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江口沉银揭开的历史一角 沉甸甸的官银如何“压垮”明王朝?

作者:吴晓铃 来源:20200918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0-09-18 10:52:05 浏览次数: 【字体:

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发掘现场。

“西王赏功”金币。

出水银锭。

被木鞘包裹的银锭。 本文图片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 四川自古是金银矿产地,尤其到了明朝,白银需求剧增,四川银矿陆续被开采出来。

● 江口出水的明朝银锭,在数量上超过了目前存世明代赋税银锭藏品的总和。

● 明朝的50两大银锭,数量十分有限,堪称稀世珍宝,江口出水的50两大银锭多达上百枚。

4年前,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的发掘,让张献忠千船沉银的民间传说成为现实。经过先后三次考古发掘,江口遗址迄今已有5万余件文物出水。

在张献忠抢掠的各种金银财宝中,数百枚明代银锭从一开始就吸引着学界关注,它们成为研究明朝白银流通制度以及赋役制度的珍贵资料。近日,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陈世松发布江口沉银研究文章《江口出水赋税银锭与明末四川社会变迁》。在他看来,正是明末朝廷不遗余力地通过各种赋税科目,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百姓民不聊生,才最终纷纷起义,助推了明王朝的灭亡。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晓铃

出水银锭留下“白银世界”的线索

在江口沉银第一次考古发掘发布会上,出水文物给人带来了强烈的视觉震撼。其中,沉甸甸、黑漆漆的银锭排成几行,密密麻麻摆在一起。它们是张献忠一路烧杀抢掠、“千船沉银”的直接证据,也留下明朝“白银世界”的各种线索。

“彭山江口出水的崇祯末年四川50两大银锭,其铭文之清晰、税种之多样、版式之新颖、内容之丰富、承载信息量之大,堪称罕见,弥足珍贵。”陈世松是首批应邀到江口遗址参加学术研讨会的专家。他发现,这批江口出水的50两官铸银锭,首先造型上就和其它地方发现的明代官银有所不同。

“卷边马蹄造型是其最大特色。”陈世松说,四川自古是金银矿产地,尤其到了明朝,商品经济前所未有的发达,再加上朝廷推出“一条鞭法”,所有田赋徭役都折合为银两征收,大大刺激了白银的需求,四川银矿在此背景下陆续被开采出来。

在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四川会川密勒山”的银矿,便有美矿之称。银锭铸造工艺也因此代代流传。到了清末时期,四川“大多数白银都是十两圆状锭或鞋形锭”。以至在钱币史上,清代、民国时期四川省的10两圆锭(俗称馒头锭),被视为目前银锭中最常见的形制。

这批江口出水的明朝银锭,在数量上超过了目前存世明代赋税银锭藏品的总和,而且在银锭铸造的时间上,几乎涵盖了明朝万历、崇祯的各个年份。陈世松说,由于银锭是张献忠一路从各地藩王府及官府抢掠而来,银锭上可辨认的来源包括黄冈县、景陵县、西陵县、湘潭县、沅陵县、巴陵县、赣州府等府州县,几乎涵盖了当时河南、湖广、四川、江西、两广等省在内的大半个中国。作为要上交到中央朝廷的税银,银匠们丝毫不敢缺斤少两,在银锭行将铸造完成时,纷纷錾刻上自己的名字,以供质量“溯源”。与此同时,还尽职尽责地刻下了银锭涉及的税种,包括四司银、行税银、行银、牙行银等。“这些税种过去仅见于历史文献,江口沉银的发现,为研究明代白银的税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支撑。”

最让学界惊喜的是,明朝的50两官铸大银锭,由于种种原因数量十分有限,堪称稀世珍宝。2005年4月20日,彭山江口镇岷江河道内挖出7枚50两大银锭时,曾在国内钱币收藏界引起巨大轰动。没想到此后江口遗址三次发掘,出水的50两大银锭多达上百枚。

四川巡抚之名为何出现在银锭上?

随着更多银锭出水,专家们发现“四川铸造”有一个极大不同——四川两任巡抚的名字,出现在这批银锭甚至金锭之上。

“明代官铸银锭的铭文内容与历代大同小异,无外乎就是银锭制作或者使用的年份、地点、用项、重量、官员或者匠人等。”陈世松说,银匠们在制作银锭时,在其还没完全硬化的时候,用刀凿和锤头在银锭表面,将信息一笔笔錾刻上去。时间短暂,导致银锭所刻文字看上去大多粗拙,有的甚至以简体字或特殊代码符号来完成,比如把“银”刻成“艮”,“龍”则刻成了“龙”等。然而,税银地名大多錾刻的是州县地名,而制作于崇祯十四年、十六年的两款四川银锭,不仅一律以“四川”冠名,而且还将抚臣、按臣的官职、姓名标注在显著位置上,这又是为何?

