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成渝双城志:山水相依⑥|​翻越山水去见你 截弯取直的成渝1小时交通圈

来源:封面新闻记者 李智 曹菲 摄影 刘牧雨 刘开怡 发布时间:2020-04-28 08:55:13 浏览次数:1187 【字体:

00:00 / 00:00
正常
加载出错

封面新闻记者 李智 曹菲  摄影 刘牧雨 刘开怡

一个是地理中心,一个是通航口岸。交通地理优势造就了成都和重庆,两地经济画圈也离不开交通助力。

成渝两地的交流历史,就是一部交通进化史。

从川江航运到蜀巴大道,从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铁路到西南第一条高速。四川盆地交通发展的诸多“第一次”都在成渝之间。

从水路到公路,从绿皮火车到高铁,成渝两地实现1小时通达,也改变了两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成都人在重庆工作、重庆人在成都生活,周五下班坐上高铁,一部电影都没有看完,就能吃上重庆火锅,或者逛上春熙路。

从水路到陆路

巴蜀交通千年之变

成都、重庆,自古就是四川盆地两大重镇,其间交通经历多次变化。

古代,两地往来沿江河而行,最早可溯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川江航运”。唐宋时期,成都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经济和文化中心,川江客货运输十分繁忙,诗圣杜甫选择沿江南下东出,足以说明彼时成渝“水运”的重要地位。

明朝正德年间,朝廷在四川境内长江、岷江、嘉陵江等干流、支流设有七十多处水驿。从成都锦官驿出发,沿岷江经眉州、嘉定州、叙州府进入长江水道,再经泸州、重庆、夔州,出三峡,然后与湖广驿路相连接,通达全国。

从成都到重庆的古驿道,因为要出成都东门,民间称其为“东大路”。文献资料显示,东大路最早在蜀汉已经成型,是蜀郡(成都)通往巴郡(重庆)的道路,史称蜀巴大道,全长536公里。

00:00 / 00:00
正常
加载出错

   成渝公路(图片来自网络)

老四川地区最早的现代公路也是在成渝两地铺开的。1927年起,彼时的四川省在原有的东大道基础上筹建成渝马路,费时9年,直至1933年才告修成,号称“西南第一路”。

线路成都出发,途经简阳,资阳,资中,内江,隆昌,永川,江津到重庆,全长438公里。成渝马路沿途弯道多,坡度大、路又窄,是一条坑坑洼洼尘土飞场的碎石公路,很长的时间里汽车走一趟,起码要两三天的时间。

快速迭代30年

成渝高速网越织越密

等了一个甲子,成渝陆路交通再次升级。1995年,成渝高速建设终于提上日程。

然而,这条公路规划之初只是二级公路,1990年开工时,技术标准提高到了一级公路,1992年修建过程中才决定改建为高速公路,可谓一波三折。1995年9月,历史整整五年,成渝高速终于建成通车,线路全长337公里,汽车往来只需要5小时左右。

   成渝高速龙泉山隧道。

高速建成后,成渝两地居民交往才开始频繁起来,周末坐大巴去重庆耍,成为当时的新风尚。不过,两地的时空距离并没有停留在5小时,之后的三十年间,成渝之间又新建了两条高速:2007年,成遂渝高速通车,两地首次实现3小时内互通;2017年,成安渝高速建成,这条双向6车道高速,将两地通行缩短到两个半小时。

   成遂渝高速。

   成安渝高速。

一组数据反映了成渝高速对密切两地交往的影响:目前,四川到重庆的日均高速车流量为12.9万辆,占四川省日均出省高速流量的54%。

就在人们享受高速交通网络带来的便利时,成渝之间另一条高速公路已经开始建设。作为成渝之间的第四条高速,成资渝高速的建设还有另外一层意义,它将成都和重庆的两个新区连起来了。

   正在建设的成资渝高速。

从一天到一小时

高铁拉近时空距离

1950年,成渝铁路全线开工,两年后,这条铁路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铁路,中国西南地区第一条铁路干线。

成渝铁路第一列客车

成渝铁路客运里程504公里,从成都向东引出,经简阳、资阳、内江抵达重庆。一列绿皮车,晚上8点从重庆出发,第二天晚上11点左右才能到达成都,最长的时候需要近30个小时的车程。这条铁路不但方便了成渝两地老百姓的来往,还解决了成渝之间大宗货物的运输问题,密切了两地经济往来。

