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黄勇 ‖ 百年前48封书信 诉说三地乡愁情

作者:黄 勇(封面新闻记者) 来源:华西都市报(2020年12月3日A13版) 发布时间:2020-12-13 20:44:08 浏览次数:743 【字体:

百年前48封书信 诉说三地乡愁情

黄 勇

2020年11月27日,从四川仁寿县煎茶溪揽祥埂(今天府新区煎茶街道青松二组)胡氏家族1938年刊行的《新修胡氏族谱》中析出成册,由四川省社科院历史所副研究员苏东来与胡证川、胡子平编著的《蜀粤闽征信录校注》在成都举行首发仪式。该书收录了1918-1923年蜀闽粤三地胡氏族人往来书信48封,再现了18-20世纪胡氏家族迁川、定居、创业、发展的完整图景。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陈世松在首发仪式上表示,四川作为移民大省,如今民间尚存大量老族谱,但在族谱中完整保留客地与祖乡书信往来的,非常罕见。《蜀粤闽征信录校注》的出版,在当前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堪称近年来四川移民与客家文化研究领域的新收获,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翻阅这部以民间历史文献整理的著作,百年前的浓厚乡愁气息扑面而来。

01

筚路蓝缕 入川打拼

据仁寿县煎茶溪揽祥埂《胡氏族谱》记载,在清朝初期“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潮中,雍正五年(1727),住在惠州府长乐县(即今广东五华县;雍正十一年长乐县改属嘉应直隶州,1914年改名五华县)葵岭乡塘尾的胡登科一家,也动身前往四川。

胡登科生于康熙四年(1665)七月十二日,娶妻廖氏,生子胡灿英,娶媳谢氏。到雍正五年时,胡登科63岁(虚岁,下同),廖氏已经去世。

作为世代的农民,胡登科一向“农务自给”。但长乐县这个地方,土地坚硬贫瘠,“多不毛”,要想在地里多刨出一点粮食,实在太艰难。官府号召本地人移民四川的消息,早就传入胡登科的耳里,而且附近也有一些人家前往四川了。

经过再三考虑,胡登科决定举家迁川。于是,胡登科带着胡灿英夫妇,“一肩行李,别无长物”,踏上了艰难的迁川之路。据说,胡登科还有一个女儿,也跟随迁川,但因年代久远,无法考证该女入川后的情况。

胡登科一家走的是旱路,相比水路而言,旱路能节约路费,但路程漫长,耗时较多。他们经江西、湖南、贵州,用去一年多时间,于雍正七年(1729)抵达泸州潘家沟,用一千文钱赁田耕作。同年,胡灿英的大儿子胡遵汉出生,胡登科当上了爷爷。

后来,胡登科一家又迁往成都新繁南门外的王家碾。乾隆二年(1737),胡灿英的二儿子胡遵潮出生。新繁土地肥沃,外来移民争相涌入,佃耕不易,胡登科一家又向东迁入简州龙泉驿。虽然这里的土地不如新繁肥沃,但仍聚集了不少移民,后来的移民生存艰难。

胡登科果断决定,再找新家园。在乾隆八九年间(1743-1744),胡登科一家迁到仁寿县煎茶溪揽祥埂。当时这里土地偏僻,人烟稀少,看起来并非安家乐业之处,但胡登科却很满意,“顾而乐之。”胡灿英对老父亲的决策非常拥护:“此吾食息佳处也,汝曹好自为之,毋令人笑予拙。”

在这里,胡登科一家佃耕当地一傅姓的田地,白天耕作不息,晚上纺织不辍。经过一家人的艰苦打拼,家境逐渐宽裕起来。从长乐县老家入川的族人,也跟着依附在他们周围定居。

胡灿英一共生了5个儿子,其中第三子被抱养给族人,其余四子分别为胡遵汉、胡遵潮、胡遵湘、胡遵海。乾隆二十七年(1762),98岁的胡登科在儿孙绕膝中满意地离去。

如果说迁川始祖胡登科决定入川规划了胡氏家族兴旺蓝图的话,那么,迁川二世祖胡灿英就是奠定家族基业的最大功臣。

胡灿英眼光独慧又勤于奋进。在煎茶溪附近,有一地名李家坝(后改名为理嘉坝),地处洼地,荆棘丛生,虫蛇横行。胡家邻居、一个从湖南来的毛姓移民想购置田产,但对李家坝这块地根本瞧不上。乾隆三十八年(1773),胡灿英拿出多年积蓄,将李家坝这块数十亩的地买了下来,邻居们很是不解。

