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张登军 ‖ 绵阳博物馆有群西汉木牛

作者:张登军(绵阳日报社融媒体)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3-26 22:18:48 浏览次数:471 【字体:

绵阳博物馆有群西汉木牛

张登军

 在绵阳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中,有一批西汉时期的木牛,其中一件在绵阳市博物馆展厅向社会公众展出。

 这批木牛1995年出土于绵阳高新区永兴双包山西汉木椁墓二号墓,均为整木斫剥、雕刻而成,都没有髹漆,形制基本相似,均为站立状,前肢直立,后肢稍曲。木牛为三角头形,长吻、圆眼、立耳,嘴紧闭,体态肥硕,四肢上粗下细。

绵阳市博物馆展出的西汉木牛

 在绵阳市博物馆公开展览的这件西汉木牛,看起来很不起眼,为何会在绵阳市博物馆展厅占据一席之地?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

 在汉代,牛的社会职能之一是耕田,特别是“二牛三人耦犁法”的推广,让牛的地位更高。汉王朝规定,“只有年老体衰的牛才可以宰杀”,《盐铁论·刑德》中有“盗马者死,盗牛者加(枷)”的记载。

 在汉代,牛也用于交通运输。西汉初,天下初定、社会局势不稳,马匹主要用于战争,牛车成为重要交通工具。《史记·平准书》载,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书中还有“诸侯贫者或乘牛车也”的记载。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徭律》中有“发传送,县官车牛不足,令大夫以下有赀者,以赀共出车牛及益”的记载,可见,牛车在当时运输中不仅有着重要作用,还很是紧俏。

 牛在西汉也用于军事战争,《汉书·李广利传》载,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李广利征伐大宛,带去了十万头牛。史书中没有明确牛在那次战争中的功能,但从汉代社会对牛的重视程度看,很可能是用于战略物资运输。

 《晋书·舆服志》介绍一种驾牛的“画轮车”时写到,“古之贵者不乘牛车,汉武帝推恩之末,诸侯寡弱,贫者至乘牛车,其后稍见贵之”,到汉灵帝和汉献帝后,“天子至士庶遂以为常乘”,但这种说法有些牵强。

 汉献帝是东汉的末代皇帝,时局动荡,他时不时就会被人挟持,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对象,经常奔走在出逃路上。《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载,汉献帝出逃陕县,北渡黄河时丢失了车马辎重,只有步行出逃。不久他在安邑定都,没有车马,只有乘坐牛车出行,这是非常时期的无奈之举。后来,有了车马,汉献帝自然就不乘牛车了。但有了皇帝开头,大家赶赶时髦也是可以理解的。

 从耕田犁地到交通运输,加上朝廷对牛的保护,赋予牛不低的身价。成都市出土的一通东汉石碑中,就有“牛一头,万五千”的记载。

 绵阳永兴双包山西汉木椁墓二号墓出土30件木牛,根据汉代“厚资多藏,漆用如生人”的丧葬习俗来看,墓主生前家中肯定养牛不少。墓葬出土的其他文物,多数都是高档物品,大部分都是生活器具,还有彰显身份的漆木马和马车。因此,墓主生前养的牛应该主要是用来食用的,但也不排除有牛车的存在,不过墓葬中并没有牛车出土。

 由此可见,绵阳市博物馆展出的这件木牛并不简单,而是承载了西汉时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张登军(绵阳日报社融媒体)

供稿: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绵阳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