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沱水村居 张大千在太和场 ‖ 林元亨

作者:林元亨 来源:成都日报(2021年5月10日第11版) 发布时间:2021-05-31 15:37:14 浏览次数:1105 【字体:

沱水村居 张大千在太和场

林元亨

抗战初期,张大千从北平辗转回成都,全家一二十口人在成都借居近十年,住的地方有八九处。1945年,从敦煌归来的张大千在昭觉寺整理敦煌临摹作品。1946年至1947年,张大千画中题款署以“沱水村居”居多,原因是这两年时间,他主要住在了太和场蔡家碾的钟家大院。

位于郫都区犀浦的钟家大院,农耕田园、墟里上烟,竹篱茅舍、阡陌纵横,宛如世外桃源。张大千不会想到,这里的田园将是他未来梦里的家山与故乡,一次次在画中归来,云暖梦痕。

“八老师”与儿女们的幸福时光

张大千的家人是什么时候搬到钟家大院的呢?次女“十一”张心庆在纪念太和场中心小学的音乐启蒙老师、中共地下党员田曼之(原名曹孟泉)的文章里,提及是1941年:“1941年,为了躲避日本兵的轰炸,我们全家大人小孩都搬到成都郊区的一个小镇——郫县太和场的钟家大院”“母亲曾正蓉将我们5个小姐妹送到太和场中心小学上学。那一年,城里好多人都疏散到那里,转到学校的学生特别多。学校还组织了迎新会,大家表演了许多节目,快板、唱歌、跳舞等。那年我是五年级学生,11岁,我们6个小朋友合唱了一支《放羊歌》,唱得很有感情。”

1963年,女儿“十一”心庆与父亲张大千合影于香港

当时,学校的陈慧仁、田曼之、甘道铭,以及一位钱姓老师,都是中共地下党员,他们来到太和场后,向群众宣传抗日,演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教唱抗日歌曲。

张大千举家搬迁至郫县太和场(今郫都区团结镇)蔡家碾钟家院子居住,主要是因为四川大学教授、钟家女婿林思进的介绍。钟家是当时太和场的望族,族人中知识分子和名人、军人很多,多和张大千有所往来,林思进介绍钟家大院,张大千也信得过。当时,大千子女念书的太和场中心小学创办人和校长钟持钧(字立明)、太和乡乡长钟持琳(字伯群),都是钟家后人。蔡家碾钟家院子原来的主人钟雨秋也是恬侃的叔公,他记得小时候,曾经去蔡家碾张家玩过一次,还看见了张大千养的藏獒。

张大千住过的钟家院子后来作为当地的小学

心瑞、心庆则记得小时候在钟家大院里与邻居的同龄小伙伴一起跳“飞机房”、跳橡筋绳、玩“官兵捉强盗”,又唱又闹的快乐情景。多年后,张心庆重访钟家大院,还碰到一个“身穿阴丹布上了年纪的老太婆”,腰杆拴着喂猪的围腰,来到心庆身边凝视了很久,终于认出来了,大声道:“你是十一姐!”据四川博物院研究员杨诗云记载:这个太婆是当地农民沈云礼打草鞋的老婆王顺清,她是钟家大院的佃客,小时候常与心庆姐妹们“逮猫猫”。她们牵手哈哈大笑,王太婆开始拉起家常道:“我给你爸爸打了一双线耳子草鞋,他给我画了一幅画……”

20世纪30年代,张大千与女儿“拾得”心瑞(左)、“十一”心庆(右)

儿女们在钟家大院留有最为美好的回忆,而张大千在太和场的日子,也可以用“惬意”和“闲适”来形容。张大千家中排行第八,当地的乡邻都亲切地叫他“八老师”。场上喝茶,人们都争着为他开茶钱,“八老师的茶钱,这边开了哈!”城里的朋友来寻访他,偶尔会碰上他系着围腰,亲自下厨做“大千私房菜”,比如用郫县豆瓣和场上石堤堰鲶鱼做的“大千豆瓣鲶鱼”。据说,当地人出了纠纷,他还经常出面充当“和事佬”。因为太和场的副乡长张正修是其拜把兄弟,他还为太和场手写了“古太和场”4字,这块黑漆金字牌匾,据说上世纪60年代,都还挂在场口。张大千随手送画的故事,则在太和场四处流传。比如,1945年春,太和场医生薛遂亭多次给他和家人看病,张大千画了一幅达摩画像赠予,以示感激之情;又比如心瑞、心庆儿时的玩伴王顺清所说的“以画换草鞋”,可惜这幅画后来不翼而飞。

钟家大院初识徐雯波

1945年后,张大千主要居住在太和场,或许是因为邻居家徐二姐。

女儿心瑞回忆,张大千1945年在昭觉寺创作,她和弟弟去陪父亲。张大千思念小女儿了,心瑞的母亲黄凝素就让在平时家里帮忙照看孩子的邻居家徐二姐(徐鸿宾)帮忙,带了小女儿去看他。一来二去,这个和心瑞同岁(抑或后来是中学同学)的徐二姐,后来怀了孕,成了张大千的第四任太太徐雯波。而当时三太太杨宛君还在昭觉寺,就此事当面质问二人。黄凝素则为此坚决地跟张大千离了婚。

