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阚文咏 ‖ 梁思成镜头下的字库塔

作者:阚文咏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5-24 15:58:42 浏览次数:855 【字体:

梁思成镜头下的字库塔

阚文咏

说起字库塔,相信很多人满脸都是问号,在去百度之前,也许会联想起某种古物。

所以,当我看到一张古塔照片时,以为是佛塔或风水塔,完全不知道它就是字库塔,而且,还是李庄的。

我的想象瞬间被更新,原来,李庄还有一座字库塔。我有些惊喜,也充满疑惑,想它怎么会被屏蔽在九宫十八庙之外,深藏在不为人知的历史底片中。

李庄字库塔(梁思成摄 林洙 供图,图片来源:李庄往忆)

照片上,它处于仰视的角度,这也许是拍摄者有意为之,以突出它的遗世孤傲。塔高约十米左右,塔身为三层八柱体,每层之间有精致的塔檐。二层塔檐下是残缺的石楣,上有“字库”二字,字迹如沙画,模糊而脆弱,仿佛再也经不起时光的轻抹。石楣下为洞形投放口,左上方是十字花出气孔。印柄型的塔顶线条流畅,婉转优雅。几株细小的野草从塔尖冒出,似在迎风摇曳,向灰暗的天空展示它顽强的生命。

让人惊讶的是,这张老照片,竟是建筑大师梁思成拍摄的。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信息中心的档案记录看,照片摄于1940年,地点是在李庄板栗坳乡间,那时,梁思成先生刚到李庄不久。

梁思成一家与亲友在李庄,右一为梁思成,左三为林徽因(来自《发现李庄》,岱峻著,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

其时,正是日寇侵华、中国军队以血肉之躯进行抵挡的危险时刻。众多文化教育机构被迫从沦陷区撤迁。国立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等文化机构于1940年秋迁往李庄。与此同时,在中研院史语所傅斯年所长带领下,一批学者大师借居在李庄板栗坳。正是在此,他们发现了这座字库塔,包括梁思成那双敏感的眼睛。那时,他也刚到李庄,和夫人林徽因以及他的营造学社住在月亮田。中国的文化精英们,在日军侵华三年时间里,饱受流离之苦,从天津、北平、南京撤往长沙,又从长沙逃难到昆明,再从昆明内迁至李庄。一路上,先生们举目所见,到处都是国难的容颜,就如李庄乡间的字库塔,美丽中浸润着沧桑,坚挺中叠加着凋敝。

日机轰炸长沙,梁思成林徽因差点葬身炮火之下(赵元任 摄,图片来自网络)

显然,梁思成被这座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遗物所打动,他对字库塔进行了一番测量(照片上的竹竿是注脚),再选好角度,举起相机,稳稳地按下快门,为它拍下一张标准照。这也是李庄字库塔留存于世的唯一见证,可谓绝照。

梁思成在李庄期间,拍下的照片并不多,即使像李庄的头牌风景奎星阁,也未进入到他的镜头,这可是“上海到宜宾二千多公里长江江边建造得最好的亭阁”,梁思成曾经这样夸赞过它。可见,这座字库塔于他来讲,有着特殊的意义,以至于珍惜每一张胶卷的他,在离开字库塔时还屡屡回望,忍不住再次架起相机,拍下它孤独的远景图。

李庄字库塔远景照片(梁思成 摄 林洙 供图,图片来源:李庄往忆)

那么,让梁思成感动的字库塔究竟是什么东东?

字库塔也称敬字塔、惜字宫。在我的故乡川南一带,则简称为字库。虽然到了今天,字库塔在全国很多地方已基本绝迹,在百度上点击率也很少,但它曾经承载的信仰仍然值得回味与尊重。我们的古人认为文字是神秘的,传说中,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因为上天害怕人类识破天机。而人类正是由于文字的出现,才脱离了野蛮进入文明。人若不识字,就是混沌蒙昧的,所以,小孩一旦开始拜师识字,就叫发蒙,意即去除蒙昧、开启智慧。在古人眼里,文字纸墨都是“圣贤心迹”,不可亵渎。因此,凡是字迹之纸,均不丢弃,即使毫无用处的废纸字墨,也不能使之受到玷污腐烂,而应集中焚化,以表达对文字的敬意。

盐亭县乡间字库塔(图片来源:方志四川)

