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石雨川 ‖ 芦山青龙寺大殿:折射元代建筑魅力 镌刻文明前行足迹

作者:石雨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8-18 14:19:26 浏览次数: 【字体:

芦山青龙寺大殿

折射元代建筑魅力 镌刻文明前行足迹

石雨川

位于芦山县龙门镇的青龙寺曾是一个大寺,现仅存一座大殿。即便如此,凭着奇特的建筑结构和精美的装饰,青龙寺大殿成为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龙寺大殿矗立芦山县青龙场700多年,以“国保”的身姿,无声诉说着它的“龙腾”岁月。

探寻百年过往,触摸历史烟云。近日,笔者走进青龙寺大殿,探寻青龙寺的前世今生。

青龙寺 (作者供图)

青龙寺大殿——特色的元代木结构建筑

 驱车来到龙门古镇,只见林立的房屋远处,一棵高大的桢楠树,古木参天林荫道间,萦绕着清幽的泥土和山林气息。

远远望去,桢楠树处,便是青龙寺大殿。

寺庙的前门有一漆黑的木门,木门上用蓝色字体写着“青龙寺大殿”五个大字,房屋右侧的石碑上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寺大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6年5月25日公布,四川省人民政府2012年6月立”的字样。

古朴的建筑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显得宁静清幽,超凡脱尘。

推开木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棵高耸入云的桢楠树,后面是一幢古色古香的建筑。

青龙寺大殿,就在眼前。

大殿坐西向东,歇山式抬梁木结构斗拱建筑,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均为14.95米,通高8.8米,建筑面积234.09平方米。

拾级而上,到达正殿。大殿正中,有三幅精美的壁画。

前檐明间补间铺作三朵,中心一朵为溜金至中金檩,再接一挑斡至脊檩;两侧斗拱出五铺作斜拱。次间补间铺作为一朵,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均为五铺作斗拱。后檐柱上,斗拱简约,均以蜀柱替代栌斗承托正心檩,用挑枋实现出檐。屋面举折平缓,角有虾须椽。内柱直径56厘米,素面覆盆式柱础,素面须弥座石台基,垂带踏道。

大殿正中的三幅精美的壁画(图片来自网络)

据《雅安地区自然地理志》记载,青龙寺大殿梁上有墨书题记“XXX年岁次癸亥二月仲春”,下刻“朔二十六日明星黄道吉辰重新竖立青龙寺宝殿一所”。青龙寺大殿前面原有文昌宫、钟鼓楼、厢房和大殿等建筑,现仅存大殿;现存的门枕石鼓两个,上刻“大元至正九年(1349年)”等字。殿上屋瓦的凸面戳印或刻划有“至元一年(1264年)”“至正十二年(1352年)壬辰”“至正十三年(1353年)”等年号。

据考证,从梁上“癸亥”干支纪年推算,青龙寺应该建于“大元至治三年(1323年)”,历代曾不断维修。

“我们根据铭记和建筑特点,可以确定,青龙寺大殿当为元代建筑。”芦山县博物馆馆长肖永耀说。

在所记载的时间中,专家们发现一处疑问,至元一年(1264年)是青龙寺大殿中出现的最早时间,而寺庙中出现的建造时间为至治三年(1323年),前后相差近六十年。这是什么原因呢?

“也许是青龙寺的修建时间有些久吧。”肖永耀推测。

“四川省共有七个元代建筑遗存,芦山就有平襄楼和青龙寺大殿,而青龙寺大殿是省内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元代建筑。”肖永耀说。

同很多享有盛誉的古建筑一样,青龙寺大殿厚重的历史背景并不是每个游客都能认真了解并领悟的。它如同一本厚重的典籍,仍待“阅读者”开启。

青龙寺大殿建筑凝重朴实,结构灵活,用材随宜,不分材等,体现着四川地区古建筑风格的地方特色。

在建筑规模上,青龙寺给人以庭院深深、殿宇重重的大规模建筑群感觉,具有小体量、大规模的布局特点。在建筑艺术方面,追求简而不繁,精而不俗,尤其对门楼的设计独具匠心,无论显眼的位置,还是隐蔽的角落,都处理得巧妙得当,精细大方。虽经明、清历次维修,仍基本保持原建时代特色,是研究元代古建筑和地方佛教文化史的重要实物,1992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2008年地震前,青龙寺大殿位于乡政府和小学之间,震后,学校和乡政府另选址重建,让青龙寺大殿更显大气。”肖永耀说,经“5·12”大地震灾后重建,青龙寺大殿成为龙门古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内一重要景点。  

