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尉艳芝 ‖ 陆游入蜀及其影响

作者:尉艳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12-18 14:41:46 浏览次数:1072 【字体:

陆游入蜀及其影响

尉艳芝

陆游入蜀背景

生逢乱世陆游(117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徽宗宣和七年十月十七日(1125年11月13日)出生,此时,他父亲陆宰正携带家眷前往东京(今开封市,北宋京城)赴任。就在这一年,新兴的女真统治者(国号大金)灭掉辽国之后,分两路进攻宋朝,京师危急,宋徽宗禅位于太子桓,是为钦宗。陆宰到东京后,任京西路转运副使,负责泽、潞一带抗金军粮供应,不久被免职。东京失守后,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南逃建立政权,是为南宋。陆宰携家逃回故乡山阴,后改奔东阳。

唐宋衙署园林——陆游祠

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成长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矛盾、国家不幸、家庭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不可磨灭的印记。

爱国门第、书香世家陆游出身于官宦家庭,父亲陆宰是一个具有高尚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的官员。陆宰在靖康年间曾参与对金作战的后勤保障服务,后因徐秉哲的攻击而被免职。徐哲为个人利益出卖国家和民族,让陆宰痛恨不已。陆宰退隐在家后,每和友人“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同陆宰交往的都是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他们经常在陆家谈论国家兴亡、民族复兴,悲愤之处,有的怒发冲冠,有的竟痛哭流涕。

陆游自小勤奋好学,特别注意攻读兵书,学练剑术,每当父亲同友人学者秉烛夜谈时,正是小陆游增长见识的好机会,他总是一声不响地坐在一旁,凝神倾听,铭记心坎。这种家庭亲友间的爱国思想和高尚情操,他耳濡目染,熏陶默化,很早就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同时,陆游家族在浙江地区是有名的藏书世家,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诏求遗书,曾到陆家录书 13000 卷。家中丰富的藏书为陆游的成长提供了有利文化环境。

陆游画像

党派纷争陆游成年后即以恩荫补授登仕郎。绍兴二十四年(1154)应试礼部,并列第一,因“喜论恢复”“语触秦桧”,被主和官吏罢免。孝宗即位后,被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因积极赞助张浚北伐,北伐失利后被以“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罪,罢官回家。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又被朝廷任命为夔州(今重庆奉节)通判。蜀地边远,路途艰辛,远离朝廷,但想着去任何地方都可以为国尽力,陆游毫不犹豫决定上任。可见陆游入蜀是朝廷党派纷争的结果。

同时,入蜀亦为生计而奔波,正如陆游自己在《投梁参政》一诗中所说“残年走巴峡,辛苦为斗米”。当时陆游已是5个孩子的父亲,要负责一家老小的生活,如果长期闲居乡下,生活必然窘困。

陆游在蜀经历

陆游入蜀后,虽频繁辗转各地为官,且大多是担任低级幕僚,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力所能及做着对国家和人们有益的事情,以期有朝一日实现理想和抱负。

夔州通判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底,45岁的陆游被任命为夔州通判,第二年闰五月,自山阴启程赴夔州,十月到达,将沿途见闻写成《入蜀记》6卷。陆游在夔州通判任上,任职一年多,“主管学事,兼管内劝农事”。陆游对劳动人民的疾苦深有感触,到任夔州后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写下《夔州劝农文》,“峡中之郡夔为大,其于奉明诏,以倡属郡,慰齐民者,尤不敢不勉,继自今,不纵掊克,不长嚚讼,不伤尔力,不夺尔时。尔父兄子弟,其亦恭承天地惠泽,毋为惰游,毋怠东作,毋失收敛,毋嫚盖藏,勤以殖产,俭以足用。有司与民、交致其爱,使公私之蓄,日以富饶,无贻朝廷宵旰之忧,岂不韪哉!”陆游认为政府应减轻人民负担,给人们创造安居乐业的生产条件,人们也应勤恳劳作,争取丰收。陆游对农业的重视和提倡,对当地农业发展起了积极促进作用。几年后,范成大路过夔州时,见到“百衲畲田青间红,粟茎成穗豆成丛”,这都是陆游发展农业的政绩。

崇州的蜀州门(资料图片)

南郑前线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四川宣抚使王炎辟陆游为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这对陆游来说无疑是个兴奋剂,他于正月离夔州,三月抵达王炎幕府。南郑(今陕西汉中)在地形上向来处于咽喉锁钥地位,宋朝南渡后,南郑更成为西北国防的前沿阵地。南宋政府此时调王炎为四川宣抚使,本寓图谋恢复中原。王炎上任后,又把宣抚司从利州(今四川广元)徙于兴元府(今陕西汉中),靠近西北前线,以便控制秦陇。种种迹象都摆出跃跃欲试恢复中原的姿态,陆游置身幕中很受鼓舞,他从心底里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激动与亢奋,自称“投笔书生从来有,从军乐事世间无”。他早就有“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夙愿,不愿作皓首穷经、终生伏案的书生,而愿作跃马杀贼、立功疆场的战士。