为此,古人编撰了《惜字律》《惜字征验录》和《文昌帝君惜字律》等劝善书,一些地方还有《惜字条约》和惜字会、敬字社等。主要活动是搜捡字纸,建造焚字之炉——字库塔。到了明清两朝,字库塔普遍流行,尤其在南方,书院街口、场镇路边常设有造型各异的字库塔。有的书香门第或大户人家,还会特别修建一座属于自己的字库塔。

成都市锦江区北糠市街字库塔(图片来源:四川画报)

民间的信仰,终会产生各种故事,比如老翁拾字,就是已故诗人流沙河在《故乡异人录》记载的。说他老家有个何老太爷,家有良田百亩,也算富贵之人,可惜患有眼疾,视物模糊,他认为这是自己不识字的报应,于是,每日背着写有“敬惜字纸”的竹篓,提着火钳,沿街拾字纸于篓中,再背到字库塔去焚化,以求惜字得福、重见光明。而在川南一带,不识字的人被叫做“睁眼瞎”。因为不识书中世界,等于屏蔽了世间万象。若想下辈子不当“睁眼瞎”,就得爱惜字纸,去字库为字纸送终。于是,字库塔前常常会有一些老人烧纸上香,祈求来生能做读书人。

捡拾字纸(图片来自网络)

还有一个更早的故事,说的是历史上第一位连中三元的状元——北宋名相王曾,他的父亲王兼长年累月捡拾字纸,包括落在粪秽中的,也要设法取出,洗净晒干,再去字库塔焚化。后来,王兼的妻子在生子前夜,梦见了孔子,孔子对她说,他的弟子曾参(曾子)会到王家来,果然,王妻生了一个儿子,王兼高兴地为儿子取名王曾,于是,就有了状元宰相的神奇。

北宋名相王曾画像(图片来自网络)

那么,李庄字库塔背后,有没有故事呢,带着梁思成拍的照片,我来到李庄。

到了板栗坳,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旧址——栗峰山庄。这儿原本是本地张氏家族聚居的院落群,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个社区。由多个各有其名的独立宅院组合而成,如牌坊头、下老房、桂花坳、田牑上、茶花院、戏园子等。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人类体质学研究所以及北大文科研究所均安置在各个宅院,一批研究历史经书、考古训诂、语言文字等文史学科的先生就隐居于此,比如“戏园子”中就堆满了甲骨文,“牌坊头”上则存放着成百上千麻袋的明清档案,而“田牑上”的院子里,整整十个大房间都是史语所的图书馆,里面有中文书籍十3万多册,西文书籍1万多册,中外杂志2万册,为战时后方藏书最多、规模最大、内核最强的文史图书馆,以方便内迁李庄的学府机构查阅图书。即使李庄之外的学者,也有千里迢迢、专程到板栗坳“取经”(查资料)的。当时的李庄,之所以能成为战时四大文化中心之一,主要原因,是有了板栗坳这个文化高地。

李庄板栗坳“田牑上”,是战时后方最大文史图书馆(董敏 供图,图片来源:李庄往忆)

我在附近找到几个当地人,把字库塔的照片翻给他们看,他们说,这是张家的字库,很久以前修的,地点就在那边山坡顶上。只是被拆了,人们将砖头石块拿去修了房子和砌猪圈。我问什么时候拆的,乡人们说,大约是上世纪80年代!

顺着乡人们的指点,我看到了字库塔所处的位置,它正好与栗峰山庄遥相对望。虽然现在塔影全无,但当年开门见塔的意境还能想象。我忍不住按下时光倒退键,仿佛看到曾经隐居于此的先生们,茶余饭后走出山庄,散步论道,观塔养神,这是一幅毫无违和感的画面,一群研究文史的先生,与阅历过无数“圣贤心迹”的字库塔,在一个僻静的山坳里两两相望。若将时光再往后倒,眼前出现的将是另一个情景:张氏族人们在族长的带领下,抱着一卷卷练笔的纸墨,或者残缺的书本,朝字库塔走去......也许,在入塔点火之前,还有一个虔诚的仪式,譬如祈文诵读、下跪磕头之类,尔后,火光腾起,字纸化作青烟,从塔顶冲向天空。

