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阚文咏 ‖ 李庄之名

作者:阚文咏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12-16 15:31:04 浏览次数:2027 【字体:

李庄镇地图(图片来源:《李庄镇志》,2016年2月方志出版社出版)

李庄之名

阚文咏

我对李庄的名字一直好奇,小时候问过母亲,你为什么不姓李?她是李庄乡绅罗南陔的孙女,土生土长李庄人。我的想法很简单,李庄人就该姓李。母亲说,才不是勒,李庄啥姓人都有。

李庄古镇远眺(王荣全 摄,宜宾市翠屏区地方志办公室 供图)

既如此,那李姓何来?还称了庄?让人与庄园大宅、封地一大片发生联想。一般而言,地名是有区域特征的,人们不是常说,东北的屯、南方的村、中原的庄么。很多年前,我在河南洛阳呆过,经常看见杨庄陆庄、上庄下庄和牛西庄等,后来还知道著名的台儿庄和石家庄。台儿庄因为一场壮烈的战争让人铭记,而石家庄则是因为它听起来像个小村庄,其实是个大城市。当然,退回去N个若干年,它也许就是一个巴掌大的地方。就四川来讲,以庄为名的地方并不多,尤其是川南,地处丘陵地带,有大大小小的江河溪流穿插其间,致使地名里多含有江湾溪泉和山坳坪坝这些字。搜视长江两岸,鲜有称庄的地名,更不用说叫李庄了。当然,长江以北,李庄就多了起来,河南、河北、江苏、山东等地到处都是,特别是江苏徐州,大约有上十个名叫李庄的乡镇。

李庄古镇(图片来源:中国图库)

于是,长江上游的李庄古镇,得名似乎不合地情,但其名既立,肯定有它的故事和道理。这让我想起另一条河边上的小镇马贡多,那是《百年孤独》的主场地,这名字是它的开山鼻祖从一场梦中得来的。当然,那是神奇的地方产生的神奇故事,我们的祖先大多没有这般虚幻,他们注重现实感官与情感。不过,一番细究下来,我发现李庄名字的来历也缺乏实锤的文献记录,迄今为止,它的得名来源于两个传说。

李庄古镇牌坊(蓬州闲士 摄)

一说很早很早以前,人类还处于“断竹,续竹;飞土,逐肉”那种二言古诗的时代。那时的李庄是个小渔村,竹排两三架,人户七八家,全靠打渔为生,至今李庄镇上还保留着“打渔村巷子”的街名。其中为人所知的是李姓几兄弟,他们捕鱼于江河,易鱼于集市,逐渐为外人所知,由此被人称为李家村。后来,村民们为敬江中龙王,在江边建了一个龙君庙,管理庙中事务的是叫李氏姑的女子,她也许就是李家兄弟的后裔,只是传说中没有提及。这李氏姑心地善良、勤劳乐施,常年为烧香求平安的渔民和船工烧茶送水、提供食宿,从而留下积德行善的好名声。李氏姑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她,就把李家村称为李庄。这个以庄代村的说法来得有些突兀,难道李氏姑不是庙主而是庄主?显然,这里面缺乏由村转庄的关键词,中国的民间传说大多是这样,情感演绎丰富而逻辑推理不足。

李庄江边码头上的趸船(图片来自网络)

第二个说法倒是趋于理性实证。传说一千多年前,长江水运的计程方式,为每六十华里打一个里程石桩,简称里桩。从下游南溪县城上来的第一个里桩,是在李庄斜对岸涪溪口附近,那儿恰巧有一方高大挺拔的石柱兀立江边,形成天然的里桩石。那时,这柱石头就是远近闻名的网红,引得无数粉丝前来打卡。本来,往来船只和行人到这里就可以栓绳歇脚拍照留影了,只可惜此地前不挨村后不着店,不是歇息之地。船工们只得再加一把劲,将船撑过河,往前多行十来华里,在一个河坝上有人居住的村庄停靠。习惯上,人们把这个代替里桩歇脚的地方也叫里桩。久而久之,“里桩”就谐音成“李庄”了,并作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而那方货真价实的里桩石柱则被人们慢慢遗忘,几百年来一直孤立在李庄斜对岸的江边上,直到三十多年前,本地一个摄影师专程寻访,拍下它作为里桩石存于世间的唯一一张照片后,才风化颓塌而去。