成渝铁路穿越丘陵

1994年,成渝铁路进行大幅提速,车程缩短至14个小时,列车首次实现朝发夕至。进入新世纪,两地铁路建设进入快车道:2006年,遂渝铁路通车,成渝列车改道遂渝、达成铁路运行,运行时间缩短为4个半小时;2009年,达成铁路电气化改造完成,具备200公里时速的列车运行能力,随后和谐号动车组登场,运行时间压缩为2小时;2015年成渝高铁建成通车,成渝列车运行时间再次压缩至1个半小时左右……

成渝高铁主力车型CRH380D

2020年,一条新的高铁即将在成渝之间展开,线走中间,极限拉直,设计时速也可能更快。成渝中线高铁建成后,两地将实现1小时通达,经济、社会交往也将更加密切。

从旅游到通勤

交通串起双城生活

38岁的动车司机兰冬,从小生活在老成渝铁路沿线的资阳,长大后又成为成渝高铁的值乘司机,无意间成为两地交通变迁的见证者。

兰冬至今记得第一次坐绿皮火车从成都回资阳老家的情形,“从成都出发的时候是10点过,到资阳是12点过,客车要开2个多小时。”有点慢,这是他对老成渝线最初的印象。

父辈们都是铁路人,看着叔叔们开火车很神气,兰冬从小就种下了火车梦。2002年,他考取火车司机,跑的就是老成渝线。2015年,成渝高铁开通,他又成为这条线的动车司机。从时速90公里到300公里,他在驾驶室里感受着“中国速度”。

成渝高铁线上的动车

当了这么多年动车司机,兰冬还从旅客构成中找到了规律。

周末,车上的姐妹淘、小情侣就会多一点,他们目的明确,去重庆来趟觅食之旅。周五下班坐上高铁出发,一个多小时后已经坐在了重庆的火锅店里;周日晚吃完烧烤再走也不迟,密集的高铁班次给了人们尽情耍的底气。

工作日,车厢里西装革履的商务人士多了起来。有人家住成都,公司开在重庆,每周要在双城之间往返两三次;有人家住重庆,却在成都上班,每天早上6点过的首班高铁,就是他们的通勤工具。

专家访谈


人物介绍

何恩怀: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主要从事公路路线和总体设计、交通规划和项目可行性研究以及公路项目咨询审查工作。曾主持或参加了川、渝地区及其他省区近1500公里各等级公路的可行性研究和勘察设计,并主持完成了近千公里国家重点公路咨询审查任务。

戴宾: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区域经济研究会会长。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的研究。2003年以来一直跟踪研究成渝地区的发展,承担参与了《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共建成渝经济区培育中国第四增长极》《成渝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比较研究》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


成渝两地的交通地理区位

封面新闻:成都和重庆是四川盆地的两大经济重镇,各自的地理区位如何?

戴宾:在我们的区域经济研究中,对于一个地区来讲,有两种城市是最容易发展起来的,一种是处于区域的地理中心,正中位置;一种是处于区域对外联系的交通要道上面,也称为“门户城市”。对于老四川来讲,成都重庆正好就是这一对完美的存在。成都是老四川的地理中心,而重庆就是出川的天然门户,因为它处于长江水运的通道口,所以成都和重庆都是发展相对更好的城市。但是在过去,受制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重庆和成都之间并没有特别发达的交通联结,在现代交通方式出现之前,四川的交通主要是通过水运连接起来的,一定程度影响了两地的发展。

   成渝之间必须翻越的龙泉山脉。

封面新闻:从地理条件上来看,两地主要的阻隔是什么?

