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肖佳忆 ‖ 欧公与绵州的关联探析(下)

作者:肖佳忆(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8-29 16:14:02 浏览次数: 【字体:

欧公与绵州的关联探析(下)

肖佳忆

三、

修生绵及传承影响

欧阳修“生于绵”[88],“先人为绵州军事推官时,某始生”[17]。“父观绵州推官,修实生绵于州官舍,后宦至参政”[89]。据《欧阳文忠公年谱》记载:宋真宗景德四年丁未,是岁皇考崇国公观为绵州军事推官,六月二十一日寅时公生。

自宋起,绵州就为欧家修祠立坊建堂。州人对欧公家的追捧,源于对观公夫妇和欧阳修的道德风范、功勋伟业景仰和崇拜,这种崇仰之情也激发了绵州千年传播欧公文化的热情。

(一) 父传子人生起源

绵州是欧阳修出生地,父亲赋予了他生命,也影响了他的人生道路。欧阳观与郑氏何时成婚,相处多少时间,今已难于考证。“在绵州三年”[17],是欧阳观夫妇相敬如宾、鸿案鹿车最长的岁月。欧阳观通过郑氏留下了无价遗产“父训”,“某为儿童时,先妣尝谓某曰”[17]。欧母常常缅怀在绵州的往亊,以观公在绵州的美德督训儿女。欧阳修延续了欧氏血脉,也传承了欧氏家风。他一直谨遵父训,以父亲为榜样。多次著文记述家世恩荣,称颂先人仁德,追念和表彰其父在绵州等地的仁心惠政。

“某不幸,幼孤,不得备闻祖考之遗德,然传于其家者,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廉为吏,以学立身。吾先君诸父子所行于厥躬,教于其子弟者,获承其一二矣”[90]。至和二年(1055年),欧阳修作《欧阳氏谱图序》概括了欧公家风文化的精髓。

居官至“廉”。“汝父为吏至廉,又于物无所嗜”[17]。“居官以廉恕为本” [91]。欧阳观“在绵州三年”“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92]。宋代文官分三大类俸禄和待遇,依次有着很大差距[93]。欧阳观所任的绵州军事推官属选人中的第二等初等职官,景德间月俸禄约为五千,无衣赐。泰州军事判官高一阶,属于第一等两使职官,且有衣赐。“大人一斗五升,小儿升五合,足为半月之粮”[94]。按此推算,人日平均需粮1.5升(每升3至4文),副食30文,以4口人计,一月需粮180升,副食钱等3600文。加上“廉而好施”[95],“为人义行颇腆”[91]欧阳观其一个推官的俸钱和禄粟就捉襟见肘了。

“蜀地远民弱,吏肆为不法,州郡公相馈饷”[96]。西川官吏相互送礼,买官卖官成风,有的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甚至知州、通判合伙联手盗窃官银,“咸平五年(1002年)五月壬寅,国子博士、知荣州褚德臻坐与判官郑蒙共盗官银,德臻杖死,蒙决杖配流”[97]。

作为清介廉洁之吏,欧阳观在浊流中始终保持自已的操守和士大夫难能可贵的道德水准与精神境界。“他人皆多买蜀物以归,汝你不营一物”[17]。在绵州任职三年,别人都买了许多蜀地的物产带回故乡,欧阳观却不营购一件物品。欧阳观清廉自守、平生又不以钱财为怀,“毋以是为我累”不让钱财成为自身的累贽,“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以庇其生”[95]。“夫视富贵而不动,处卑困而浩然其心者,真勇者也”[98]。欧阳修踏上仕途以后,屡次蒙冤被贬,父亲为人宽厚、乐善好施、心系苍生、为人为官的高大形象,伴随他辗转南北,历经风雨,扬起生命的风帆。

