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绵阳游仙沈家坝:乡愁记忆馆印证时代变迁

作者:陈晨 来源:史志绵阳 发布时间:2020-01-21 17:00:59 浏览次数: 【字体:

说到农村变城市,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城区的人不得不说沈家坝。

 1992年游仙建区的时候,沈家坝常住人口只有两千人左右。20多年后,沈家坝已然华丽转身。如今走在沈家坝东津路的街头,曾经的田园生活,如同一抹乡愁,让人无限感慨。就在这一刻的感慨中还有带着满满乡愁味儿的老物件儿。

 近日,沈家坝北街社区出现了一幢新的建筑:“沈家坝乡愁记忆馆”。在这里,能让你找到时光的线索;能让你想起过去的日子;能让你见证时代的变迁。 

沈家坝乡愁记忆馆

“乡愁记忆馆”储存时代记忆

 这座“乡愁馆”坐落在沈家坝北街社区办事处旁的居民房一楼,虽面积不大,却存有300多件各类展品。在“乡愁馆”里参观,仿佛进入时光隧道,穿越到上世纪8、90年代。

  “现在社会发展了,大家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一些老物件逐渐被淘汰,甚至在慢慢消失。为抢救这些‘文物’,我们就租用了一套闲置居民房,”沈家坝北街社区党委书记沈建明告诉记者:“一些社区居民晓得我们在做这个事,就主动把家里还没丢的老物件捐出来了,最后建成了这座乡愁馆。”

  “乡愁馆”分为生活区展示以及农业生产用具展示。各类老物件分类进行陈列,其中有耙子、镰刀、对窝子、磨盘子、算盘…… 

家庭生活用具 

计算工具:算盘 

照明工具:马灯 

通讯工具“大家庭” 

连环画册  

 看到这些小人书了吗?馆中还有老式转孔电话机、微型电视、VCD机、半导体等等。一件件历经岁月洗礼的农具、家具、日用品、书籍等,从社区居民的家里汇集到乡愁馆。虽然它们或“衣衫不整”,或沾满泥土,但都记录着春华秋实的喜悦,也有悲欢离合的故事。

“乡愁记忆馆”印证时代变迁

 这些承载着父母和祖辈乡愁记忆的种种,会不会因时光而褪色?渐渐被城市记忆充盈的孩子们,又如何能不忘却家乡,不忘那节日里的盛装狂欢,不忘那田埂上的肆意奔跑。

  “‘乡愁馆’里陈列的都是社区群众原来生活用到的一些老物件,陈列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现在的孩子们长大后能通过这些老物件唤醒乡愁记忆,知道他们的爷爷奶奶、父母原来用的东西是什么样的。”沈建明说,建设“乡愁馆”的目的就是让经历了农村到城市的人们在融入城市生活的同时能睹物思情,记住乡愁。

社区居民桑蓉生捐的搪瓷杯

 整个乡愁馆中,最平凡无奇的这个搪瓷杯却是最具年代感,最饱含时代记忆的展品。它来自社区居民桑蓉生,老人如今已经70好几了,这个搪瓷杯是在50年代的一个荣誉奖励,老人一直使用至今,知道社区建设“乡愁馆”就义无反顾地捐了出来。 

居民参观乡愁馆里的老手表 

居民参观乡愁馆里的老手机 

 在“乡愁馆”里还保留着各种BB机、翻盖手机、小灵通。那时候的时尚尖端科技,如今也只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一笑了之。不少居民走进“乡愁馆”,眼前的老物件着实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这是啥,我没见过。”“这个东西我们家也有,但是早不用了。”社区居民王芳说,“乡愁馆”里有些东西她根本没见过,但通过这些老物件,仿佛看到了前辈们生活的场景,更让人惊叹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

“乡愁记忆馆”憧憬未来美好

居民参观乡愁馆里的家庭生活用具   

 沈家坝北街社区工作人员胡晓燕捐赠好几样老物件。“我把家里以前用的那些做农活用的工具都捐出来了。”谈到这些老物件,胡晓燕笑盈盈地说,“乡愁馆是个很好的平台,这些东西我们已经用不上了,但是可以让更多人来找找回忆,也希望有更多的人通过乡愁馆了解历史、增长见识。”

 一样老物件,就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承接着延绵的乡愁,穿越时空,历久弥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历史文化日渐凋敝。“乡愁馆”通过实物、文字、图片等方式留住人们的记忆,呈现了普通群众在生活生产中对土地的依恋、奋斗的历程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沈家坝原有旧的生产、生活方式一去不复返。“但是它们的痕迹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等待着将来的重温。”沈建明说。近年来,沈家坝探索自建房社区‘楼栋长+房东’治理模式,试点建设智能小区,努力打造更加和谐美丽的城市现代化社区,让社区居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沈家坝发展变化示意图

 如今的沈家坝总人口达5万余人,区域内有李杜祠、桃园三结义广场、中华科学家公园、富乐山景区等休闲场所;文化广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图书室、文化馆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居民精神面貌得到大幅改善;绵阳富乐实验小学、绵阳富乐实验中学等绵阳一流学校,更是吸引了众多外地人口入驻,让沈家坝在这座城市中更加充满活力。 

繁华的沈家坝背后储满发展变化的历史

来源:史志绵阳(据绵阳市游仙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陈晨

来源: 史志绵阳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