何恩怀:我们从地图上来看,成渝两地的交通往来,从陆路上讲主要存在“三山一江”地理上的阻隔,分别是龙泉山、缙云山、中梁山和沱江,这三座山都是南北向,而成渝之间的通道均是东西向,存在天然冲突。

据我的了解,成渝之间的通道可上溯至秦汉时期的驿道和水运,随着时代变迁,再到明清时的小路和栈道等,不过这都是供行人、马匹和马车、船只使用的。真正意义上的“公路”则要追溯到1933年建成的成渝马路,这是一条可供汽车通行的公路,也是我们所称的“西南第一路”。

从西南第一路到成渝间3条高速

封面新闻:成渝两地之间的第一条高速公路何时修建?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何恩怀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成渝之间修建了第一条高速公路,就是成渝高速公路。这条高速公路的建成和运营,可以说在压缩两地时空距离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两地时空距离缩短到了5个小时左右。所以在那段时间,成渝之间通过乘坐大巴的人员往来非常密切。所以成渝高速公路的修建,使得两地的联系非常密切。

成渝客专线路平面示意图

成渝高速不仅密切了两地的联系,还奠定了整个西南地区公路交通发展的基础。当时这条高速是我们国家 “八五”重点公路工程,全长337公里,1990年9月正式开工,1995年9月建成通车,整整修了五年。

其实,成渝高速公路在最初规划时只是一条二级公路,而随着眼界的不断放宽,1990年开工时,技术标准提高到了一级公路;1992年,在修建过程中又决定改建为高速公路,这也是紧跟沿海地区发展的步伐。

成渝客专地理位置图

封面新闻:成渝高速作为第一条高速公路,有哪些局限性?具有哪些示范效应?

何恩怀:在成渝高速修建的时候,由于彼时全国高速公路都处在一个起步发展的阶段,关于高速公路没有明确的标准,比如成渝高速龙泉段,因为途径龙泉山,设计时速只有60公里,包括我们现在走老成渝高速,龙泉山那一段都是弯弯曲曲的,老一点的司机说到这条路,都说不好走。

但是,成渝高速的意义不仅在于当时,也为四川重庆两地后续修建高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模式的建立和完善,比如勘察、设计、建设、监理、运营这一系列模式的建立。

封面新闻:成渝两地高速公路建设何时进入快车道?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何恩怀成渝两地公路方式的跨越式发展,主要是最近二三十年取得的。1995年,成渝高速两地车程4-5个小时;2007年成遂渝高速通车首次实现3小时内互通。到了2017年,成渝第三条直通高速一一成安渝高速来了,它是成渝间首条双向6车道高速,也是目前两地间距离最短、车速最快、路况最好的高速,缩短到两个半小时。

总的来说,目前成渝之间的三条高速,成渝、成遂渝、成安渝,是能满足两地之间的交通需求的。

   成渝之间,四条高速公路示意图。

封面新闻:在公路运输方面,成渝两地之间最新的规划是怎样的?第四条高速——成资渝高速建设情况如何?

何恩怀:从公路方面来讲,当然是路越修越宽,路网越来越密。目前,成遂渝和成渝高速,四车道满足不了需求,那么就扩建为六车道、甚至八车道。正在建设的成资渝高速,资阳资中至重庆铜梁的高速,都是成渝之间的新通道。

作为成渝之间的第四条高速,成资渝高速的建设还有另外一层意义,它将成都和重庆的两个新区连起来了。这条高速是适应新的发展趋势所应运而生的,由成都天府机场高速( 54公里)、资潼高速( 110公里)两大部分组成。

它起于四川天府新区、途径天府国际机场,抵达重庆两江新区,也是连接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和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的直接通道,尤其是大家将来要到成都或者重庆去赶国际航班,走这条高速是很方便的。

   正在建设的成资渝高速。

从新中国第一条铁路到成渝高铁

封面新闻:成渝两地之间第一条铁路,也就是成渝铁路的修建情况是怎样的?它具有哪些示范效应?

戴宾: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修建了第一条铁路,也就是成渝铁路,这也是成渝之间第一条现代化的交通通道联结。成渝铁路的修建,首先它在成渝之间形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大运量的交通工具,这样就密切了两地之间人流、物流的交往。成渝铁路的第二个作用是经济方面,尤其是产业方面,因为有了成渝铁路以后,使得当时没分家前老四川的现代工业,得以沿着这条现代化的交通线布局发展。

这条线上,成都成为我们国家重要的工业中心;沿着成渝铁路,在简阳布局了空分厂,简阳成为了成渝线上的重要工业点;再往下,资阳有铁路机车厂;在内江形成了内江工业区,聚集了机械加工企业;最后到重庆形成大规模的工业分布。