屋檐斗拱——诠释古建筑之精美

静静地漫步在寺院里,看着寺院里那些凝固的艺术,让人惊叹古人的智慧。

青龙寺大殿,从屋檐之下,梁柱之间,点点滴滴透露出先人对精致生活的追求和勇于创新的探索。

大殿建造精湛,尤其斗拱堪称宏大。

斗拱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中主要的环节,它由一系列置于柱顶的托木组成,在内承托木梁,在外支撑屋檐。一攒斗拱由几层横向伸出的臂——“拱”,还有梯形的垫木——“斗”构成,故名“斗拱”。它的作用在于承受上部支出的屋檐,将其重量直接或间接地转到柱上,是较大的建筑物柱与屋顶间的过渡部分。随着斗拱的发展,逐渐消弱了结构的功能而增加了装饰的分量,但它独特的魅力却始终如一。

屋檐下的斗拱(图片来自网络)

青龙寺大殿经历700多年岁月洗礼,斗拱依然支撑在屋檐之下,看上去饱经风霜,但外形却一如既往地精致漂亮,雕刻之功无与伦比,仿佛是浑然天成,处处展现出精妙的建筑风格。

斗拱是历史的符号,可以作为房屋建造时代的标志物。

斗拱使人产生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在美学和结构上它也拥有一种独特的风格。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象征和代表中华古典建筑的精神和气质。

据有关史料,斗拱的雏形出现在战国时期,汉代普遍使用,唐代发展至完美阶段。元代的斗拱比例尚大,昂尾挑起,尚保持其杠杆作用,斗拱的高度约合柱高的四分之一。元代斗拱既有传递荷载的作用,又富装饰效果,是结构型向艺术型的过渡时期。明清时斗拱已经变成装饰性极强的构件,斗拱的高度约合柱高的五分之一或六分之一,装饰作用居多。

“这些让人叹为观止的精美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肖永耀告诉记者,当它在芦山县龙门镇盛开、大放异彩的时候,我们的先民将他们精益求精的性格也融入了刀尖、木榫之中。

在过去700年间屡历兴废,饱经风雨沧桑,青龙寺自有一种淡定悠远的气质。

如果要说青龙寺和“龙”有何关联,在大殿正中的平台上,记者找到了答案。只见这里还留存着一截香炉的底座和一个圆盘,上面雕刻着云彩和龙,虽然部分已经损坏,仍然可见雕龙的精美。

立于青龙寺大殿内,看着残存的石块上精美的雕刻,让人不禁想象起当年青龙寺众龙腾飞的景象。

青龙寺大殿檐的“龙”(图片来自网络)

文旅融合——保护利用任重道远

在芦山县秀丽的群山间,青龙场的名号已经叫响了不知多少年。

青龙场发展传承,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地域文化遗存,散发出浓郁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而今,场镇上新建的龙门古镇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

青龙寺作为古镇地标性建筑,见证了青龙场当年的车水马龙和盛世繁华。如今,这座大殿依然静默地屹立于场镇内,惊艳了时光,温暖了岁月。伴随龙门古镇的兴起,青龙寺也焕发出蓬勃生命力。

青龙寺既是一座庙、一处景,更是一段历史。

现今,青龙寺大殿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每天都有固定人员对其进行管理,加之属于龙门古镇旅游景区一部分,寺庙平时都是开放的,村民和外地游客可以到寺庙里游玩,参观元代建筑。日常的开放让这座百年文物“活”了起来,也让更多人能了解这座古寺庙的前世今生。

文物,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光影,是人们感知过去的桥梁。

近年来,芦山县将文化和旅游发展摆在了战略高度进行谋划推进。樊敏碑、平襄楼、青龙寺……这些“国保”单位,正成为扩大县域知名度、影响力当仁不让的“明星”,也将成为芦山县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总方针指引下,我们将针对文物本身的特性特点,加大对其文化内涵、尤其是旅游属性的挖掘力度,同时与各级政府一道,努力使芦山‘国保’能够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力争成为雅安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肖光耀说。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石雨川(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