奉亲至“孝”。宋太祖曾说“厚人伦者莫大于孝慈”[99]。欧阳观“少孤,事母至孝。丁潘原太君忧时,尚贫,其后终身非宾客食不重肉”[91]。欧阳观“天性仁孝”[100],生性淳朴孝顺,心地仁厚。在绵州三年,逢年过节祭祀时,“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92]。家中偶而进用美酒佳肴“闲居而御酒食,盛馔则又涕泣曰:‘昔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夫养不必丰,要于孝”[95]。奉养父母不一定要丰厚,最重要的是孝敬。欧母患病11年,欧阳修求医问药,侍奉汤药。欧母病故后守制作文,不仅歌颂了父母的仁风美德,而且弘扬了儒家世代相传的“孝”道。

为政至“仁”。绵州三年,欧阳观担任推官主管司法。景德四年十月二十二日(1007年12月4日),“毁诸道官司非法审讯囚犯之刑具” [101]。“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也。’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92]。“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之终身”[102]。“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92]。谨慎处理刑狱,显现出欧阳观宽宏仁厚的品性。欧阳修牢记父亲遗训与教诲,慎用死刑,遇到各种杂罪而准备判处死刑的案件,大多给予平反。凡历数郡,尽量以宽简治民、爱民恤民,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

立身至“学”。欧阳观“少孤力学”[100],“以文行称于乡里”[103]。“吾先君诸父之所以行于其躬,教于其子弟者”[90]。欧阳观等先辈身体力行,教育欧阳修“而耕而田,岁取百千。而耘而学,久而不获”从眼前利益看,耕为实惠,学的收效则很不及时。“学而取之,簪笏盈家”。但对家族素质的提升,对后代的培养,“学”却是不容忽视的:“先君之学,获不及时;匪于其躬,而利其后”[95]。清代绵州刺史屠用谦写的“循声父传子,贡举著文章,初度追绵左,崇风著颖阳,两叼剖符地,终始一辉光”,欧阳修在父亲激励下,勤奋好学,成为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苏轼称其“翰林文学第一家”,宋神宗赞颂他:“功名事业三朝相,道德文章万事师”。

古人十分看重家教、家风对子孙后代的哺育和熏陶。欧阳观对其子的言传身教,堪称为人父者以身垂范的成功典型。“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以来形成的能影响家庭成员精神、品德及行为的一种传统风尚和德行传承”[104]。

(二) 七贤引领成长

“罢官,有绢一匹,画为《七贤图》六幅,此七君子,吾所爱也。此外无蜀物”[17]。欧阳观调离绵州时,拒收赠物,自己亦未购置任何蜀物,只留下绵州州官奖励他的一匹绢丝,在上面画了绵州七贤图画,视为传家至珍。“家益贫,每岁时,设席祭祀,则张此图于壁,先妣必指某曰:‘吾家故物也’”。“后三十余年,图亦故,某忝立朝,惧其久而益朽损,遂取《七贤》,命工装轴之,更可传百余年,以为欧阳氏旧物,且使子孙不忘先世之清风,而示吾先君所好尚”[17]。欧阳修将此画珍藏一生,时时观摩,在其47岁名满天下时将画重新装裱,写下《七贤画序》,歌颂父亲为人为官、勤政清廉的品质,歌颂图画中绵州七个贤人,希望七贤图画可传百年,致子孙后代不忘先世之清风。

欧阳修一生三拜九叩供奉七贤图画,缅怀父亲,学贤律己,检查自己的心灵和行为,是否像父亲和先贤一样端庄。正是七贤图画,引领着欧阳修从绵州出发,一生忠孝清廉。“廉耻,立人之大节!”欧阳修在朝廷常思“不忘先世之清风”。正是绵州七贤的品质,在欧阳修身上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光大。

(三) 绵州千年崇欧

绵州“欧本”宋扬名。两宋益州是全国造纸业的中心地区,绵州状元苏易简在《文房四谱·纸谱》中指出:“蜀多以麻为纸”。成都是全国雕版印刷三大中心,绵州书坊作为“欧阳修出生地”,刻印了大量很有价值的欧阳修文集图书,并以精致品高著称于世。[105]