李庄石柱(王荣全 摄)

谐音得名的说法比较靠谱,这也是中国语言最有弹性的变异空间。其实,汉语地区不少地名就是谐音得来的,比较典型的是“褡裢”谐出“大连”,因为那里来自山东的移民多,他们走哪儿身上都搭一个褡裢,于是褡裢成了地方指代,尔后就口传成大连。还有一说是来自俄语“达里尼”,本意是远处,是大连沦为俄国的租借地以后,根据沙皇尼古拉之令而命名的,“大连”就是“达里尼”的谐音。再如:汉朝大儒董仲舒的陵墓原名“下马陵”,指文武百官途经此地一律下马步行,以示对先儒的尊敬。可后来不知怎样,“下马陵”竟变成了“虾蟆陵”。谐音误读久了,连大诗人白居易也信了,他的《琵琶行》里就有这样两句:“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而“李庄”来自于“里桩”,也就解答了“庄”字的来历。有趣的是,沿江一带朴素的人们还是喜欢给它加个尾巴,叫李庄坝,这儿本是长江水道划过的一道弧线,弧线内是一湾扇形河坝,李庄就像一张煎饼一样铺摊在上面,称它为李庄坝是真实写照。当然,这只是人们在口语上的表达,正的式场合和书面语言上,它还是叫李庄。

位于长江边的李庄古镇(图片来自网络)

那么,李庄从古至今都叫李庄吗?我想它也许有过曾用名或其他别称。当然,这事考证起来比较渺茫。中国历代皇帝眼光都不够高远,皇目所能触及到的地方也就是县城,那已经是最远最小、也最草根的地方了。所以,朝廷命官中的知县也就成了芝麻一样的小官,至于县以下的乡镇村庄,那都是皇权不达的地方。由此想到,古时那么多的农民起义,不就因为广袤的乡野缺失了皇恩浩荡,权力真空正好是造反的根据地。当然,没有皇帝插手的乡村多数是平静而厚道的,地方乡绅和贤达们自会依凭传统道德和儒家思想维持一方秩序。只是,没有皇权的地方就没有正史,由官府主导修编的地方志也只修到了州县一级,乡村记事历来被正史文本所忽略。因此,别说李庄的曾用名和别称,就连李庄的本名也很难在史书古籍里见到。

李庄古镇日出(图片来自网络)

幸好,李庄在历史上还不算低到尘埃的无名之辈,它也曾开挂过。据前人考传,西汉建元六年(前135年),地处长江水道黄金口岸的李庄,被官府设置为交通驿站,隶属于当时的犍为郡。这是寂寞小渔村华丽转身的起点。五年后,犍为郡迁到这里,李庄成了郡治所在地,这是比县治还高一点的行政级别。此为李庄的第一次飞跃,高度有些不凡。虽然几十年后,犍为郡迁走,定府于僰道(今宜宾),但由此为李庄留下江岸码头与街市相连的场镇布局。南朝梁武帝大同十年(544年),戎州(今宜宾)辖下新置一个编制——六同郡,郡下直辖僰道县和南广县,其郡治和南广县县治同时设在李庄。此为李庄历史上值得记录的特大事件,因为一千多年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学者们来此避战,仍以尊古崇经的态度,将他们在李庄所著的论文集冠名为《六同别录》。隋开皇三年(583年),六同郡被废,南广县直属戎州,其县治仍在李庄。至隋仁寿二年(602年),南广县改名为南溪县。到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时,戎州州治迁来李庄。至此,县治、州治同驻李庄,其行政地位到达史诗般的高度。唐贞观四年(630年),戎州复迁宜宾。一百多年后,戎州又于长庆元年(821年)迁了回来,此时的李庄就像一个高规格的中转站,随时迎送上级单位到此常驻短留。果然,十二年后,戎州再迁回宜宾。此后,为避滇匪骚扰(云南与四川的交界都在长江以南),大约在宋乾德元年(963年),南溪县开始从李庄撤退,迁往下游北岸的奋戎城,即后来的南溪古城。此后,李庄作为各级行政中转站的角色宣告结束,平静地归位乡邑。也就是说,从唐末以后,李庄就被边沿化了,它仅为南溪县所辖的一个区镇,直至上世纪80年代划归宜宾市(县级市),再后作为翠屏区(1996年10月,县级宜宾市改设为宜宾市翠屏区)所辖的一个古镇而存在。

