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易旭东 ‖ 眉山人陈希亮苏轼主政陕西凤翔④:“东湖”比西湖早20年(下)

作者:易旭东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9-14 15:37:56 浏览次数:621 【字体:

眉山人陈希亮苏轼主政陕西凤翔

 易旭东

“东湖”比西湖早20年(下)

  嘉祐七年(1062年),雷简夫寿终,官职为校书郎。

 两年前,以养病为由,请除国子博士、盐铁判官,归隐任知虢州(今河南省灵宝市)。

 梅尧臣作《送雷太简知虢州》,对功成人退,不恋仕途,充分肯定,对生病表示震惊、关爱,得知“既愈赖药石”,辞官为养病时,又诚恳地希望多读书,“永歌复饮酒,东平希阮籍”。

梅尧臣(图片来自网络)

 四朝元老文彦博,写了两句诗:“济源处士功成后,始信书生善出奇”。

 感情至深。两人同朝为官,赞赏雷简夫有奇谋、善用兵。

 他,为苏洵事呕心沥血,不余遗力。

 一片忧国忧民之心。有着“皇皇忧天下之心”,在文学、书法、政务、军事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才能,本身具有辨才、识才的能力。三书相荐“三苏”见诚心,数次相劝苏洵尽职责。

 苏洵因人事制度、理念之争、个人性格,属于“体制外”,未能登上显位,但文章得到流传,才华得到施展,流传后世的诗章,基本是出眉山后到离世之前8年间的杰作。

 更为重要,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得荫。

  去世,本应安葬在祖籍陕西省合阳县,或曾隐居的终南山。恰恰相反,把自己的墓地选在苏轼少年时读过书、题过字的连鳌山(眉山市东坡区三苏镇连鳌村)下,并留下遗嘱,非让苏洵给他写墓志铭不可。

连鳌山(图片来自网络)

 爱女的心情真诚,仍然痴情地关爱着心目中的理想“爱婿”。

 喜剧色彩。如今,苏轼的大字完好如初,雷简夫的墓,却没有踪迹。

 没齿难忘。苏洵闻讯,非常悲伤,雷简夫曾有恩于父子三人,知遇苏洵,喜爱苏轼、苏辙,又举荐提携,甚至欲纳苏轼为婿,有情有义的朋友,写了墓志铭:“有功不多,孔铭孔悲。”

五味俱全。甜酸苦辣咸。

不了解他们的那一段交往,怎知其中深意?

兄弟俩,对雷简夫讳莫如深。

苏轼、苏辙二人诗文集,“独无一语及太简者”。

难解难分。何以要将雷简夫屏蔽于生活之外,甚至是记忆之外?

“多情总被无情恼”。

千古之谜。是与“豪右之女”的离合聚散,与雷简夫之间的恩恩怨怨,还是苏洵委婉地向雷简夫辞亲,写了《与雷太简纳拜书》的“辞亲信”,苏轼只能躲避着父亲施加的压力,躲避着雷简夫欣赏的枷锁,不得不“逃窜山林”的逃婚?

苏洵(图片来自网络)

 旷世伯乐。尽心竭力荐“三苏”,文坛佳话。苏洵的《答雷太简书》《与雷太简请纳再拜书》《雷太简墓铭》三篇书文,充分表达了对雷简夫的感戴之情。

 陕西省耀县药王山北洞,有“雷园旧迹”石碑,文图并茂,对雷简夫知耀州的功绩,赞益不绝。碑文中,也有雷简夫举荐提携三苏的史实:“苏氏父子久未知名,洵携轼来谒,公大奇之,语于张方平,又荐之韩富、欧阳诸公,言于朝。眉山由是著声,得举制科。”

陕西省耀县药王山(图片来自网络)

 一生,大功两件。

 治“三白渠”,建树水利,造福陕西;荐“三苏”,慧眼举贤,名垂史册。

雅安人难忘雷简夫。

蒙顶山上的天盖寺茶神殿,最早供奉的并非各路神佛,而是植茶始祖吴理真,茶神左侧为改进制茶技艺的北宋名臣雷简夫,右侧是写下世界第一部《茶经》的唐代安徽文人陆羽。

天盖寺茶神殿(图片来自网络)