“这极可能是廖大亨对皇帝的一种邀功。”陈世松说,廖大亨出身进士,为明末一代名士,有诗文著述传世。他在出任四川巡抚之前,大明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四川遭到李自成、张献忠两支农民军轮番攻击。廖大亨前面三任四川巡抚王维章、傅宗龙、邵捷春,就是因为镇压农民军兵败革职。当时,张献忠曾经作打油诗讽刺:“前有邵巡抚,常来团传(转)舞。后有廖参军,不战随我行。好个杨阁部,离我三天路。”其中的邵巡抚,指的便是邵捷春;廖参军,便是廖大亨。没想到的是,当邵捷春被革职后服毒自杀,廖大亨却升任四川巡抚。

陈世松认为,廖大亨在银锭上开创性地刻下四川以及巡抚之名,或许就是为了向皇帝显示自己在四川的政绩,以回报崇祯皇帝的器重与期待。在廖大亨就任四川巡抚以后,他卖力推行崇祯皇帝所制定的加饷剿“贼”政策。江口出水的这些錾刻了各种赋税科目的银锭,就是他上任之后,以各种名目搜刮的民脂民膏。不过,这批税银制作完成后还没来得及运走,便被张献忠抢劫一空,反而成为他行军打仗的军饷。

横征暴敛加速明朝灭亡

在中国历史上,明朝因洪武帝朱元璋留下祖训“天子守国门”而为人津津乐道,这样一个王朝,为何会走向衰败?江口这批刻着不同税种的银锭,可窥端倪。

刻有四川以及巡抚之名的银锭,主要来自崇祯十四年、十六年。史料记载,廖大亨在崇祯十四年便已入川,横征暴敛即刻开始。实际上,明末时期的苛捐杂税非常泛滥。陈世松说,尤其是“三饷”政策,让百姓苦不堪言,最终只有奋起反击。

三饷,是在原来正常的赋税之外,额外加派的三种赋税,分别为辽饷、剿饷和练饷。辽饷是为明朝与后金作战所征军饷,剿饷为平定农民起义,练饷则为应付清军南侵。三种临时赋税开征时,崇祯皇帝曾表示“暂累吾民一年”,岂料这种税一旦开口,便一直未能革除。

陈世松说,在四川,蜀王府占据了“什七”,即十分之七的良田。明朝最后60年,四川又遭遇了连年天灾。这个时候,廖大亨仍然为“邀功”推出五花八门的苛捐杂税,并且放纵各府州县胥吏紧逼债务。在他的放任之下,彭县县令干脆以当地未纳完编银为由,让衙役将这些欠账作为薪金,让他们自己去讨。衙役受利益驱使,自是肆无忌惮,致使民间怨声载道,最终爆发了一场针对衙役的民变。

崇祯十四年,彭县人王纲、仁纪敲着锣召集群众,发起了除“衙蠧”的倡议。人们热烈响应,将衙役住宅全部捣毁。此后,邻近州县闻风而起,以及出现了衙役被活活打死,以及扔到锅里炖烂的情况。当时的民变,成都十六个州县,只有新都、金堂没有介入。随着民变愈演愈烈,内容不断扩大,从最初的“除衙蠧”扩充为除“五蠧”。争斗所向,包括州县胥吏衙役、投靠藩府的“府蠧”、横行霸道的“豪蠧”“宦蠧”等。这场除“五蠧”一直持续了3年之久,最终演变成为围攻成都的群众运动。剧烈的官民冲突最终让崇祯皇帝对廖大亨失望,将其贬谪,另提陈士奇出任巡抚。没想到的是,陈士奇上任后变本加厉……

錾刻在白银之上名目繁多的税种,就是四川人民彼时的深重灾难,也是天下未乱蜀先乱的最根本原因。陈世松认为,江口出水银锭上的蛛丝马迹,反映的正是四川深刻的社会背景,“或许正是民怨沸腾,才为张献忠一路攻占成都铺好了路。”

宝贝盘点

江口沉银连续三次考古,出水文物超过5万多件,成为公众了解明代中晚期政治、军事、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一扇窗口。

蜀王金宝: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的明代藩王金宝实物。其乌龟造型的钮已经断离,但仍可清楚辨识出底部篆书的“蜀”字,因此可以确认为蜀王金宝。由于每个王府拥有的金宝只有唯一一枚,在分封时代代代传袭。因其数量稀少,也就特别珍贵。

“西王赏功”金币:“西王赏功”金、银币,是张献忠作为大西王时嘉奖部将战功所用。在江口沉银遗址发掘之前,因为其存世稀少,一枚“西王赏功”金币在2011年嘉德士春季拍卖会上,以230万元的价格成交。江口考古发掘文物中,包括数十枚“西王赏功”金、银币。

金册:在江口沉银出水文物中,有多枚册封金册。其中既有抢夺自明藩王府的,也有张献忠建立大西国后封爵妃嫔的金册。

来源: 20200918四川日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