不过坦率地讲,成渝铁路虽然解决了两地之间货物大运量的问题,但它在两地时空距离缩短上面还有很大不足,这是什么意思呢?老成渝铁路还是不够直,一方面限于当时的建设水平,还有兼顾更多的城市的因素,它主要是沿着沱江和长江修建的,弯弯曲曲全线有505公里,最早通行时长需要30个小时,这在现在看来有点不可思议。

封面新闻:30个小时的火车,乘坐体验的确不太好,那么成渝之间铁路运输迅猛发展是在什么阶段?

戴宾成渝之间铁路的迅猛发展,主要从2009年达成铁路电气化改造完成开始,形象地说,成渝两地的铁路交通连接,如果用一个绳子来比喻的话,是越拉越直,越拉越紧。2009年开始成都到遂宁到重庆之间就有了一条准高速的铁路联结,成都到重庆一下子缩短到了2个多小时。2015年,成渝高铁通车,这是四川第一条标准的高速铁路,成渝之间可以实现1小时到达,我们坐上高铁,打开手机,只用看一部电影的时间,很快就到重庆了,成渝高铁又进一步密切了成渝之间的经济往来。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成都到重庆分为南北线,南线是走资阳和内江,北线是走遂宁和南充。而新建的高速和铁路,大都位于北线,从道路等级到距离上,相比于南线都更有优势,这也导致成渝之间的更多的联系转向北线,更加密切了两地之间的经济往来。同时,也带动了川东遂宁、南充等地的经济发展。

封面新闻:对普通人来讲,可能会觉得成渝交通已经很便捷,而从专业的角度审视,两地交通还有什么不足和短板?

何恩怀:成渝交通的短板,一是在各种交通方式的融合上;二是在对各种速度需求的层次上;三是在交通网络的密度上。当前,成渝之间的既有公路和铁路路线,虽然在国家统一部署下已基本做到建设时序和技术标准的一致,但从区域对外通道总体看,成渝经济区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都整体落后于中、东部地区,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圈仍有差距,与全国迈入“高铁时代”的大势和成渝经济区发展需求,还不相适应。

封面新闻:今年初,成渝两地多次表态加快成渝中线高铁建设步伐,这是否是何总所说的补强“铁路短板”?

戴宾:为什么有了成遂渝和成渝高铁,国家还要考虑修建成渝中线高铁?因为想要两地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就要形成通勤流,也就是能够在A地居住,在B地上班,在B地居住,在A地上班。所以想形成通勤流,就需要在两地之间形成时空距离更短的联结,还需要在成渝之间形成一种安全、舒适、大运量,更加便捷的交通连接线。

在形成通勤流方面,轨道交通更有优势。除了个别极端的天气,铁路都很准时,更安全、舒适,运量也更大。这或许就是两地都在推进建设成渝中线高铁的原因。

我们可以看到,这条高铁选择的线路更短,设计时速也很有可能超过现在的成渝高铁,建成后,成都和重庆将实现真正的1小时通达。

封面新闻:未来,成渝之间的交通联系将达到什么样的状态?能否形成一小时通勤圈?

戴宾:从2003年起,我就一直参与成渝经济圈的发展研究,对这方面比较熟悉,现在国家正在倡导形成都市圈,作为组织国家经济活动的重要空间形式。都市圈形成的重要条件,就是要形成1小时通勤圈,所以就要以成都和重庆为中心,形成1小时通勤圈。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构建起一个完善的轨道交通网络。包括两层含义:首先,它是一个完整的轨道交通网;第二,这个轨道交通网是由多种轨道交通方式组成的,包括高铁、快铁,以及地铁、轻轨、市域铁路、通勤铁路这样的城市轨道交通。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特别是时空距离的改变,会形成不同性质的人流。

第一是形成通勤流,第二是商务流。一旦“1小时通达”形成以后,就可以在两个城市之间形成非常紧密的、大流量的通勤流和商务流,就可以促进两个城市之间人员要素的流动,通过人的流动带动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从而推动双城经济建设。

(部分图片由四川公路设计院、中铁二院、中铁成都局成都动车段、成都机务段提供。)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