胡灿英疏通水道,开辟阡陌,削高填低,一片瘠地逐渐成为沃土。乾隆四十年(1775),胡灿英又“诛茅为屋”,第二年修建完成。“昔之蔓草荒烟,虫吟蛇窟之地,焕然而栋宇联云,气象一新,过者恒啧啧称羡焉。”

到嘉庆十年(1805),胡灿英四子分家时,胡氏家族已拥有水旱田1400多亩,成为当地一大望族。

1938年刊行的仁寿县煎茶溪揽祥埂《新修胡氏族谱》(6卷)

02

顶峰时期 分家析产

客家人素有“聚族而居,抱团发展”的传统,通俗地说,就是不分家。但是,迁徙入川的客家移民后代,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分家析产成为每个大家族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胡氏家族从入川以来到民国初年,经历了两次大的分家析产。

第一次分家析产,源于一场官司。

胡灿英在李家坝购置恒产后,家族事业蒸蒸日上。乾隆五十七年(1792),84岁的胡灿英去世,胡家由能干的老二胡遵潮主理。胡遵潮“性犹严重,承父令、管家政,田业为闾里冠”。到嘉庆初年,胡氏家族人丁已达2000多口。“人轰于屋,马轰于廐,阡陌云连。”

但就在这时,胡家的麻烦来了。“因堰务界务”,胡家与邻居宋子林发生纠纷。宋子林是当地一霸,看到胡家立业不久就如此兴盛,而胡家人平时为人良善,误以为好欺负,就想压制胡家人,以边界纠纷为由,告上官府。

宋子林在当地的势力的确够大,导致官司连年不决。此时,胡遵汉、胡遵潮年事已高,构讼多年,无能为力。胡灿英的4个儿子中,胡遵汉最为勤朴,胡遵潮沉默寡言,不怒自威;胡遵海为人机敏,最善言语,平时喜欢替人排忧解难。

在应对官司方面,胡遵海发挥了主导作用。“凡操纵之术,捍御之方”,都由胡遵海和胡仁瑞、胡仁泰两个侄子做主。他们想了一个办法,制服宋子林,这才了结了官司。

虽然赢了官司,但却拖累了胡家。主理家政的胡遵潮感到心力交瘁,无法再承担起主政庞大家族的重任。嘉庆十年(1805),四大房人分家析产。此后,四大房又继续发展,到道光末年,四房产业合计近7000亩,家族发展到顶峰。

胡遵海有5个儿子,在老大胡仁恺和老二胡仁昭的主理下,励精图治,兄弟和睦,很快又添置产业上千亩。照这样下去,这一房人必将又是枝繁叶茂、兴旺发达。

咸丰七年(1857),胡仁恺去世。此时,李蓝农民军攻城略地,官府为应战事,“募捐输急”,富户成为官府“募捐”的重点对象,胡家苦不堪言。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商议,通过分家的方式,将家产分解,“以纡其祸。”

第二年,胡遵海这一房分家,各家分得产业300多亩。又过了两年,“土匪大猖,继以兵祸,各仓皇挈家避。”经此乱变,曾经聚族而居的胡氏家族,放弃了大家族的经营方式,分家析产,各奔前程,家族力量被削弱,走向了下坡路。

不过,胡氏家族在人口增长方面,却令人瞩目。根据《胡氏族谱》中的记载,从胡登科携胡灿英入川开始,到1929年家族记载出生最晚的人截止,202年间,胡氏家族一共繁衍八代人,谱载男丁1177人(不含配偶及子孙中的女性)。其中,入川第四、五、六代人的人口呈几何型增长。胡遵汉、胡遵潮、胡遵湘三房人丁最为兴旺,但胡遵海这一房人以功名仕宦学历为长。