苏易简(图片来自网络)

《居士集》,“欧阳文忠公晚年取平生所为文。自为编次”[106]。“诸集之中,惟《居士集》为修晚年所自编。其馀皆出后人裒辑。各自流传,如衢州刻奏议,韶州刻《从谏集》,浙西刻《四六集》之类。又有庐陵本、京师旧本、绵州本、宣和吉本、苏州本、闽本诸名,分合不一”[107]。“绵州本”《居士集》是欧阳修各种文集中在宋流传最广泛、刻印最多的之一。

《居士外集》,南宋宰相周必大致仕回乡,在庐陵城居住,编定欧公全集时,参校了当时所见各本,收集《居士集》以外佚文,编成《居士外集》,所参各本据校记有“绵州本”。

《欧阳文忠公集》,(日)岛田翰《古文旧书考》卷四考查、记录日藏天理本一百五十三卷《欧阳文忠公集》的校记、案语,谓周氏等人所参校版本有“绵本,绵州刊本”。

《书简》十卷。欧阳修幼子欧阳辩所编。南宋周必大全集所附跋语提到“吉、绵《书简》”,可知道宋绵州刻本《书简》流传。

两宋绵州欧本的大量存在和流传,反映了欧阳修作品在绵州拥有很多读者,受众广泛,盛行一时。

绵州追慕欧公家。欧阳崇公祠,欧母画荻坊、欧阳修六一堂并立于一城,一家三口同享绵州最高礼遇,实为罕见。绵州敬重欧阳修父母,无论是建观公祠弘扬贤德仁心,还是树画荻坊传耀母教文化,都是从仰慕和推崇生发开去的。

欧阳崇公祠,治西三里,西山之麓,祀北宋绵州推官欧阳观于祠。道光二十九年,州牧李象昺偕郡人熊文华创修。咸丰十一年毁于贼,同治四年,知州文棨复偕熊文华重修”[47]。

“求生堂”,为道光二十六年知州陈耀庚摘《欧阳文忠公泷冈阡表》中“求生”二字额其堂。因欧阳观“在绵为官时,定狱凡死囚,必求其生,不得则焚告天地而后断”故以此名堂. 二堂左右厢房各三间,东偏建六一堂。[108]史载,直隶绵州专祀名宦自汉迄同治共46人,欧阳观、欧阳修位列其中。

“州西街画荻坊”[47]。清乾隆《直隶绵州志》卷二营建考坊表载:“郑氏,赠崇国公欧阳观妻。崇国公举进士历绵州推官生修于绵。甫四岁而孤。贫无以赡衣食,自力用勖(勉励)修于学。尝大雪,夜以荻拨地炉寒灰画字教之书。修以忠正文学为名贤相,母之教也。”历代吏民推奉欧阳修母亲为“绵州贤母”首位,“太夫人姓郑氏,世为江南名族”[95]。“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102]。欧母折荻杆作笔,以沙滩为纸,手把手教年幼的欧阳修识文写字。为了教化训诫绵州后人效法欧母教子,养成地方浓郁的勤学风气,州人在城中心繁华的西街树画荻坊,以达到“妇孺犹能师画荻”[109]。

绵州崇仰欧阳修,千年来对“六一堂”不断维护和重建以追其风。

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古籍一千卷、书一万册,有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老翁一个)。欧阳修去世后不久,绵州人在其出生地建“六一堂”。宋代《方舆胜觉》载:“六一堂:在司户厅,当为推官厅,昔欧阳文忠父欧阳观郑公观,尝为推官,公实生兹地”[115]。明代李贤《明一统志》卷六七、陆应阳《广舆记 》卷一六、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九,清代学者彭遵泗《蜀故》卷七等,都曾大同小异著录。同时,清乾隆《直隶绵州志》载:“考州志有六一堂欧阳文忠公胎衣落地碑,州牧王立宪书于额。”“后人慕之,因以修之号名堂” [60]。