字库塔下郊游的先生夫人们,右起:逯钦立、董作宾、李济夫人陈启华、董作宾夫人熊海平等(董敏 供图,图片来源:李庄往忆)

我决意走过去看一看,或许字库塔的基座还在。从栗峰山庄到字库塔,直线距离不过千米,但须绕过曲折的小道和逼窄的田坎才能抵达。所幸一路上,乡邻们讲的故事缓解了行路的紧张。

他们说的是,张家修建字库塔的民间传说。

相传两百多年前,有张氏兄弟二人,因为阴阳先生的指点,从李庄坝上迁居到板栗坳的犀牛山上,并在犀牛背上修建了栗峰山庄。从此,借了犀牛的灵性,张家顺风顺水,兴旺发达。而当初为张家指点风水的阴阳先生,因为道破天机遭受天谴,成为双眼失明的瞎子。张家人虽然兑现承诺,将瞎眼阴阳接到家中供养,但时间一长,不免生出各种嫌弃,最后竟派他去推磨,整天就是瞎转圈。这事让阴阳先生的徒弟知道了,发誓要让张家受到惩罚。于是师徒合谋,再向张家献言,说张家还需在栗峰山庄周围挖四个水井,在犀牛山尾建一个烧砖瓦的窑房,于山前修一座字库,这样方可保护张家锦上添花、长盛不衰。张家人不知是计,一一照办。结果,犀牛山的四只脚陷进了水井,牛尾处有窑房火烧火燎,牛头前的字库是拴牛桩,使之不得逃脱,于是,犀牛慢慢死去,张家也就逐渐衰败。

李庄板栗坳张家第五代中张学铭一支(来源:《南溪县志》)

此说也许是当地乡民“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之后,倒推出来的八卦段子。我后来在《南溪县志》上查到,清朝中后期,李庄镇考科取士、中举上榜的人才,多是板栗坳张家的,李庄流传甚广的“张家的顶子(官帽)”一说,也多半由此得来。可见,字库塔的修建并未影响张氏家族的兴盛,反而说明张家人对文化的尊重,并实现了读书人“修字库、发科举”的愿望。过去的人们,尤其是没有文化的乡民,在解不开盛衰转换的魔咒时,总是甩锅给风水,认为世间的得失成败,取决于阴阳先生的相地之术。殊不知,即使是占尽风水的皇宫宝地,也保不住皇帝的性命,而龙脉之上的秦皇陵,并未延续秦帝国世代相传的美梦。人类命运自有它的发展规律,从时空坐标来看,空间是常数,时间是变数。所谓时势造英雄,说的就是时代对个人、民族乃至国家的影响。李庄板栗坳张家,兴于清朝盛世,衰于民国初始,究其所以然,时代潮流而已。

说着说着,我已来到字库塔所在的山坡,坡上长满了斯茅草,茂盛而荒芜。乡人们指着坡顶上的一棵黄角树说,就在那儿。

字库塔下仅余几块遗石残砖,和我身后的黄角树(王荣全 摄,图片来源:李庄往忆)

我来到这棵树下,拨开它周围的野草,寻到好几块已长青苔的残砖,以确定这是字库塔的位置。我有些失落,怔怔地望着前方的栗峰山庄,想起那里曾是烽火中国的大书案,忽然间,我为这消失的字库塔感到十分庆幸。因为在它的有生之年,见到过像傅斯年、李济、董作宾、陶孟和、梁思永、李方桂、李霖灿、吴定良、陈槃、劳榦、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凌纯声、芮逸夫、吴金鼎、郭宝钧、夏鼐、曾昭燏、罗尔纲、任继愈……以及到板栗坳来访的梅贻琦、罗常培、金岳霖、李约瑟、费正清等中外大家,这可是一个庞大的学者天团。能与他们相逢,实在是身为一座字库塔最大的荣幸。

来到李庄的中央研究院学者董作宾、李济、傅斯年、梁思永(从左至右)

而我,也有些欣慰,因为,我找到了梁思成先生为这座幸运的字库塔拍下的照片,又在它曾经亭亭玉立的地方,拾到几块遗石残砖,还见到一棵黄角树,正在它塔址上生机勃勃地成长。而我相信,这就是它的今生。

(作者系抗日战争时期李庄著名士绅罗南陔曾外孙女,工作单位:四川德隆智点文化传播公司)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阚文咏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