这个时期陆游写下许多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优秀诗篇,诗中功名之念、恢复图进欲望十分强烈。在《南郑马上作》《归次汉中境上》《山南行》等作品中,一再叙述他在汉中一带,通过实地考察军事地形后提出以南郑为本、经略中原的军事思想。

在利州军中,他向王炎进陈经略中原、积粟练兵之策,主张“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他到南郑实际观察后,认为完全可以凭这里巩固的山川、豪壮的民气,作为北伐根据地。

陆游还深入到远在敌后的陇干县(今甘肃静宁)侦察敌情,与当地的遗民义士取得联系。他身着戎装,随部队参加军事活动,几次赴大散关前线御敌,甚至夜间骑马渡渭水袭击金兵,有过“铁衣马上蹴坚水,有时三日不火食”的惊险经历。

通判蜀州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十二月至乾道九年(1173)春在成都任成都府安抚使司参议官,后一度权通判蜀州(今四川崇州)事。陆游将飘泊的家安顿在罨画池边,过着一种闲适生活。他甚至谑称自己“闲散人”,惊叹“江湖四十余年梦,岂信人间有蜀州”。表面上的闲适并不能掩饰诗人内心的波澜壮阔,陆游的报国之心未泯。

知嘉州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五月至淳熙元年(1174)春,陆游在嘉州(今四川乐山)摄知嘉州事。据民国《乐山县志》卷八“官师”记载:“陆游,字务观,乾道中尝监郡嘉州。流风善政,至今颂之。”

嘉州是青衣江、岷江、大渡河三江交汇之处,逢夏季多雨时节,江水暴涨,危及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北宋宣和年间嘉州知州吕由诚曾在岷江、青衣江交汇处筑有吕公堤以防水。据民国《乐山县志》记载:“吕公堤在三江门今会江门。宋吕由诚两任嘉州于此筑堤捍水,水为之缩,州人德之以名堤。”

与“三江”拥抱的乐山 (图片来源:新华网)

陆游到嘉州后,鉴于吕公堤年久失修,已不能发挥当年作用,趁冬季枯水期和农闲季节发动人民修堤。陆游修建防洪工程,增加河道泄洪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一直得到嘉州人民的崇敬和缅怀。此外,为方便人民出行,陆游主持在岷江上架设浮桥。“冬季水落以后,以竹索为桥,浮水面,上覆木板,可通行人,此风至今犹存。”

陆游在四川的影响?

纵观陆游一生,自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至宁宗嘉定三年(1210),享年85岁,宦海起伏,共25年。他46岁入蜀,54岁出蜀,正值壮年时期,在四川时间长达8年,占据他仕宦生涯三分之一。陆游入蜀的影响是双方面的,对于他本人来说,这一时期是他诗风重要转型和定型时期,众多脍炙人口的爱国诗篇如著名的《关山月》就是这一时期在蜀中创作。

《关山月》(资料图片)

蜀中闲适的生活,一方面使诗人纠结于壮志未酬的悲叹,另一方面又使诗人喜欢上四川这片悠闲生活的乐土。四川的美食、美景、壮丽河山、热情好客的劳动人民给他留下深刻印象,陆游走时“蜀之名卿巨儒,皆倾心下之,争先挽留”。这一切使他久久难以忘怀,回归浙江山阴故乡后,陆游曾把自己的诗稿编纂成集,定名为《剑南诗稿》,以纪念在蜀中的生活。陆游对四川怀有深厚感情,曾慨叹“自计前生定蜀人”。认为自己上辈子肯定是蜀人,道出他乐蜀、思蜀的真切心声。陆游之子陆遹认为他父亲对于四川“乐其风土,有终焉之志”。陆游爱蜀,甚至想在此地终老,显示了他对四川这片土地的无比热爱。

陆游入蜀的影响还表现在:陆游在四川地区劝导农业,发展水利交通,给人们留下遗风善政。崇州建有陆游祠怀念这位伟大诗人。陆游祠是除陆游家乡浙江绍兴外,全国仅有的纪念陆游的专祠。祠内文物、史料丰富,被国内专家学者誉为“中华陆游诗歌文化第一祠”。崇州还举行过两届陆游文化节,可见陆游入蜀影响深远。

(载《巴蜀史志》2019年第3期 总第223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尉艳芝(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