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刘文 蒲江林 ‖ 梓潼由来及其置县设郡考

作者:刘 文 蒲江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4-10 23:35:16 浏览次数:1289 【字体:

梓潼由来及其置县设郡考

刘 文 蒲江林

2019年11月至2020年8月,配合中央电视台拍摄和制作《中国影像方志• 四川卷 •梓潼篇》,笔者对有关专家、学者、方志爱好者对梓潼的得名及其置县设郡历史质疑进行了考证,并以此文回应最近相关人士的垂询。

梓潼得名源于三种说法

老子《道德经》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恒名”。梓潼是文昌帝君悟道行善之所、弘文宣化之地,可谓“一贯道之”,而梓潼之名也堪称“恒名”。然而其名如何命名的呢?梓潼得名有三说:一是得名于梓潼部落国;二是得名于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三是得名于梓潼县城所据的山水地貌。

第一种说法出自任乃强、杨立伟《四川地名考释•梓潼县考》,同时任乃强在其《四川上古史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中认为,梓潼是一个民族聚居区。族大人众,历史悠久。梓潼二字,“莽曰子同”。可以设想,二字是译民族本语的音,并无汉文意义。王莽将“梓潼”改作“子同”,并非他也提倡简化字,只是“译无定字”。使用“子同”二字,还有表明“同属子民”之意,亦即说明这个地区还有一部分民族未完全融合,仍自称为“子同”,即梓潼。笔者将此说法简称“任说”。而从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1 先秦部分》(1982年版)第11-12页可以看出梓潼属嘉陵江流域氐所在范围。

先秦梓潼为氐人所在范围

第二种说法出自明董斯张撰《广博物志》(卷四十),梓潼山原名尼陈山,为夏禹治水疏理河道陈放尼土的地方,故名。夏禹欲造独木舟,知尼陈山有梓木,径一丈二尺,令匠者伐之,梓树不伏,化为童子,禹责而伐之,先民以为尼陈山梓树为童子所化,故改尼陈山为梓潼山,又因驰水缠绕,以水为表,故名梓潼。这种说法简称“董说”。

第三种说法出自北宋乐史所著《太平寰宇记》(卷八十四)载,引《华阳国志》云,“以县东依梓林,西枕潼水,以此为名。”笔者简称其为“乐说”。而今梓林潼水之说已成为梓潼地方人士和一般学者流行之说。由于梓林潼水说成为流行之说,《中国影像方志• 四川卷 •梓潼篇》中的地名记亦采用了此说。

究竟那种说法更准确呢?笔者认为,应该考证梓潼这一地名的历史。

据《梓潼县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载:“梓潼之名传之久矣,远在夏商之际,即已有梓潼之名。”

再据西汉杨雄所著《蜀王本纪》载,秦惠王知蜀王好色,许缘五女于蜀,蜀王中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由此文献可知,早在战国时期,“梓潼”已经载入古蜀史册。又据《西充县志》“充国县界,东连宕渠(今四川渠县),南接安汉(今四川南充),西倚涪县潺亭、梓潼,北邻阆中县。”西充是原充国的核心。这亦可傍证历史上可能存在梓潼国。而任乃强在其《巴蜀上古史新探》中则说:“梓潼还很早就建成了一座雷神庙,来显示它的民族威力。那就是今天还保存下来的七曲山的文昌庙。隋唐以后都说他是‘司禄命之神’,秦汉到南北朝都说他是凶恶的雷神。其庙叫善板神祠。这样以神道管理顽强的民族,可能是梓潼王创造出来的。”

另据最新的考古发现——里耶秦简第八层71简牍有这样的记载:“卅一年二月癸未朔丙戌,迁陵丞昌敢言之:迁□佐日备者,士五(伍)梓潼长辛見(亲)欣补,谒令□Ⅱ8—71二月丙戌水十一刻刻下八,守府快行尉曹。□8—71背。”这段话的大意为,秦始皇三十一年二月四日(即公元前216年二月四日),迁陵县丞昌如实报告记录如下:迁陵县佐即将任职到期,拟由来自梓潼县长辛見(亲)里老兵名欣的补缺,特别请示。时间为二月四日水十一刻刻下八(即约晚上十一点半),即由守府(洞庭郡府)快行(特快专递送达)尉曹(迁陵县司职卒徒转运工作的曹吏)。而湖南文物研究所编著的《里耶秦简》中的校注第一卷第54页指出:此事《二年律令• 律秩》(张家山汉简吕后二年,即公元前193年)也有记载。同时里秦第八层1445简牍记载:“卅二年,启陵乡守夫当作,上造,居梓潼武昌,今徙为临沅司空啬夫”。这段文字是说,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梓潼县武昌里一个叫夫的人,从启陵乡守的职位调任临沅司空啬夫(即其主管官员)。2002年4月,发掘于湘西龙山县里耶镇的《里耶秦简》被学术界称之为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秦代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里耶秦简》记载了时间由秦始皇(含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到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前后约十五年秦王朝洞庭郡下辖的迁陵县档案。由此文物可知,里耶秦简两次提到“梓潼”,在秦代大一统时,“梓潼”已经载入秦帝国的历史中。

