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中国园林的消夏之境

作者:刘珊珊,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研究员;黄晓,系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26日 11版) 发布时间:2020-07-26 18:20:52 浏览次数:488 【字体:

作者:刘珊珊 黄晓《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26日 11版)

    《独乐园图》之种竹斋(中国画) 仇英(明)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止园图》之荷池茅亭(中国画) 张宏(明) 美国洛杉矶郡立美术馆藏

    《四景山水图》之夏景(中国画) 刘松年(宋)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苏轼这首《洞仙歌》,讲述的是五代时期后蜀君王孟昶与爱妃花蕊夫人,在宫苑里消夏避暑的故事。花蕊夫人住在临水的殿阁中,凉风从水上吹来,掀开绣帘,屋内顿时芳香满溢。月光趁机自帘间透入,仿佛也被花蕊夫人吸引,前来一窥国色。这对爱侣被花香和明月唤醒,起身到园中携手漫步。夏夜寂寂,时见流星划过银河,美好的风景愈令人感慨年华的飞逝。

孟昶和花蕊夫人居住的水殿位于摩诃池边。这座水池又叫龙跃池或宣华池,环池建造了许多宫殿楼阁,是后蜀规模最大的宫苑。炎炎夏日,热浪蒸熏,山水环绕、花木掩映的园林,大概可算再理想不过的避暑之所。

水景销烦暑

在园林里避暑,深受中国人的喜爱。今天苏州洞庭东山的“消夏湾”,就是因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在此避暑而得名,诗人们称赞此地“一湾湖作沼,六月暑如秋”。为避暑而兴造宫苑,规模最大、历时最久、数量最多的,要数清代的帝王。清代是中国皇家园林的鼎盛时期,其中许多园林都与避暑有关。

清代帝王从东北进入关内,很难适应北京的溽暑。尤其是始建于明代的紫禁城,为了营造庄重威严之感,极少栽种花木。最气派的太和殿前,偌大一座庭院,一棵树都没有。清代首位入关的顺治皇帝,在1651年亲政后不久,就着手拓建紫禁城旁边的西苑。除了修建北海的琼华岛和白塔,还修葺了南海的南台,这里清幽空旷,四面环水,顺治皇帝常到此享受清凉。到康熙时期,这里扩建成一处独立的宫苑区,称作“瀛台”,举凡日常的政务、接见臣僚和御前进讲等事务,都不在紫禁城,而是在瀛台举行。

畏暑的清代帝王,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皇家园林的功能和性质。

清代以前的宫苑,多是帝王游乐嬉戏的地方,因此吴王夫差的消夏湾、蜀王孟昶的摩诃池,都有国色天香的爱妃相伴。但清代的帝王,由于整个夏天都在园林里度过,而朝政国事又不能荒废,所以他们索性把朝堂也搬到园林中来。时政要务、军国大事,都在园林里谋划决断。

西苑的瀛台邻近紫禁城,只是皇帝兼顾朝政与避暑的权宜之计。待天下安定、国力强盛之后,皇帝们开始寻找更理想的园林基址。北京西北郊的海淀一带,毗邻西山,水土丰美,与内城相比,堪称京师的避暑胜地。康熙皇帝在这里兴建了清代第一座离宫御苑——畅春园。此后,继统的两位帝王一发不可收:雍正皇帝在畅春园北建造了圆明园,乾隆皇帝在圆明园西建造了清漪园,即今天的颐和园。海淀地区名园荟萃,就是在这一时期奠定了基础,而其肇因,则与避暑有关。

就构成而言,中国园林包含四项要素:山、水、花木和建筑。其中与避暑联系最密切的,要数水景。夫差与西施嬉游的消夏湾,孟昶与花蕊夫人居住的水殿,都与水有关。清代帝王修建的几座避暑宫苑——西苑、畅春园、圆明园和颐和园,也都以水景取胜。

西苑包括北海、中海和南海,从名称就可以猜到,园内有大片的水面,浩瀚如海。康熙《畅春园记》记载,他为畅春园择址,首先相中的便是此地水源丰沛,“平地涌泉,奔流,汇于丹陵沜。沜之大,以百顷,沃野平畴,澄波远岫,绮合绣错”,拓建后园内“弥望涟漪,水势加胜”,成为一座壮观的水景园;康熙常在“盛夏郁蒸,炎景铄金之候”来此居住,游赏园景“以迓清和而涤烦暑”。畅春园虽以“春”为名,其意图则在消“夏”。

