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中国第一口盐井在双流‖刘向东

作者:刘向东 来源:《成都日报》2025年6月17日第8版 发布时间:2025-06-24 14:46:08 浏览次数:43 【字体:

中国第一口盐井在双流

刘向东

说起李冰,人们就想到都江堰;说起盐井,就想到自贡。能把李冰和盐井联系在一起的地方,你知道是哪里吗?

想不到吧,那就是我富饶美丽的家乡——双流。

3年前的一天,我在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参观时,意外看见一尊李冰的半身雕像。噫!李冰怎么会出现在这里?他与自贡盐业有什么关系?

心里正纳闷,雕像下面一段文字解开了我的疑问。

“李冰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专家,他领导民工修筑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千里沃野。李冰在治水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公元前255—公元前251年任蜀郡郡守时,组织当地人民用开凿水井的方法开凿了我国第一口盐井——广都盐井(今双流区境内),揭开了中国井盐生产的序幕,从而被誉为中国井盐生产的开拓者。”

李冰像

想不到中国第一口盐井竟然与李冰有关,更想不到这口井就在我们双流。我一定要找到它!

回双流后我到处打听,问了好几个人,都说不知道。后来有人说好像在华阳三江村附近一个寺庙旁,井已毁,但有碑记。三江村离我老家只有三四公里,平时往返双流华阳常走双华路,记得路边有个寺庙的指示牌,估计是那里。

前年一个冬日中午,我顺着指示牌来到万佛寺,其实离双华路很近,拐进去不到一公里。寺庙左边是公交车充电站,门前是一片菜地,后面和右边是楼盘,数幢高楼拔地而起。楼盘尚未完工,一些工人正在路边流动餐车旁吃盒饭。走进庙里,非常安静,转了一圈,没看到碑记,也没看到僧人,无法打听,悻然离开。

去年又听说盐井不在寺庙,而是在一个道观里,叫万缘宫。我立即搜索,离双流城区17.6公里,驾车需42分钟,准确地址是双流区怡心街道三江社区迎宾大道。万缘宫离万佛寺不远,大约3公里,开车要不了十分钟。万佛寺在双华路以北,万缘宫在双华路以南,都在三江社区范围内。现在的社区,就是以前的村,一个村里既有寺庙又有道观,还是不多见的。

冬至那天午后,太阳罢工,天空阴沉。导航来到华府大道,穿过一条两百多米长的小道,左拐三十来米,眼前就是万缘宫。要不是有导航,还真不好找,难怪之前没听说过。

这里的位置处于牧马山东北边缘,江安河以南,二者直线距离不到两公里。道观规模较小,坐南朝北,依坡而建。宫门前建了个旗台,三根不锈钢旗杆,中间高,两侧稍低,有七八米高。高的挂着国旗,低的挂着黄底红边旗,可能是道教的什么图案吧。

一位五十来岁的道姑将我引荐给道长,道长个子不高,五十多岁,姓刘。我说明来意,刘道长指着宫门右侧不远处一个黑色大理石碑,说那就是碑记。我看了一下标题,《万缘宫道观铭文》,内容主要介绍万缘宫的历史。不过第一段提到了盐井,原文如下:

“隆州有井,广都有十八口盐井。陵井凿自东汉,由道教创始人张陵(开凿)。十八口盐井凿自先秦,由兴修都江堰李冰开凿,远比陵井早数百年,堪称世界之最。无论陵井、十八口井,都是我蜀中先民的智慧结晶,更是因有道教文化炼丹术兴起而历久不衰。”

隆州指现在的仁寿县。陵井,盐井名,系我国古代大口盐井中最为著名和最具代表性的盐井。据传是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开凿,所以叫陵井。

刘道长说,这里小地名叫杏花山,十八口井分布在附近三平方公里内,但早已灭失了。我问有遗址没有,他说没有了。我大失所望。不过,道长顿了一下,说宫里后面有一棵树,据说树下面以前就是一口盐井的位置。我让道长赶紧带我去。

穿过后排坡上几间宫房,“这里以前就是一口盐井”,刘道长指着一棵直径三四十厘米的树木说。“啥时候填埋的呢?”我问。“我也不晓得。”道长答。“那边两百多米远的田里还有一口。这口叫水井,那口叫火井。”道长右手指向西面对我说。我朝西边张望,尽管居高临下,还是看不到任何与盐井有关的蛛丝马迹。我使劲深呼吸一口气,试图在风中捕捉一丝咸涩的气息。

万缘宫北面、东面高楼林立,南面坡上是部队训练场,只有西面是一片开阔地,已打上围栏。刘道长说,西面是规划的三江公园,已开始动工修建。成都地铁22号线经过这里,有个站点,就叫万缘宫站。怕我不信,他拿出手机,让我看地铁线路图。

告别了刘道长,回双流后想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看能否找到有关盐井的记载。事情就这么巧,正当我想找盐井资料时,它竟“主动”送上门来。回来后第三天,利用等洗车的时间,去金河路边的湿地公园散步,走到与宜城大道交汇处,突然看到“双流史志馆”,心想,说不定这里就有。进去一看,果然就有我想要的内容。之前经常开车从这里过,怎么就没看到呢?难道冥冥之中,有老天相助,抑或是我的诚意感动了上苍。

据馆内资料介绍,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记载:“(李冰)识察水脉穿广都盐井,诸陂池。蜀于是盛有养生之饶焉”。广都“有盐井、渔田之饶。大豪冯氏,有鱼池、盐井”,这是有关中国古代盐井开凿的最早记载。《双流县志(1986-2005)》记载:“县境内盐井遗址较多,以十八口遗址最为明显,其址在今华阳镇鹤林办事处境内长顺村的杏花山下。”1980年代“十八口”盐井仅存一口,口径1.6米。

史书记载,李冰在蜀地治水之余,发现双流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盐卤。这位智慧的水利专家,将治水的经验用于凿井,开了井盐开采的先河。我想象着当年工匠们挥汗如雨的场景:铁制工具与岩石碰撞的铿锵声,绳索在辘轳上吱呀作响,盐工们激情高昂的号子声此起彼伏。那是怎样一幅热火朝天的景象啊!

邛崃出土的东汉制盐画像砖

盐井的开凿,不仅解决了蜀地百姓的食盐之需,更开启了四川井盐文化的序幕。自这口井开始,盐工后来又摸索出了卓筒井、天车井等独特工艺,让四川成为“有盐有味”的“天府之国”。可惜,这口具有开创意义的盐井,终究没能逃过岁月的侵蚀,只留下史书中的寥寥数语。

走出史志馆,我向东方眺望,一架银鹰正从广都博物馆上空掠过,夕阳西下,为双流这片古老而年轻的热土镀上一层金边。恍惚间,我仿佛看见李冰站在杏花山的井边,望着汩汩涌出的卤水,露出欣慰的笑容……

盐井虽已湮没,但它开启的井盐文化却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就像都江堰至今仍在滋养着成都平原一样,这口盐井的精神也永远镌刻在了蜀地记忆中。

风过处,我似乎闻到了淡淡的咸味,那是历史的气息,是文明的芬芳。

特别提示:“方志四川”已获得成都日报转载授权,未经原发媒体成都日报同意,请勿转载!

来源:《成都日报》2025年6月17日第8版

作者:刘向东

来源: 《成都日报》2025年6月17日第8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