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跷脚牛肉与周村往事 ‖ 王君华

作者:王君华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9-23 19:25:07 浏览次数:903 【字体:

跷脚牛肉与周庄往事

王君华

今日之跷脚牛肉,早已从下里巴人的餐桌,荣登大雅之堂,成为闻名于世的一方乐山美食、名食。梳理其间的创始、传承、创新,在略显朦胧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指向一个地名——“周村”,亦始终跳不开一个氏族——“苏稽周氏”。

客家周氏落户苏稽

一般认为,乐山跷脚牛肉的“发源地”是周村。它是乐山市中区苏稽镇郊的一个村子,实际上较长一段时间属于曾经的杨湾,村名现在也已改为“长春”。周村,与“王村”“赵村”“李村”等中国无数个村子命名一样,因为这个村子绝大多数村民姓“周”,是为“苏稽周氏”。

苏稽镇

如果将历史的眼光放得长远些,包括今日乐山在内的绝大多数四川人,其实也均是“客家人”。

因为战乱,四川人口大量锐减,于是有了明初与清初政府主导、影响深远的“移民运动”,史家称这一历史现象为“湖广填四川”。

据周氏的一些族谱记载,在明初洪武时期(1368—1398),周姓一支族人从湖北麻城孝感而来。一路翻山越岭,拖儿挈女,辗转千里、历经艰辛,最终落户在今日乐山苏稽一带。

这支周姓族人,尊黄帝之臣周昌、周文王姬昌,或周公姬旦为得姓始祖;据说,三国周瑜、宋代周敦颐,均为其族显赫的历史人物;唐代的汝南周氏,更是有名世家,成为后来天下周氏共尊的先祖。

苏稽,位于乐峨之间,是一个美丽且历史悠久的古镇。唐为苏稽戍,宋为苏稽镇,清为苏稽乡。境内有临江河、峨眉河、青衣江,悠悠荡荡,迢遥千年。古诗有谓“水驿江城日日去,云峰高处见三峨。荻坪山下平如掌,一路人家白蜡多”,道尽了古镇千年的无尽风光。

苏稽镇

随着明初“移民入川”的大潮,在必然与偶然、有意与无意之间,周氏族人之选择落户苏稽,今日看来,依然颇具历史意味。

据当地传说,明初,周氏入川共四房五支,具体人数已然不详。他们曾分布于现今苏稽镇长虹村、工农村、长春村(即周村)等地,开荒种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主要从事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在周氏的族谱中,他们又分别被称为岩支、湾支、河支、东支等。但沧海桑田,古今的地域区划不停变动,曾经的周村,也曾一度隶属于怀苏、杨场、杨湾等,最终属于今日之苏稽镇。如今,当地一些尚存的旧地名,如“周山”“周埂子”“周石梯”,似乎还印证着曾经的“客家”周氏艰辛发展、繁衍生息的足迹。

当然,跷脚牛肉的起源时间,如今并无任何文献资料能帮我们上溯到明初。尽管,当地部分年长的村民大约因为“家族情怀”,更愿意将跷脚牛肉的起源,放在祖先入川的时期——如若真是如此,则跷脚牛肉作为一种“客家饮食”,其文化内涵似乎又可延展得更宽。当然,这需未来更多新文献的发现、研究和论证。

明末总兵定居嘉定

由于文献的阙如,明代苏稽周氏的发展,尚有些模糊。借助灌县周氏一支族谱,让我们约略推测苏稽周氏在明末的一些影响。

据载,明末时期,周氏曾出过一位武官,名叫周月照(1560—1639),他出生于江南安庆府南华县南华街,祖籍江西汝南。据说,周月照幼读诗书,但屡考不中、报国无门,遂弃文从武。“失之东篱、收之桑榆”,他竟一举考取武进士。其后,屡立战功,先后担任江西中协、南昌总兵;后奉调入川,任职上川南道总兵,带兵驻守嘉定及峨边一带;再后来干脆安家乐山,死后也葬于沙湾轸溪乡的铜河边。他有4个儿子,分别是周尚位、周尚魁、周尚斗、周尚义。其后经历明末清初战乱,不知什么原因,周尚义却在康熙五年(1667),带着宝剑、砚、沉香笔筒等三件“传家宝”,背起周月照的“木主”牌位,移家灌县,并在那里安家落户、开枝散叶,成为“灌县周氏”一支。