畅春园在清末被毁,原貌已不得而知。相比之下,我们对圆明园与颐和园了解得更多。两座园林都有丰富的水景。圆明园西部围绕前湖和后湖布置九洲,东部则是象征中国东海的福海。颐和园南部有开阔的昆明湖,面积占到全园的四分之三。有趣的是,圆明园被翻译为Old Summer Palace(老夏宫),颐和园被翻译为New Summer Palace(新夏宫),直接点明了它们作为消夏避暑之所的本质。

花木驻清凉

园林中与避暑联系密切的另一项要素,是花木。东晋简文帝游华林园,讲过一段名言:“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华林园的阴翳清幽,得益于“林”和“水”。除了前面提到的水景,高大茂密的树木能够遮挡烈日,也是园中纳凉不可或缺的要素。

鲍沁星等所作《中国传统园林避暑营造历史探析》一文,将花木定义为“生物冷源”,与溪流、泉水、山洞等“地质冷源”并列。有助于消暑的花木种类很多,李渔《闲情偶寄》提到:“树之能为荫者,非槐即榆”,他将槐树和榆树称为“夏屋”。夏含有“大”之意,夏日的房屋,越高大越凉爽,与其他三个季节不同。

树木因其绿荫得以生凉。李渔指出,“种树欲其成荫,非十年不可”,即使最易成活的杨柳,长到“荫可蔽日,亦须数年”。但有一种花木,却能做到“早间种树,晚间乘凉”,那就是竹。

借竹消暑在园林里的应用非常广泛。北宋宰相司马光的独乐园有七景,第四景“种竹斋”便是一处清暑之所。这座房屋建在水池北面,东西共六间,屋顶铺设多层茅草,围墙也做得很厚,借以抵御烈日;入口开在东侧,南北都是宽敞的窗户,便于延引凉风;其最具特色之处,是房前屋后多种姿态优美的秀竹,营造出一片绝佳的避暑天地。

明代孙承恩笔下的听雨轩建在小溪的曲折处,“两岸竹树掩覆,绿阴蓊合”,即使在夏日中午,也感受不到暑气。清代南京愚园有一座竹坞,建在羊肠曲径之间,“缭以疏篱,竹树蒙密”,在这种氛围里,惟觉“绿阴昼静,当暑萧爽。”最有代表性的,要数南京的万竹园,园以竹命名,内有“碧玉数万挺,纵横将二三顷许,偃蹇自得,幽深无际,赤日避而不下,凉飕徐发”,数万株翠竹甚至能令烈日退避,凉风自生,将竹林避暑的功效发挥到了极致。

在消暑方面能与竹相媲美的另一种花木,是荷。苏轼所咏“水殿风来暗香满”,那充溢在殿堂内的便是从水上递来的荷香。后人题咏夫差、西施的《消夏湾》诗曰:“清风摇万柄,田田满白莲。水月濯灵魄,花叶相新鲜”,莲荷亭亭玉立,引来清风;花瓣映在水中,清心悦目。皇家园林圆明园四十景中有一景“曲院风荷”,模仿西湖十景的同名景致,每当夏日风起,便感受到沁人心脾的馥郁荷香。

李渔《闲情偶寄》称赞荷花可人、可目、可鼻、可口,近乎完美,其中与避暑有关的是可鼻。李渔写道:“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如果说竹林通过遮阴蔽日营造的清凉是自外而内,那么莲荷通过呼吸调息所获得的清凉则是自内而外,两者构成内外呼应的双极。

水景和花木都与避暑直接相关,园林的另外两项要素——建筑和山石则与避暑间接相关。袁枚指出:“亭馆之宜,避寒易,避暑难。”正因避暑之难,苏轼提到的建在水边的凉殿才会格外受欢迎。李渔介绍山石中的石洞,提倡“洞中宜空少许,贮水其中而故作漏隙,使涓滴之声从上而下,旦夕皆然。”扬州个园四季假山的夏山便是一座山水结合的石洞,可使“置身其中者,有不六月寒生”。

如此来看,所谓“园林无暑到,长夏与秋同”,园林的四大要素皆与避暑有着或近或远的关联,堪称理想的消夏之所。园林营造本就始于人们对优美舒适环境的追求。古人如此,今人亦不妨到园林中,寻味人世的清凉与内心的宁静。

(作者:刘珊珊,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研究员;黄晓,系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