里耶秦简两次提到“梓潼”

据班固《前汉书》载:“五妇山,驰水所出,南入涪,行五百五十里。莽曰子同。” 梓潼之驰水,流行于红土丘陵之谷壑间,蜿蜒回曲如蛇形,故先民呼为蛇水,又作九曲水。古蛇字写作虵,《汉志》书为驰,驰者,水流急也。故云,广汉郡有五妇山。今志亦有五妇岭的记载。而在汉以前没有潼水、潼江的称谓。郦道元《水经注》才将潼江称作梓潼水、潼水。《隋书》称潼江,沿用至今。因此,梓潼的最初得名是无潼水可枕的。

既然没有潼水可枕,那么有梓林可依么?《梓潼县志(乾隆四十五年版)》载,袁还朴的旧志序中说,梓潼“求所为楩梓杞楠之材,无有也。求所为叔鲔王鳣之鳞,无有也。”袁还朴则系清乾隆年间梓潼县令,为清代《梓潼县志》首创者。

而在2000年,笔者还专门找《梓潼林业志》编纂者赵义才求证,梓潼是否在古时有梓林。赵先生经过多方考证,从气候和自然地理位置上看,梓潼有生长梓树的可能,也有梓树,梓潼人称之为“豇豆树”,但是否存在如董斯张撰《广博物志》中那种“百木之长”的木王,梓潼找不到上百年的梓树。只从仁和镇观龙场、原大新乡秋树村找到有云鳅树的线索。即或真有梓林,也不在今七曲山东部,而在县域东部。因此,从方志到现实,梓潼并不盛产梓木,可能“东依梓林”也不存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梓潼得名三种说法中,“任说”的推断——梓潼的由来是得名于,接近历史的真相,比较准确一些,“董说”“乐说”均缺少历史依据;而在《中国影像方志• 四川卷 •梓潼篇》中采用“乐说”,则是千年来的约定俗成。

梓潼置县已逾2300年

郡县制保证了历史中国相对稳定和统一,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楚武王熊通;郡制起源于秦国,秦穆公嬴任好。其中中国历史上第一县叫权县,楚武王熊通(?~前690年)继位(前740年~前690年)三年后,挥师越过罗国,攻打并灭掉位于汉江平原西部的权国后,他没有像其他诸侯那样,将掠夺的土地分封给臣下,而是改权国为权县(治今湖北省当阳县东),设置县尹(以后称县令、县长),命斗缗(原权国国君)为权尹(可以世袭),把所有权力“悬”(其本意是“县”)挂在中央手中,加以管理,这是春秋时期最早设县的行政体制改革,被史学家称为“春秋第一县”。历史悠久的梓潼何时置县?也有三说。

一是西汉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所置。

二是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刘彻所置。

三是先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85年)嬴稷所置。

笔者将这三种梓潼置县起始点简称汉高帝置说、汉武帝置说、先秦昭襄王置说。在《中国影像方志• 四川卷 •梓潼篇》中我们采用了先秦昭襄王置说。

汉高帝置说的主要依据为,梓潼县现在最早县志朱帘所修《梓潼县志(乾隆四十五年版)》载:“汉,梓潼县,寻为广汉郡治。”而广汉郡为刘邦在公元前201年分巴析蜀所置,其意为“广大汉业”,梓潼县为郡治所在地。清张香海所修《梓潼县志(咸丰八年版)》沿袭了《梓潼县志(乾隆四十五年版)》。《直隶绵州志》(乾隆版)卷一记载:“汉置梓潼县,寻为广汉郡治。”《四川通志》(嘉庆版)卷二记载:“汉置梓潼县,为广汉郡治。后汉移郡治县雒县。”《华阳国志•蜀志》(《四库全书影印本》)卷三记载:“广汉郡,高帝六年置,属县八……南支成都百二十里,西接汶山,北接梓潼,东接巴郡。”