明末,上川南道一度曾下辖嘉定州、眉州、邛州、雅州等较大区域,总兵官相当于今天的军区司令员,权力非常大,也算得上是一时显赫了。

想来是因为“天下周氏,俱出汝南”的“共祖情结”,周月照极为照顾帮助苏稽周氏这一族。但是其具体如何照顾,却是不得而知。道光时期,苏稽周氏重建祠堂、重修族谱时,因为明末清初改朝换代,周氏家族谱散失,于是遂有“岐康一祖建兴运,继月公之福以承,名应崇天方得宠”等周氏字辈的重排。此外,亦有四川其他地方的周氏,将周月照定为“一世祖”,而有“月尚芝文天”的排辈。

从中,似乎也可以看出,在周氏族人的故老相传中,这位明末武官周月照确实给予了乐山苏稽周氏一支族人有“莫大恩惠”。

“跷脚牛肉”创始的猜想

在如今苏稽周氏许多年长者的口中,屡屡会提及一位叫周天顺的祖先的名字。故老口口相传中,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苏稽跷脚牛肉创始人。这位周天顺是何许人?何时人?他又是如何创造发明跷脚牛肉的呢?

有说,他就是明初带领周氏族人入川落户苏稽的第一代祖先,其后各支在农业生产之余,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如发展绞绳、纺织的几支,成为“绳子周村”;因杀牛经商、贩卖牛肉为主的一支,则成为“杀牛周村”。但根据明清律令,民间擅自宰杀、销售耕牛者,是要受到严厉刑事处罚的。比如大清律例就规定,凡私宰自己马牛者,杖一百、皮张入官。如果故意杀他人马牛者,杖七十、徒一年半。所以,笔者相信,“杀牛周村”名号之产生与流传,一定是清末民国的事。

关于周天顺其人,整理诸多资料,如一团乱麻。根据其相对较为可信的周氏族人取名排辈的诗句“岐康一祖建兴运,继月公之福以承,名应崇天方得宠”,以及“月尚芝文天”等推测,他大约是周月照之后第四代周氏“天”字辈人。如按每代20年计算推测,则他大约生活在清早期乾隆时期(约1739年前后)。

周天顺这位祖先,在如今周氏族人的口中,颇有些传奇色彩。据说,他开创了牛肉“分类销售”的先河,即销售鲜牛肉的同时,将有钱人不吃、而须抛弃的牛杂加些香料煮好,挑担下乡巡回售卖,深受欢迎。后来发展到在苏稽河边,支起篱笆土灶,摆上条桌条凳,熬汤煮肉,配合下酒……于是,跷脚牛肉美食就此“横空出世”。

传说毕竟是传说,现今尚无历史文献佐证。当时,朝廷法令的严密,农耕时代耕牛的宝贵,以及村民对耕牛的尊重,想来,在周天顺时代,有关“跷脚牛肉”的创造,也当如同“腊肉”“豆豉”等许多其他民间美食的发明,大约也只是因为耕牛老死、病死,在收取牛皮、牛肉后,由于农家分外节俭的性格,而吝惜大量牛杂、牛骨的丢弃,偶然间经清洗打理后,煮来加些调料并端上餐桌,供自己一家或多家族人享用,而有了一大“美味”的新发现、新发明和新创造。当然,此种做法,最初或许只是小范围流传于周天顺的家人或周氏族人之间。

因为,要使“跷脚牛肉”真正走向市场,似乎还要等待一些重要的因缘和前提——如朝廷法令的松弛、有大量牛的供应和宰杀。

周氏宗祠的兴建

到道光时,苏稽周氏一支已发展到600多人,蔚然成为地方一大氏族。大约是氏族的认同感、归宿感日益强烈,道光二年(1822),周氏族人商议,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修建宗祠,重修族谱,新立族规。