李庄古镇席子巷(图片来自网络)

但这段县治、郡治和州治不断切换的历史,给了我们寻找李庄曾用名的想象空间。在那些特殊的时光里,它是否因为数度易治而曾改名为犍郡、南广或戎州呢,尤其作为南溪县治的时候,它可能不叫李庄,而就叫南溪。因为这个名字起始于李庄,也适用于李庄。当年南广县还在李庄的时候,为回避太子杨广的名字,南广县必须易名,这是一桩费脑筋的事。首先,新名要有来历,其次要符合地情。宜宾一带自古是僰人生活的地方,古僰道县就是今天的宜宾县,这一带还有一条小溪叫僰溪(今称涪溪),就在李庄斜对岸不远处,它流入长江的地方叫僰溪口(今为涪溪口),那里也是从北岸过河到李庄的渡口,著名的里桩石界就在那里。而李庄是同时处于长江南岸和僰溪之南的,从而得名为南溪,这样,南广县就改名成了南溪县。后来,南溪县迁往奋戎城时,并未更名,仍然叫南溪。这样,新城的地理位置反而与南溪名字不相符,因为后来的南溪县城是在僰溪之东和长江之北的。历史就这样南辕北辙铸就而成。

李庄旋螺殿(宜宾市翠屏区地方志办公室 供图)

朝代更迭、区制废存、以及城池的迁移,不知不觉抹去了李庄的曾用名,而战乱与自然灾害,差点丢失了它的本名。时光到了明末清初,确切地说,是南溪县治从李庄迁走之后约680年,即公元1644年,这一年,在中国的大地上同时出现四个不同朝代的年号,即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李自成的大顺永昌元年、张献忠的大西天命三年。可想而知,那是一个家毁人亡、“国破山河在”的年代。这一年,四川犹如跌进地狱,农民军张献忠在成都称帝,之后在南明军和清军的合围之下,疯狂开启屠川模式。其时,从湖南入川的张献忠部逆长江而上,与南明军在川南一带为争夺宜宾和乐山摆开拉锯战,李庄和南溪这两个沿江城镇也成为这场血腥碾杀的必经之地。后来,《南溪县志》曾这样记述那场毁灭性的灾难:“逮甲申罹献贼乱,赤子尽化青磷,城郭鞠为茂草。一二孑遗,远窜蛮方,邑荒废者十数年,徒为狐兔之场、虎狼之窟。”人祸之后是天灾,接踵而至的是饥荒瘟疫,《南溪县志》继续记述:“清顺治三年(1646),南溪境内大饥荒,民无所得食,并瘟疫盛行,死者无人安葬。”“清顺治五年(1648),南溪大荒,城内避难者相食,是年瘟疫大作,人皆徙散,百里无人烟。”之后,“康熙二年(1663年),南溪时隔十三年,复县开城,时任知县李呈芳号召县人乡人回县定居从业,故家旧族,确实百里无人烟,人迹已绝。”可以想象,距南溪不过五十里的李庄,也是一座空场。此番凄荒景象,有至今仍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为证。

