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易旭东 ‖ 从“驷马桥”到“灵关古道” | 巴蜀文化的人文历史符号

作者:易旭东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8-06 15:16:20 浏览次数: 【字体:

六、巴蜀文化的

人文历史符号

易旭东

官商仕贾,侠夫壮汉,走卒贩夫。

以平等的视角,让形形色色的舞剧上演。

唱的人,真性情;看的人,伟丈夫。

在“驷马桥”,司马相如不仅实现驷马荣归的梦想,并以此为起点,将中国的西南边界推进到澜沧江畔,汉武帝先后设置犍为郡、蛘舸郡、越西郡、沈黎郡、汶山郡、武都郡、益州郡等七郡,云南、贵州与广西等地,纳入汉王朝行政管辖之中,极大地影响到中国日后的版图。

文化上,中国文化精英的“异代知音”。

“人生偶像”。书写传统文化里“才子佳人”的完美版本。

中国正史上记载的为数不多的“爱情喜剧”。

“汉赋超男”。继大禹、“蜀泮”后,秦以来出川第一人。

“骄狂”“胆大”的人文性格,与巴蜀文化的“英雄崇拜”品性有关。

屈原往后到扬雄,除司马迁以外的中国头号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星,华彩辞章,扬名京城,以一篇《子虚赋》,进而被召至京城,授职封官;以文人特有的艺术化、审美化的手段,“一闻”而非“一见”,“以琴心挑之”的传情方式,用文心、文化之心、文圣之心获得爱情。

“家徒四壁”的司马相如,吸引卓文君的不是门户,而是才情;豪商出身的卓文君,吸引司马相如的不是财物,而是美色。爱情结合,才色之恋,一个神奇而浪漫的经典范例。

优雅时尚。

不管是境界的崇高,还是社会的世俗。

一生的“一夜情”、一世的“裸婚”。

现在决绝的BH女、21世纪的闪婚,比之相比,也显得矜持。

究竟是古人生活丰富多彩?

还是现代人生活无深度可挖掘?

男人们苦恼于要脑残的美女,还是要充满智慧的丑女?女人们则在有钱却霸道、没钱却温柔的男人中做选择题。网络上,很多女人公然求包养,为了物质享受,宁愿做小三。

任何时代,真爱总是让我们感佩。

爱情是基础、出发点,延伸出亲情、友情、乡情、民族情。

“相如为之师,乡党慕其迹”。

四川自古多有辞赋大家,汉朝有司马相如、扬雄、王褒,唐宋有李白、苏轼、苏辙;当代也有何开四、魏明伦、潘成稷等人。千年文脉,源远流长。

精神上,勇于创造,首倡“非常精神”。

自励自新。在《难蜀父老》一文中提出:“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夫非常者,固常人之所异也。”旨向在“非常”的核心,在敢于为天下先,提倡首创精神。因此,强调“非常”之旨,在“异”于庸常。

借晓喻天子之意,打消汉武帝开边的犹豫,坚定开边的信心。阐明了和少数民族相处的道理,以亲民的态度,成功地说服了众人,使少数民族与朝廷合作,为开发西南边疆作出了贡献。

人生北向。得益于自我意识的强健和人格精神的勃发。

功名南延。体现政治智慧、人文关怀,朴素的民族平等思想。

首先,把少数民族看成是中华大家庭中的成员。

提出汉帝国的边疆政策、少数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强大而文明的汉帝国,肩负着怀柔四夷,以文明化四夷的历史责任;带给四夷的是先进与文明;方式是怀柔,也要控制的“羁縻”。

其次,以“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的大气魄,来完成“国道工程”的任务。

独特的精神标识。《难蜀父老》,以解答问题的形式,假想性地“以蜀父老为辞而己诘难之”,主题显出锐进创新与因循保守,力求拓边西南与维持西南现状的两大思想的战略对决。

历史前进、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

异乎寻常的事物开始出现时,民众可能会感到恐惧,及至获得成功,天下便清平安乐;以大禹治水的精神鼓舞官民,说人民辛苦,大禹也辛苦,但合力创造了显于万世的美好功业。

创新创造。洋溢着强烈地域文化精神的个性人格。

思想亮点。在大时代风云激荡之际,不跟风、不盲从,保持冷静,自励自新。

这,也是对“损民”“难成”说的有力批判。

“非常”的雄心、气度,温文安逸与活力新潮,深植于巴蜀文化与血脉之中。

还是中国文官制度的先行者、践行者。

科举考试,文人入仕的主要途径。

制科入仕,特殊人才的主要通道。

为唐宋选拔“非长之才”的“制科”考试,不拘一格延揽人才,提供“模板”。

入仕济世安邦,对中国文化精英、特殊人才具有超强的吸引力。

“终南捷径”。颇深“相如情结”的李白,拒绝以科举入仕,最终以诗歌而得到唐玄宗召见,近乎司马相如经历的重演。杜甫向唐玄宗献《三大礼赋》,获得待诏翰林之赏誉……

最符合身份、展示才情风流、契合个性特征。

得意时,以相如才情自诩。

失意时,以相如志向自勉。

君臣契合。文人与君王间,因共同的文学爱好而达成契合,一种精神上的默契,仅仅或主要凭借文学才能获得官职,以文学写作作为事业,中国文学开始以专业创作的形态运行的标志。

形成中国文学史发展的常态,开辟了稿费的文化传统。

“相如情结”。艳羡司马相如以“以琴心挑之”的超常手段,获取美满爱情的风流韵事;向往司马相如以华彩辞章惊动天子,获招引赏识的奇特仕途经历。世俗生活、精神追求相结合。