在祠堂修建中,大约是经历了与地方其他家族的土地之争,期间一度搁置,成为“半吊子工程”。直到道光八年(1828),周氏族人主动“起诉”,打了一场官司,作为“原告”的他们得到乐山县太爷支持,宗祠扩建、完善再度重启。三年后的道光十一年(1831),周氏宗祠终于建设完成,并立碑为念。碑文简述周氏一族发展、宗祠建设始末、捐资者名字等,以此激励族人。

据说,周氏宗祠,当地人又俗称“周庵子”“周祠堂”,占地3亩多,建筑物大约是前后三进殿堂、两大天井,并各有左右厢房,建设总共花费2000多两银子。官司的胜利,宗祠的“奢华”,不菲的财力,这无疑是当时周氏一族在苏稽地方“勃兴”的见证。

随着时间流逝,1968年祠堂成为小学校,1978年被拆除前殿、材料挪作他用,1987年全部被拆除,苏稽周氏曾经的辉煌见证,终究消失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而周氏宗祠碑,也历经重重“劫难”,一度被作为桥板,作为弃石。2017年,经苏稽周氏族人周汝源、周崇康等人多方努力,花费上万元,经抢救性保护,最终得以保存于长春村委会一处院棚中至今。

“杀牛周村”的崛起

清代晚期,特别是太平天国起义后的“川盐济楚”“川盐济滇”时代,乐山一带盐业飞速发展,如犍为、井研、五通等地,更是盐井林立。昔日盐业生产,牛力的使用成为“主流”。盐业发达,牛的需求显然大量增加。在新陈代谢中,“淘汰退役”的牛的数量也在增加。再加上清末朝政日益腐败,法令逐渐松弛,特别是辛亥革命后,一切均“重新洗牌”,甚至包括对牛的尊重与敬畏意识,也在变革中被抛弃了。

而在这半个多世纪中,苏稽水陆码头功能的格外凸显,甚或如丝绸、货运、贸易等产业工人的大量产生,于是商机、市场顺应而生。此外,有关资料统计,清末民初,苏稽周氏一族已发展到1306人,可谓人丁兴旺。并且,在其地流传的关于周氏族人与他姓之间种种争斗致胜的故事,显然是周氏一族地方“话语权”和“活跃度”,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增强的一种表徵。这些,或许都促使聪明的周氏族人,在嗅到了宰牛业带来的无限商机后,最终投入其中,而渐渐挣得“杀牛周村”这一明显带有“民间垄断”性质地域名号。于是,也就有了乐山一地只有周村才有宰牛杀牛“专利”的说法,以及周村人贩牛足迹遍布川西南广交朋友,时常赶牛上百头一串串绵延在茶马古道的传说故事。

据说,周氏族人也因此总结了一整套饲养、繁育、购买、淘汰、宰杀、销售等经验,并流传了下来。就这样,他们紧紧围绕着传统农耕社会生产工具之一的牛,大做文章,且也做大了文章:从牛皮、牛肉、牛筋等的“主体利用”,到牛心、牛肝、牛肠等牛杂的“美食利用”;从最初挑担子的“行摊”,再到街边、码头支锅的“坐摊”,以其方便、快捷、廉价、实惠等优势,显然跷脚牛肉更能迎合包括当时码头工人、产业工人等在内的底层劳动者的口味。于是,跷脚牛肉美食崛起于清末民国时代,自然显得顺理成章。尔后,则是口味和品种的日益完善,如中药材的添加、牛肉火锅的拓展,等等,似乎也成为美食营销、抢占市场的种种创新。总之,在大约清末民国间,随着周村宰牛业的发展,苏稽跷脚牛肉“崛起”在了街头巷尾的下里巴人口中。

当然,检讨其间,与跷脚牛肉息息相关的那些“周村往事”,又何尝不是传统农耕社会迈向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乐山一地劳动人民勤劳节俭、智慧创新的另一个“缩影”。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王君华

供稿:乐山市委党史和地志研究室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