初步考析,绵州“六一堂”应是宋首创。

马德富《唐庚年谱》考,崇宁二年(1103年)七月,唐庚离开阆中,赴官绵州,[110] 赋《六一堂》诗并序云:“绵州司户廨舍,旧为推官厅,欧阳文忠公生于此,近岁,陵井(眉山仁寿)谭望勉翁为参军,茸一亭与厅事之东偏,号曰六一堂,余闻而嘉之,乃为赋”。记载了绵州创建六一堂的时间、主持人和规模。

其二,周必大《题方季申所刻欧阳文忠公集古跋真迹》:“绍熙元年,太守莆阳方侯实来,首创六一堂,犹肖公其上,以备阙典”[111]。周必大是南宋文坛盟主、著名丞相,庆元年间致仕回乡在庐陵邀集乡贤,历时四年主持考证、校勘、刻印《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五十八卷,历代通行。四库馆臣对其文评价:“考据亦极精审,岿然负一代重名”。周必大提出绍熙元年(1190年)吉州太守方崧卿是首创“六一堂”,遗漏绵州已在崇宁二年(1103年)前创建“六一堂”,实为憾。

据《直隶绵州志》和《绵阳县志》记载,在漫长的八百多年中,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演变,六一堂先后经过宋仁和、清雍正、嘉庆和民国十九年共四次较大茸修,但终因时局混乱而遭到毁败。

咸丰五年(1855年)州牧毛震寿重建州署大堂,亦重修建六一堂。格局基本和嘉庆年间相似,只是新悬挂了“求生堂”的匾额,突出了对欧阳父子的缅怀[112]。“前州牧山左杨玉堂题联:纵乐渔歌诗史句;求生狱读醉翁文”[113]。曾任四川通志局总纂、《重修四川通志稿》的主纂者宋育仁先生云:“民国初,堂圮,名额亦随之去,吁可慨矣⋯⋯今承乏斯土,忍令古迹销沉已?” [114]

(全文完)

参考文献

[88] 《江西通志》。

[89] [明]《天启成都府志》卷二十六侨寓列传。

[90] [宋]欧阳修《文忠集》卷七十四《居士外集》卷二十四《欧阳氏谱图序》。

[91] [宋]王明清《挥尘录》后录卷之六。

[92] [宋]欧阳修《泷冈阡表》。

[93] 何忠礼《宋代官吏的俸禄》。

[94] [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十六。

[95] [宋]欧阳修《先君墓表》。

[96] [清]朱轼《史传三编》卷三十一。

[97]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二。

[98] [宋]欧阳修《文忠集》卷六十四《游鲦亭记》。

[99] 《宋大诏令集》卷一九八。

[100] [宋]吴充《行状》《文忠集》附录三·祭文。

[101] [清]《直隶绵州志》《绵阳通鉴》。

[102] [元]脱脱《宋史》卷三一九《欧阳修传》。

[103] [宋]龙衮《江南别录》卷六欧阳观传。

[104] 杨树桐《家风漫谈》。

[105] 郑定理.六一堂考述.绵阳地方志通讯.四川省绵阳地区地方志编纂办公室编.1985(2)35-38

[106] [宋]马端临《文献通考》。

[107] [清]纪昀《四库全书》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

[108] 龙伦国.欧阳修与绵州六一堂.绵阳市志通讯.绵阳市志编委会编.1985(2)51-54

[109] [清]杨浚《欧阳文忠公生日绘像祀于郑稼田观察之竹西亭》。

[110] 马德富《唐庚年谱》对唐庚在绵州所任官职考辨甚详,详参第214~215页。《宋代文化辑刊》第3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11] [宋]周必大《题方季申所刻欧阳文忠公集古跋真迹》。

[112] 《民国绵阳县志》卷二《建署志公署》。

[113] [清]《同治直隶绵州志卷》卷一《公署》。

[114] 《民国绵阳县志》卷一《疆域志古迹》。

上期回顾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肖佳忆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供稿:绵阳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