清代,何绍基博采众长,巧妙融篆隶笔意于行楷之中,书法雄浑古朴,为兰亭墨韵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褚遂良摹王羲之兰亭集序局部
值得欣喜的是,当下青少年书法教育蓬勃兴起,课堂上孩子们凝神执笔临摹经典,在横竖撇捺间感悟书法魅力,为传承注入鲜活力量。数字艺术赋能创新,压力感应笔模拟提按,动态技术还原墨色,线上雅集续写千年风雅。但当代书法教育也暗藏隐忧,体制化教育重技法轻内涵,使书法沦为机械训练,功利化倾向更让学习背离艺术初心。白发书家坚守热爱,少年学子承袭古韵,网络打破时空,唯有回归文化本质、注重精神传递,方能让文脉在数字时代绵延不绝,让书法教育行稳致远。
千年光阴,不过白驹过隙。兰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泉,仍保留着千年前的模样。它宛如一位静默的老者,守望着中华文化的根脉。兰亭文脉,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文化基因,是刻在骨子里的精神烙印。它从历史深处走来,带着魏晋的风骨、唐宋的风雅、元代的圆润、明清的韵致,迈向今天、迈向明天、迈向更加璀璨的未来!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浩 淼〔本名魏建明,内江市委党校退休教师,西南师范学院(1985年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与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西南大学)中文系本科和四川省委党校政治学研究生毕业。公开发表诗词歌赋、小说与文艺评论三百多篇〕
供稿: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