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唐代人怎么过上巳节

作者:张勃 来源:《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11日 12版) 发布时间:2021-04-11 22:55:57 浏览次数:649 【字体:

作者:张勃《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11日 12版)

故宫宁寿宫花园中褉赏亭内的曲水流觞 李韵摄/光明图片

今年4月14日,农历三月初三,是上巳节。这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已经被今人忽略,甚至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存在;而在唐代,它却是法定放假的重要节日。

“赐欢仍许醉,此会兴如何。翰苑主恩重,曲江春意多。花低羞艳妓,莺散让清歌。共道升平乐,元和胜永和。”

唐宪宗元和年间的一次上巳节,白居易参加皇帝主持的曲江宴会后,留下了上面那首即事诗,字里行间充满了感恩、欣喜之情。诗中的“永和”指的是东晋永和九年上巳节(公元353年)的兰亭集会。这次兰亭会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而流芳百世。被誉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这次兰亭集会,无疑是上巳节发展史上的一个丰碑。不过在白居易眼里,“元和胜永和”,他参加的这次曲江宴会是比兰亭集会更胜一筹的。白居易的个人书写有无溢美之词,我们不好揣测。但在上巳节悠久的发展历史上,唐代的确是一个难以超越的高峰。

唐代之前的上巳节

上巳节的得名源于过节的时间。我国古代曾流行干支纪日法,上巳节时在三月第一个巳日,故而得名,也称“元巳”。魏晋以降,上巳节相对固定在三月初三日,因此又称“三月三”。

上巳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有学者认为早在周代就已经出现,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也有的认为源于先民的生殖崇拜活动,或源于原始社会的性禁忌制度。而民间也有多种传说。其中一则与西周时期的周昭王有关,传说周昭王伐楚失败后淹死在汉水,两个叫延娟、延娱的女子挟拥着他一同沉没,当地人十分同情他们,每到上巳日就进行祭祀。另一则传说讲的是汉代人郭虞生有三个女儿,其中两个出生在三月上辰日,一个出生在上巳日,不幸的是,三个女儿在两天之内先后死亡,大家以为不吉利,所以都到水边洗浴清洁,以消除不祥。民间传说作为节日起源的解释虽不足凭信,却反映了上巳节最初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凶日的事实。也正因此,祓禊(音“服戏”,即在到水边洗濯去垢,以驱凶祈吉——编者注)就成为上巳节兴起最早也最重要的习俗活动,并且是从上到下、全民参与的习俗活动,《后汉书·礼仪志》就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

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巳节的习俗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人们不仅到水边洗手濯足,还有将酒洒到河中、将鸡蛋和枣投到水里的做法,并形成列宴作饮、曲水流觞之俗。曲水流觞就是人们结伴到水边祓禊后,坐在弯曲的水流两旁,在上游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文人们追求风雅,不仅饮酒,还要赋诗。前面所说的兰亭集会就是如此。“曲水”有的是天然流水,有的是人工设置。最早的人工曲水流觞,是曹魏时在洛阳御苑中建造的“流杯石沟”和“禊堂”。据《宋书·礼志》记载:“魏明帝天渊池南,设流杯石沟,燕群臣。”这一做法影响深远,今天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宁寿宫花园里还有禊赏亭,亭中可感受曲水流觞的韵味。

因为上巳节和水密切相关,为了增加娱乐性,魏晋时期还发明了水上“百戏之具”,到隋朝更将其发扬光大。隋炀帝曾经让人造“水饰”72种,并在上巳节召集大臣欣赏。这些水饰有人物,有禽兽鱼鸟,都用木头雕刻而成,“或乘舟,或乘山,或乘平洲,或乘宫殿,木人长二尺,衣以绮罗,装以金碧,及作禽兽鱼鸟,皆能运动如生,随水曲而行”,精妙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到唐代,在相对安定、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中,上巳节达至其生命的鼎盛,成为官民最看重的节日之一,堪称春天的狂欢节。

令节推元巳

过节是需要时间的,唐代将过上巳节的时间用制度化的方式进行了规范。

在我国,至少从秦汉时代起,国家公务人员已有休沐和告宁制度,但普遍地给节日放假,是始于唐代。在唐玄宗开元七年就有上巳节放假一天的规定,唐德宗贞元四年(公元788年)颁布《三节赐宴赏钱诏》,更将其定为“三令节”之一(即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日上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编者注),鼓励大家快乐过节,规定三节时,“宜任文武百僚,择胜地追赏。”同时给予制度化的资金支持。此后,上巳节宴会蔚然成风,不仅皇帝“赐群臣大宴,登高临流,与时所宜”,就是地方官员,也得以“自宴其僚属”,从而成为大唐兴盛的重要表征。