对于“张大千初识徐雯波”,以及“徐雯波”的家世,杨诗云在《张大千在犀浦》一文里记载,林思进和尹昌衡陪同张大千第一次到钟家大院,主人钟雨秋的一个女仆上茶,“瓜子脸、面目清秀、身材瘦削、头扎小辫的小女子”,“她表情羞涩,低着头不言语”。张大千问询,得知女孩命苦,家道中落,在亲戚钟家当丫头只为了有一口饭吃。或许为此,张大千对这个女孩有了一份特别的怜惜。这个女孩就是后来的徐雯波:“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后,张大千携徐鸿宾去北京、上海等地一游,让她见世面长知识,接触新事物。……20世纪40年代末,大千正式纳鸿宾为第四房,更名为雯波。他们的结婚仪式在成都桂王桥西街贲园府举行,因时局混乱,不敢张扬。婚前雯波已是孕期,后产下一女,取名心碧,可惜不久夭折;翌年,又生下一个孩子取名心建(误,当为健)。”

张大千与徐雯波

对于四太太徐雯波,心庆在《父亲与我的母亲们》中写道:“我的第四个母亲徐雯波,曾经是我们家的邻居(在成都郫县太和场)。起初,她和我大姐是好朋友,常到我们家来玩。她当时没有工作,有时也帮忙照顾我们几个弟妹。上一辈人的事情,有些我们也搞不清楚。后来,我们就成了一家人。”

有田谁道不思归

1946年秋,张大千率亲友门人游峨眉,中秋后方回到成都太和场,随即准备作品,打算在上海举办画展。在重阳节前三天,张大千画《溪山游屐图》,并题五律一首:“小与世缘隔,人知卖药翁;平生几两屐,云水百千重。济胜顽身健,遗荣天爵崇;声闹稍未断,昏晓寺门钟。”后附题识:“自峨眉远归沱水,壁张此画,拈四十字,书以填白。阿爰。”

1946年,张大千作《晚山看云图》和《溪山游屐图》,于“沱水村居”

1946年,从夏到秋,47岁的张大千在太和场钟家大院又作《溪山云霭》和《山上清泉》,分别题款曰:“木叶含风静,千山尚绿肥。微晖弄晴晚,犹暖旧林扉。丙戌夏日,略师北宗画法于沱水村居。爰”,“凝碧丛丛接九阍,染花乔木识灵根。登山高思如云暖,浅笑虚堂梦里痕。丙戌九秋沱水邨(村)居涉事,大千张爰。”那时候,他不会想到,这里的田园将是他未来梦里的家山与故乡。

张大千的儿子心玉(张枭)曾在《先父和他的庭院》一文中,对永定村归园田居般的生活,充满了怀念,“先父把家安置在成都附近的郫县太和乡,租农家院一角,房屋虽然简朴,但有一庭院。院内种有花木,还有一个小鱼池。房后面是一片竹林,周围皆为农田,颇有古朴淡雅的田园风味。先父甚喜,又按自己的构思,在房后竹林的空地中引水渠、设花坛。”“1943年秋,先父从敦煌返成都后,一直没有固定的住处,直到1947年,才在成都西郊金牛坝建了自己的住所,留有一亩左右的空地,种了各种花草。第二年,先父去香港,后于1950年应邀赴印度讲学和考察,从此,再未回来。”

“再未回来”的张大千,后来在海外每每给同乡作画,多题35岁时写巫峡清秋的《浣溪沙》词:“井络高秋隐夕晖,片帆处处忆猿啼,有田谁道不思归。白帝彩云天百折,黄牛浊浪路三迷,音书人事近来疑。”

他在《井络高秋》(1953年作)和《白帝清晓》(1968年作)题《浣溪沙》一词后,分别题有“予二十年前赋此词,谁道竟为田累而不得归耶!癸巳秋日写似海伦女士。女士与予皆蜀人,写此不无同是天涯之感。大千张爰同客江户”“吾年三十五岁时写依题之。一时朋辈和之甚众。顷者天循乡兄索写此图,嘱录旧作,今真欲归不得矣。五十七年重九前五日,爰。”

一年多以前,我和朋友卢泽明在团结镇永定村转了数遍,问询了多位老人,才在12组的村民王德友的带领下,寻访到周围已经拆迁了的钟家大院。由于原住居民已经搬走,钟家大院仿佛一个孤岛,在一片水泥废墟中,等着修缮,抑或搬迁。王德友告诉我们,听他父亲讲,张大千是一个很懂礼的人,孩子和人打架了,他总是训斥自己的孩子,夏天去蔡家碾河沟里洗澡,他总是穿着长衫下水。

离钟家院子几步远,一丛竹林下是范家。范师傅告诉我们,他的母亲以前就帮过张大千家。后来,钟家院子一度是学校,他和王德友都在这个学校读过书。在他们的记忆里,那个院子真美。

临走时,我们注意到,一棵柚树从四门洞开的钟家院子探出墙来,结满了喜人的柚子,而院子门口几棵高大的楠木,是否是大千先生昔年所见,抑或亲手所植?蔡家碾的浓荫里,从春到秋,常有子规啼鸣、杜鹃啼血。不知多年前居住于此的大千先生,是否也听见,声声惊心?

1946年,张大千作《晚山看云图》和《溪山游屐图》,于“沱水村居”

彼时,他不知道,此后的自己,唯有在书画里,一次次归来,云暖梦痕。“老更栽梅愿不违,要今绕屋尽芳菲。莫嗟几度能相赏,即死孱魂化鹤归”(《环筚庵种梅百本》),“不见巴人作巴语,争教蜀客怜蜀山。垂老可无归国计,梦中满意说乡关”(《无题》)。

来源:成都日报(2021年5月10日第11版

文/图: 林元亨

来源: 成都日报(2021年5月10日第11版)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