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杨乐生 刘跃平 唐增桥 ‖ 抗战时期“央企”——乐山木材干馏厂

作者:杨乐生 刘跃平 唐增桥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7-16 10:51:02 浏览次数:1074 【字体:

抗战时期“央企”——乐山木材干馏厂

杨乐生 刘跃平 唐增桥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由于前方军事物资短缺,尤其是动力能源和医疗材料更是匮 乏,1940年初,国民政府经济部派员在四川省乐山县青衣坝(今乐山市市中区九峰镇青衣坝村7组、8组、9组范围内),动员村民张成元等近30户村民搬迁,高价购买熟地近280亩,白手起家组建乐山木材干馏厂。

经过大约8个月的施工, 1941年初,乐山木材干馏厂在乐山县青衣坝匆匆试产。在这以前,1932年,国民政府中央工业试验所木材试验室在南京建立了一个木材标本馆。抗日战争期间该馆迁到乐山大佛寺,距乐山木材干馏厂约5公里,为干馏厂提供了一定技术支持。建成后的乐山木材干馏厂利用我国当时尚未掌握的“干馏”工艺技术,以青冈木为原料,生产前方将士、伤员、飞机、汽车等急需的军用物资酒精、蒸馏水、冈炭。木材干馏厂附近同时还建有乐山诚信火柴厂、乐山嘉华水泥厂。

据当时参加修建的杨世洪老人回忆,由于前方战事紧急,部队需求刻不容缓,在办公室、伙食团、医务室、职工宿舍等配套建筑尚未完全竣工的情况下,一边续建,一边上马。在建造两栋西式建筑(青衣坝乡民称为洋房)时,因本地木工不谙此活,特意从成都、南充等地招收了一批手艺极好、见识较多的木工师傅参加建设。其中有曹顺荣的师傅陈胜春和师叔(姓名不详)等。

乐山木材干馏厂职工表,原件存乐山市五通桥区档案馆

说起“干馏”,大多数读者可能并不了解, “干馏”不是产品,而是一种工艺技术。木材干馏, 是指木材或木质原料在干馏釜中隔绝空气进行热解,并进一步加工的工艺过程。一座“干馏釜”就是一座“高楼”。

木材干馏厂生产原料全是上等青冈树木材,均用木船经大渡河(乐山人也称铜河)、岷江(乐山人也称府河)运至。产品密封后用木船从岷江入长江运往重庆,然后分送前方。

木材干馏厂厂长姓孙,名字不详。当时60岁开外,个子约1.67米,体形干瘦,北方人。用曹顺荣老人的话来讲,孙谈话“广得不凶” (乐山人称北方人讲话为广声广气,广得不凶,即北方口音不重),喜欢别人称他“孙老头”,非常喜爱逗小孩子说笑。不知是开玩笑,还是真有其意,孙老头曾要求收养曹顺荣为干儿子,但曹从小信奉“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的古训,没有同意。

木材干馏厂技术部主任是日本人,厂内厂外均称之为“高主任”,带有日本夫人。高桥住小洋房二楼(2016年尚存,为青衣坝村医务室。2017年初拆除重建后,仍为医务室),其时30多岁,夫人25岁左右,经常身穿和服。高桥夫妻膝下无子女,张隆全经常端“包谷汤粑儿”(即玉米疙瘩糊)去高桥夫妻卧室。高桥对张产生好感,曾要求其父张成元将其过继于他,未果。张隆全当时仅七八岁,随母亲在厂内卖大葱、萝卜等时令蔬菜,供干馏厂伙食团食用。晚上,则随母亲在厂内,凭借微弱的电灯光捡炭花(煤渣)。

乐山木材干馏厂职工待遇表, 原件存乐山市五通桥区档案馆

木材干馏厂从山东、山西和四川省各地招兵买马,前后招收职工近300 人,在竹木茂 密的青衣坝为抗战立下丰功伟绩。 当年,在一个八九米高、约60 平方米的屋子里,安装着一座大炉叫“干馏釜”(当年,青衣坝见过此物者均称之为“锅炉”)。每天,工人们不停地将约3分米长的青冈木块,投入这个叫做“锅炉”的庞然大物中燃烧,提取木煤气、蒸馏水等有用元素。

木煤气,又称木醇,气体燃料的一种,是木材干馏时所生成的一种副产品。主要成分是氢、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用作燃料或供照明。