03

鸿雁数载 修成族谱

耕读传家一向是客家人发展的精神支柱,耕可致富,读可致贵。胡氏家族自从在仁寿县煎茶溪揽祥埂开基以来,就遵循耕读之道,成就了家族的辉煌业绩。

胡灿英在世时,曾多次叮嘱子孙要“谆谆以诗书礼教,诒谋后人”。从入川第四代起,到第十代,胡氏家族出了贡生6人、监生3人、廪生3人、庠生两人、增生一人,议叙县丞3人等。

《新修胡氏族谱》总修胡永南

在这些读书人中,入川第六代胡永南(1852-1925)最为典型。

胡永南是胡遵海这一房的后裔,祖父胡仁昭,曾经刻苦攻读,但直到22岁时还没获取功名,大哥胡仁恺叫他别读了,专心打理家族事务。胡永南的父亲胡元鼎,勤奋读书,在道光三十年(1850)被补为博士弟子员(俗称秀才)。胡元鼎一辈子喜欢读书,精通学术、擅长书法诗词,是胡氏家族迁川后读书成名的第一人。

胡永南,号绶珊,别号溪隐老人。光绪十一年(1885),胡永南拔贡,被保送进入京城国子监读书。光绪十六年(1890),胡永南被礼部传补为镶黄旗官学第三馆汉教习。5年后,因母亲去世,胡永南丁忧归乡,从此专事教育工作。

他先后担任过仁寿煎茶溪高小校教员,兼任华阳县高小校教员,煎茶溪揽祥埂胡氏族自治会首任会长,煎茶溪揽祥埂胡氏族谱总修等。对胡氏家族来说,胡永南最大的功绩,莫过于经过多年的努力,编修了《新修胡氏族谱》。

1918年起,胡永南主持新建胡氏宗祠。鉴于胡氏家族迁川已近200年,族谱辗转传抄,错讹百出,于是组建了近30人规模的族谱纂修局,亲任总修。但由于与广东祖乡断绝联系已久,他广搜文献,千方百计与祖乡取得联系,反复通信考证世系,才编撰出6卷的族谱。

胡登科在揽祥埂落业后,曾托一个叫花椒客的行商,从祖乡带回族谱手抄本,得以流传后世。光绪元年(1875),胡永南从手抄本族谱中得知胡登科妻子廖氏葬在长乐县塘尾,倡议族人派人返回祖乡省墓,并提议把廖氏迁葬来川。光绪十三年(1887),胡永南写了一封书信,托粤商代投祖乡,这是蜀粤间的第一封书信。然而,胡永南在书信中没有写明自己的收信地址,没得到祖乡回复,或许祖乡并没有收到他的书信。

光绪十二年(1886),胡永南到北京后,住在京城宣武门城南皮库营。得知附近嘉应会馆有一个广东长乐县的同年拔贡生陈叔颖,就登门拜访,以同乡相称,托其带书信到长乐县给祖乡族人。两年后,胡永南收到陈叔颖的信,里面有祖乡族人的回信。这是祖乡族人回复客地的第一封书信。

但此后,胡永南再给陈叔颖写信,陈叔颖没有回信。回家丁忧后,胡永南与祖乡再次中断联系。直到要重修族谱,胡永南再次给陈叔颖去信,陈叔颖的儿子陈培玮回复,胡永南才知道陈叔颖已在1913年去世。但通过陈培玮的帮忙,胡永南与祖乡族人成功地取得了联系。自此,为求证探讨,蜀粤闽三地书信往来不断。

《新修胡氏族谱·蜀粤闽征信录》中的内页页面

从1918年到1923年,三地通信达48封,大量记叙了当时蜀粤闽三地的民风民情。陈世松评价说,这48封书信,承载的信息量极大,是一般家族文献所不能比拟的;书信讨论的话题较多,内容几乎无所不包,对祖乡、客地宗族的记述,面面俱到,详尽无遗;这些鲜活生动的细节,对研究中国乡村社会与平民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显得非常稀有珍贵。

1925年,在族谱编修告竣之际,胡永南将48封书信录于族谱中,取名《蜀粤闽征信录》,以告知后代,希望后人追念先辈修谱之艰难,备加珍惜族谱,光大于未来。

同年,胡永南与世长辞,享年74岁。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华西都市报(2020年12月3日A13版)

作者:黄 勇(封面新闻记者)

供图:胡子平

来源: 华西都市报(2020年12月3日A13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