作为一种理想追求、愿望情结,都幻想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

传统中国,社会共同的“皇帝情结”;道德境界上,推崇孔孟,形成“孔圣情结”;文学艺术上,仰慕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执着精神,积淀成“诗圣情结”。

“圣人情结”高雅,“相如情结”世俗。

前者由雅而伪,变成一种政治表态;后者因俗而真,实为一种人生需求。

“圣人情结”和“相如情结”并存。

一位心智健全的男人,自可标持安邦治国的雄心壮志,也不妨常将孔孟、屈原、杜甫,作为人生的楷模,但万万不可否认潜藏于心中的“相如情结”,否则便有虚伪作态的“装嫌疑”。

“窃资无操”。不少专家学者认为,自西汉扬雄开始,历代文人对司马相如的婚姻多有微词,指斥“琴挑”是“窃妻”,让卓文君临邛“当垆卖酒”,迫使卓王孙出钱是“窃赀”。

甚至举例,苏轼痛骂司马相如为谄媚小人,赴卓氏之宴是“率钱之会”。

如今,“雨后春笋”般的自媒体,以“窃妻”“窃赀”为“源头”,哗众取宠。

还原历史。最早的《蜀王本纪》出自手笔。同为汉代大儒的扬雄年青时,就刻意模仿“不似从人间来”的司马相如,只要一作赋便想模仿司马相如,赞叹:“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也!”

汉代蜀学的开创者。

李白也坦承从小就“私心慕之”,15岁就成司马相如的忠实粉丝。

苏轼的风流文章,也受益“得之于内”的教化之风。

乐观包容。自励自新,“非常”气度。一段被苏轼多次引用的话:“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异也。”

不仅是年轻的苏轼,巴蜀文化的精英,又何不如此。

苏轼梦与司马相如为隔代文友。

司马迁写《司马相如列传》时,全文收录三篇赋、四篇散文。

班固在《汉书》中,称他为“辞宗”。

鲁迅先生也感叹相如之赋,“卓绝汉代”。

小贬大崇。有不少专家学者引苏轼中年的一些言论,断定苏轼对司马相如为人,行文皆持否定态度。其实,不能只看对待司马相如的态度之“皮”,还得探其崇仰仿效的“髓”。

苏轼一生,被“圣人情结”和“相如情结”,交替折磨。

人来马往。“灵关古道”上,热闹非凡。

“黑铁时代”,从“灵关古道”,到“茶马古道”,从土司到流官,从州治到县治,“南方丝绸之路”必经之地,见证多种治理模式的交互变化,也见证历代治理者迥异的胸襟、气度。

直到20世纪50年代,因国道108线修通,变得人马稀落。

慕名而来。不见昔日繁华,仍有不少徒步爱好者、历史学家重访古人足迹。

惹人注目。被磨得光滑的路石,最好的历史见证,往来于古道上的军队、商旅之多,一路上印满的马蹄印,有时一个接一个,有时走一会,又是一个,深浅不同,大小各异。

一些地方道路狭窄,人马只能重复前面的脚印走。

一天天,一年年,不知多少年月,多少马帮行走,才会形成旷世之作。

2000多年后,踏上“灵关古道”,踩的依旧是大大小小的石块。

下马易履步行。有些牢固,有些破碎,忐忑而行。

路途的艰险,丝毫不亚于劫匪的凶悍。

雷雨的天气,山谷中还能听见悠远的铜铃、清脆的马蹄声响。

北纬28度,攀西高原的阳光,温暖大凉山翻涌的云,留住小相岭湿润的风,滴滴汇聚的清泉,滋养了这片土地,崇山峻岭间的灵关古道,回荡着马蹄铃声,美丽与欢歌,热情与奔放……

仿佛从古老而幽暗的意识深处,穿越而来。

沉默的古道,满布青苔。 

忘记曾经的繁华、喧闹,只有一片静谧、无声。

相同的空间维度,体验不同的时间维度。

 如今,邛崃市临邛镇有口“文君井”,当年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卖酒之地。

一曲凤求凰,贯穿一条街。“琴台路”,成都的一个重要地标,以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之间以琴吟诗、以诗结好的爱情故事而定名。

如今,沙河北起北郊洞子口,沿金牛、成华、锦江三城区,逶迤而下,在市区东南下河心村归流府河,全长22.22公里。美称成都“生命之河”,与府河、南河并称为成都“姊妹三河”。

飘荡的是浮华,沉淀的是精华。

《凤求凰》没有失传,失传的是那种至诚至爱的性情,对待爱情的那种纯粹和忠诚的态度。坐在角逐名利的漩涡里,带着浮躁的心态,永远读不懂经典。

重要“节点”。

驷马桥,左依“凤凰山”,右傍“太阳鸟”,“金牛道”起点,见证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月夜私奔”“当垆卖酒”,从驷马桥北上京都,送走鼓荡大一统文化中国的梦想者与策动者,从驷马桥南行“灵关古道”,迎回完成“一带一路”的践行者、宣传者。

历史具象,不可复制。

巴蜀文化的人文历史符号。

(全文完)

作者简介

 易旭东,知名纪实作家,非学院派天府文化学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学者。在国内外报刊发表纪实作品400余万字 ,近50篇作品获各种奖项。

往期回顾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易旭东 ‖ 从“驷马桥”到“灵关古道” | 时尚“潮男”行走的荷尔蒙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易旭东 ‖ 从“驷马桥”到“灵关古道” | 史上最浪漫爱情最激情私奔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易旭东 ‖ 从“驷马桥”到“灵关古道” | 《谕巴蜀檄》“辑安中国”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易旭东 ‖ 从“驷马桥”到“灵关古道” | 《难蜀父老》“通零关道”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易旭东 ‖ 从“驷马桥”到“灵关古道” | “非常之人”“非常之功”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易旭东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