“令节推元巳”。上巳节当然不是上层官员的专属“令节”,它是大家共同的“令节”。“三月初三日,千家与万家。蝶飞秦地草,莺入汉宫花。鞍马皆争丽,笙歌尽斗奢。”唐代诗人殷尧藩的这首《上巳日赠都上人》,所描写的正是不分男女、不分老少、不分上下的狂欢场面。

倾都祓禊晨

祓禊是上巳节的标志性活动,“巳日帝城春,倾都祓禊晨。”唐代人依然沿袭着到水边洗濯的做法。不过,与之前人们喜欢在水边洗濯不同,唐代人更愿意乘着船一边饮酒一边游玩。宋之问曾泛舟昆明池,目睹了“桃水涨而浦红,苹风摇而浪白”的良辰美景;卢纶则奉陪浑侍中泛舟渭河,共同领略了“青舸锦帆开,浮天接上台。晚莺和玉笛,春浪动金罍”的优美风情……

伴随着舟船成为许多唐人在上巳节的活动空间,船上、水中的活动变得丰富起来。人们在船上设宴禊饮,歌舞奏乐。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三月三日,白居易、刘禹锡等15人就在洛水“合宴于舟中”,他们“由斗亭,历魏堤,抵津桥,登临溯沿,自晨及暮,簪组交映,歌笑间发,前水嬉而后妓乐,左笔砚而右壶觞”,潇洒风流,引来众人围观。

当时人们还在船上安排百戏表演,甚至出现竞渡的盛况。符载的《上巳日陪刘尚书宴集北池序》对此有集中描写:“其降车也,鼙鼓发;登舟也,丝桐揭;解缆也,百戏作。”又有竞渡之戏:“一号令,雷鼓而飞,千桡动,万夫呼。闪电流于目眦,羽翼生于肘下。”激烈的争夺引来众多的观看者,他们欢呼着呐喊着,为自己心仪的船只加油助威,场面十分热烈。宫中也有竞渡的做法,宫女们则是重要的参与者。“猩猩血彩系头标,天上齐声举画桡。却是内人争意切,六宫罗袖一时招。”一千多年前宫廷竞渡活动的热闹繁华,就这样从张祜《上巳乐》有声有色的描写中迸发出来。上巳竞渡是唐代人的新发明,它无疑扩张了上巳节的声势,也进一步激发了上巳节的生机与活力。

满国赏芳辰

上巳节是一个春天的节日。此时恰值莺啼柳绿、繁花似锦,踏青游玩便成为节日里的亮丽风景,曲江一带更是踏青赏玩的好去处。曲江位于唐都长安东南部,因“其水曲折似嘉陵江”而得名。这里“菰蒲葱翠,柳阴四合”,亭台楼阁星罗棋布,是著名的风景胜地。上巳节时,皇家在此招宴,百姓们也来踏青赏春,以至平时找都找不到的人,却在这里不期而遇。许棠有首诗很好地描状了曲江三月三日的盛况:“满国赏芳辰,飞蹄复走轮。好花皆折尽,明日恐无春。鸟避连云幄,鱼惊远浪尘。”整个长安城的人都出动了,马蹄飞奔,车轮滚滚。美丽的花朵纷纷被折,恐怕明天就看不到春天的样子了。小鸟们慌忙避开高高搭起的帐篷,鱼儿们则被远处的浪花吓得钻进水中……春天的景色如此动人,欢娱的生活如此令人不舍,“绿水残霞催席散,画楼初月待人归。”踏青游玩总是要到天色暗下来方才罢休。

上巳节是前人留给唐代人的文化遗产,唐代人则通过自己的节日生活继承了这份遗产并将其发扬光大。上巳节的不少活动,如踏青、泛舟、竞渡等都是前代上巳节罕见的,但在唐代都成为时人过节的重要方式,并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如果我们将上巳节的历史比作一根长长的链条,唐代无疑是其中最夺目的那一环。

(作者:张勃,系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为“北京联合大学高水平科研成果奖孵化项目”研究成果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