同为茶文化的创始神、守护神。

雷简夫知雅州期间,对蒙顶茶技艺进行改造,品质大大提高。梅尧臣在《雷简夫自制蒙顶茶》诗中,倍加赞赏:“声名漫驰骋,因雷得改造,带露摘芽颖……汤嫩乳花浮,香新古甘永。”

 嘉佑七年(1062年),62岁的苏涣“无疾暴卒”,死在“提点利州(治所在今四川省广元市)刑狱”任上,安葬于眉山东坡区永寿镇高迁里。著有《南麾退翁》《苏氏怀章记》。

 苏轼一家与27,有难解之缘。

 步入仕途,第一个生日,就是27岁。

 接触佛经涉猎佛书的时间,始于27岁。

 父亲苏洵成家之年,二伯父苏涣27岁。

 父亲苏洵发愤读书时,27岁。

 苏轼出生时,母亲27岁。

 结发之妻王弗离开人世时,年仅27岁。

 似乎只是巧合。继室王闰之,昵称27娘。青神人王介的幼女,时年21岁。因为排行,家中昵称27娘。侍妾王朝云与苏轼,相差27岁,王朝云进入苏家,王闰之也刚好27岁。

 长子苏迈27岁时,其伯父苏不疑病逝。

 中子苏迨27岁时,王朝云在惠州染疫身亡。

 言传身教。苏涣,对苏洵是标杆和压力,对苏轼、苏辙是“榜样的力量”。

 兄弟二人的人生偶像。

 “三苏”声名大噪。

 苏涣被湮没在弟弟、侄儿的光环中,在当朝和现在,少有人提起。

 举国哀恸。同年五月,包拯在开封病逝。

 京都的百姓莫不伤感。

 宋仁宗亲自到包家吊唁,宣布停朝一天,以示哀悼。当看到包家俭朴,又听闻“衣服器用饮食如初宦时”,不禁感慨,赞扬他“移孝作忠、忠孝完人”。

 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箭垛式英雄”。

包拯(图片来自网络)

 “民为国本”的理念,是儒家的仁政思想,将忠君与为民有机地统一结合。包拯继承了以儒学纲常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身体力行地孝敬父母,又忠君为民,谥号“孝肃”。

  他,尽忠行孝的高尚人格,不仅深刻影响着他的后世子孙,并且形成了一种历代相因的世家文化,并在北宋及以后的崇儒社会中,掀起巨大波澜,成为中国社会一尊精神偶像。

 还原历史。包拯的一生,仕途平淡。

 甚至,远不如赵抃、陈希亮跌宕起伏。

 他,没有砍过负心的驸马,身边没有英姿飒爽的七侠五义,更没发明过三口威风的铡刀,而且,根本没有一张黑脸、一个月牙胎记。说“谏臣”并不准确,更多的是在基层忙碌、巡察,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与赵抃、陈希亮一样,多做少说,一个埋头苦干的良臣。

赵抃塑像(图片来自网络)

 一点一滴,将他的改革进行到底。

 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无人企及的崇高与正义的化身,一个至忠至正、至刚至纯的清官标志、忠臣样本,一个被历朝官方推向神坛,又被历代百姓奉为圣明的大青天。

 历史选择包拯来传颂。

(未完待续)

前期回顾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易旭东 ‖ 眉山人陈希亮苏轼主政陕西凤翔①:步入仕途的第一个驿站(上)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易旭东 ‖ 眉山人陈希亮苏轼主政陕西凤翔②:步入仕途的第一个驿站(下)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易旭东 ‖ 眉山人陈希亮苏轼主政陕西凤翔③:“东湖”比西湖早20年(上)

作者简介

 易旭东,男,知名纪实作家,非学院派天府文化学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学者。曾在多家报纸任副总编,中央级报刊任部门负责人。发表近400多万字的纪实作品,近50篇作品获各种奖项。2012年辞职,从新闻“回归”到文学,闭门读史,跨文体、非虚构“纪实”历史。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易旭东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