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寻访“西旅底平”‖李青泽

作者:李青泽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1-29 18:44:12 浏览次数: 【字体:

寻访“西旅底平”

李青泽

专家学者对四川省荥经县的人文遗迹多有涉足,但牛背山镇境内的“西旅底平”刻石,却鲜有人造访。

据《荥经县公交志》记载:“清末,边务大臣赵尔丰建设成(都)康(定)军路,对荥经至泸定一段,倡改由花滩场,经荥河场、新庙、飞水场、虎骨坪,越肖岩、蒲麦地、龙巴堡抵泸定,谓之‘荥河段’,可避越大相、飞越二岭之险,较原路捷径50余里。民国十三年,川军将领陈遐龄按赵氏勘设路线,督修而成。”

“西旅底平”刻石

“西旅底平”今安在?

夏日的早晨,我们从县城出发,前往牛背山镇。沿着国道108线溯荥河而上,汽车在山谷中穿行,两岸青峰勾勒着湛蓝天空,视野晴明开阔。繁茂的植被,给山坡披上翠绿的外衣。过了牛背山镇政府,山势一下收紧。高陡的悬崖像巨大锁钥横陈眼前,涧水从山门中倾泻而出,抬头只见一线天光。水声潺潺,仿佛世外仙乐,河水透着翡翠绿,美得不可方物。

顺着崖脚的公路转转折折,一阵隆隆的水声中,我们在一处高崖下停了车,似乎到了!

我下车,环视一周,除了有高崖逼仄、飞瀑如练,哪有什么古道漫漫和石刻遗迹?

父亲从后备厢拿出野营镰刀和军工铲走过来,指了指瀑布飞泻的崖壁。瀑布并不是天生的,此处是下方山谷中一个电站的泄水口。为防飞水冲刷路面,电站业主修了一两丈高的弧形堡坎把落水圈进涵洞。要看石刻须从一个土坡爬上去才行,可是茂密的荆棘和藤蔓拦住去路。我与父亲上前,开始“披荆斩棘”,镰刀和铲子并用,又是砍又是勾,将那些满身长刺的家伙从山坡上扔了下去。我们的臂膊被划得伤痕累累。一番流血流汗的劳顿,终于开辟出一条道路。

土坡又湿又滑,一不留神,我就踩垮了先前用铲子铲出的土阶,摔得衣服裤子上满是泥。同伴们互相拉拉扯扯,好不容易才爬上堡坎顶端。银练横空,水沫浸漫,我们终于在苔痕斑驳石壁上寻到那方摩崖石刻。

“西旅底平”是何意?

“西旅底平”四个楷书大字,从右至左长约两米,字径约四十厘米。端正平和的字体,隐隐透着镇山定河的气韵。距离有些远,加上水雾弥漫,视线有些模糊,把相机镜头拉近,勉强看清“川边使者陈遐龄”和“民国十二年仲夏”两行小字。这方摩崖石刻的背后,究竟蕴藏了什么时光密码?为何出现在这前不挨村后不着店的崖壁上呢?

这还要从清朝末年说起。陈遐龄在川边十余年,任镇守使七八年。

陈遐龄是湖南溆浦人。1894中武举,力能独扛抬枪。曾入日本成城学校留学。该校日本教官闻其名,欲与之角力。起初,陈遐龄隐忍逊谢,但日本教官因此愈加轻视华人,常以言语刺激。日本教官的数番谩辱刺激了湘人骨子里的血勇之气,陈遐龄怒而抗争。两人比武时,陈用弹腿击倒对方,致其伤重死去,结果陈被斥退出学校。归国后的陈遐龄栖身行伍,1907年,任标统驻防四川雅州。

我们眼前的石刻,就是陈遐龄在川边镇守使任上,打通川康交通线时留下的手笔。“西旅底平”的“底”通“砥”,本意是指磨刀石,引申为磨,也指平定。从字面上讲,“西旅底平”可理解为通往西方(康、藏)的道路已经通达。而从更深层面上,可能包含了几层意思:一是陈遐龄主持修通此路,自认功绩丰伟,于是刻石题字;二是因陈坐镇川康,重兵在手,地盘又不断巩固拓展,自诩为国之中流砥柱;三是道路通了,军队进退有据,挡住亲英藏军的进犯,扼杀英国妄图分裂西藏的阴谋,于国于家,都说得上是无量之功。

就在这方摩崖石书毗邻的木梳崖上,还存留着一段完整的古道,古道旁的花岗岩石壁间,也有一方石刻,据说是当时修路工匠留下的纪事碑。

历史往往会给人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就在陈遐龄镇守川边春风得意,挥毫写就“西旅底平”铭刻无上功勋之际,川中硝烟又起。杨森从湖北打回四川,命陈遐龄从西边夹击川军第三军刘成勋部,结果在新都石板滩被熊克武手下的军队打得惨败。百战劲旅落了个全军覆没,陈遐龄退守雅安重新集结人马后,又被刘成勋击败,从此解甲归田。

陈遐龄打通的这条川康交通要道,其实仅是一些关键节点的拓宽和加固,线路主要还是沿用之前的茶马古道,很多地方依旧狭窄,曲折蜿蜒,还需花费大量财力、人力进行修建。陈遐龄战败回乡后,后来的军政管理者因为战乱自顾不暇,再也无力继续修建这条川康路。牛背山这一带山高坡陡,每年都会发生泥石流、塌方等地质灾害,原先修筑好的一些路基也塌陷了,只剩断断续续的小路,供少数人来往于荥经、泸定之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道318线贯通,这条最古老的川藏线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牛背山风光

据说,陈遐龄返回湖南溆浦后,一边做种田翁,一边为家乡修桥补路,大布功德。抗日战争爆发,他还为驱除倭寇大量捐款捐物,算是爱国人士。

在遥远的川西,牛背山下的木梳崖古道和“西旅底平”石刻,还默默记录着陈遐龄与这片山河的一段往事。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李青泽

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