干馏过程中提取的蒸馏水,用以冲洗手术伤口,使创面残留的肿瘤细胞吸水膨胀、破裂、坏死,失去活性,避免肿瘤在创面上滋生。

干馏釜中燃烧后剩余的固体便是冈炭,是当时汽车的主要燃料。用冈炭作为燃料的汽车时速最快不到26公里。每公里消耗冈炭极少,仅0.5公斤。车头侧面装有一个特制的炉子,与今天的开水锅炉大致相似,配置一个手摇鼓风器。冈炭燃烧时,若火力不足,还得大力摇动鼓风器手柄,比烧汽油要费事得多。发车前需提前点炉,一般从点炉到启动需40—50分钟。行驶中,还要不断添炭、捅炉、掌握冈炭燃烧程度,司机和助手每天十分辛苦。冈炭车速度慢,载重量小,但在汽油奇缺的当年,这是唯一的选择。

1941年夏天某日,木材干馏厂几个职工喝酒后, 在青衣坝宋正华烟酒店前调戏乡民、黄包车夫龚长顺之女龚淑容。龚女时年十八九岁,颇有姿色。调戏还未尽兴,几人竟乘着酒兴欲将龚女强拉进厂。龚长顺闻讯后,邀约车帮(黄包车夫自建的互助民间帮会)20多人,手持1米长木棍火速冲到前厂门(靠公路,朝东)。幸好那几个职工酒醉力软,加之龚女不断挣扎,在车夫们赶到时,一行人尚未进入厂门。因车夫们人多势众,龚女很快获救。但车夫们仍未解恨,双方在前厂门展开械斗。一时间,大约有近200乡民闻讯络续赶到。车帮虽也有人受伤,但总体上占了上风。本欲前来帮忙的乡民只好成为围观者。事后,车帮帮主杜希金组织人将伤者抬进干馏厂示威,要厂方还价钱(给个说法)、敷汤药(赔医药费)。

当时民间有传言,说干馏厂“锅炉”首次使用时, 会用七八岁小孩活祭。这显然不可信。据张在军先生《乐山往事》一书载:“1943年5月26日下午,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生化学家李约瑟博士一行,为了对战时中国的科研和教育提供援助,抵达乐山进行考察。在乐山的5天时间里,李约瑟先后参观了武汉大学、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和中央工业试验所木材试验室、木材干馏厂。”据三位亲历者回忆,建厂至撤销厂止,的确仅见过一次“乌龟儿汽车”(老辈乐山人口中的小轿车)在进厂路上出现。此处张在军先生记述李约瑟博 士一行参观中央工业试验所木材试验室实有误,准确地说参观的应为中央工业试验所木材试验室木材标本馆,因中央工业试验所木材试验室抗战后迁于重庆,在乐山不可能参观得到。

木材干馏厂设有前后厂门(当时老百姓叫营门)。厂门约5米宽,均为木质板材制作。前门向东,靠简易公路,老百姓称前营门。后门朝西,紧挨岷江河,老百姓称后营门。前后厂门均有两位持枪警卫(一左一右)背着长枪(当地称洋枪)昼夜站岗,检查出入厂人员。据被采访者回忆,当时厂内驻有国民党军队一个加强排。干馏厂围墙是篱笆墙,用当地盛产的“白夹子”竹子编成。

厂区内禁止不同车间的人员随意走动。当时保密、管理工作均很严,其他车间研究生产什么,大家都不准打听过问。即便是今天,青衣坝所有老人均不知道干馏厂当年到底生产什么,只知道有大量青冈木材源源不断进厂,而运出产品均为密封包装。此外,青 衣坝村民称干馏厂为“甘油厂”,就是将“干馏”二字写出来,所有人均不知所云。

现今留存的乐山木材干馏厂实物有:职工宿舍3 处,办公室1处,办公桌1张。办公桌存田镇之子田明亮家。宿舍和办公室均在青衣坝村境内。宿舍和办公室房顶均用边长12.7厘米、厚1厘米的烧制方形瓦盖成。此瓦底面正中又有一边长3.5 厘米的凹下正方形,内有“中一出品”四个凸字。“中一”到底是民国时什么厂家什么品牌,经查无果。方形瓦左、下方各有一条宽1厘米、深0.5厘米的凹槽。盖房时,每匹瓦凹槽相扣连接固定。