汉武帝置说的依据是,《寰宇记》引《华阳国志》云:“汉武元鼎元年置。以县东倚梓林、西枕潼水,以此为名”。而据曾校订中国第一部地方志常璩所著《华阳国志》的任乃强先生考证:“今按:此谬说也。常璩未有此文。《前汉志》: ‘广汉郡,高帝置’。以梓潼县为郡治。”

先秦昭襄王置说的依据是,《梓潼县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则明确说:“秦昭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85年),始于蜀地实行郡县制,置蜀郡,分其地为三十一县,梓潼始置县,隶于蜀郡。”《梓潼县志》(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则沿袭前志说法:“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前285年),秦王朝开始在蜀地实行郡县制,置蜀郡,划蜀地为三十一县,梓潼县始置,隶属秦国蜀郡。”

绵阳师范学院蒋志教授所著《绵阳简史新编》(绵阳社科丛书之十三 绵文广新内2016第202号)载:“公元前285年,以原蜀国地设蜀郡,蜀郡下辖19县,绵阳市境内为蜀国辖地,设有郪县(辖今三台、盐亭、射洪、中江、蓬溪一带)、梓潼县(辖今梓潼、游仙、涪城、安州区和江油的一部分),这两个县在蜀国时都是古老的部落发展而来的小国,原部族的力量还较强大,因而在此设县,加强统治。”

1983年12月至1984年1月,在湖北张家山西汉早期墓葬出土的《二年律令·秩律》竹“简四四七”编号中有“临邛、新都、武阳、梓(湩)[潼]、涪、南郑…(共52县)”竹简中“秩”字,是指古代官吏的俸禄之意,“官人益秩,庶人益禄” 。从竹简释文中看:吕后二年,即高后(吕雉)二年(前186年),距秦朝灭亡仅16年,梓潼县已经在汉朝庭的典籍上。因此,梓潼更不是汉武帝刘彻元鼎元年始置。

里耶秦简简牍8-71编号“梓潼长辛見(亲)欣补”、简牍1445编号“卅二年啓陵鄉守夫當坐上造居梓潼武昌今徙(正面)” 等有“梓潼”的记录。《里耶秦简》校注第一卷第54页对“梓潼”的注释为:“梓潼,县名。《汉书·地理志》 属广汉郡,治所在今梓潼县。”由此可以推断,梓潼在秦帝国时已经置县。

按《汉书·高帝纪第一上》记载,鸿门宴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后的二月,即乙未年(前206年),“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今江苏徐州)。背约,更立沛公(刘邦)为汉王,王巴、蜀、汉中四十一县之,都南郑(今汉中市)。”“巴、蜀、汉中” 三郡所辖41县为秦朝沿袭秦国在巴蜀实行郡县制雏形的延续。按原县志办主编敬永金老先生的指导,笔者查找到,由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教授谭其骧主编, 1982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秦代郡县列表·蜀郡》“可考县名”栏内,巴、蜀、汉中三郡共置“四十一县”的县数中,梓潼县为蜀郡十八县之一。由此完全肯定,梓潼至迟在秦代已经置县,而非汉初刘邦始置。

再据谭其骧主编《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5年10月版)战国时期全图梓潼县在蜀占据明显位置。这也说明梓潼是秦代以前设置的古县。又据《中国史话》丛书之《梓潼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15年版)封底阅读提示框提要第一句明确说:“梓潼历史悠久,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前285)置县。”而其上“中国史话”徽标标注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史话》丛书由编委会主任由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担任,而副主任则有时任分管中国地方志工作的社会科院副院长武寅,中国地方志工作领导小组相关专家为副主任或委员。《中国史话》丛书之《梓潼史话》出版发行时正是梓潼置县2300年之时。梓潼置县至今,县名一直沿用,仅王莽篡汉时,一度(9年至25年)改名子同;西魏废帝二年(553年)至隋大业三年(607年)期间,曾易名安寿,前后共计70年。此外,虽迁移并析不定,但县名再无变更。

