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三国小说故事的形成与发展(六)——明刊本频繁刻印(下) ‖ 刘畅

作者:刘 畅(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0-10 18:44:28 浏览次数:462 【字体:

三国小说故事的形成与发展(六)

——明刊本频繁刻印(下)

刘 畅

自罗贯中编撰的《三国志演义》问世后,反响极大,明蒋大器形容到:时人“争相誉录,以便观览”。一开始,这部小说一直以手写本的方式辗转传抄,直到明嘉靖元年(1522年)才付之版刻。此后,出现了官刻、私刻等多种刊本,至明万历年间,刊本刻印更加频繁。现存可考具体刻书年代的明刊本中,有四本影响较大,依次是:嘉靖元年序刊本、叶逢春刊本、周曰校刊本、余象斗刊本。

周曰校刊本

曰校刊本是目前有确切记载的第三部《三国志演义》刊本,也是《三国志演义》刊行流传演变史上很有研究价值的一个版本。据相关记载,周曰校刊本(包括残本)现存七部,其中北京大学收藏的残本非常瞩目。

北大存版周曰校刊本上刻有牌记曰:“万历辛卯季冬吉望刊于万卷楼”,由此牌记可看出此书刊行于明神宗万历十九年(1591年)。封面下栏左右两旁分别有竖书大字书名“全像三国”“志传演义”,其间夹刻“书林周曰校刊”;上栏为周曰校的识语:

是书也,刻已数种,悉皆讹舛,茫昧鱼鲁,观者莫辨。予深感焉。辄购求古本,敦请名士,按鉴参考,再三雠校,俾句读有圈点,难字有音注,地里有释义,典故有考证,缺略有增补,节目有全像,如牖之启明,标之示准。此编之传,士君子抚卷,心目俱融,自无留难,诚与诸刻大不侔矣。览者顾惕书而求诸,斯为奇货之可居。

万历辛卯秋月,周曰校谨识。

周曰校此则识语,除了自我宣传外,还披露了一些十分重要的信息。首先,识语中指出,“购求古本”,说明《三国志演义》“古本”是真实存在的。从“辄”等字眼也可以看出周曰校求购后作为底本的“古本”,与当时通行的版本不同。其次,周曰校并未完全照刻求购到的“古本”,而是进行了“再三雠校”“缺略有增补”等,可见这个刊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对“古本”作了改动。第三,此本“节目有全像”,周曰校刊行时在里面加入了插图,这也是与“古本”的一个明显区别。第四,该识语所撰时间为“万历辛卯”,即万历十九年为牌记所题年份,再次确认此书刊行于1591年。

余象斗刊本

余象斗刊本发行时间在今之所见《三国志演义》刊本中,居于第四位。同时,它也是最早正式张扬“批评”的刊本,尽管其评论多缺乏精到见地,但在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上仍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余象斗刊本

余象斗刊本首卷端题“音释补遗按鉴演义全像批评三国志传”,除缺佚的,其他卷端均题作“新刻按鉴全像批评三国志传”,所以,这部刊本又被称为《批评三国志传》。书后有牌记:“万历壬辰仲夏月/书林余氏双峰堂”,可见此刊本是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年)于林余氏双峰堂镌刻而成。书前有封面,其下栏左右两行分别题有大字“按鉴批点演义”“全像三国评林”。

与在它之前刊行的几部刊本相比,余象斗刊本有多处不同。

首先,极大保存“旧本”的一些文字。例如,嘉元序本卷十二写张松在许都诈称《孟德新书》是战国时无名氏作,蜀中小童亦能诵。杨修辩驳说此书“虽已成帙,未传于世”。曹操听杨修禀报后,“遂令扯碎其书烧之”。嘉元序本在此处还加小字注说:“柴北世宗时方刊板。旧本书作板,差矣”。由此注可知,明嘉靖、万历间《三国志演义》已存在“旧本”与非旧本的区别,《孟德新书》是否板刻便是区别之一。嘉元序本写《孟德新书》“虽已成帙”,后又“扯碎其书烧之”,是称作“书”不作“板”,则可断定此非“旧本”。而余象斗刊本卷十描述此事时说的是“虽已刊板”“破板烧之”,都称作“板”不作“书”,正如嘉元序本小字注所说“旧本书作板”,可见余象斗刊本沿用了“旧本”的文字。

其次,段目句式更加多样。之前的刊本段目句式相对统一,如嘉元序本均为七言句式。而余象斗刊本的段目句式除多用七言句外,也有五言句如“秋风五丈原”,六言句如“曹操谋杀董卓”“关云长装车胄”,八言句如“白门城(楼)曹操斩吕布”“论英雄青梅煮酒会”“关云长挝鼓斩蔡阳”等;九言句如“定三分诸葛亮出茅庐”,十一言句如“姜维避祸屯田计九伐中原”。

第三,细节描写有所改动。例如,余象斗刊本卷七写刘备集团当阳败退时,糜夫人“将头撞墙而死”,而嘉元序本卷九则说糜夫人是“投枯井而死”,两刊本对糜夫人殉难方式的描写是不一样的。再如,余象斗刊本卷一写袁绍诛杀宦官及家属“何止二三千人”,嘉元序本中对此说的却是“何止二三万人”,两刊本中的数据相差十倍。

除了以上四种刊本,现存明刊本还有很多。虽然这些刊本与“旧本”不尽相同,但是极大方便了时人对《三国志演义》小说的传阅,并加速了它的传播推广,也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参考:《<三国志演义>史话》,陈翔华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刘 畅(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