现存乐山木材干馏厂办公室房顶所用方形瓦

我们都是年近七旬之人,这辈子从未在他处见过和听说过正方形瓦。问了多位建筑行家,均摆头不知。又问了许多外地人、旅游爱好者,也表示从未见过。就是当地的老辈人,也只知其瓦,不知瓦上有字。当初建厂时,为什么选择这种“怪”瓦,有待专家释疑。

抗战胜利后,大约于1946年1月初,木材干馏厂 在一天夜里迅速被拆走能够搬运的物资。木材干馏厂撤销后,有部分职工因早年已在本地娶妻生子安家,同家人留在了青衣坝。据我粗略统计,仅算居住在青衣坝村境内的干馏厂职工后人,已达200 余人之多。

下面列出亲历者、见证者及其后辈人和尽力了解到的已故职工名录:

张隆全,1934年生,现居乐山市市中区九峰镇青衣坝村(以下简称青衣坝村)7组。父亲张成元,母亲赵树兰。如今不管天晴下雨,张隆全每天都会去岷江河打鱼,然后骑自行车去7公里外的牛华镇出售。

杨世洪,1922年生,现居乐山市市中区九峰镇尖山村(以下简称尖山村)7组,参加过木材干馏厂建厂工作。

曹顺荣,1928年生,现居尖山村5组。12岁时在厂里随师傅干木匠活,主要制作职工宿舍高低床、食堂长条桌及长板凳等。前后在厂内呆了15个月左右。曹顺荣师傅陈胜春,南充人,是曹的表姐夫。陈胜春同南充老乡吴某某一起参加建厂。

彭吉成,1930年生,现居尖山村6组,经营小卖部。儿时随父种田,闲时常随父在岷江边为木材干馏厂搬运青冈木材。青壮年时“打过棚子”(即造木船棚)。

唐文俊,1924年生于荣县长山桥,2018年病逝。他出生于农家,十二三岁时在荣县长山桥街市上,端着簸箕流动卖香烟。1942年初,经亲戚介绍,从家乡步行到干馏厂当学徒。初学机修工,师傅山东人,技艺超群,当时名气极大。后拜余泽甫为师,学白铁工。木材干馏厂撤销后,他又到永茂厂工作。1949年后到五通桥私营新生机械厂,1956年公私合营后到乐山化工厂(五通桥盐厂前身)直至退休。退休前任工段长、技术员。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党支部委员。

田镇,清光绪十九年(1893)生,1963年逝世,山东省潍坊市(原潍县)昌邑县南京村人,时任木材干馏厂材料部主任,本地人称田老乡(老乡,乐山人对外地区、外省人的通称)。

余泽甫,重庆市人,木材干馏厂首批工人,白铁工。唐文俊第二位师傅。木材干馏厂撤销后到亚西机器厂工作至退休。生辰不详,大约逝于1965 年。

钟福芝,1933年生,彭吉成之妻。在尖山村接受作者采访。

田明亮,田镇之子,1949年生,现居青衣坝村 9组,家中存木材干馏厂办公桌1张。在家中接受作者采访。

段长寿,1918年生,湖南省凤凰城人。16岁入伍,后进厂,工种不详。他在当地塘叶坝(今五通桥区牛华镇塘叶村2组)娶妻安家。当地人称其“段老乡”,2003年病故。

甘桂珍,1923年生,段长寿之妻,塘叶坝人,已故。

段玉林,1953年生,段长寿之子,乐山市五通桥区牛华供销社综合商店退休职工,在塘叶坝老街接受作者采访。

夏平安,1913年生,四川遂宁人,木材干馏厂收发室收发员。干馏厂撤销后到岷江电厂工作,1973年退休后居青衣坝村9组,1983年病故。

张素芳,夏平安之妻,乐山市五通桥区花盐街人,已故。

夏代金,1946年生,夏平安之子,2006年退休,在青衣坝村接受作者采访。

万老乡,木材干馏厂职工。名字、工种、籍贯和生卒年代均不详。20世纪90年代有后人居住在离青衣坝几公里远的嘉华水泥厂附近,这次采访未寻到后人。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杨乐生(乐山嘉州文史研究会)刘跃平(乐山实验中学)唐增桥(乐山市灯谜协会)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