梓潼曾五度为郡治

今日之梓潼仅是1443.92平方千米的小县,民国时百姓戏称“寡梓潼”,而清代康熙二十五年时任知县袁还朴称之为“小邑”。历史上的梓潼却是大县。任乃强先生在《巴蜀上古史初探》中说:“可以设想,古梓潼县地面很宽,约有今天梓潼县的十倍。大概东抵嘉陵江,西至成都平原,包括有今天梓潼、剑阁、青川三县和江油、绵阳、盐亭和广元的大部分。”任乃强先生这种说法从《二年律令·秩律》竹“简四四七”编号(中有“临邛、新都、武阳、梓(湩)[潼]、涪、南郑…”)可以得到印证。梓潼在汉初列第四位。

另据2019年3月梓潼籍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副教授李春林向笔者传过来的“梓潼令印”图片,据笔者考证,这枚收藏收上海博物馆的“梓潼令印”系东汉时期梓潼行政首长的官印。在秦汉时期,大县行政首长为“令”,小县行政长官则是“长”(西汉县区的户数,《汉书·百官公卿表》载:“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蒋志教授所著《绵阳简史新编》亦说,始置的梓潼县是原梓潼部落国的辖地。

东汉“梓潼令印”

梓潼在历史上曾有较大的影响力。在两汉时有相当高的美誉度,据重庆三峡博物馆国宝级文物景云碑记载,广汉郡梓潼县人景云曾在东汉永元年间在朐忍县(今重庆市云阳县)任县令,终于任上,碑文赞景云“君其始仕,天资明括,典牧二城,朱紫有别,强不凌弱,威不猛害,政化如神。蒸民乃厉,州郡并表,当享符艾。大命颠覆,中年殂殁。如丧考妣,三载泣怛,追勿八音,百姓流泪。魂灵既载,农夫恻结,行路抚涕,织妇喑咽。吏民怀慕,户有祠祭,烟火相望,四时不绝。”

景云碑

梓潼“地联秦关,路当扼蜀”,北扼剑门,南控涪江,号称“扼控三巴,益州衿领”,是古蜀国北部门户,其南部系石牛道险夷交接点(五妇岭送险亭即是古蜀道显著路标),为“千里栈道,通于蜀汉”的南栈出入口,有“蜀北锁钥”之称,成为“商旅云集、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自汉初至南北朝西魏,前后750余年,梓潼多为郡守治所。

2018年9月29日,四川省地情网转载梓潼县方志办颜友所撰《梓潼:县名沿用两千多年,五度为郡治》,其文中说:“梓潼曾经五度为郡治所。一是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分巴郡、割蜀郡之地,在梓潼设广汉郡,史称‘分巴割蜀以置广汉’。下辖梓潼、什邡、涪、绵竹、葭萌、郪、新都、白水、甸氐道、刚氐道、阴平道等13县道。二是初始元年(9年)王莽篡汉,为避‘汉’字,将广汉郡改名子同郡。东汉建武元年(25年),公孙述据蜀,建‘大成国’,将子同郡改名就都郡,梓潼县仍置,为就都郡治地。三是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分广汉郡之地,在梓潼置梓潼郡,分辖梓潼、剑阁、汉德、涪县、汉寿、昭欢、白水等县。四是梁天监四年(505年),北魏尚书刑峦入蜀,夺得南梁之梁、益二州十四郡之地,在梓潼设梓潼郡,隶属东益州。五是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大将军尉迟回伐蜀,在梓潼置潼州郡(又名潼川郡、东川郡),隶属益州大都督始州。”

据《绵阳市志》(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上卷《广汉郡治考》记载,梓潼县作为广汉郡治长达316年。2012年12月中旬,梓潼县城两路口出土文物证实了广汉郡治设于梓潼神乡的文献记载,也证实了《汉书•地理志》郡治梓潼“有工官”的说法。2015年1月,梓潼县城九旬老人仇子元还对笔者说,解放前,在今梓潼县城老区文昌路还有“古潼川郡”木坊,其大致位置在原县政协地段,即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县城北门,过门就为北门外。

结论:

 梓潼得名由来悠久,可溯至先秦以前,其名源于“梓潼(民族部落)国”的称谓;梓潼始置县于公元前285年,比秦始皇统一中国、在全国设置郡县制早64年;梓潼曾五度为郡治,首为广汉郡治,终为潼川郡治。

作者简介

 刘文,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会员,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专家,梓潼县委党史研究室兼县地方志编纂中心副主任。

 蒲江林,绵阳市地方史志学会常务理事,梓潼县委党史研究室兼县地方志编纂中心主任。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刘 文 蒲江林

供稿:史志绵阳(据梓潼县地方志编纂中心)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