那是关于李庄张氏祖先移民来此的传说。当年,清康熙皇帝接受四川巡抚张德地请求移民入川的奏折,颁布《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令,要求湖北、湖南、广东各省向四川移民,许以垦荒之地为个人所有。于是,在前往蜀道崎岖的路上,有了络绎不绝的移民队伍。起先,有湖北孝感张氏兄弟携家带口来到李庄坝附近,他们发现这里虽然荒无人迹,但背山临江土地肥沃,就想在此处安身。正歇息间,偶然发现荒草丛中似有房屋,兄弟二人虽有疑惑,仍劈开茅草前去打探。走近一看,确是一座气派端正的大瓦房,一看便知是大户人家,只是四周青苔满墙草立瓦上,油漆大门斜歪歪地开着。张氏兄弟带着好奇心走了进去。当他们跨进堂屋的时候,两人差点吓瘫在地,眼前竟是一屋的尸骨!过了两天,张氏兄弟鼓起勇气再次走进那座坟墓一般的房屋,点香烧纸、收捡一副副尸骨,数了数,是两个大人三个小孩,其中一个还紧捂在大人的怀里。张氏兄弟无法想象这一家人所遭遇的惨状,只是一个劲地对死者说一些安息投胎的话,然后,虔诚地将他们埋在紧邻屋后的山坡上。不远处,是一坝江雾沉沉、雅雀盘旋的建筑群落,他们不知道那是什么地方,也不敢冒然探寻。安葬好死者后,他们带着妻儿老小就在这座大瓦房里住了下来。几天后,张氏兄弟在此劳作的身影和屋顶上升起的寥寥炊烟,将不远处马鞍山山洞里避乱的一个老者引下山来,他像野人一样来到张氏兄弟面前,用含混不清的本地话告诉他们,死去的这家人姓宋,这个地方叫宋咀,至于前方那片废墟之地,他盱眼一望,声音嘶哑地说:那是李庄!

移民在四川建设新的家园(塑像)(图片来源:华西都市报)

后来发生的事就像否极泰来,湖广填川的移民队伍也发现了李庄,他们中意这个江边古镇,定下心来就此落脚。迁徙者从来不畏艰险,个个都是愚公附体的开山者,他们驱晦气清街场,开荒田垦废地,在古镇上重开集市,设置逢场时日,吸引各路商贾前来交易。从康熙至乾隆的一百年间,一批又一批外乡人先后赶来,在此繁衍生息。为了移民们的安居乐业,他们复建了李庄自设郡县以来就形成的“三桥九洞”,那是战乱时期被破坏的。所谓“九洞”,即九个门洞,是三个临江码头和东南西六个场口的榨子门,每日都有提榨和上榨的时辰,功能与城门相似,每晚榨门一关,场内居民便获得满满的安全感。为了记住远在他乡的祖宗,来自各方的移民齐心协力建起了自己的祠堂和会馆,如今天人们所熟悉的张家祠堂、罗家祠堂、禹王宫、南华宫等。同时,为了顾及各自的尊崇和信仰,又修建了很多供奉不同先贤和神灵的庙宇,如桓侯宫、祖师殿、土祖庙、龙君庙等,其中,忠主孝亲、济人之难的文昌宫就修了两座,也因为本地已经没有了川人,所以这里唯独未建川主庙。据考证,李庄众多的会馆庙宇都是在康熙至道光年间修建的,这些端庄秀丽而又形式各异的庙堂建筑,或傲然江边,或矗立街巷,也有散布在乡间四野的。它们不仅提升了李庄的颜值,还形成了古镇九宫十八庙的大格局。若干年之后,见过大世面的“下江人”远道而来,即感受到此地的宁居雅正和文脉底色,不免发出感叹:“益惊其一邑中人文之盛,诗人辈出,后先相踵。”并称其为“南溪巨镇”。

李庄古镇禹王宫——同济大学校本部旧址(图片来自网络)

李庄古镇东岳庙——同济大学工学院旧址(蓬州闲士 摄)

当初,移民到此的人不管是赵钱孙李还是张王刘陈,各姓人都很尊重李庄原有的名字,哪怕后来某一姓氏成为本地的绝大多数,也没有以某庄某场予以替换。正是这些对古老的李庄而言是外籍外姓的人们(其中也包括我母亲家族的祖先),均视自己为这方土地不死的子民,将它从明末清初那场灭顶之灾中复活过来。之后,一代一代为之舒筋活血、固本正元,以致将来某一天,这个地方可以负重承载,成为中华民族另一个文化传承的中转站。那时,它的名字前面已不再有X省X州X县相辖,而是直接冠以中国二字,成为底气十足的“中国李庄”。

回头想,不管李庄曾经叫过什么,最适合它的名字只有一个。称庄者,其主必庄严有序,有广纳天下之心;其所必根基稳固、为四通八达之地。而李庄,实为当之无愧。

李庄古镇奎星阁(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阚文咏(抗日战争时期李庄著名士绅罗南陔曾外孙女,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大型文学刊物《当代》2018年第4期发表有纪实作品《李庄深巷里——羊街8号家族记忆》)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